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照应一)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写作基础之前后照应作者:李文镪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1年第12期【写作目标】所谓照应是指文章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内容之间的关照与呼应。
具体地说,就是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先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作简单的交代或暗示(也称伏笔),然后在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前面的伏笔加以回应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便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
照应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又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不仅能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前后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还能使文章内容互相补充,更加鲜明地突出主题。
作文时要注意做好前呼后应,做到前有起因,后有结果;前有问题,后有回答;前面抒情,后面深化。
使文章行文自然、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技法指津】1.注意内容与标题的照应。
对于意思醒目鲜明的标题,行文时要处处点题,使文章内容紧凑、中心突出;对于意思含蓄的标题,由于读者一下子不能完全了解透彻,这就需要在行文时作出交代,点明题目含义,形成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春》一文的开头写盼望春天,结尾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中间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五个画面,文章开篇、结尾和中间的多处内容与文章标题形成照应。
2.注意首尾的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时要与之遥相呼应。
首尾照应的形式主要有:圆合照应,即首尾内容圆合为一;重复照应,即结尾再次重复开头的内容;因果照应,即开头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结尾点明事情的结果或原因;问答照应,即开头设问,结尾作概括回答。
例如《行道树》一文的开头:“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与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形成了首尾圆合照应。
3.注意行文中内容的前呼后应。
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问题,随时自然合理地照应前文,使材料始终围绕在一条主线上。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前文中作者多次交代自己病弱、不敢冒险,后面写道:“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第5课前后照应前后照应的句子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些阅读题要求我们寻找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句子,或者根据画出的句子去寻找它在前文或是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若是再提高一点儿难度,可以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提示,直接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
一、技巧小结。
1.前后照应。
有文章内容的互相照应,也有内容与文章题目的互相照应。
如: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
(《彩色的翅膀》)这个结尾用象征手法,照应了文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体现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
2.反复照应。
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到强化作用。
如:《刷子李》一文中连续出现了四次“黑”(衣服):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儿……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3.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
同样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在反复中得到加强。
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开头就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面接着又出现了四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表达了筑路工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4.前文所设悬念,后有照应。
文章前面所描写的事情中出现了问题,设置了悬念。
这个悬念在后面的文字中得到解决,与前面的悬念和发生的事情出现的结果相吻合,这样也是前后照应。
二、能力提升。
(一)秋色图一走进盖州地界,我心里就想:这是多么瑰丽的胜景啊!可惜我不是画家,我手里若有一支饱蘸彩墨的笔,一定会尽情挥洒,画画这绚烂的秋色。
这里是苹果之乡,秋色最浓的当数果园了。
初中作文写作技巧--- 前后文怎样照应讲第一个问题:照应的概念、目的、作用、实质。
1、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2、“照应”的目的。
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
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3、“照应”的作用“照应”是对伏笔(伏笔,是对文章后面出现的人、事、物的暗示;照应,是后前面伏笔的呼应。
)的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线缀。
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
4、“照应”的实质。
“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
讲第二个问题:照应的方法照应方法有:1、首尾照应;2、前后照应;3、点题照应; 4、伏笔照应; 5、反复照应; 6、因果照应;(以上六种方法,详讲)7、悬念式照应;8、分合式照应;9、题文式照应;10、情节式照应;11、细节式照应;12、问答式照应;13、对比式照应;(上述7种方法,暂略)一、首尾照应1、首尾照应的概念。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
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
2、首尾照应的作用。
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例如:《一件小事》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与开头呼应:“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论作文前后照应之妙》作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文采斐然的语句和深刻的主题,还在于巧妙的结构布局。
而前后照应,便是一种能使作文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感染力增强的重要写作手法。
一、前后照应的定义与作用前后照应,即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在内容、情感、逻辑等方面相互呼应、相互关联。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前后照应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记叙文的开头设置一个悬念,然后在结尾处解开这个悬念,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有始有终,逻辑严密。
或者在议论文中,开头提出论点,中间部分进行论证,结尾处再次强调论点,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加完整,逻辑更加清晰。
(二)深化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前后照应可以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通过在文章的不同部分反复提及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强化读者对主题的印象,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比如,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可以在开头描写母亲的一个温暖举动,引起读者对母爱的关注;在中间部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母爱的伟大;最后在结尾处再次回顾开头的场景,深化母爱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前后照应能够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章前后呼应的地方时,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更加投入地阅读文章。
