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射雕》刍议“陶行知教育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1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
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
其次,是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
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及启示【摘要】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从事过很多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论。
德育思想居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首位,是其教育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德育思想源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具有实践性、进步性和人民性,对于当今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分析了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指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德育思想;启示前言陶行知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德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了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
他的德育思想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革新精神、民族特色,是与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息息相关的德育理论。
学习研究陶行知德育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科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德育目的思想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曾对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发表了许多意见,他从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吸收古代传统德育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德育目标。
1943 年,陶行知在广东百侯中学复校十周年的贺词中说道:“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
他主张“真理是老师”,先生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他称教师必须要“教人求真”,这是作为一个好老师一定要达到的目标,着需要具备两种素质:“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方周明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
这是他贯穿于整个生活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不仅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德育的改革与创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个性和实现社会化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们思想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就我国现当代的德育工作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往往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把实现社会化看作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把发展个性视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要求青年做到无私、忘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突破了原来的思想禁区,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的这一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经济观念上的变化。
人们关心生产、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为赚钱而不惜损害他人及公共的利益。
上述两种价值取向,两种价值观念,使我国当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学校教育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否定物质利益和个人需要,又必须引导他们不仅仅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他人,注重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
因此,如何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需要与精神方面的需要结合起来,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德育工作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问题上,陶行知基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代价值观原点问题的答案。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一爱一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一精一神的学习一操一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操一作要求。
实施一爱一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精一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
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
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
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
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想读书心得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想读书心得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好教师的本质是什么?当我读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时,我得到了启发,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爱满天下〞。
“比教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
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是啊,教育无痕,教育有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孩子,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每个老师都能清楚,都能意识到教育要有“爱〞,但真正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呢!在大多数老师的脑海里对“爱的教育〞这个概念可能没有进行全面的诠释,致使我们的生活中,难以把握好如何执行“爱的教育〞。
正因为我们缺少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特别是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过份溺爱,老师面对优差生的时候所表达出来的不平衡的爱,让“爱〞的天平出现失重。
孩子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变得越来越缺失、越来越淡泊,这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也是做为一名教师需要思考的。
爱,教育的本质;爱,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
实施爱的教育,爱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根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奠定根底,为形成和谐的人文社会奠定根底。
作为我们新一代的教育效劳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陶行知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这个寒假里,我走进了陶行知这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里体会他的教育思想、分享了更多他的教学故事。
