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保守主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5
结社自由:现代法治的意义追问
张清;陈英
【期刊名称】《金陵法律评论》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结社自由不仅仅是一项基本人权,而且是现代法治的体现和要求。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团体的法律文件,但是至今没有一部实质性规范公民结社活动的实体性法律,公民的结社自由权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结社自由的内涵以及实践情况,探求其在我国实现的途径。
【总页数】9页(P44-52)
【作者】张清;陈英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1
【相关文献】
1.浅论保守主义的现代法治意义——以埃德蒙·柏克思想为切入 [J], 赵雨濛
2.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特征及现代法治意义 [J], 李鼎楚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意义 [J], 苏雪菁
4.论民间规范之于现代法治的意义 [J], 张楚溪
5.韩非子“以法为本”思想的逻辑自洽性和历史合理性——兼论其利弊得失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J], 肖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研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
这个发展过程中涉及到许多重要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社会转型。本文将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经济社会转型。简单来说,经济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从
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工业化经济转变,并伴随着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制度的变化。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从农业和手工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变、从传统文化向现代价值观念的转变等。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
的问题。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压力剧增。这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通
常以资源开发和产业化为导向,这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除了环境问题外,社会平等与公正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经济增长
虽然可以带来财富增加,但也可能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公平和包容,确保财富的分配公正,降低社会不平等。
此外,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
中国家通常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会影响到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大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
坚持社会公正在我国转型期的重要性
摘要:
社会公正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表明我们应该遵循正义和平等的原则。在当今的转型期,社会公正变得更加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正在追求财富和物质的时刻,但不应忘记公正的价值。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由三个层次来论证社会公正在我国转型期的重要性:比较分析,对历史和政治环境的考察,以及对公正本身的定义和思考。
关键词:
社会公正,转型期,比较分析,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定义,思考。
正文:
社会公正是指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对待,不管其出身、财富或者政治地位如何。公正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在中国,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许多人处境艰难。同时,新兴财富阶层正贪婪地追求财富,而忽视公正的价值。因此,社会公正在我国转型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本文将对社会公正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讨论其在我国转型时期的重要性。在我们当下的情况下,公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而贪婪只会毁坏社会的结构。因此,
财富分配应该以公正的方式进行。在这方面,公正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使贫困人口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
其次,本文将对历史和政治环境进行考察,例如政府的行为、基本法的内容、经济改革的进度。这些方面将允许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公正的重要性。通过这一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本文将讨论社会公正本身的定义以及对它的思考。社会公正本身被定义为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对待,不管其出身、财富或者政治地位如何。在公正的原则上,只有当每个人都得到公平的对待,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此外,本文将讨论社会公正如何能够帮助国家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价值观念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思想文化现象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下面我们从什么是价值观念冲突入手,来概括和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一)价值观念冲突的界定
要弄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念冲突,我们首先要从什么是价值这一问题谈起。其次是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最后推导出价值观念冲突的内涵。
(1)价值
我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还指出:价值“表示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与人的需要紧密联系的,反映了人与物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价值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1, 意义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
第2, 需要说。“价值—这是人为了满足其需要和利益所需要的东西。
第3, 合目的说。价值是符合系统目的,有助于实现目的的东西,这种目的是系统运动的客观指向。也有理解认为价值是表征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合目的性。
第
4,
有用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第5, 人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并认为这一概括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人是万物之灵,人是最有价值的,具有最高价值。
第6, 效应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或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这里的效应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效应。
第7, 合理说。价值概念的含义是“应当”。“应”指应该,“当”指正当性、合理性。合理性是同必然性相符合的东西。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
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我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转型过程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
需要加强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本文将从挑战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
转型对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过程。然而,
社会转型会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前后差距明显,导致社会不稳定。
例如,在我国的经济转型中,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很慢,而另一些地
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2.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在转型过程中,由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一些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
我国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冲突方面,就导致了许多矛盾。
3.政治制度的改革:在转型过程中,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是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十分具有争议性的事情。因此,在
转型过程中,一些人会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改革。
这些挑战都对社会转型的进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
国的行政协调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行政协调是指领导中不同部门之间合作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共同
利益而采取的某种合作机制。在社会转型时期,行政协调机制必然会
