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乡村振兴优秀实践案例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的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下面列举了十个优秀的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1. 安徽省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将农村土地流转给专业农户或农业企业,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这一政策在农村振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江西省九江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美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村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3. 陕西省宝鸡市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使农产品更具竞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 河南省商丘市推行“产业扶贫”政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5. 广东省梅州市实施“乡村旅游”战略,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6. 湖南省长沙县推行“农村电商”模式,通过建设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7. 浙江省金华市开展“创业带动乡村振兴”工作,通过鼓励农民创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8. 山东省青岛市推行“农村金融服务”政策,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9. 江苏省淮安市实施“农村教育改革”政策,通过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民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改善了农村教育状况。
10. 福建省福州市推行“农村卫生服务”政策,通过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
以上是十个优秀的乡村振兴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第一篇:乡村振兴规划与实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问题也日益凸显。
针对乡村发展的挑战和问题,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农业资源、人口流动、基础设施等因素,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各方合力,形成统一合作的推动机制,确保乡村振兴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第二篇:乡村振兴的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优先发展农业产业。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
推动农民转变思维观念,引导其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篇: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管理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确保流转过程合法、公平、公正。
第四篇:乡村振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质量。
同时,要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五篇:乡村振兴的农民素质教育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劳动力队伍。
因此,要加大农民素质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农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实践教育和职业培训,开展适合农民需求的教育项目,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
第六篇: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要加强对农田、水源、森林等资源的保护,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汉语言文学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增强乡村凝聚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学的学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等。
汉语言文学可以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承,使其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可以深入乡村,倾听村民的讲述,记录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乡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是乡村文化的瑰宝。
通过将它们整理成文字,出版相关的书籍或制作成电子资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的魅力。
同时,对于乡村的歌谣和戏曲,汉语言文学可以从文学、音乐、表演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演出等方式,让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重新回到乡村民众的生活中,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汉语言文学可以为乡村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人才,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乡村学校中,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水平。
这些学生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此外,还可以针对乡村中的文化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开展专门的培训和辅导。
例如,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传统文化传承研习班等,帮助他们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乡村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汉语言文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其增添色彩。
可以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在乡村设立图书角、农家书屋等,提供丰富的文学书籍供村民阅读。
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村民们交流读书心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四川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参与四川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这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合作。
在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来自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合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企业投入资源,开展产业扶贫和公益活动;学校提供培训和教育支持;社会组织组织志愿者参与支教和巡讲等活动。
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乡村振兴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培养人才。
通过实践,我发现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和老龄化等问题。
这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困难。
因此,培养和引进合适的人才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人回到乡村,开展创业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民和乡村居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再次,乡村振兴要注重创新和技术应用。
在实践中,我看到了很多农村地区正在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应用,如农业科技、互联网+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和模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广这些创新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乡村振兴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在实践中,我看到了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乡村振兴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恢复生态。
通过这段实践经历,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实践技能和方法。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的乡村振兴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语言文字推动乡村振兴的例子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语言文字作为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工具,也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各地的乡村振兴事例为例,探讨语言文字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例子一:发挥地方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乡村振兴过程中,许多地方方言被借助于讲故事、文化传承等方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
例如,安徽省江淮地区的方言“宁国话”,在当地开展了方言教育和研究,通过讲解宁国话的词汇和用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该地,推动了当地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这一例子表明,当地方言得到重视和传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例子二:利用民间文化促进农产品销售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还需要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在这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贵州省多个乡村通过挖掘当地的民间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农产品的包装和推广中。
比如,利用当地特色民歌来制作农产品广告jingle,或者在农产品包装上印上寓意深刻的诗句等。
这种做法使得农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欲望,进而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例子三:打造农村文学刊物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方面,乡村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山东省的邹城市就打造了一份名为《邹城文学》的杂志,刊登了大量有关邹城乡村故事和乡土文化的文章和诗歌。
这份刊物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推动了当地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例子都证明了语言文字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语言文字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首先,语言文字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地方方言、民族语言等与当地乡村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达乡村振兴的理念和目标,拉近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合作和交流。
乡村振兴先进典型材料2000字一、村办企业:巨细无遗的精准帮扶位于江西省的南昌市安义县有着一个叫做桐山村的山区村庄,这里的村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随着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桐山村开展了一项叫做“村办企业”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