陶行知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 教育为公〞“ 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累群众休戚与共,为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读书笔记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启发专家视频讲解,激起了我对教育专家专著的好奇,最近阅读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再结合目前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深受启发。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书接近200页,共分为六个局部:第—局部陶行知生平介绍;第二局部陶行知的教育改造思想;第三局部陶行知的学校治理思想;第四局部陶行知的制造教育思想;第五局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第六局部陶行知的学校教育理论。
尤其是第—局部和第六局部,对我的启发甚大。
关于第—局部——陶行知的生平。
1908年,陶行知17岁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良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46)年7月25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享年55岁。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生平。
中国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的光芒形象让我印象深刻,再反观现实生活中的我,生活在如此繁荣兴盛的新时代,理应学习行知先生的精神,用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来感召自己,更好的投入教育实践中。
关于第六局部——陶行知的学校教育理论,对我影响最大。
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活的教育;二、陶行知的教师观;三、全面开展的教育。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再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有如下感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需要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与时俱进的高超的育人观念和艺术水准。
真正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生,随时心系学生,即:作为教师,首先肯定要无条件爱自己的学生,这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是被动的、压抑的,不是真正的教育。
同时,让我明白了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更简单激发学生的健康向上的感情,更简单唤醒学生的爱心和制造力。
相反,充满冷漠、敌意、仇恨的环境简单诱发学生的邪恶,使得教育产生隔膜、疏远甚至导致学生丧失爱心。
再者,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肯定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进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开展。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陶行知先生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是中国20世纪推动现代化的先驱。
他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生活教育来推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他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手脑并用,勇于创新,对祖国和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及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
陶先生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育人目标、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留给中华民族的极其珍贵的教育富矿,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潮流的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也为我们现代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神圣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极其优越的大学教授的职业,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深入基层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
他的奉献精神为现在我们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
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
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
在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标, 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
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虚假伪善的尘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
读《射雕》悟素质教育一部《射雕英雄传》,讲述英雄儿女的故事可谓荡气回肠,沧水茫然,爱也茫然,梦在生命中延续,而生命在现实中苍老,岁月如沧海啊!感叹之余,脑中忽有灵光一现,《射雕》中的素质教育更叫我百思、百解、百悟……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是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断更新的终身教育。
扪心自问:我们与江南六怪有何区别?江南六怪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郭靖,但面对这样一个他们眼中当然的笨孩子,他们不禁唉声叹气。
但为了郭靖18岁的比武(当初的打赌)他们实行“满堂灌”的车轮战教法,一天一个师父,学不会就打(体罚),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可以说郭靖的“小学时代”苦不堪言。
而马钰的教学方法是在睡觉、游戏中教给郭靖修炼内功的方法,是真正的“游戏教学法”。
这样,郭靖学起来也很快乐,虽非一日千里,却也进步神速。
这才是素质教育。
比马钰更高的是“北丐”,他一眼就看出郭靖的体格、天资及适合的武学:简单易记、易学难精的降龙十八掌。
通过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降龙十八掌的威力让郭靖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说,这是更深一层的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学己之长。
说起郭靖,就不得不说起杨康。
战争的纷扰,引起命运的变迁,使两个孩子本应该出生以后在一起咿呀学语共同成长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一个丧父,颠沛流离;一个进入皇庭,父母离散,不知其父为贼人。
学习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尚未明了,就已经被江湖的两派教育家作为赌注押宝。
郭靖因学习目标明确,(母亲要他牢记深仇大恨)勤学苦练,素质教育结出丰硕果实,他成了民族英雄,又抱美人归;杨康因学习目标不明确,(天天锦衣玉食)虽聪明却疏于怠慢,又没进行素质教育,最后落得个害人不成反害己命。
可见,家庭教育举足轻重。
“东邪”黄药师实为当世潇洒第一人,“碧海箫声写波涛,江湖落拓看红尘”。
他是个全才:天文地理,奇门五行,吹拉弹唱,神功奇技,可说无所不能。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教育和感性教育等方面。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一书中,他深入探讨了这些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实现方法,使我受益良多。
陶行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这一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教育中是非常前卫的。
他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说:“先观察儿童的兴趣、活动、行为,才能了解儿童的需要。
