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议论要深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议论文写深刻八法不落俗套,立意才能深远。
要想做到立意深刻,笔者结合语文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不落俗套,立意深远,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
问题虽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问题意识不仅表现了个体思维品质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
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
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
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
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
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2.作文时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表及里”就是防止事理分离,情理不合,罗列现象,文章平平。
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
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要求高考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要求:(1)境界要高。
就是说,我们在确立论点的时候要力求立意高远。
比如:见到《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个题目,有人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镇上,所以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论点就显得俗而浅;有人则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对于在战火中受苦受难的人,应该给予同情、帮助和支援”,论点就显得深刻。
(2)材料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材料型命题,内容庞杂,信息量大,所以,我们要分清主次,把握材料的重心。
如下面这则材料: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
”第二个说:“赚钱。
”第三个说:“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到了后来,这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显然,命题者的重心落在第三个工人身上,赞扬他有崇高的理想。
所以,从这则材料可确立中心论点: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3)选择恰当的立论角度,口子要小。
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或话题中一般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审题时一定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选准角度,确立论点。
不能战线过长,全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从“点”上突破。
口子小,目标准,浓墨重彩,走笔成文,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之弊病,收到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之效果。
比如:文学巨匠茅盾在生命弥留之际正式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有个同学写纪念文章时,就抓住这一侧面,展开透彻的议论。
他把茅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做他一生创作的继续,十分精当地把它称做“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茅盾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
由于口子小,议得透,见解就颇为深刻。
(4)观点正确、旗帜鲜明一篇立论性的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很鲜明。
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令人费解。
有位同学在以“诱惑”为题作文时,先写道:“当诱惑之神张开双臂拥抱我们时,能清醒过来,迷途知返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在诱惑中走向了错误。
”很显然,这位同学的观点是:要抵制诱惑。
揭示本质,议论才能深刻透彻《考试说明》在作文“进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说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从议论文的层面来衡量,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表述事例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
议论文要深刻透彻,说理充分,论证严密,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揭示本质”呢?其一,从事物的性质、作用、意义、影响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件的根本特征可以从其性质、意义、作用和影响中释放出来,议论文能适时进行揭示、分析,就可以幸免空洞的口号和声嘶力竭的教训,而使文章透其骨髓,彰显微言大义。
请看:戴晨《平民价值的认可》片段:平民价值的认可是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彰显人类的博大情怀和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美国《时代周刊》20XX年10月3日出版,ZG“超女”李宇春登上封面并且成为该周刊评选的该年25位年度亚洲英雄人物之一。
或许在半年之前,不仅仅是《时代周刊》,连ZG大多数媒体都不可能注意到李宇春这样一个邻家女孩。
一个一般的孩子能够成为“亚洲英雄”,说明今天ZG社会所呼唤的平民英雄正在走上ZG的历史舞台。
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也可能不具备骄人的政治、经济或者文化资本,甚至有些大家都有的小毛病、小缺点,但是来自民间的他们,以自身的努力奋斗,通过社会公众的认同赢得尊重。
画横线的段落对上段所述事件的意义、影响进行了分析,深入浅出。
这就使平面的叙述有了纵深的发掘,在深度的掘进中体现了思想的深度与厚度,也从根本上幸免了“观点加材料”的弊端。
其二,从事物的危害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坏事情的危害一经揭示,就能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件,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让人们引以为戒。
请看,顾晓昕《尊严》一文的片段:余杰在《烈与火》中写道,在大街上,不少孩子向路人强行乞讨,而嗾使他们这样做的母亲则在不远处微笑。
这是一种蔑视生命尊严的行径。
孩子自小就没了人性的尊严,长大以后就会是行尸走肉,这跟杀了他们有什么两样?毫无疑问,生命的尊严是支撑生命的骨骼,是生命之火得以燃烧的柴禾,是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
