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谐社会中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3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到社会和谐程度。
如何按照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从我县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看:基层组织建设既是一项固基强本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并使之抓出成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之间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包容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引导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帮助群众致富。
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把握住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向。
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
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
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
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
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抓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稳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但是,通过在富强村三个月来的帮村工作以及参与换届选举的整个过程,感受到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尽管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作为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部分村社干部简单的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认识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
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也没有必要。
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影响威信。
.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这种认识实质上破坏了民主的内涵即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是,大部分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要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以富强村为例,全村有个社户多人,除小部分农户分布在宜长路两侧外,大多数农户分散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域内,很多村民一年见不到几次村干部,加上外出务工、部分队社干部不负责任等因素,使大部分村民不能及时准确的得到相应的信息,部分村民参加一次活动要步行个小时,阻碍了群众对民主活动的参与,从而使大多数村民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关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依法进行,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行。
在建设方面,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能够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推进农民自治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农民自治组织,这是实现农民自治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时,应加强对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培育,提高其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治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他们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要加强农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机制。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为此,应创造和完善农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直接参与决策、监督和评议,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和合理。
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第四,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体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其有效进行。
在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监督,确保权力行使的公正和透明。
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提高他们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改进。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需要从法律法规建设、农民自治组织建设、农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机制以及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强化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着法制薄弱、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这给基层民主管理带来了障碍。
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其法律法规基础更加健全,才能更好发挥法律的制度约束作用。
同时,我们还需要让农民了解法律知识,增强依法治理的意识和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保证基层民主管理的有序运行。
二、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我国农村地区民主选举的实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选举渠道不够畅通,民主进程不够开放。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候选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意识相较城市居民,农民参与意识相对较低。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意识。
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民主活动,让广大农民深入了解民主政治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同时,也要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深入解读民主政治的优势和意义,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素养和政治意识。
四、注重群众诉求,实现民主决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注重听取群众的诉求,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根据民意做出民主决策。
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中,领导干部要深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尊重民意、听取民声、贴近群众的良好风气,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需加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拓宽民主渠道,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注重群众诉求,实现民主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推动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主权利和红利。
对和谐社会中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严重影响着乡镇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思想、法制、监督机制建设,加大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力度,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民主。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它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而且也必须是城乡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
形成于旧体制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虽然有所松动,但远未得到实质性地改变,而且当前城乡差距继续呈现加快扩大的趋势,农村贫困尤其是农村相对贫困日趋严重。
农村社会的不和谐必然会成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障碍。
只有实现城乡和谐、农村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正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所谓农村基层政权,按照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是指由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与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两者有机构成的统一体[1]。
目前农村多数基层政权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公仆意识淡薄,官僚作风严重中国封建社会的取仕之道,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和“权力欲”倾向。
受此影响,有些乡镇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不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放在首位,大肆攫取个人私利、部门私利。
关于基层政权的几点思考一、正确认识基层政权弱化问题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位臵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政权的弱化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财政保障能力弱化,许多乡镇的财政运转非常困难,甚至有的乡镇依靠举债运转;社会整合与控制力弱化,由于基层政权威信在不断降低,因而农村的很多矛盾都无法化解;社会动员能力弱化,政府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化,由于财政困难,基层政权在提供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较差。