”在这种观念下,陶行知提出了“按兴趣班塔”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陶行知还提出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实践应该成为教学的核心。
他说:“以实践为基础,由实践引发理论。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者,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还亲自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种田、做手工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他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教育是陶行知的又一个重要观念。
他认为感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感情和意志发展的教育,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关系到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他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和社会,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他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自我反思能力,通过他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理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突破,更是对现代教育的引领和启示。
他的理论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强调通过实践和感受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这句话我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自己的德育培养和知识传播被学生很好地接受并产生效果,应该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有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人格。
第二,学问。
第三,方法。
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
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
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爱护学生。
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
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给予学生是关爱、关心和爱护,难道还怕学生会疏远与冷漠我们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是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的您,要怎么才能让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
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方法得当,方法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切不可千人一面,逮住一种方法就认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未免简单、幼稚。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启示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启示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崇高人格、渊博学识、关心学生、平易近人的品质,实为当代班主任的楷模。
他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因此,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就如他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里的真人就是要求学生做真诚不虚伪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施展有效的方法就是德育,而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有许多,最重要的一块就是学校教育中的德育。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学校德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主,在教育学理论中我们道,智育要为德育效劳,德育建设必须依靠智育,德育能对学生启思益智,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
曾听过许多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谈得最多的便是爱。
爱,诚然是必需的,但班主任工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施爱过程,否那么便成了只有爱没有理的教育。
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更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真诚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和启示。
一、爱是根本,做真爱班主任关爱学生,本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
陶行知以博大、深沉、执著、持久的爱,关注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学生。
他关爱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策略,不是来自功利主义。
他认为: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
其它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到达这个目的而存在的。
以火点火,以爱爱人。
他把爱学生、爱人民、爱民族、爱人类统一融入他博大的胸怀之中,成为了万世师表。
陶行知关爱学生的事迹十分感人。
在他的心目当中,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就如同他在《放飞蜻蜓》一课中,处处关心孩子的心理的开展和知识的积累,他怀着虔诚的心,注视着他们。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doc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篇一一、把心用上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孜孜不倦地谱写了“爱满天下”和“生活即教育”理论。
作为老师你得忍得住贫穷和寂寞。
所以我思考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践行着“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别人搓麻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积极,我只是把爬天马山栈道、走石锣鼓湿地公园与教学反思结合在一起了”。
老师,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争取做好,不图回报。
二、爱满课堂1.热爱学生,更加热爱落后生。
许多老师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平淡无奇的学生“一带而过”;对少数落后生“心不在焉”,甚至对其“闪光点”也熟视无睹,对其缺点则耿耿于怀。
这样即便获得某些的成功,也必定付出牺牲大部分学生的代价。
落后生在学校、在家里都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和亲人的喝彩,这时候谁注意到他的“闪光点”和进步之所在,那必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挖掘爱的素材。
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和人本身,人和动物是有感情的,植物也不例外。
听闻有某大学生“轻生”的。
消息,拿出天马山上发现的倒下约20年古树的照片,说它竟然还活着!这就是植物,目标就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身为高级动物的你呢?在《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插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感恩素材。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仔有衍食喂母乌鸦的情义,为人子女能不孝顺父母?难道连羊羔和乌鸦都不如?3.把抽象的知识人性化。
生物学知识抽象,把它人性化处理后,就理解容易了。
如:保护色和拟态就是弱者为了隐藏自己、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强者挑战他人、谁敢惹我。
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难得非得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可?4.教育需要“售后服务”。