议论文写作应遵守的逻辑规则黄平科议论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说理的实质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它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
从逻辑角度看,证明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具体的逻辑证明,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要使证明能正确进行,就必须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
一、论点(论题)的逻辑规则1.论点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判断。
所谓判断,就是对某一对象(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即对于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
如“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这个判断,就肯定了“中国人民”具有“勤劳勇敢”的性质。
任何一个判断,总有真假之分。
具体而言,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判断,是真判断;反之,就是假的判断。
如“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假判断。
议论文的论证首先要用明确的判断标明论点(或叫论题),如果表达论点的判断不清楚,就会犯“论旨不清”或“论题模糊”的逻辑错误。
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开篇即提出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运用判断句,明确清晰地提出论点,毫不含糊。
对议论文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
这就要求作者对所论证的观点有深入的了解,把握其本质属性。
从判断的逻辑要求看,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①概念要明确,这是判断恰当的前提。
只有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
否则,会使人琢磨不定,影响判断的正确。
例如“我国的江河湖泽出产鱼、盐、虾、碱等各种水产”这个判断,对“碱”这个概念不明确,因为“碱”不属于水产。
又如“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该反对”这句话,把“经验主义”和“经验”混为一谈,以“经验主义”代替“经验”,偷换了概念,因此,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②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时,要保持思想的同一性,防止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或杂乱无章。
如,“魏魏长城,雄伟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这里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天然屏障”两种矛盾的属性同时运用于“长城”这一对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形成了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造成文章前后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议论文写作指导:明论证思路清晰品议论语言严谨议论文写作指导:明论证思路清晰品议论语言严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编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也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性文章的第一个单元。
这四篇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杂文,均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单元文章内容均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通过学习,同课文作者对话,探究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学生一定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现在我带着大家从明思路品语言的角度一起走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逻辑清晰,论述充分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如果你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
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并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毅力。
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之后,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推理进而明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议论文见解新颖,观点深刻【知识提要】议论文的观点是作者对议论的对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经过提炼和浓缩了的观念、思想。
具体地说,就是作者针对某个概念、事件和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的态度。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一个好的论点的提出要注意自我议论的“可阐述性”以及读者的“可接受性”。
好的论点一般具有以下条件:①深刻性。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抓住关键,切中要害;点明原因,揭示结果),提出自己从概念、材料中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出自己的深切体会,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②新颖性。
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③穿透性。
立论有哲学基础,思辨性强,指出规律,预见发展,能够给读者以启迪。
④人文性。
论点中肯、隽永,从人性、人生、生命、道德、人际关系等人文角度对概念、材料加以分析,从而提出关乎社会人性健康和谐的观点。
【运用关键】本技法成功运用的关键有三处:(1)依托事实,深挖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既不可脱离事实,空穴来风,也不可不分主次,机械地照搬事实原貌。
要分析事实中最能印证、说明论点的某一点、某一侧面,甚至是某一层次上的事实,将其作为议论的由头展开论述,成为整个论证推理体系的奠基石。
写入文章的事实内容一经确定就要根据论点和论证的需要,分析事实,深挖隐含在事实背后的思想理论内涵,将之抽象升华到相应的理论高度,深化论点内容,形成严密的推理层次和论据链条。
实现由事实个性特征向思想理论高度共性特征的过渡,实现议论的普适性目标。
(2)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议论文要达到在有限的篇幅内深挖思想内涵,并且讲清道理的目的,有效的做法就是紧扣所依附的事实,抓住其中最值得议论之处,对其一点或一事进行议论。
这样由于论题集中,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开阔思路,分析到位,有的放矢。
(3)小处着手,角度唯新。
