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2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中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项目编号:JG09060
批准文号: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9]1号
主持人:黄铺中学李志华夏成郁
指导单位:安庆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研究时间:2009、4——2012、10
结题时间:2012、10
黄铺中学德育课题组
2012、8
一、课题背景
1、立题依据:
200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于新形势:
(1)宏观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发展到了关键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中观形势: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小康生活近在眼前;生产力要素重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工涌向沿海发达城市,中部地区留守学生成为普遍现象;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社会文化极大繁荣,国家、地区间文化交流加快,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充斥人们生活,文化市场泥沙俱下;教育改革继续深入,素质教育呼声日益强烈,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学校教育经历传统、经验、改革、创新的争鸣与碰撞,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逐步形成;德育工作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江泽民同志提出“德育首位”的思想,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袁贵仁同志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3)微观形势:黄铺中学是一所农村高中,2009年晋升为安徽省示范高中,成为潜山县继野寨中学、潜山一中后的第三所省示范高中。
如此,虽然学校规格上是省示范,然而生源素质其实一般。
在校学生二千余人,生源来自全县各个乡镇,95%以上是农村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中学德育工作的课题研究是一个常规课题、恒久课题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丰富的成果。
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落实在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研究的角度、思维、方法、体系有独特个性,是由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团委、总务处、班主任等多部门参与的对学校德育的系统性研究,我们引入系统论、生态论及创新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与时俱进,探寻新形势下中学德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探寻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期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
三、研究过程
1、开题研究。
本课题于2009年4月在申报立项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核批准后开题研究。
开题会议上总负责人李志华校长再次明确了课题组各成员的分工情况,要求课题成员在一周时间内做出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围绕主课题确立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思考自己的研究方法,预测自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会议还集中学习了关于课题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和论文。
2、订立制度。
课题组下设办公室,王先成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课题组经常性研究工作。
课题组研究制度规定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会议以学习、讨论、汇报等形式开展。
每学期课题组成员须书面完成一篇课题总结或研究论文。
课题组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提高研究成员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3、开展调查。
调查可以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调查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研究更需要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研究依据。
我们课题组所进行的调查有:中学生德育现状调查,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学生责任心情况调查,中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调查,留守学生心理调查,黄铺中学师德现状调查等。
4、常态研究。
本课题组是一个研究系统,平时课题成员是在各自领域独立开展模块研究。
如校长着重从创新德育工作、建设特色学校方面研究及教师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研究;政教处、团委负责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研究和德育热点、难点研究;教导处着重从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方面研究;总务处从德育环境方面研究;班主任负责个案研究和德育创新模式研究。
在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上,课题成员须对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效果向课题组陈述汇报,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反思,对前期研究做小结,规划下一步研究。
5、中期实践。
2011年下学期,为检验课题研究效果,评估学校德育态势,强化学生品德教育,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做适当反思,我
校开展了一次大型的“爱的教育”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爱的缺失现象和对爱的理解偏差问题,采取了分步实施、引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予以教育,全校范围内开展“让世界充满爱”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有:听演讲、汇报,读感人事迹,开反思讨论会,写读书笔记,最后以文艺汇演的形式让系列活动达到高潮。
在文艺汇演中,学生自编自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爱的教育”的独特感悟。
随后学校又开展了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爱的教育”系列活动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这次德育实践活动,有力证明了只要改革德育思路,开辟生动灵活的德育形式,创新德育模式,德育工作一定会取得传统说教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6、结题申请。
2012年7月课题组对研究工作做了全面总结,汇编了课题研究成果,拟提出结题申请。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从时间上说是全线式研究,无论周内、周末还是假期均根据相应时间段特点规划和进行德育研究;从空间上说是全景式研究,无论教室、寝室、食堂及其他公共场所都是德育的园地;从人员上说是全员式研究,研究者是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的校内全体教职员工,包括食堂临时工人,大家都是德育的施受者,研究对象是全体学生,两千余名学生的德行均纳入研究视野;从事务上说是全程式研究,德育研究不是花架子,也不是“独善其身”的研究,而是与学校发展、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服务等各项工作交织在一起
的,我们把德育研究工作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课题成果汇编是课题成员三年研究心血的结晶,将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局面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
四、课题成果
1、课题组集中总结反思了学校传统德育,认为传统德育在弘扬“主旋律”(德育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重加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体现了德育的精髓和灵魂,是现代学校德育仍需继承和发扬的德育精华;然而传统德育在新形势下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是传统德育内容偏狭,在法纪意识、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显得不够;二是传统德育模式呆板,往往是正襟危坐、空洞说教、照本宣科、以说充德,甚至是危言耸听、道貌岸然;三是传统德育方法单一,封闭型、灌输型、单向型,忽略了对德育主体的情感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打动学生的心灵;四是传统德育途径不畅,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周密配合,常常是学校一片净土,社会是一个“大酱缸”,学校德育在社会现实中常被碰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
因此,探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须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改进德育方法,理顺德育途径,明确德育目标,提高德育效能。