桐山村通过整合当地的生产力资源,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并通过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等方式,帮助村民们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这不仅为村民们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周边村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乡村经济发展示范。
此外,桐山村还积极引入了各类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助力当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种养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在河北省的邯郸市广宗县,有着一个叫做大蒸村的村庄。
过去,大蒸村的村民们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生产方式,收入有限。
然而,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们发展“种养结合”项目,开启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
大蒸村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发展了种植水果和养殖牲畜的产业。
村民们通过种植水果如桃子、葡萄等,以及养殖牲畜如猪、牛等,不仅使自己的收入得以增加,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助力了当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如今,大蒸村已经成为一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受到了各地关注和学习。
三、乡村旅游: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有一个叫做白果乡的小山村。
过去,这里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艰苦。
然而,当地政府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改变了当地的发展现状。
白果乡利用当地的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将传统的风景区改造成了一处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通过开展旅游项目,不仅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还带来了就业机会,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四、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在浙江省临安市,有一个叫做下兴村的山区村庄。
过去,这里的农民们主要从事传统的水稻种植,田间管理不当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
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8篇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1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土兴镇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土兴镇位于平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幅员面积73.7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0个农业合作社,9236户36528人。
近年来,土兴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引领、壮大主导产业、狠抓基础配套、强化社会治理稳步推进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主要做法(一)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工作方向土兴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业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要求,聘请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团队进行全方位规划。
专业人员通过实地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课题调研,深度分析区域资源情况,科学编制了《土兴镇乡村振兴规划》,为土兴乡村振兴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
明晰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生态优先、产村相融、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思路,通过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促进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二)坚持产业优先,增强振兴动力一是精准定位抓产业。
围绕“一核三带”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青花椒为主的特色产业,全镇回引业主34人,组建专业合作社34个,规模流转土地2.6万亩,种植青花椒1.8万亩,发展水产1500亩,水果3000亩,巴药1800亩,蚕桑1200亩,建设平昌县青花椒主题公园1个,青花椒初加工厂8个,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园,户户有增收致富项目。
二是利益联接促增收在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使用贫困户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的基础上,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实贫困户现金、支农资金、业主投入、村集体资产、土地流转折资等量化入股,建好产业园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业主投入压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集体收入________,实现贫困群众有增收、业主有效益、集体有收入。
乡村振兴优秀实践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有许多优秀的案例可供借鉴,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乡村振兴的优秀实践案例。
一、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贫困地区是重点和难点,如何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发展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方面,山东省栖霞市的扶贫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栖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精准扶贫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切实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通过扶贫政策的实施,栖霞市的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输血式”的扶贫到“造血式”的扶贫,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二、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湖北省利川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利川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利川市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推行农村精准扶贫创业政策,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创业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安徽省滁州市的农村精准扶贫创业政策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滁州市积极推行农村精准扶贫创业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激发了农民的创业激情,帮助农民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通过这项政策的实施,滁州市的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贫困户自立自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优化乡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山区乡村振兴的汉源经验作者: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8年第07期四川省汉源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了山区普遍面临的人走、地荒、钱缺的瓶颈性矛盾,乡村发展呈现出蓬勃兴旺的繁荣景象。
在山区乡村衰退普遍且相对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汉源极具影响力的乡村繁荣现象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汉源实践的创新性探索汉源的乡村发展创新性地破解了农业农村衰退、发展要素缺失、政策支撑乏力等深层次难题,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89元增长到2017年的11202元,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65454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2774人。
——以本土化核心农民为主体。
一是壮大产业“留才”。
因地制宜发展甜樱桃、金花梨、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66万亩,让农民能够通过就地发展产业实现“以地增收和在家增收”。
二是出好政策“引才”。
对初次进行农业创业的农民一次性给予3000元补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最高200万元的担保贷款,并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服务专家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是加强培训“育才”。
大力开展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三年来完成劳务品牌培训470人,职业技能培训4324人。
——以合作化生产经营为关键。
一是特色经济环线“连产业”,针对特色产业根据海拔高度不同垂直带状分布、单一主体规模小而区域整体规模大的特征,通过县上建大环线、乡镇建中环线、村社建小环线、户户建连接线的方式,将分散的产业串联成带。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聚小农”,通过建立“公司+农户”“专合社+农户”和家庭农场引领带动的小农合作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众多小农户形成区域性的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6家、合作社854家、家庭农场362家,带动全县近8万农户。
三是创新扶贫机制“带增收”,采用“专合组织+贫困户”“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增收。
构建“汉源农村组织学”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21年第8期李后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汉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山河壮美。
汉源是农耕文化的弘扬者,脱贫攻坚的胜利者,农村组织的创新者,《西游记》原型所在地,西南汉文化发源地。
汉源是野生花椒人工栽培地,中国花椒第一县。
汉源花椒自古为贡品、祭品、药品、定情物、避邪物,在《诗经》《山海经》等古籍中有记载。
“汉源花椒啤酒”受到痛风患者的热烈欢迎,汉源甜樱桃誉满全国,红富士苹果家喻户晓。
汉源是乡村振兴的先行者、活化石、试验场、示范地,基本形成了“汉源模式”。
汉源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创造了很多奇迹,值得研究总结的实践工作很多。
我们在2019年3月曾经提出构建“汉源经济学”的设想,舆论反响很大。
今天,从乡村“五个振兴”特别是“组织振兴”方面提出构建“汉源农村组织学”的畅想,供讨论。
组织(tissue)和组织学最早来自生物学领域。
组织是指具有某种机能和构造的社会性的细胞群,通常把具有同一功能、形态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比如动物组织,根据其形态、机能或是发生的不同,而区别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根据构成细胞的种类,又可分为单一组织和复合组织等。
在植物学上,则根据构成细胞的发育阶段,区分为分生组织和永久组织,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一般认为,组织是指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晰观察的微细结构,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医学科学中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组织学覆盖很多领域,除开医学上的组织学,还有管理行为上的组织学。
