高考作文升格之:化实为虚 体物写志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以实表虚及化实为虚以实表虚及化实为虚yuwengz的语文博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及化实为虚体物写志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所谓虚,指提供的题目,所谓实,是用来表现题目这个虚的材料,或是历史的、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事、物、景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实写,要以虚为灵魂,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运用相同、相似、关、类比等发散性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
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
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
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将虚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
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万物,深入而浅出,生动形象。
例文1:宽容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第一个生命孕育在水中?滴水不语。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实为虚,体物写志“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像中,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所想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这种由此时此刻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得到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体验;同时,实因虚更察觉到其具体,能并使以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详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曲枝良知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海岸边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深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假使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纯化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伟人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亲情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面对大海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高考作文化实为虚的技巧作者:张学礼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
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
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让事物蕴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在描写实物的前提下,揭示出它的本质意义,这样,才能写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那么,怎样化实为虚呢?(一)通过描写具体实物,蕴含精神境界。
微型散文《墙头草》写道:“我家门前有一堵土墙,墙上长一排杂草。
春天,它们抽出了青青的茎,长出了青青的叶,没有过几天,墙头上就一丛青翠照人了。
这些草们,它们不要人们浇灌一滴水,也不要人们施一点肥,它们凭借夜晚的一点露水,凭借坚硬墙壁中的一丝养分,郁郁葱葱地生长着。
太阳晒不死它,旱天渴不死它,狂风拔不走它,雷电轰不垮它。
到了夏初的时候,它们也绽开一朵朵杂色小花,装扮一角天空,装扮农家的小院,装扮人们的生活,还把一丝丝香气送给我,送给你,送给他。
当暴雨袭来时,它用柔弱的身体挡住风雨,保护了墙壁,保护了庭院。
墙头草啊,我爱你!”这篇文章借助墙头草的形象,蕴含的是那种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二)通过描写具体景物,引出哲理意义。
《小溪》写道:“请走进大自然。
让我们放眼观看,你看那山间小溪。
一脉溪水像蜿蜒的小蛇,爬行着游过来。
河中央横卧一个土堆,不给溪流放行。
小溪没有停滞不前,它从土堆两边绕过去,然后聚汇一起,又向前奔流而去。
前边不远处有一道土堰,横贯两岸,封锁了前行的道路。
溪流找不到出路,原地徘徊,似乎在等待后面的伙伴。
后边的溪水源源而来,越积越多,终于冲决土堰,向前奔流而去。
在它前边也许还会有很多阻碍,但是溪流总是奔流着,奔流着,直到进入江河,融入大海。
小溪的执着,小溪的耐性,小溪的进取,赋予我前进的力量。
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作文之审题立意执笔人:王伟整理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06-26 审题立意有三种途径:实题实写(先不讲) 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虚:主观的,抽象的,远处的,隐藏的,含蓄的,历史的。
实: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直露的,明朗的,现实的。
】判断下面题目就是化实为虚还就是化虚为实1、带着梦想前进2、肩膀3、拥有阳光4、倒掉鞋里的沙子5、为生活加点糖6、她们7、“网”、“门”、“风”、“墙”、“台阶”、“舞台”一、化实为虚(实题虚写)“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与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与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
“实题”要“虚”写。
“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您对题目的独到见解与思想。
例如“回家”,判断哪一种写法更好。
•1、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
•2、“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瞧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例题分析:•1、“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的情况。
•2、“实题虚写” ,比较新颖,能吸引别人的眼球。
【化实为虚方法】(1)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比喻义、象征义。
(要从事物的特点与作用入手,快速定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的精神品质或哲理意蕴)例如1、桥本意特点:原本相隔的事物之间沟通连接的纽带。