2、课题组认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是德育工作的“设计师”和“智囊团”,从某种程度上说,师德水平决定一所学校的德育质量。
所以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
一环。
我校高扬师德师风建设的大旗。
暑期开展师德培训班,聆听专家学者“新时期教师素养”的讲座,观看教坛名家潜心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每周周一的全体教师例会上,学校开展师德评价,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每期期末,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加以总结分析,要求全体教师写师德师风反思报告或德育叙事。
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尚的师德,才有优质的德育。
虽然学校多数老师不是课题组成员,但所有老师都是课题的参与者,或者说他们的所有工作都是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师德抓起,就抓住了德育工作的“牛鼻子”,让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
3、政教处注重构建全方位的德育体系。
抓德育不是一阵风,不是每年到了3月5日就想起学雷锋。
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加强德育。
我校政教处构建了四大德育体系:
(1)德育宣传阵地体系。
教室有班训、格言、黑板报;寝室有温馨提示语和公益贴画;广场有大型显示屏和宣传橱窗,播放道德规范和砺志警语。
(2)德育宣传功能体系。
校长信箱、“心语”信箱让师生达到平等沟通,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排忧解难,女生辅导员负责女生青春期教育。
(3)德育宣传时空体系。
周一升旗,国旗下演讲;每天三次“校园之声”广播,每天晚自习前20分钟班会课;每周一次政教处广播会议。
(4)德育宣传活动体系。
每年开展一次法制讲座,邀请法制副校长、公安局禁毒大队教导员等法律专业人士,通过典型案例解剖,为学生
进行生动有效的法纪教育;每学年评选一次德育先进个人、“校园之星”和“先进班集体”;团委组织团干参加“走进千年历史文博园,感悟博大精深古文化”活动;每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活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寓教于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构建了四大德育体系,就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使德育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4、为留守学生筑“爱巢”。
“隔代抚养”、“留守学生”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特别在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比例更高。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的交流沟通,许多留守学生产生孤僻、自卑、多疑、胆怯、忧郁等心理障碍,网瘾、早恋是留守学生的易发病。
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如何实现留守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用教育理论引导工作探索。
(1)运用“牧童理论”,给桀骜不驯的留守学生一把“关爱”之草,学校教师要雪中送炭,让留守学生在学校,在班级感到“家”的温暖,让学校成为他们的“爱巢”。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赏识教育,给留守学生期望的空间,引导留守学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培养阳光、自信、热情、进取的心理品质。
(3)运用“破窗理论”,对留守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不忽视学生德行中的每一个细节。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关爱
留守学生,从最后一名爱起,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学校非常重视留守学生的周末管理,禁止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康乐球室、KTV等娱乐性场所,团委安排周末影院,放映励志片,同时组织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周末生活。
(4)运用“护花原理”,以正向教育为主。
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要学会赞扬学生。
表扬是种方法也是一种学问,许多老师好为人师,殊不知新时期的学生大都有自己的特长。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德育应该是一种“渗墨”,让学生的优点浸漫开来,影响自己也影响身边的人。
留守学生“伤不起”,“护花”是真正的“爱花”。
5、教导处立足开发德育课程资源的研究,拓展德育渠道。
在使用统编德育教材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把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热点的优秀作品纳入教学内容,把校园文化有关内容引入教学内容,积极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德育的全面发展。
6、传统德育忽略总务部门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我校总务处在建设校园环境,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优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校园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我们学校是安庆市绿色学校,校园分区明晰,风景优美,校园内有假山流水、亭台轩榭、花木盆景、健身器材,堪比旅游景区,是一所花园式学校。
优美的自然环境使身居其中的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
除了环境育人,总务处还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要求学校后勤部
门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求服务中多一张笑脸,多一份热情;多一句问候,多一份关心;多一次倾听,多一份耐心。
后勤工作德育渗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7、班主任着重开展个案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每一个德育主体都是一个独具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德育工作不能程式化、一刀切,要因材施教。
班主任要重视对德育主体的针对性研究,重视个案研究,这是德育课题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个德育主体,满腔热忱地对待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问题学生、德困生身上发生的问题。
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要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要认识到每一个鲜活的德育主体都为我们的工作研究提供了一份新鲜真实的素材,我们正是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进而收获研究成果的。
课题组三个班主任成员以自己所带班级为实验田,开展大量的个案研究,提出了文科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德育方案和“大德育”网络思路,对比实验了劳动实践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对学生品德教育地促进作用,论证了竞争教育的三种境界,确立了责任心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关键地位。
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使我校德育绩效斐然。
我校被县政府授予“平安校园”的称号,多年来从未发生一起恶性事故,学校校风正、学风浓,呈现出和谐校园的美好气象。
8、本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性论文26篇,编印课题成果汇编一本,德育征文一本,另有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存档。
五、课题尚存在问题及跟进研究设想
1、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1)课题调查尽管涉及广泛的调查对象,然而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有“做答案”倾向,即答案选择非个人真实思想。
如师德调查中有一项“你平时上课使用手机吗?”的问题,答案选项是“A经常B偶尔C从未”,很多同志选答了“从未”,而实际表现是很多同志在上课时曾接听过手机,由此调查表反映的师德现状可能高于现实水平。
(2)学校德育仍有孤军奋战的困惑。
家庭教育常常是一片空白,社会德育更是背道而驰。
例如学校极力宣扬“利他主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而社会上一个个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我爸是李刚”……学校德育受到极大讽刺,使学生产生不信任心理。
构建社会德育网络,任重道远!(3)课题研究者科研能力尚待提高。
本课题组成员在校内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课题研究有时是“忙里偷闲”,显得力不从心。
2、跟进研究设想:(1)加强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德育资源的开发。
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因子,值得深入地挖掘利用。
(2)进一步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注重研究90、00后心理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3)把德育和美育加以整合,确立“德是美的”的德育理念,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德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