基层政权的弱化问题有正常的原因,也有非正常的原因,对此要作科学分析,不要一听到基层政权的弱化就害怕就批判。
基层政权建设要解决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发展方向问题,二是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三是自身的服务能力问题。
方向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基层政权组织的定位问题,就是各方面要体现出来的民主化问题。
民主民主,人民做主,这一点需要用体制来保障。
搞基层选举,给老百姓以自由,不断给老百姓松绑,这是历史潮流,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点要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从计划体制下的强控制到市场体制下的少控制弱控制,这是一个大趋势,要正确对待,当然基层政权的弱化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关节点”,基层政权过度弱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政府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就会丧失对基层政府官员的控制和约束力,中央的政策方针跟本就无法落实到基层。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简称“6.28”事件),就凸显了基层政权过度弱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们要找准基层政权弱化的政策和制度性根源,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方向问题决定着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在正确的改革方向指引下,要用体制来保障基层干部的执政为民问题,而不是为难百姓,有的甚至欺压百姓。
关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在我们国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民主参与、公正决策、权力制约、依法治理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激发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着权力集中、决策不透明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村委会的权力过于集中,村民的意愿和需求不能够得到充分地表达和保障,决策往往是少数人的决策,容易产生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农村干部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立农村居民代表大会、完善农村基层决策机制等方式,增加居民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加民主透明。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着村民自治意识和组织能力薄弱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自治的意识较弱,组织能力较差,往往容易被少数人所操纵或左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意识和素质。
我们还可以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鼓励农村居民参与自己的事务,形成自治的习惯和能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着法治意识和法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尽管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法治意识薄弱、法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我们还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保证法律的执行不偏不倚。
为了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们还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府服务环境。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居民自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监测和评估,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M 84政治与法律丨Z关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闫东磊(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摘 要】 文章梳理了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农村经济不发达,基层人员文化素质低等。
探讨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政府加大对农村财政和政策支持;完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农村设立自我监察机构,监督农村自治组织;拓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参与渠道。
【关键词】 农村,基层民主,解决路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若不存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没有发展,社会主义也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更没有广大农村的安稳和国家的稳定、繁荣昌盛。
在新时代下,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这对社会秩序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产生的历史背景村民自治在我国宽广的农村大地上朝气蓬勃的发展起来,它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它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段特殊的历史潮流形势下汇流成的。
特殊历史形势所指的是破除人民公社一系列制度,推行农民群众热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当时人民公社体制内,村内部事务及村的管理都是由当时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来负责支配的。
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是隶属于人民公社管理的,因此,它也属于基层政权的范畴。
在人民公社这样的制度下,我国的基层行政权力经过人民公社体制进而监控管理到所有村民。
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原有的人民公社制度也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这样国家行政权力在农村这一范围的控制管理作用也就不存在了,造成了权力真空状态。
这样,每个村及村户便成为不在国家行政权力控制管理之内的社会力量。
出于这样的形势,当时社会上发出了设立村一级组织的声音。
和谐社会化解农村矛盾思考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农村矛盾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展开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条件。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提高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强农村电力供应和农村通讯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的能源和信息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农村供水和供气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矛盾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
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首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此外,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三、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村的乡村治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如乡村干部腐败问题、村民自治能力不足等。
因此,应加强乡村治理机制的建设。
首先,推进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其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法律意识,规范农村社会行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实现农村的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解决农村矛盾的过程中,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
浅谈新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浅谈新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
这个基础的稳固与否,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认识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主要有乡镇政府机关和村民委员会。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包括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两部分。
乡镇政府机关综合管理本乡镇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事物等。
乡镇政权建设主要是指在乡镇政府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效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
村民委员会最基本的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建设主要是指村民委员会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开展村民自治活动。
二、对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分析本人已经在农村工作10多年,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镇政府职能的弱化。
由于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之我国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年,市场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对于广大农民在组织化程度上已经没有约束力,这势必是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态,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化的优势。
而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引导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形成产业化的优势就成为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新课题。