立意:增进了解,加强合作2、路口本意特点:路口”就是选择,转弯,一般都就是迷茫、彷徨、徘徊时出现。
立意:人生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2)立足现实,联想拓展,赋予其现实意义。
例如:色彩实在的、可视的,有形的各种颜色。
通过联想、虚拟去写无形的“色彩。
如环保主题:“绿——生命的色彩”。
爱国主题:“红色,我们的国色”。
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化意为象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当作文的立意是一个抽象的的命题,一种朦胧的情感,一个无形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围绕话题反复空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怎样打开思路,剖析话题,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就至关重要了。
纵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无论是常规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散文,都有一个化虚为实的构思过程。
题目给我们的是“虚”的概念,我们怎样避免泛泛空谈呢?那就得着眼于生活的“实”。
“实”并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概念,自然万物,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就是我们作文的着眼点。
而自然界又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山水风景;人类社会可分为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历史阶段,也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生活范畴。
而这些就是我们写作思路拓展的方向,就形成了一棵思维拓展的树状结构。
而在考场中,如果能沿着这棵思维树的方向打开自己的思维,就能迅速地确定自己写作的范围,这样既能避免自己面对话题无从着手的窘态,也能避免文章空洞浮泛的缺陷。
附:化虚为实思路拓展树:话题自然界植物动物山水风景历史人物(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等)虚家庭(亲情,个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学校(学习,个人思想)未来社会(人生感悟,世间百态)话题作文最大的优势,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创造天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唱虫鸣,虎吼熊吟,都可以撷取入文。
自然万物本无情无知,但因为有了我们的想象,它们可以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它们可以成为现实生活的代言人,可以成为人们生存状态的缩影。
将动植物和山水风景赋予人的情感,往往能使文风活泼,使主题含蓄而深刻,使文章灵动而耐人寻味。
下面从语言的角度以“亲情”为话题,采用多种手法,化虚为实,化意为象,使作文语言灵动有文采。
1.用生活细节和比喻使之形象化。
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
优秀资料欢迎下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温酒斩华雄》、《上帝创造母亲时》等文章也是“以虚写实”的典范。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高中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如柳永《雨霖铃》的下阕。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当然,虚实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范畴,表现形式有很多。
实写和虚写的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先实后虚,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先虚后实,如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实虚交错,如马笑泉的《谒从文墓》《忧与爱·车子未载客》……所以有人说,虚实艺术是写作之关键学问之一。
话题作文化虚为实技法例谈浅谈作文中的“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说的就是在绘画与读画时虚实的关系: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
在观画者的思维再创造中,画面波漾出多样化的美妙来。
不仅是画,中国传统的艺术都讲究一个“虚”字,讲究虚处见实。
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中国文学在动人的事实描绘之外,也讲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当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
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象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近几年来高考无一例外地以话题的形式考察作文,那么具体到一道作文题中的话题,也有虚实之分——称为“虚题”和“实题”。
虚题,指的是那些以抽象的概念或短语为话题的。
比如说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
而实题则是一些提供了具体的人物、事件、事物等方面的材料的话题。
如“水”、“门和墙”“窗前”“玉兰花”等。
在高三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了教给学生实题虚写和虚题实写的方法,效果挺不错。
实题要虚写,就需要由此及彼,由近而远,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具体事件的意义,以达到诠释话题的虚指含义,让读者领悟到你对话题的独特的分析,领悟到你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具体去写,就会流于呆板,缺少灵动的色彩,也不可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来,往往造成平面化的文章结构和表面化的文章意蕴。
我们举例来说明实题虚写的妙处:[命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门。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虚为实以实表虚所谓“虚”,指提供的题目,所谓“实”,是用来表现题目这个“虚”的材料,或是历史的、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事、物、景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实写,要以“虚”为灵魂,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运用相同、相似、关、类比等发散性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
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