同时,前后照应也可以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强烈。
例如,在抒情散文中,作者可以在开头抒发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情,然后在结尾处再次表达对该事物的眷恋,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前后照应的表现形式(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是前后照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或情感上相互呼应。
1. 重复式首尾照应这种照应方式是在开头和结尾处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词语或意象。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文章的前后照应和点题考虑好如何照应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就是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暗示。
就是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岀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岀现的情况,在前文要有所预示。
这样,文章的结构就严谨了,情节就周详、缜密了。
都有哪些主要的照应形式呢?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应呢?(1) 考虑好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
如: 题目:这节历史课使我受到了教育开头:小学6年,我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其中使我受到教育最深的是一节历史课。
题目:游泳能手——小菊开头:我家屋后有一条河,河面上建着一座水泥拱桥。
我们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在这条河中游泳。
说起游泳能手,可要算我的好邻居——小菊了。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
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2 )考虑好尾题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即结尾点明文章题目的含义。
如: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结尾: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题目:我是这样的人结尾: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长得像男孩子,性格也1男孩子。
文章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考虑好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名师手把手教你作文升格:前后要照应,脉络须清晰老师讲的写作要领,是不是早已随风而逝?背下的作文范文,是不是仍没理出思路?高考在即,是不是更加愁眉不展?好吧,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就练起来,不是普通的练笔,而是一对一地提升,作文升格,从师生对话开始。
议论文以理服人,具有强大的逻辑性,那么,如何使议论文脉络清晰、逻辑合理呢?其实全在“照应”二字。
内容上需要严格照应。
具体表现在:观点应与材料的要求相照应,分论点应与总论点相照应,分论点之间应相互照应,论据应与论点相照应,分析应与论据相照应等。
结构上也需要尽量照应。
结尾应与开头相照应,过渡应与上下文相照应,后文应与前文的铺垫相照应,外在结构应与行文思路相照应,主体段内部也应前后照应等。
前后照应,处处照应,方能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浑然一体。
这次的一对一作文升格,咱们就从议论文前后照应的角度切入。
1作文训练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断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立意上讲,谈“批判与建设”为最佳角度,侧重二者的关系,回归到了关系型作文。
“批判”即毛泽东所说的“破坏”,是“破”;“建设”是“建构”,是“立”。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为二者的关系。
也可以抓住一点,兼及其余:以“批判”为主,兼及“建设”;或以“建设”为主,兼及“批判”。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在一篇文章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这种写法就叫作“前后照应”。
它是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联、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更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的作用。
1 前后照应在文章中的典型范例1.1 开头和结尾照应。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不仅让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而且起到概括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草地夜行》一文的开头写道:“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文章的结尾写道:“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这样写更加显示了老红军身上有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更加突出了老红军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了过来,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的前后照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1.2 中心词和标题照应。
文章的中心词和标题照应,就是指文章中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目的意思,这种简便扼要语句叫中心词。
这种照应叫点题。
如,著名作家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开篇便以“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点题,这开门见山的点题并非实指爱杨梅,实际上是“我爱出产杨梅的故乡”。
点题既照应了题目,又揭示了题意。
1.3 段落和段落照应。
《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写杨梅果时,先进行总写。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
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而后分述,第四自然段写杨梅的形状,第五自然段写杨梅的颜色,第六自然段写杨梅的味道。
作者在分述杨梅的形、色、味时,字里行间里都流露出对杨梅的喜爱。
这样,总写与分述紧相照应,使上下文联系得非常紧密。
1.4 情节和交代照应。
托尔斯泰的《跳水》一开头便有这样一句话: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前后照应得类型及其作用焦作市温县温泉镇一中牛卫平前后照应就是文章布局谋篇得一种形式。
它指得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部位上得关联、关照与呼应。
运用得恰当,文章结构严谨、紧凑,主旨突出,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前后照应分为以下几类:一、文题照应指文章内容多处与题目相呼应,有得直接或间接点明题目,有得直白或含蓄点明题意。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得就是她得背影。
分析:这就是《背影》第一段得内容,作者用简洁得语言直接明了地点明了题目,表达了对父亲得思念之情。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就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得,她不肯,只好让她去。
我瞧见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就是她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她肥胖得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得样子。
这时我瞧见她得背影,我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她瞧见,也怕别人瞧见。
我再向外瞧时,她已抱了朱红得橘子往回走了。