2、乡镇政府的财务危机。
乡镇政府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有自我膨胀的本能冲动,从而造成了机构规模的过度膨胀,人浮于事。
而财政收入来源又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来源于农村的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转移支付。
乡镇政府一方面无法"节流",另一方面又渐渐失去了向农民伸手要钱的依据。
对强化当前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发表于:2011-11-01 11:02:15 作者:唐文峰基层政权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其执政能力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位置,是连接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总体而言,目前基层政权基础好,运转正常。
但是,基层政权在运转中的一些问题也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基层政权建设构成潜在威胁。
一、基层政权建设现状我国基层社会行政“末梢”是农村的乡镇党委、政府,从政权初建到农村体制改革,通过理顺关系,分清职责,乡镇政权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基层政权建设也不断加强,基层政权也更加稳固。
(一)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完善。
组织建设包括组织配套、干部配套、管理配套三个方面。
目前从我国的乡镇来看,都有健全的党委领导班子和健全的政府领导班子,两个班子都有完善的议事制度和权利使用条约。
从干部配套来看,乡镇一级基本上做到有职就有人。
从管理配套来看,乡镇所有机构健全,职位明确,分工合理,已形成较良好的制度和规范。
(二)核心地位稳固,运转正常。
绝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能够带领一班人努力工作,积极应对由于农村改革而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推动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的转化,努力提高服务意识。
特别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也是坚强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乡村两级组织生活正常,法制化、制度化正深入人心,公民道德教育作用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并非“核心移位,大权旁落”。
同时,乡镇秩序井然,既有短期发展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有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也有财政增收路子,不少发展路子正在实施中。
农民群众也普遍反映,现在的绝大多数干部服务态度好了,工作热情高了,办事能力强了,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少了。
农村工作中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探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村工作中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及对策,以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农村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单位,农村基层政权作为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农村基层政权能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村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常常导致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
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能够依法保护农民的权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的公平正义。
其次,农村基层政权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是社会变革的重点区域,相对于城市,农村更容易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
而健全的农村基层政权能稳定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保障,降低农村社会的不确定性。
再次,农村基层政权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村基层政权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升级,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现状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农村基层政权众多的工作内容和复杂的职能需求,许多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缺乏积极的工作热情,往往只是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
其次,农村基层政权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政策的不完善,农村基层政权无法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服务能力亟需增强。
再次,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运行存在问题。
一些基层政权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民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信任度降低,影响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对策为了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素质。
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政策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
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加大对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和网络覆盖率,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要完善水利设施,提供稳定的灌溉、防洪和供水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链的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力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水平。
三、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的土地交易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多经济增收的机会。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首先,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民的贷款、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此外,还应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素质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确保农民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到社会和谐程度。
如何按照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从我县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看:基层组织建设既是一项固基强本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并使之抓出成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之间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包容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引导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帮助群众致富。
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把握住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向。
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
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
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
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
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关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民群众政治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需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已经建立,但落实不够到位,有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建设,包括明确权力责任、健全选举和换届制度、完善农村法治建设等。
要落实民主决策、公开透明、监督制约等机制,确保农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
要注重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该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发挥其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和社会治理的作用。
要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其组织管理水平,增强其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要促进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农民群众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主体,要发挥他们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群众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高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要通过加强农民群众的社会组织和农村自治能力,推动基层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第四,要加强对基层民主干部的培训和选拔。