议论文写作的论证技巧导读:【议论文写作的论证技巧】1、运用辩证明事理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不要主观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运用辩证法认识问颢、分析问题就会有深度。
又如,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典型的关系型作文题,这一话题能正确引导考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一滴露珠,都能反射一轮太阳”。
每一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不独是名人与胜者的天下。
很明显,这个作文导向是正确对待平凡,在人们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平凡与平庸相等,鄙弃平凡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
忠于职守辛勤耕耘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自豪的。
本话题可运用的哲学观点有:要全面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多样论证出效果论证方法要力求多样,力避简单的论据加论点的作法。
一些同学这样写议论文:在论点提出之后再运用几个事例进行说明,缺少自已的深入分析,这样的议论文没有自已的分析论证,这种肤浅的论述是议论文的大忌。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理效果:正反对比论证,是非分明;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名言格言,权威警策;歇后语俗语,风趣幽默……借助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能使我们的议论文写得鞭辟入里、论证深刻,能体现我们缜密的思维和洞悉事物的睿智。
3、透过现象看本质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先引述《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借天上比人间活得舒服快乐,来说明快乐是人的一种心理。
然后宕开一笔,“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继而论述“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
接着指出:“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两种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让议论文说理深刻之思辨性表达文?广东仲元中学 许金石 缺乏思维的深度是目前高中生写作议论文的短板。
议论文写作时,他们只满足于堆砌事例,凑足字数。
议论文写作固然离不开事例,但事例的堆砌不能替代分析论证。
议论文的力量,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而不是事例的叠加。
只有量的覆盖,少了质的升华,议论的深度就达不到。
还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不能辩证地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往往只满足于浅层的推断,或是贸然下定结论,缺少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因果联系;或是只在表面泛泛而谈,不能切中肯綮。
一般来说,思辨性强的表达会为文意带来多元的、丰富的效果,作品中浓缩的生活细节以及作者独有的生活感悟、情感倾向,会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
当我们无法为生活的常态提供一个符合情景、符合逻辑的定义,必然无法达到逻辑上的高度,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感性泛滥的困境。
其实,在议论文的行文过程中,如果论点和论证过程具有思辨性,那么,整篇文章就会显示出写作者高超的思维品质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辨性表达呢?一、拓展思维的广度思维局限性的藩篱需要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来打破。
而思维的广度要么是向内深入事物的内部细挖,要么向外进行同类事物的类比延伸。
如矛盾法、内因—外因法、可能—现实法、纵向—横向比较法、内容—形式法等。
如下面这一片段论述。
中国文字作为一种形象文字无从提供一个抽象而绝对的上帝,它把“佛”这种心性概念变成了偶像崇拜,结果与印度泛神论接轨了。
泛神论在中国人信仰中表现成“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真正信”并存,加上汉字文明的模糊性和模棱两可性,中国人始终无法真正理解因果关系这种逻辑思维,造成了各类“阴阳循环”理论,表面上什么都说通了,其实分析起来什么都限于循环论,自相矛盾,所谓的唯物主义成了虚伪主义。
这是逻辑思维中典型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法,内容是指中国文字的抽象性导致的语义模糊,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成了“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信”的泛神论。
议论文观点鲜明的写作策略
在撰写议论文时,一个观点鲜明的论述能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下面将探讨几种写作策略,帮助作者在议论文中表达观点并加强论证。
1. 明确定义观点
在写作议论文时,首先需要明确定义论点,确保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立场。
只有明确的观点才能使文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
2. 提供有力证据支持观点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应该提供具体、可靠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些证据可以是统计数据、研究结果、专家观点等,能够增强作者的说服力。
3. 反驳其他观点
除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作者还应该考虑到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反驳。
这样不仅能够展现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能够使文章更加全面和有说服力。
4.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确保文章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从引言到论点、论证,再到总结,每一部分都应该紧密联系、衔接自然,让读者能够逻辑清晰地跟随论述的线索。
5. 语言精准、简洁明了
在表达观点时,作者需要注意语言的精准度和明了度。
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而应该选择准确、简练的语句来表达观点,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语
在撰写具有观点鲜明的议论文时,以上几种写作策略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明确定义观点、提供有力证据、反驳其他观点、保持结构清晰和语言精准,作者可以达到论述的目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读者心中。
怎样使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明确要使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不仅表现在论点提炼得鲜明,深刻和新颖上,更表现在整篇的论证上和文章整体效果上。
因此,应该注意这样三点,写前明意,写时宗意,写后查意。
(一)、写前明意为了使文章写得好,对自己提炼出来的论点,要不断加深认识,并力求使它在自己头脑中扎根。
做到了这一步,才真正具备了动笔写作的条件。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脚忙乱。