(节选自朱自清得《背影》)分析:这就是《背影》第六段得部分内容,描写了望父买橘时得背影。
再次照应题目并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得感动之情。
二、行文照应㈠、重复照应指前文得内容在后文中用相同或相近得语句再次进行叙述、描写。
这时候,我得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得图画来:深蓝得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得圆月,下面就是海边得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得碧绿得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得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得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她得胯下逃走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得沙地来,上面深蓝得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得圆月。
我想:希望就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得。
这正如地上得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节选自鲁迅《故乡》)分析:第一段描写“我”回到故乡与母亲谈及闰土时想起了闰土月下刺猹得美景及过程。
1 灯光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
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①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我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
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我家买了汽车作文350字前后照应☆ 第1篇:记得那会儿,我家买的第一辆车是一辆红色的小轿车,那时候我还小,但那辆车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心里,后来慢慢发芽长大。
那天,爸妈带着我和妹妹去车行,一进门,我就被那排排闪闪发光的车吸引住了,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
爸爸选车的时候特别认真,这边看看那边摸摸,还跟销售员聊了好一会儿。
我呢,就围着那些车转,想象着自己坐在驾驶座上的样子。
最后,我们全家决定买一辆红色的,因为妈妈说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而且特别显眼,开在路上回头率肯定高。
买车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副驾位置,心情激动得不行,一直问爸爸什么时候能带我去兜风。
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开车出去玩,有时候去郊外,有时候去海边,每次都能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比如那次在郊外,我们遇到了一片向日葵花田,金黄色的一片,美得让人心动。
还有一次,在海边,我和妹妹捡了一堆漂亮的贝壳,回来后还做了个装饰品放在客厅里,成了家里的一道风景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辆车也见证了我们家很多重要的时刻。
比如我考上高中的那一天,爸爸开着车接我放学,路上我们谁也没说话,但我能感觉到他为我感到骄傲。
再比如妹妹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我们在小区里转了好几圈庆祝,妈妈坐在车里,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现在那辆车已经换成了新车,但它在我心中的位置永远不可替代。
每当看到街上的红色轿车,我总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日子,心里暖暖的。
家里的第一辆车不仅仅是一辆车,它承载了我们一家人的回忆和梦想,让我懂得了家庭的意义远比物质的东西更加珍贵。
☆ 第2篇: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爸妈一起去了汽车销售中心。
那会儿,家里只有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每次出门都得费老大劲。
一想到以后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车里,不用再顶风冒雨,心里就美滋滋的。
销售中心里各式各样的车让我眼花缭乱,最后,我们看中了一款既经济又实用的小轿车。
买车那天,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我们全家出动去提车。
论前后照应的转换规律
语言的前后照应指的是文字或句子的结构的前后继续的特性,也可以说,前后照应是指一个文字或句子在另一句文字或组成句子的一系列文字的前面或后面。
以“你可以把它放在那里”为例,"它","那里"就是前后照应的案例。
一般来讲,中文语言中的前后照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前后字句相同。
例如:“见钱眼开,见利眼亮,见福眼发光”句中,“见”、“眼”、“开”等字明显有“前后照应”的功能。
二、前后字意对称。
例如“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就有“饥”(餓)和“寒” (缺乏厚衣)这两个字是形成对称结构的。
因此,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前后照应的一种。
三、前后字句押韵的照应。
例如“曾经沧海,难为水”,“沧海”和“难为水”,押韵而形成了前后照应。
以上三种前后照应类型,都可以用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超越、鲜活。
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既出”指的是难以收回,而“驷马难追”则强调了事情移动的快速和急速。
五、前后递进照应。
例如,“雨夜把焦落,雪夜声叹息”,前后句则是对激烈的天气的不同描述,表达的是从消极的能言谈到积极的感慨。
此外,还有其他的前后照应,如反复照应、叠拟照应、异体照应,它们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前后照应也是文字表达中让原文看上去更完整和清晰的一种方式。
这不仅可以使文章富有层次,在可读性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前后照应的表达作用答题技巧摘要:一、引言二、前后照应的表达作用1.解释概念2.增强文章结构紧凑性3.提升文本表现力三、具体答题技巧1.寻找关键词语2.分析句子间关系3.注意篇章结构四、实战演练1.例题解析2.解题步骤3.答题注意事项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前后照应的表达作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它能有效地提升文章的逻辑性和表达效果,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掌握这一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答题效率。
二、前后照应的表达作用1.解释概念所谓前后照应,就是在文章中,作者对某一概念或事物在前文中进行阐述,后在文中进行呼应和补充。
这种方式能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严密。
2.增强文章结构紧凑性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维连贯。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在后续的论述中逐一展开,最后进行总结。
这种方式能让文章的脉络清晰,易于理解。
3.提升文本表现力通过前后照应,作者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某一主题的反复论述和呼应,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表现力更强。
三、具体答题技巧1.寻找关键词语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寻找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对前文内容的概括和呼应。
找到关键词语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句子间关系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哪些句子是对前文的呼应,哪些句子是对后文的启示。
通过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3.注意篇章结构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篇章结构,判断哪些部分是引子,哪些部分是论述,哪些部分是结论。
这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答案。
四、实战演练1.例题解析在此,我们以一道实际考题为例,分析前后照应的表达作用。
文章片段:“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嫩绿的叶子在树枝上绽放。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在田野间,放飞手中的风筝。
”问题:请分析文章中前后照应的表达作用。
写一个人前后照应的作文
光影下的变迁。
那年夏天,阳光晒得地面滚烫,他就像个刚出炉的面包,满怀
希望地踏进了社会的大门。
嘿,小伙子,未来可期啊!