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
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将“虚”转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
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万物,深入而浅出,生动形象。
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
高考作文“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指出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表现(空间)上的特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仅以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屋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诗作从实处着笔,凭虚传神。
这里的“虚”“实”我们将其通俗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以李贺诗《将发》来说明:“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
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接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
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
这就是虚笔。
笔者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探求高考作文的一点写法,以解除部分考生的困惑。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材料1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话题”。
“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感受亲情”,“感受”作为动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
高考作文化实为虚的技巧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
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
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让事物蕴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在描写实物的前提下,揭示出它的本质意义,这样,才能写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那么,怎样化实为虚呢?(一)通过描写具体实物,蕴含精神境界。
微型散文《墙头草》写道:“我家门前有一堵土墙,墙上长一排杂草。
春天,它们抽出了青青的茎,长出了青青的叶,没有过几天,墙头上就一丛青翠照人了。
这些草们,它们不要人们浇灌一滴水,也不要人们施一点肥,它们凭借夜晚的一点露水,凭借坚硬墙壁中的一丝养分,郁郁葱葱地生长着。
太阳晒不死它,旱天渴不死它,狂风拔不走它,雷电轰不垮它。
到了夏初的时候,它们也绽开一朵朵杂色小花,装扮一角天空,装扮农家的小院,装扮人们的生活,还把一丝丝香气送给我,送给你,送给他。
当暴雨袭来时,它用柔弱的身体挡住风雨,保护了墙壁,保护了庭院。
墙头草啊,我爱你!”这篇文章借助墙头草的形象,蕴含的是那种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二)通过描写具体景物,引出哲理意义。
《小溪》写道:“请走进大自然。
让我们放眼观看,你看那山间小溪。
一脉溪水像蜿蜒的小蛇,爬行着游过来。
河中央横卧一个土堆,不给溪流放行。
小溪没有停滞不前,它从土堆两边绕过去,然后聚汇一起,又向前奔流而去。
前边不远处有一道土堰,横贯两岸,封锁了前行的道路。
溪流找不到出路,原地徘徊,似乎在等待后面的伙伴。
后边的溪水源源而来,越积越多,终于冲决土堰,向前奔流而去。
在它前边也许还会有很多阻碍,但是溪流总是奔流着,奔流着,直到进入江河,融入大海。
小溪的执着,小溪的耐性,小溪的进取,赋予我前进的力量。
”作者在一番实写之后,作者进行哲理的联想:“人生的道路,也不是平坦的,我们也必须努力地前行,不断的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考作文满分计划1:化虚为实作文妙法1:化虚为实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遇到抽象甚或空洞的题目,如“奉献”“追求”“温馨”“暖流”“时光”“幸福”“苦难”等。
这类题目如果直接从正面去写,恐怕出力不讨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之法,即化抽象为具体,使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化的思想、感情、理念等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
唯其如此,才能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得生动形象。
怎样化虚为实呢?1.给抽象事物找一个对应的具体事件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
我们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2.给抽象事物找一个对应的具体实物如“奉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春蚕,它为了别人的温暖,吐完最后一段银丝。
可以写红烛,它为了他人的光明,燃尽了自己的身体。
可以写黄牛,它为了天下众生的温饱,成天在泥土中跋涉。
下面是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温馨的礼物,幸福是沉甸甸的麦穗,幸福是绿色的生活,幸福是林间的小路,幸福是远离尘嚣的净土,幸福是开满鲜花的原野,幸福是充足的食物,幸福是丰富的宴飨。
文段中,抽象的“幸福”转换成了“礼物”“麦穗”“小路”“原野”等具体可感的事物,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与领悟,读者也因着这些具体的事物与作者分享着他的体验、感受,这样作者与读者自会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精神的沟通、交融。
3.给抽象事物找一个对应的具体景物如“进取”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小溪流。
如,“你看那山间的小溪流,它从上游奔跑而来,突然有块岩石卧在中间,拦住了它的去路。
可是小溪并没有停滞,它绕过岩石,又向前奔跑而去。
在它前边一定还有很多阻碍,但是,它总是勇敢地冲过去,直到流进江河,汇入大海”。
这段文字通过对溪流的描写,表达了进取的题旨。
2020年高考作文提分决窍之虚实转换立意可分为避实就虚与避虚就实两法。
所谓“实”,是指实在地写出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虚”指抽象地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驰骋想象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所谓“避实就虚”,就是完全避开实实在在文题内容,从侧面着手,寻找与文题内容相应的感官、意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虚”的内容,进行含蓄表达。