面临各种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行政协调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
变革。
1.强化领导部门之间的合作:由于各个领导部门之间有竞争的情况出现,因此我国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确保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六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以及基本问题,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一个宏观把握,明确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掌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趋势。教学重点:近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
中国近代史的断限:时间:1)1840-1949年2)1840-1919年3)1911-1949年……
划分标准:经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政治(社会制度、政治事件)
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半封建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近代化过程
二.中国近代化过程
近代化是17世纪开始于西欧的世界性的历史潮流。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都不能、也不可能自外于这股大潮流。当中国在1840年被撞开大门之后,这股大潮流便强行把中国拽入其中,迫使中国人跟着它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个社会变革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近代化那样是从涓涓细流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颇为宽广的人工开掘的运河。这是因为,中国近代化并非中国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近代中国人被迫以最快的速度采借西方文明,试图借用西方现成的近代化成果,作为救国救民的工具。
1、工业化,即社会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这是一个国家近代化的基本标志。
1859年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提出了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说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纲领,是为中国向这个方向启动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建成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不仅是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产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这批最早从西方移植来的近代经济植株,成为改造中国这片中世纪荒漠的第一片资本主义绿色。在这以后,这片绿色逐渐蔓延、扩展,从只造枪炮、轮船的军事工业,扩大到民用的纺、织、粮食加工、造纸、火柴等轻工业和交通运输、通讯业,从官僚把持的官办工业演进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起内外商贸、金融业等等,渐渐形成了散布于全国的资本主义绿色植被,使荒漠不再是荒漠。
第42卷第3期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6月Vol.42 No.3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
Jun.2021
文章编号:10041877(2021)03000105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嬗变论析
颜景虎1 陈文殿2
(1.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55;2.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从发生学视角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构成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嬗变的外部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则是传统文化嬗变的内部原因;从文化嬗变的历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嬗变大体经历了“文化启蒙”的思想准备、“中体西用”的初步萌发和“中西会通”的初步倡导这几个阶段;从文化嬗变的趋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传统文化身份危机、文化启蒙与文化救亡、文化现代化价值观生成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传统文化;嬗变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02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传统文化向度研究”(15ADJ008)
作者简介:颜景虎(1962),男,山东曲阜人,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陈文殿(1964),山东微山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化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文化问题”古已有之。中国近现代“文化问题”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化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全球范围内文化殖民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发生学视角看,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化运动具有“原发”性,中国的近现代化运动则具有“外源性”和“后发性”。这种似乎“天然的”被动性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无法摆脱的时代境遇。正是在近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呈现出危机,开始了自身的近现代嬗变和文化启蒙。回顾和反省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嬗变的原因、表现和趋势,对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内容。
首先,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的核心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和超越。历史辩证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不可阻挡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量。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通过阶级斗争,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被推翻,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得以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实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最后,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生产资
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首先,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受到个体主义观念的冲击,个人的自由、独立和选择权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此同时,社会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个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各种形式的群体。这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既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其次,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与所处的群体环境密切相关。在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和和谐的群体中,个人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支持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变动频繁、社会关系疏离等问题也带来了个人发展的困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使个人的发展和群体的稳定、和谐密切相关。
最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具有重要意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的良好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过程中,个人的发展和群体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找到平衡和和谐,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并对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促进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过程,从一个贫穷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一个世界大国。这种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从内部的改革和发展,还需要通过实现人民民主来落实改革政策和推动经济增长。
从实际出发,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人民民主意味着对政府的潜在腐败、对政府的缺失的集体行动以及对政府不断变化的政策的监督,这都不能缺少全程参与。政府并不能为全体国民做出良好的决策,也不能做出普遍利益的有效运作,如果没有人民授权,可能会出现不良的结果。
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有很多好处。首先,通过实现人民民主,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变革,确保改革政策的可行性;其次,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激励全社会融合发展,构建充满正能量的发展环境。