我在默默地践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学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学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学生”。
尤其是对“落后生”,你必须进行“跟踪”,让他把“你对他的爱”从学校、从课堂带到社会,直到永远。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
”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
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摔破罐,撑破船。
第一篇: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学教育楷模践教育理念育华夏桃李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行为树立了新的标杆。
为了自己的理想成真,毅然放弃大学教授优厚待遇,独创教育天地。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下田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把贫穷的中国人民大众作为教育对象,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间去。
与现在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合辙。
陶行知先生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曾经说“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让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之旅变得如意温馨。
受现在社会现实的影响,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
教育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让因材施教成为教学工作奉行的规范。
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应该和国际接轨,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门各类人才。
让学生践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
一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要有适应行业的特点、技术和技能。
根据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从中受益。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贴心交流,用心服务。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力争达到预料中的效果。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面对学生,教育是个慢功夫,教师要静待花开,听花开的声音。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力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落实到行动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成效是成正比的。
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践行教学相长,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学生的优势,让相互促进奏出华美的乐章。
读《射雕》刍议“陶行知教育思想”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杨佳慧【摘 要】 《射雕英雄传》讲述了一代英雄郭靖的成长史,既然是成长,那必然会提及教育。
因为有了郭母积极正面的家教、黄蓉耐心正确的引导以及洪七公的因材施教,郭靖的成长经历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仔细品读不难发现,“射雕”居然会是一部“教育真经”。
一代英豪的成长史必然离不开他那几位“贵人”的教育指导,从最初的生拉硬拽,逐步到因材施教,再到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当今学生的成长发展也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
【关键词】 正面家教;因材施教;循序耐心;我要学“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
”每当耳边奏起这经典的旋律,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射雕英雄那矫健的英姿。
从整体来看,金庸老先生所要表达的是一种类似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观念。
最初在江湖上名头最响的是“五绝”,即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和中神通,随着故事的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郭靖在洪七公和其他江湖前辈的调教下,掌握了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同时又心怀天下,俨然成了一个少年英雄。
故事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郭靖天资愚钝,学什么都特别慢,其实问题是出在“教”。
江南七怪教授郭靖武功时,七个人七种教法,对于一个初学武功的郭靖而言不晕才怪;而洪七公的教法非常简单——先盯着一招苦练,练得滚瓜烂熟后再切换到下一招,正所谓因材施教,对于还未开窍的郭靖来说这是最对的方法。
因此当老师掌握了正确的教法,徒弟自然会在正确的道路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法。
故事的第二十五章中,郭靖和黄蓉在密室疗伤时,郭靖灵活运用所学武功结合《九阴真经》自行疗伤,进而“窥”得全真七子演练天罡北斗阵的阵法,悟出《九阴真经》下半部中许多原本不明之处,于是郭靖从一个大家公认的“傻瓜”逐渐成长为参透高深武功的“奇才”。
从中不难看出,用对教育方法对学生有效地学习、积极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正如郭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严母、恩师、贵人一般,我们的学生也离不开积极正面的家庭教育、教师耐心适当的引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以及自身学习摸索的正确态度。
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一、积极正面的家教我们一直会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无道理。
郭靖的母亲李萍没有文化,没有地位,遭逢家庭巨变,但她绝不向命运屈服,也从不妄自菲薄,坚强地独自一人在异乡带大儿子并且培养了郭靖很多优点:积极向上,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有情有义,有责任心。
郭母既是“慈母”,也是“严父”,勤俭持家、关心开导儿子的心理变化,同时又在儿子学习、生活中的点滴上严格要求,积极正面管教,成就了郭靖严于律己、深明大义、光明正直的性格。
而杨康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王爷,所谓慈母多败儿,母亲包惜弱、养父完颜洪烈对这个儿子的教育基本属于“放养”政策,甚至到了溺爱纵容的地步,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不知道何为脚踏实地,更不知道“底线”为何物,从而导致了杨康的悲剧结局。
当今社会,大部分学生生活在无远虑无近忧的环境里,积极正面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是造就孩子心性的关键。
很多时候,针对孩子的一个问题,父母都需要站在同一战线,统一指出,正面引导,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我不认为在孩子犯错时,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个好方法,因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更不利于孩子彻底改正。
父母在教育上战线统一、严慈交加、正面管教,我想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耐心渐进的引导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郭靖在遇到七公之前确确实实是个“傻小子”,武功长进得慢,即便学会了一招半式,他也不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其实在我看来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郭靖学得表面,没有深入探究,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在于江南七怪,七个师傅都按照各自的想法、方法将武功灌输给郭靖,类似于填鸭式的教法,这对于初学者的郭靖而言,脑子实在转换不过来。
而后来七公的出现对郭靖的影响巨大,他在考察郭靖人品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了他的学武资质。