所谓的“虚”,具体说来也就是:假托的,主观的,抽象的,隐含的,未来的,未知的等内容。
避实就虚,可是文章显得空灵,飘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想象飞腾的效果。
当前盛行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很多适于用这种方法。
如由真实的“桥”可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友谊的珍贵”;由“家”可以联想到“珍贵的亲情”“人间的温暖”;由“根”可联想到“心灵的归宿”“祖国的统一”;由“水”联想到“勇往直前的品质”“水滴石穿的精神”……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可见,“避实就虚”有两大好处:其一,思路畅达,行文自由;其二,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若单单实写,内容往往浮于表层,没有深度;一旦避实就虚,则可更见深意,使描写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也可使读者因想象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以物写人化虚为实的作文
月光下的古琴。
哎哟,那月光下的古琴,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啊!它就那么静静
地躺在青石上,好像一个老前辈,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气质还是
那么优雅。
琴弦一动,就仿佛在讲故事,那声音飘在夜空中,美得
跟梦一样。
风一吹过来,那琴弦就跟着轻轻颤抖,感觉那琴身都活了起来,好像在跳舞一样。
看着它那木头的纹理,就觉得每道都藏着故事,
好像能说话似的。
这古琴在月光下,简直就是个智者,啥也不说,
但气势就在那儿,让人不敢小瞧。
夜深了,星星都出来了。
古琴在星光下显得更加古朴了。
弹出
来的音符,就像是星星从天上掉下来的,直接落进了人的心里。
那
音乐啊,好像有魔力一样,能让人忘记时间,就像进入了一个古老
又神秘的梦境。
再看看庭院那角,花儿在月光下悄悄开了。
那香味和古琴的旋
律混在一起,简直美到爆炸!那些花儿好像也在听古琴说话,跟它
一起陶醉。
月光、古琴、花儿,这一组合简直就是一幅画,让人看了都不想走。
天一亮,太阳出来了,古琴就安静了。
它就那么躺着,等着晚上再出来亮亮相。
这古琴啊,就像个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看着这个院子,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
月光下的古琴,就是个传说,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作文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化虚为实,化意为象,这样的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化虚为实写作指导,以供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虚为实写作指导话题设计:以“传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话题点拨:话题的特点:分析历年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话题意义理性抽象,意义虚拟。
1999年的高考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记忆”是虚拟抽象无形的东西,将无形的东西“移植”,2000年的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丰富多彩”也只能从主观上去感知;2001年的话题“诚信”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2002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在“选择”前加上“心灵”的限定,使这个题目更加的虚拟抽象;2003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是近年来话题作文中理性抽象最明显的一个;2004年湖北省高考话题“买镜”也是一个动作,话题理性抽象。
笔者繁复地去分析历年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特点,是为了说明理性抽象、意义虚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走向,因此,对这种话题作文的构思与写作过程进行深度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技法的选定:对于意义虚拟的话题,我们认为只有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
通过有形的载体去展示无形的话题,才可能迅速破译话题,锁定作文的立意走向,选定相应的作文题材迅速成文,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文章才血肉丰满,感情真挚,给阅卷者言之有物的感觉,自然能够给作文较高的分数。
技法的实质:化虚为实这种技法应该说是中国千古文章的一大技法。
反观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许多经典散文,无一不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运用。
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借物寓理”,无论哪一种技法不是将抽象的感情道理化解为可见可感的有形之物,从诗句的有形中品出无形,也就是创作者化虚为实,评阅才能化实为虚。
借实在的物象去解读作者的主观感情以及深奥的道理。
让文化变得虚假和真实的写作方法这样一篇把想象变成现实,把意义变成形象的作文怎么写?以下是边肖带给你的写作指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化虚为实写作指导话题设计:以“传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选风格,自拟题目,不抄袭。
话题点拨:话题的特点:历年高考题目作文题目分析有一个共同特点:题目意义理性抽象,意义虚拟。
1999年高考题目《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记忆”是虚拟抽象的无形之物,无形之物是移植的。
20xx年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是一个理性的抽象概念,“丰富多彩”只能主观感知;20xx中的题目“诚信”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
20xx中“灵魂的选择”这个题目,“选择”是一个不可触摸和看不到的东西,在“选择”之前加上了“灵魂”的限制,使这个题目更加虚拟和抽象;20xx的高考题目“情感亲密度和对事物的认知”,是近年来题目作文中最明显的理性抽象;20xx年湖北高考题目“买镜子”也是一个动作,题目理性抽象。
为了说明理性抽象和虚拟意义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深入研究这一题目作文的立意和写作过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手法的选择:对于意义虚拟这个话题,我们认为只能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
只有通过有形的载体展示无形的主题,才能快速破译主题,锁定作文的立意,快速选择相应的作文题材进行写作。
这类文章只有充满血肉,感情真挚,才能给审稿人以文字上的实体感,自然能给作文更高的评分。