”这话强调“意在笔先”、意熟于胸,方能从容不迫地写文章,否则就会手忙脚乱。
因此,对自己提炼出来并选用的论点,不断加深理解,加强认识,不仅使选材、说理方向明确,而且对将成的文章有一种整体的统摄感。
一个精心于写作的人,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二)写时宗意论点在自己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来之后,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来突现它,证实它,始终把它作为一个宗旨来看待;不要转换论题,不要旁逸斜出,不要节外生枝。
当然,论证要灵活,行文要摇曳多姿,文章要写得生动活泼,不是说每一句话都要和论点挂钩。
但论点这个中心不可淡忘,“开千枝花,一本所系”,“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不要出现“主弱奴强,呼之不至。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的局面。
这样做了,整个文章的统摄意识得到了贯彻,中心论点也将会得到极好的证明。
(三)写后查意文章写成初稿,不妨再检查一遍,看看原先确立的论点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否则,就要再进行修改,直到成功为止。
当然,修改文章包括很多的内容,这里仅指对论点的突现而言。
写一篇议论文,从开始到结束,经过这样三个步骤,而每个步骤都认真对待,就能使中心论点明确,达到议论的预期目的。
高中议论文写作课:《把问题想深刻》教学实录师:要把文章写好,先把问题想清楚。
因此我们今天的写作课,要着重研究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问题想清楚。
同学们已经进入高中学习了,高中阶段要开始比较正规的议论文写作学习,议论文写作的一大特征就是思考分析问题。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大家看看议论文到底该怎样思考问题。
一、导入:生活中的议论我们设想一下:有一个孩子,有一天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雪糕。
”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我要吃雪糕”这句话是什么?对,是论点。
“我要吃雪糕”这句话讲出来以后,如果孩子希望说服妈妈,他接着一定要说明理由的。
应该怎么说明呢?按照我们同学的写作习惯,大致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蛮不讲理式。
如果这个孩子这么说:“妈妈,我要吃雪糕!我就是要吃雪糕!你给我吃雪糕!我一定要吃雪糕!”这是在说明理由吗?这是在下命令!当然,如果这孩子从来蛮不讲理,他可能会这样说。
但只要他还愿意说理,一般他总要说出点理由来的,对吧?第二种是我们不少同学都喜欢使用的“旁征博引式”:妈妈你一生当中吃过多少雪糕?如果李清照那个时候有雪糕的话,她就不会喝菊花茶了;苏东坡喜欢喝酒,但如果那时也有雪糕的话,他就不会喝酒他也吃雪糕去了。
所以,妈妈你也要让我吃雪糕!(生大笑)很滑稽,是吧?你觉得没有人这么说吗?可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是用这个套路说理的。
这种类型看起来像说理,其实根本没有说服力。
第三种会是怎样的呢?我们设想一下,这个孩子提出“我要吃雪糕”,他会说出几个理由来。
第一个理由应该是什么?【要点评议】归谬。
用极端的方式将学生写作中的不足凸显出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荒谬可笑。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论证说理的方法。
生:雪糕很好吃!师:还有吗?生:我很热!生:我口渴了!师:这时候,孩子是说“我饿了”合适还是说“我口渴”合适呢?别开生面的开场白。
一个简单的例子,涵盖了学生写作的常见问题。
生:口渴。
师:那么“口渴”、“很热”这种有说服力的理由就应该放在最前面。
思辨的魅力——如何让议论文深刻起来丁秀琴【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38-39)【作者】丁秀琴【作者单位】江苏南通海安市李堡中学【正文语种】中文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作文写作的四个要求为:丰富、新颖、有文采、深刻。
“深刻”这一要求对议论文写作尤其重要。
要求学生首先要对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对事物能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深度挖掘其隐含的社会价值及意义。
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比较肤浅,总是围绕论点表面打转,缺少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议论文变得更加有深度。
一、思辨的重要性强化思辨意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议论文变得更加深刻。
思辨不仅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还要求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判断、辨析及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文字变得具有逻辑性,从而提升议论文的质量,思想可以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
另外,思辨可以拓展写作思路,增加议论文的写作依据,从而使得学生的议论文的信服度提升。
二、提升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策略1.抓审题立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材料议论文的观点往往是从命题者所给的作文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平庸与优秀差别之一就在于观点立意是否新颖深刻,因此能否做到由果溯因深刻理解命题意图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一个小岛上,有很多孵化小海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恰好被游客发现,于是就赶走了老鹰。
但是,没想到这却导致了成群幼龟的出现。
——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遇到危险就会退回去,但它却安全抵达大海,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好心的游客走了,等待时机的老鹰飞回来了。
”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得出“好心肠却办了坏事”“献爱心也要三思而后行”等观点,但这些观点大都只停留在材料的表面,并未涉及核心要素。
命题人意在通过“游客好心却办了坏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深刻的话题。
教育观点|写作指导摘 要:议论文不仅是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高考作文考察的重要文体。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应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可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思辨与思维能力越来越看重,而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会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习作当中。
这就要求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用思维提升思考,在习作中走向深刻。