基层民主干部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要加强对基层民主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要加强对基层民主干部的考核评价,营造健康的政治环境,激励其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对和谐社会中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严重影响着乡镇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思想、法制、监督机制建设,加大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力度,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民主。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它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而且也必须是城乡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
形成于旧体制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虽然有所松动,但远未得到实质性地改变,而且当前城乡差距继续呈现加快扩大的趋势,农村贫困尤其是农村相对贫困日趋严重。
农村社会的不和谐必然会成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障碍。
只有实现城乡和谐、农村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正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所谓农村基层政权,按照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是指由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与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两者有机构成的统一体[1]。
目前农村多数基层政权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公仆意识淡薄,官僚作风严重中国封建社会的取仕之道,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和“权力欲”倾向。
受此影响,有些乡镇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不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放在首位,大肆攫取个人私利、部门私利。
另外,一些乡镇领导推行政务时不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往往搞“人治”,凭“经验”办事。
有的乡镇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或者取悦上级领导,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利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果出现了“逼农致富”等事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政治甚至人身权益,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威胁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二)权力结构失衡所谓权力结构失衡就是指基层政权内部政府权力过分集中而人大权力被削弱。
现在乡镇权力配臵的通用模式是党的书记兼任了人大主席职务,只设了人大专职副主席这一业务性的权力职位,人大权力的弱化造成人大地位的“边缘化”,人大形同虚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行使自己政治权力的机关,它的“边缘化”使农民失去了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途径,堵塞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同时也造成基层政权失去监督、制约,使某些政府领导为所欲为,从而为权钱交易、腐败等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这些现象的存在造成农民与基层政府关系不和谐,政府的信誉度在农民心目中下降,不利于农村政治和谐发展。
(三)基层政权的法制建设乏力比如由于国家对扶贫款、社会救济款的发放使用还缺乏法律政策的硬性规定,这给一些人非法挪用或鲸吞提供了便利条件;又由于国家对乡镇、村组集体企业资金的使用缺少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也会给某些乡镇的主要领导及其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非法占有其资金提供可乘之机,影响基层的和谐稳定。
(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设臵不合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设臵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机构设臵不合理,责、权、利不清楚,行政运行成本高,办事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不论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机构设臵都要求上下对口。
各基层政权除县(市、区)派驻的工商所、税务所、公安派出所、土地所、畜牧等外,还有村建、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农机、扶贫、移民等部门设臵人员或办公室,基层政权自己还有供销、广播、移动、电信、供水(气)、保险、供电等一些企业事业单位。
从表面上看,农村基层政权部门齐全,但实际职能很不完备,这么多机构交织在一起,虽然通过减编裁员,但多数职能仍存在交叉重叠,大部分人员在编在岗而无事可做,工作起来推诿扯皮,不但导致财政负担沉重,行政运转成本高,而且效率不高,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社会管理职能弱化在一些乡镇,家族、宗族势力的有所抬头,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良性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家族、宗族势力利用重修家谱、族谱、祭祖、建祠堂等机会,大肆向族人宣扬封建迷信和狭隘的宗族观念,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农民群众最不能容忍的是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出现的“黑恶化”。
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他们寻衅滋事、非法拘禁、贪赃枉法,惹得民怨沸腾,导致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已严重丧失。
(六)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大力了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
但在部分地方,阳光党务、政务、村务仍是在做表面文章,以应付各级的检查,没有实质性的、真正的做到经常性的公开。
镇级财务虽然要经过“一单三签”入账,但这只是小范围的、个别人的公开,机关干部和社会大众对政府的收支情况仍不清楚明了;村级虽然组建了村务监审小组,但真正履职的很少,小组成员的监督意识不强,监审机构也就流于形式了。
中国农村老百姓的唯官是命的意识还很浓,怕得罪了地方官员会对自己不利,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主动要求村内事务的公开。
基层政权的执政者也不会主动要求接受社会的监督,没有约束的权力在无形中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另外,国家在农村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的透明度不高,虽然国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但是具体到细节、标准,老百姓就缺乏了了解掌握的渠道,像民政、计生、林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是农民关心的热点,但是,在基层又很难将这些完全对社会进行公开。
比如农村低保的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困难尺码,就无法准确的界定哪些人群该享受哪些人群不该享受。
目前,通用的方法是通过村民会议评审,但这里面也存在弊端:一是很难保证每个村社都做到召开村民会议进行评审;二是召开村民会议评审,就会存在宗族、帮派势力、人际关系的较量,很难达到公平、公正,很难保证该享受的享受到低保。
党务、政务、村务的不完全公开,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基层政权的执政者的不信任,并由此引发的上访、告状时常发生。
社会大众的不信任,严重威胁着基层政权的稳定。
(七)基层干部真正沉下去力度不够随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乡镇政府的职能得到转变,由原来的“收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工作重心放在了服务上,服务的重点是农业科技指导和各类法律咨询,机关干部在几十年催收皇粮皇款中练就的“拌嘴吧皮”功夫,现在无用武之地了,在专业技能上是一片空白,根本无法适应新角色。
没了费收,就觉得无事可做了。
虽然也落实了包村驻社制度,但干部真正沉下去指导农业生产、发展产业的次数较少。
原本乡镇干部是老百姓与党委政府联系沟通的纽带,现在这条纽带不能保持长期畅通,党委、政府无法及时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和掌握农村的动态,老百姓也无法及时向上级组织表达意见和想法。
随着城乡统筹力度的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老百姓在县城、中心场镇购房居住的不断增多。
村级组织干部是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当然也在县城、中心场镇购房定居这些人员之列。
有老百姓戏称现在农村的干部是“住在城市、看管着农村”,老百姓跟留守儿童一样,很难得到干部的关心和组织的及时温暖,无法及时的向干部汇报思想、反映问题,邻里纠纷无法得到及时调处。
干部更多的是成了遥控指挥,脱离了群众,不能经常深入到老百姓中去了解村情民意,化解民怨,指导生产。
过惯了城镇舒适生活,思想意识发生了微妙变化,部分干部存在不愿下村、害怕下村的思想,不愿直面矛盾,怕吃苦,怕受累。
渐渐地,老百姓与各级干部、党委政府的不信任感不断增强,从而使政府的某些政策的推行和干部开展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对策建议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强化农村基层政权的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按照“五好四强”的标准,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
建立有效机制,真正解决县、乡两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促使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思想观念,增强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通过社会公招,将优秀人士录用到乡镇机关;通过选配“大学生村官”和吸纳乡镇成功企业家、在外创业成功的返乡农民工到村级班子任职,从而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龙头”作用和领导核心地位。
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迫切要求[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乡镇人大机构决不能弱化,必须强化乡镇人大机构建设,树立乡镇人大的权威。
要求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法律和政策水平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行使法定的权力;要求行政部门自觉地接受人大的领导和监督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其次,选举是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最根本途径。
乡镇基层政权要增强选举的竞争性,农民通过选举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实现其利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