技术的本质:化虚为实,是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大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唐诗宋词以及许多现代经典散文都是由大变小,由抽象变具体。
古诗词中,无论哪种手法都不是将抽象的情感真实化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而是从诗的有形之物中看不见的,即创作者能化虚为实,评价能化实为虚。
用真实的形象诠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深刻道理。
李白的《静夜思》把一种虚拟的抽象的乡愁变成了具体的感性的画面,“我的床脚那么亮的一线微光,会不会已经起霜了?抬起头来看,我发现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借月亮表达自己的感情;朱把阅读这种抽象的东西变成了有形的图画,仿佛人们在观看五彩缤纷的天空,“天空在云影中漫游”,把抽象的趣味形象化;在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中,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是以有形之物“白杨”曲折表达的。
高考作文升格之:化实为虚体物写志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
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
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
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
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
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
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
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
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
面对大海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为海的多变。
但当面对这片蓝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
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它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涛声,还有心潮起伏。
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
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
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
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
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岿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
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做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
但面对大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我的自白。
【简评】面对大海”可以写实,写大海的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写自己在海上的经历和感受。
但若采用虚写的联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
本文正是采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这里“论剑”,中国古典文字之星在这里“试锋”,国际文艺大师在这里“竞技”。
作者引领我们,由文学而艺术而哲学而人性,处处都不离大海。
例文2:
感情与理智
题目让我想起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
赤壁战后诸葛亮用计夺了荆州死赖不还。
吴国都督周瑜献计,趁刘备之妻丧,用联姻之计,诱刘备到东吴扣之,然后逼刘备还荆州。
这原本是一个很妙的美人计,但不想诸葛亮看出破绽,利用吴国太爱女之心与孙权孝母之道大做文章,使得吴国太处处护着刘备,使孙权周瑜投鼠忌器,最后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第二个发生在春秋时代。
一个落难的公子流落齐国,齐王给了他一个美女做妻。
十余年后,那个公子的国内发生内乱,他的部下都认为这是回国夺位的良机,纷纷劝说这位公子回国争位。
但在奢糜的生活中,公子不愿离开优越的待遇和美丽的妻子,断然拒绝。
但他那位目光远大的妻子,虽然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
却也在灌醉了丈夫后,让家臣把他送回国了。
后来,这位公子夺位成功,成了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霸主,而他也将那位目光远大的妻子接回了国,让她做了夫人。
这位公子就是晋文公重耳,那位妻子就是齐姜。
我们不妨讨论讨论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吴国太根本就是妇人之仁,为了自己的爱女,不顾吴国的霸业,使诸葛亮之计得逞。
更重要的是,她将周瑜——吴国优秀的都督的话当耳边风,结果使得诸葛亮二气周瑜成功,加快周瑜的病情恶化,使得他英年早逝,也使吴国元气大伤。
试想一下,如果吴国太目光放远,使刘备被吴国扣留,交还荆州,这不但使吴国国力大增,而且蜀国必定因此受制,吴国的霸业就指日可待了。
一念之差,差之千里,最后吴蜀被灭,也是天意。
第二个故事,齐姜真的可以称为英雄了。
她没有被眼前的奢华迷惑,她想着的是丈夫的霸业,宁愿自己与丈夫离别也不愿耽误丈夫的前途。
平心而论,晋文公的出现与她的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
如果她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女流之辈,那历史书上就永远也没有晋文公这个词了。
大胆说一句,她的决策甚至已经英明到了挽救整个晋国!
其实我们都体会得出,感情往往会迷乱理智的视线,人在感情漩涡中是很难用理智去思考问题的,因为理智作出的决策往往与自己的感情相悖,而要违背自己的感情办事却要下很大决心才办得到的。
其实,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某些还因此受人耻笑。
武则天为当皇后不惜扼杀自己的新生儿,后人评价说她心狠手辣,但若不是这样,哪还有唐朝女皇的传说?哪还有唐朝的兴盛富强?
感情与理智是两个对立面,而要对某个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只有靠理智去面对才行。
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
【简评】这篇作文以历史故事为切入口,穿越时空,纵连古今,紧扣“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来讨论故事,得出“要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的结论。
虽然没有过多的笔墨涉猎当代社会,但通过作者理性的分析,睿智的见解,哪点不是在点明时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