关键词:语文学科;作文教学;思维提升一、审辩式思维的概念审辩式思维是我们现在重点训练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借助的是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对它的定义:“审”即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辨”即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审辩式思维”就是在一个人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考虑。
二、审辩式思维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在日常议论文教学中从审题、入题、扣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审辩式思维的训练,着力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写作表达。
1.在审题上:审准核心事件,明确自己的立场,做到“旗帜鲜明”。
学生在面对一道作文题时,比如2015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当代风采人物评选”,出于“中庸心态”,觉得A也可以,B也可以,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他们不知道,一个事件的抛出或者一个问题的提出,就存在其争议性,而最能够展现思维深度的,绝对不是“A也可以,B也可以”式的站两边,而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A可以B不可以”或者“B可以A不可以”,从审辩式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对核心事件展开争辩、议论是非,才能让文章走向深刻。
回到前面提到的作文题2015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当代风采人物评选”,出于思维深度的考虑,我们就不赞同学生说老王、老李、小刘各有风采,因为可以想见,学生文章构成就会变成一段写“老王的风采”,一段写“老李的风采”,一段写“小刘的风采”,根本不能展现学生的思维深度。
议论能力写作指导议论文要求议论深刻,说理透彻,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深刻”一直是高考评价考生作文的重要标准。
评分标准有关“深刻”的表述共有三点: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写论述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确立自己的观点。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善于追溯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观点要有启发性。
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技法指导】议论深刻“四法”1.朝深处想,揭示深层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
在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
如:知人善任,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有领路人,但更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尽其职。
齐桓公通过鲍叔的介绍,了解到管仲的才华,与管仲探讨称霸之术后,任用管仲,尽显其能。
可以说,齐桓公做到了知人善任。
同样,汉高祖刘邦也有知人善任的优秀品质。
刘邦在总结他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时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也就不可能战胜项羽。
他做到了知人善任,成就伟业便有了保障。
(2020年全国卷Ⅰ优秀作文《汇集英才,成就伟业》) 这段议论深刻的文字,采用了因果分析的论证手法,分析了齐桓公、刘邦成就伟业的原因在于知人善任。
2.朝广处想,丰富作文内容比较分析,就是由文章的材料、观点扩展开去,联系更大范围的现象展开分析说理。
议论文的三种论证方法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0年第30期要想写出令人拍案叫绝或扼腕击节的深刻议论文佳作,就得将议论深入本质,厘清内在关系,抛出的观点有个性,有创意,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有力地说服和感染读者。
想要达到这些目的,就不可避免地使用论证技巧,即论证方法,也就是恰当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关键所在,也是让文章辩证统一、浑然一体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论证方法的使用。
我们可以把论证方法理解为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即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议论,在写作思路上表现为证明,在论证过程中表现为方法,三者起于论点,终于论点,共同作用于论点,服务于论点。
我们在这里先学习:例证法、理证法和引证法。
一、例证法例证法,即通过典型事例证明观点,使论证具体可信、更具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亦称举例论证或事例论证。
例证法一般采用总分结构展开,在形式上一般为论点单列,举例证明另起一段,可一事一议,也可多事多议,但最终都指向中心论点的核心意义。
使用例证法要在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上下功夫,即观点所言要在事例中典型体现,使论证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鲁迅在论证“送去主义”时论述“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为“送去主义”作了典型画像。
使用例证法要在选取事例的代表性上下功夫,即观点所言要在事例中等同体现,使论证具有完整意义。
比如论证“鲍叔牙让贤识人”时,使用了鲍叔牙举荐管仲,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的例子。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一时想不到那么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这时候就要在事例论证的精准性上下功夫,即对事例进行改编和重组,使论证具有共性特征。
比如在论证“莫逃避,勇担当”时,写成“盛爱颐是世族的闺秀,更是家庭的脊梁”就不够精准,而写成“盛爱颐是世族的闺秀,娟小的身影却又是家庭变故中不逃避、勇于担当的脊梁”就可以了。
第七讲议论要深刻
怎样做到叙事简洁、议论深刻
执著是金
一位地理老师讲课时讲到中国的四大海产,有学生问道:“大黄鱼和小黄鱼有什么区别?”这位老师一时语塞。
事后,他查资料,问同事,仍不得其解,终于,他在乘火车时从一位海产工作人员那儿得到了答案,向学生解释后,他才如释重负。
(提示1:选材典型,叙事简洁而有侧重点。
)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位老师,即使他读书破万卷,也定有其不懂之处。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位老师可贵的不仅仅是他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更可贵的是他下来后千方百计地查找,不弄清楚绝不罢休。
这种执著的精神,是千百年来成功人士的可贵品格和赖以成功的法宝。
(提示2:紧扣“叙”的侧重点作分析,提出论点。
)
有了执著,才会有成功。
清代考据家阎若璩便是如此。
有一次,一人问他,“使功不如使过”这句话出自何典,他一时回答不出便四处查找,十五年后才在《唐书·李靖传》上找到了这句话,可他还想知道这句话的最早出处,五年后终于在《后汉书·独行列传·索卢故传》中找到了。
现在,可能有人会笑阎若璩是个“傻帽儿”,可认真想想就会明白。
若他没有了这种“傻劲儿”,没有这种执著的精神,他怎能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考据学家?