当然,实现人民民主也有其困难,首先,这需要积极推动民主体制的建设,增加法治的有效性,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其次,要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以确保各级政府有力地实施改革政策;最后,要构建法治文化,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促进人民的社会参与。
最后,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机遇。当今,中国正积极推动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发展。但也不能忽视,要取得实现人民民主的成果,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积极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包括政府、企业家、学者和公民社会组织,为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而努力。
总之,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改善政府的治理效率,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国家公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意味着中国正在不断推进自身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国家,而且有利于每个公民的参与和利益保障。
目录
引言 (1)
一、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 (1)
(一)传统保守主义 (1)
(二)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思潮 (2)
二、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实践 (5)
(一)保守主义的发展和新自由主义的反思——新保守主义在曲折中前行 (5)
(二)布什主义——新保守主义新的高度和起点 (7)
三、新保守主义的未来走向 (8)
(一)主流思潮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必然动摇 (8)
(二)美国社会的历史性回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交替性前进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附录一:文献综述 (15)
附录二:外文文献翻译 (17)
附录三:外文文献原文 (19)
浅论美国当代的新保守主义
引言
随着布什政府的下台,盛极一时的美国新保守主义终于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场发端于上世纪中期,崛起于80年代并且在世纪初大展身手的政治思潮似乎开始徐徐退去。本文旨在分析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揭示它与自由主义及传统保守主义的关联,说明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对美国的影响,进而分析它的未来走向。
一、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传统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以后,其奠基者是英国学者埃德蒙·柏克。他在其不朽著作《法国革命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保守主义的原则。柏克认为,人的自由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单独存在的,自由总存在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并且同传统、社会秩序、个人道德以及法律关系等紧密相连。“如果保守主义意味着什么的话,那它意味着保存的希望——而且特别是保存传统,以之作为‘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智慧’”。1柏克强调,“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智慧”非常重要,历史——或者更贴切地说作为一种传统——代表了一种排他性的经验,而所有一切的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的水平面上,历史的继承和发扬是民族传统的本质来源,同时这种经验通过纵向深入地发展与横向时间的推移,然后逐渐形成政治权利,而后者同时也通过这种政治上的历史发展获得新的活力。传统作为我们长期以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与习惯,其本身就是一种正确的方式。极端尊重传统与历史,这是柏克提出的保守主义的核心内容。保守主义者认为,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而更大概念范畴的自由需要通过已有的制度来保障,因此保守主义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是抵制商业,希望保存现有社会制度,同时也包括教权主义与反对民众主权2。
个人层面在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摘要】
在非营利组织转型为公益企业的过程中,个人层面受到了多方面
的影响。个人情感与认知随着组织转型而发生变化,对公益事业产生
更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投入。个人的能力与技能在转型过程中得到提升,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个人职业发展路径也因转型而发生变化,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在公益企业中得到增强,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变革。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在转型中逐渐
深化。转型对个人意义重大,增强了个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个人在转型中的价值也逐渐显现,为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展望未来,个人在公益企业中的发
展将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个人影响、情感认知、能力技能、
职业发展、社会影响力、个人与组织关系、个人意义、个人价值、未
来发展、社会责任。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非营利组织向公益企业转型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这一变
化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员工的个人层面。个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受
到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个人在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企业在目标、运营方式、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组织转型需要员工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在这个背景下,个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呼之欲出。了解个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人才,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对个人层面在非营利组织转型公益企业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
兼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公民安全权
郭蕊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㊀㊀摘要:本文以«为权利而斗争»为出发点ꎬ通过探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公民安全权保护问题ꎬ思考其存在的法理基础和必要性ꎬ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安全权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ꎮ
关键词:法律公民社会转型斗争
中图分类号:C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80-02
㊀㊀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经济飞跃式增长ꎬ社会分工日趋细化ꎬ科技创新不断进步ꎬ交易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ꎮ总而言之ꎬ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ꎮ然而ꎬ伴随着近年来公民权利不断遭受侵犯的事件频发ꎬ人们明显感觉到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自己的安全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ꎮ这一安全权已不仅限于过去公民的人身㊁财产和精神安全权ꎬ如今也包括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权和公共安全感等ꎮ2016年接连发生的 雷洋案 和 徐玉玉案 等让我们不禁反思ꎬ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ꎬ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权利?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权利救济ꎬ为我们的权利而斗争?因此ꎬ笔者以«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为出发点探讨和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公民安全权保护的法理基础和制度架构ꎮ
一㊁当代中国公民安全权保护的现状与反思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ꎬ这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所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ꎮ 这种权利ꎬ就可以被称为公民安全权ꎮ它不仅是公民的某一项实体性㊁程序性的权利ꎬ更是一种公民主观意义上的公共安全感ꎮ而且ꎬ这种安全权始终处于公民权与公权力的博弈当中ꎬ 当今中国社会ꎬ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主要问题的最根本的手段ꎬ因此ꎬ对于中国实施人权保护的主要部门来讲ꎬ经济发展具有比人权保护更高的地位和优先级ꎮ 在某种意义上ꎬ公民安全权是人权的引申含义ꎬ因而我们不难看出ꎬ我国现阶段ꎬ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法律的不配套使得公民安全权保护处于一个尴尬的阵痛期ꎬ 没有法律对人权的确认㊁宣布和保护ꎬ人权要么只能停留在道德权利的应有状态ꎬ要么面临经常受侵害的危险而无法救济ꎮ 因此ꎬ国家公权力机关或个人的行为有时不能及时得到法律和监管体系的有效规制ꎬ导致公权力极度扩张ꎬ这成为公民安全权被不断侵犯的根本原因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