七公不像七怪那样教给郭靖复杂的招式,也没有传授难懂的武功心法,只是看似漫不经心地教授了几个简单的甚至不能称为武功的动作,但就是这几个不起眼的动作让郭靖有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因为他能独自用掌力击落树叶了。
七公的这个导引课程帮助郭靖树立了“自己能学好武功”的自信,这是非常关键的。
七公传授郭靖简单却大气有力的降龙十八掌,而非招式复杂多变的打狗棒法,是考虑到了郭靖思路简单却内力深厚,七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因材施教。
七公也并不要求郭靖急于练成,而是给足他时间练习熟练的同时,给予他思索、研究、总结的空间,引导郭靖循序渐进地学习。
这给予我们教师的启发是很大的。
在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们有耐心,同时要用对方法。
在接触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摸清每个孩子的脾性,总结相似、分析差异,对于不同点,我们就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我们班有个孩子由于先天发育原因口齿不清楚,在学习英语时略显吃力,那么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他纠正发音,着重口型、音调的模仿,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字母发音及单词品读。
而对于学得快的孩子,我们提醒基础的同时可以适当做些拓展,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同时在学习上,老师也不给孩子们太大的压力,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消化、理解已学知识,讲究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个击破。
比如,在教授“This is……”和“That is……”的句型时,从同学们最先接触熟悉的“What’s this?”导入,先有个直观的概念——this表示近处的东西,进入句型“这是……”,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this自己尝试说出“This is……”用靠近身边的具体事物进行实物表演,切实体会“This is……”的含义。
当同学们熟练掌握时,慢慢将目光移向远离身边的事物,从而引出“that”表示“远”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尝试摸索“那里是……”用“That is……”表达。
最后可以升华一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this”和“that”的区别。
如此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急不缓,正好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耐心适当地引导在郭靖学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黄蓉在各种情况下巧妙、耐心地提示和引导。
一如郭靖离不开蓉儿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对他们适时、适当的提醒和耐心、有效的引导。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去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是用适宜的肢体语言、眼神、语音语调去吸引、暗示他们。
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研究,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开放思维,不断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发挥才能的热情。
就英语课堂而言,我喜欢我的课堂轻松和谐而又充实丰富,我的学生热情活跃而又踏实勤奋的,这就要求我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运用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既要平易温和,又要因势利导、实际有效。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能够成为孩子们学习中的“贵人”,给予他们美好的记忆和发展!三、寓乐于学的教育转变1.要我学初遇洪七公时,黄蓉“死缠烂打”求七公教郭靖武功,而这“傻小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蓉儿,算了吧”。
一方面,郭靖确实为人随和,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时的郭靖还没有主动求学的意识,若不是蓉儿的坚持,恐怕靖哥哥会有很长时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阶段吧!初入校门的小朋友也经历类似的过程。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有些小朋友认为上学只是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要求,学得很死板、很机械,甚至有些小朋友会“害怕”上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正如洪七公教授郭靖武功时用简单的方式将徒弟领进门,夸他武功大为精进,树立他的自信心,又以启发式为主,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郭靖一环扣一环地思考、实践,非常有效地拯救了郭靖这样的“笨”学生,启蒙了他的思想和武功。
同时,七公又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用多样的方式来启发、引导郭靖对武功的理解和学习。
正是因为恩师这样的教育方式,令“傻小子”开窍了,在今后的武学生涯中,郭靖慢慢会主动地研究、学习各路前辈的武学招式,并且集合精华,融会贯通,最后成为一代大侠。
从洪七公的教育实践,我体会到了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环节将孩子们引入课堂,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真的非常重要。
英语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老师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英语发言,积极思考,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学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例如,在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境过渡到课本中的情境,与此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媒介,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物、实境中。
再次,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这一系列实际、具体又趣味十足的教学形式中,学生能渐渐体会到知识的丰富和学习钻研的乐趣,眼界逐步拓宽,思维逐步发散,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步形成,完成“要我学”的被动到“我要学”的主动的转变。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因为郭母的严慈并济的正面教育而形成了良好的性格,因为贵人的指引学有所成,因为自身的努力而成为侠之大者。
金庸老先生寓于小说中的“教育真经”着实精彩,值得借鉴学习。
放下小说,就我们的教育教学而言,有了因材施教的意识和决心,还要有丰富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否则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
我们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参考文献】[1]黄芳.陶行知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15.[2]陈丹丹.陶行知思想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11):10.[3]陈殿琪.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2):12.[4]张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校园(中旬),2018(05):39.[5]沈敏叶.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考试与评价,2018(08):114.[6]沈敏叶.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考试与评价,2018(08):114.[7]蒋科.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推进英语素质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8(29):16-17.[8]包婷婷.“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教学),2017(11):50-51.[9]高利.让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知音励志,2017(1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