(提示3:运用古代阎若璩的例子证明“有了执著,才会成功”。
)
(提示4:论据具体、完整而有侧重点。
)
(提示5:能按中心需要扣住事例议论。
)
只要学有所成的人,都具有执著的精神,前几天,在《读书》中得知费孝通老先生在为滕王阁题字时,按导游提供的苏帖写下了“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一句,而后,费老却在另一本帖上发现是“宁移白首之心”,为此,费老折腾了一夜一晨,终于悟出了原文为“移”,后被改作为“知”,二者皆通,可他还不满足,又研究起“知”字是何人创改的,这真有些难为费老了,他——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不在家中坐享清福,却做这些在旁人看来是“无聊的”且又并非他的专业的考证。
按理说,他写的这几个字是从苏帖上抄下来的,就算有错,也怪不到他头上去,反正有书为证,可费老却这般的寻根究底,由此可见,凡是学有所成的人,在事业上都有那种不寻常的,很难被世人理解的“执著”。
(提示6:用今人费孝通先生的例子证明学有所成的人,都具有“执著精神”。
)(提示7:对费老的例子分析具体、落实。
)当你对着一道数学难题冥思苦想时,别放弃,你必须执著;当你因背古文而头脑发胀时,别放弃,你还得执著;当你因想提高成绩而苦苦奋战时,别放弃,你还需执著。
执著才能成就学业,执著才能提高修养,执著才能追求到真理。
(提示8:富有哲理。
联系中学生实际从多角度点明应怎样做,照应题目突出中心。
)
执著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成功却需要执著。
我们中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向那位地理老师,向阎若璩、费孝通老先生学习。
请永远记住执著是金!
解题思路:
本文语言畅达、有力。
选择一位老师、阎若璩、费老执著追求知识的事例,十分典型。
叙例清楚而有层次;针对事例逐一议论,材料与观点一致。
命题意图: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并揣摩“一事一议”的写法。
本文的“议”紧扣“叙”,先就事论事“议”,后再引申到一般意义上去,升华认识。
选择典型例子从“执著才能成功”、“成功者必具执著”两方面展开议论,最后结合中学生实际,点明“议”的现实意义。
“叙”“议”结合浑然一体,突出了“一事一议”的特点。
综合能力培养指要
第一,“一事”的陈述要简洁。
作为“一事一议”的“一事”,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作者自己来寻找。
如果是老师已经指定好的“一事”,那么,我们在议论文的开头必须简洁地转述一下这件事。
有的同学看见文题中已经介绍过这件事,便不再转述,直接发表议论,这是不妥的。
这样别人会觉得很突然。
所以,尽管文题中已经介绍过这件事了,我们在议论文的开头也得转述一番。
当然,这种转述应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
不必加入细节描写。
同样,如果是你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也不必进行“栩栩如生”的描述,因为这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开头的一个引子。
有些同学不懂得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对“一事”详加渲染,占了全文的大部分笔墨,只在结尾时议了三五句。
这样的习作和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就没有区别了。
以议论结尾的记叙文是非常普遍的,但它们不是“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这个区别一定要弄清楚,并在行文中体现出来。
第二,“一事”的分析要深刻。
“一事”的陈述,可以说是罗列现象,那么,“一议”则转入对该现象本质的揭示了。
议论得深与浅,表面上看,是作文问题,其实是头脑中的认识能力问题。
平时看问题肤浅,头脑简单的人,很难写出见解深刻的议论文。
所谓“一议”,便是对“一事”的分析,贵在深刻二字。
如对乱扔果皮这一坏现象的分析,如果只认识到它容易滑倒行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进一步分析它对于环境美的破坏,对于环卫工人劳动的不尊重,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对于社会公德的轻视,对于个人恶习的助长等。
只有这样分析才能使议论逐步深化。
第三,“一议”的论据要充分。
有人以为,“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既然是简单议论文,那么,随便议上三言两语就行了。
这种看法,纯属误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简单议论文只是篇幅小而已,三要素必须齐全。
论点可以是一句话概括,论据可不能“走过场”。
比如对乱扔果皮的批评,必须有理有据。
举出环卫工人得花多长时间打扫卫生,一个不卫生的环境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害处,从小不注意社会公德的维护会使一个人走上什么样的邪路等,这样的议论才能叫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