夜深了,月亮挂在天上像个银色的大饼。
他坐在窗边,拿着笔
在纸上瞎画。
唉,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成了个沧桑的大叔了。
不过,这些年也没白过,至少学会了怎么面对生活。
春天一来,花儿都开了,他站在花丛里笑得像个傻子。
哈哈,
终于熬出头了,这成功的感觉真不错!得好好享受一下。
秋天一到,雨就下个不停。
他淋着雨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憋
屈得不行。
哎,这日子咋就这么难呢?不过,他也明白,生活总有
起伏,得扛住。
冬天雪花飘啊飘,他站在雪地里,看着白茫茫的一片,心里突
然有点感慨。
想想这些年,从啥都不懂的小子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也挺有意思的。
岁月这东西,真的挺有意思。
他就这么走着,走着,看着路上的风景变来变去,自己也在慢慢改变。
不过,不管怎么变,他都是那个他,一直在路上。
前后照应,记脉络更清晰作者:黄曼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04期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有些同学写文章常常写到后面忘了前面,写前面时又不顾后面,缺少统盘的打算。
由于考虑不缜密,叙事不周到,没有注意文章的前后照应,该交代的交代得不清楚,使人读了会产生各种疑问。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以后,感到有许多不明白的方。
我成功了一个星期天,妈妈对我说:“佳佳,你已长大了,该帮妈妈做些事了。
你把这袋吃的东西给外婆送去,并请她下星期天来我家吃饭。
”我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正准备骑车去外婆家,可转念一想,不对啊!妈妈曾好几次给外婆送吃的东西了,每次都是一大包。
可怎么没见她给奶奶送呀!外婆有很多人照顾,舅舅、阿姨都和她一起住。
外婆根本就不愁這些。
倒是奶奶冷清多了,她年老体弱,又一个人住。
妈妈不应该存有偏心,不去关心奶奶,对老人应该一视同仁。
我应该想着,我便骑上车到了奶奶家,把那袋吃的东西的一半送给奶奶,然后把另一半送给了外婆。
妈妈回来后。
见我完成了任务,直夸我是个好孩子。
转眼星期天到了,妈妈可真忙。
她一早就起身,买了许多外婆爱吃的菜,有鲜鱼、河虾,还有肉和鸡蛋。
接着。
妈妈又亲自下厨烧菜。
望着妈妈忙得不亦乐乎的身影,我心想:妈妈,待会儿给你来个出其不意。
外婆来了,妈妈真是热情接待,又是拿糖,又是拿点心。
她还给外婆冲了杯香浓美味的麦乳精呢!之后,妈妈和外婆亲热地拉起了家常。
演讲中的六种照应技巧:前后照应初学演讲者很容易犯这样一种毛病,那就是在演讲时内容漫无边际、结构松散凌乱、语言拖沓累赘。
然而,如果演讲者能根据演讲的目的、主题、题材等因素,恰当地运用照应技巧。
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照应技巧在演讲中的运用。
一、扣题照应画龙点睛演讲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演讲中应在适当的时候照应标题,这在演讲中往往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扣题照应可以使演讲的内容向标题聚拢,指向更加明确集中,也可以使演讲的主题思想得以突出和升华。
例如,1901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纽约勃克莱博物馆公共教育协会的演讲《我也是义和团》,标题设置悬念,引起听众的好奇心理。
演讲中,马克▪吐温猛烈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中国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
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
我祝愿他们成功。
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在这里,演讲者照应标题,画龙点睛,使听众解开疑窦,在顿悟后的释然中理解了演讲者的深意。
二、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在演讲中,开头埋下伏笔,结尾再来照应,可以使演讲的结构曲折跌宕、大开大合,而且能使布局巧妙、眉目清楚、重点突出、主题深化,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演讲《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开头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讲到这里,演讲者荡开一笔,讲自己过去对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甚少,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季羡林、冰心等世纪老人的动人事迹,感受到老前辈人格的高尚,最后再照应开头的故事: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
让你的作文结尾闪光的十二种方法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
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
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六、联想引申多姿多彩: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
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八、景物烘托情景合一: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九、启发思考意犹未尽: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悟,可谓情韵深厚。
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果又上当了。
”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
十、出人意料戛然而止: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
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
十一、含蓄深刻余味无穷:含蓄结尾写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的结尾: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向上登攀。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二、升华主题揭示本质:如《母亲》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母亲。
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界。
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普通劳动人民系在一起,表达赞美之情,立意深远。
文章的照应一、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 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
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
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
我说:"从王春林家来。
"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阅读手记】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
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
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
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
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铲煤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
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
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
"我不假思索地说。
"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
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
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
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
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
"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
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
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
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评析】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
"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