医学组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并借助于对高等动物的研究来解释一些重要生理现象。
行为组织学(亦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规律,以提高组织管理有效性的学科。
农村组织学属于行为组织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村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汉源在组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辉方面有许多创新和成就,因此初步构建了“汉源农村组织学”。
抢抓机遇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作者:杨兴品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8年第11期四川省汉源县于2018年8月被正式确定为全省首批22个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之一。
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为指导,汉源县抢抓纳入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机遇,规划先行,全面谋划,扎实推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谋划在汉源落地落实,着力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高”引领绘制乡村振兴蓝图——高起点谋划目标。
牢牢把握国家和全省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和规律,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制定《汉源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方案》,对2018—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谋划,明确把汉源建设成为大渡河流域的果蔬生产交易中心、农业资源加工转化中心、农旅融合体验中心。
力争到2022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年均增速9%。
——高要求推进编制。
把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作为规划的最基本特性,将乡村振兴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机衔接,精准制定县级层面的总体规划和各乡(镇)、各村、各领域专项规划,避免“规划打架”“各自为政”、失误折腾;坚持广纳良策、尊重民意,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建议,广泛听取农民群众意见诉求,坚持政府、专家和农民“共同说了算”,避免规划千篇一律,导致千村一面、不接地气无法实施。
——高标准配套保障。
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组长,明确51个成员名单和职责分工,将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全县重中之重的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大局总体谋划。
专门设立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工作基金,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遴选省农科院比尔公司协助编制规划,整合规划专家、农技人员、产业带头人、回乡老干部等力量120名,全程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实施、监控、落地的全过程。
云南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云南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篇一」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
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
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
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
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
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
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
专家智库汉源县紧扣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强化工作体系、创新合作机制、开展科学评估、培育指导队伍、打造示范点位、注重总结推广的“六位一体”路径,有效推进县域合作社质量提升。
一是强化工作体系,形成资源合力。
成立汉源县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领导小组,由汉源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参与,按季度定期召开会议总结交流经验。
出台《汉源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及奖励扶持办法》《汉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县级财政每年整合不低于2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合作社培育过程中的保障和扶持,支持合作社质量提升项目实施。
二是创新合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汉源县以政府采购服务形式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在县和乡(镇)两个层面参与合作社质量提升工作。
在县级层面,汉源县农业农村局通过项目合作、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积极引智引策,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柯普农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统筹实施合作社质量提升顶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一步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
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分3个批次在406个县(市、区)开展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四川省汉源县是山区农业县,近年来不断探索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新路径。
2019年12月,汉源县获评“全国第二批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在试点过程中,汉源县坚持把合作社作为带动小农户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践探索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合作社质量提升的经验与模式。
汉源县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的实践与启示郭晓鸣 骆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层设计、开展合作社发展质量系统评估、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总结推广模式经验等工作。
在乡(镇)层面,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支持当地合作社在质量提升中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外部辅导员”作用,为其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陪伴式服务。
乡村振兴实践报告大学生范文七篇乡村振兴实践报告大学生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的—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木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
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
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
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川绵阳乡村振兴实践报告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作为四川省的一座县级市,绵阳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告将介绍我所在绵阳市乡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二、背景绵阳市乡村地处川陕革命老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交通不便、市场狭窄、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乡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人口流失严重,农民收入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实践开始展开。
三、措施1.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通过引进企业和技术先进的农机、设备,乡村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例如,在我们乡村引进了一家农机合作社,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们乡村在交通上进行了大力改善,修建了一条连接附近县市的高速公路,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村庄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教育与文化: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人文问题。
我们乡村注重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我们成立了一所乡村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我们设立了生态公园和种植基地,种植有机农产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四、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们乡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1.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引进企业和技术的支持,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民的收入得到提升。
2.人口回流:乡村振兴实践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回流,投身于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3.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经过改善,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建设,乡村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作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8年第07期
“十分春色汉源乡,水秀山明锁艳阳。
桃李笑含新雨露,燕莺争唱旧时光。
”清代杨楫的诗句不仅是汉源春色的生动写照,也是生机勃勃的汉源乡村振兴的实时注脚。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衰退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面临的共同挑战。
汉源作为我省众多个山区县之一,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探索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农户难以融入现代农业、分散资源难以集约化利用等现实困难,而且破解了农业农村衰退、发展要素缺失、政策支撑乏力等深层次难题,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89元增长到2017年的11202元,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65454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2774人。
汉源乡村繁荣的示范效应,令人鼓舞。
深刻剖析汉源创新性的探索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全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带动作用。
忆往昔,汉源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历史,县城所在地富林镇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古牦牛道”镌刻着“南方丝绸之路”的悠悠岁月;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万里长征都曾在这里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可谓文化底蕴丰厚。
看今朝,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汉源,正在续写新时代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