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业分层测评(2)3
- 格式:doc
- 大小:778.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单元学考真题体验1.漫画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某一显著变化,为应对这一变化,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A.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B.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C.大量接纳外来移民D.严格控制人口性别比例解题思路:该漫画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为应对这一变化,我国采取的对策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负担。
答案:A2.“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长期异地分开居住的老年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失调B.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D.农村养老设施完善解题思路:导致“空巢老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老人在家中留守。
答案:C3.(2016·山东夏季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表为2012~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抽样统计资料。
据此回答下题:口方面的可能影响是( )A.增加人口合理容量B.解决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C.增加劳动力的数量D.大幅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解题思路:人口的合理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和人口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可能会使北京市人口增加,适度的人口政策调整不会使人口增长率大幅提高,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使北京市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
答案:C(2015·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下表为上海市1980、1990、2000、2010年人口出A.1.9‰B.0.6‰C.-1.9‰D.-0.6‰5.目前,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出生率偏高B.就业压力增大C.人口老龄化严重D.人口自然增长快解题思路:第4题,2010年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7.13‰-7.73‰=-0.6‰。
第5题,从表中信息可知,该市人口是负增长,所以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答案:4.D 5.C(2015·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下面为我国2000年和2010年流动人口统计图。
学业分层测评(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2016年8月10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
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
据此完成1~3题。
1.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B.地面接收站C.太阳能电池D.计算机系统2.“遥感卫星二十六号”工作原理的主要环节是( )A.目标物—传感器—成果—遥感地面系统B.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C.收集—传输—电磁波D.电磁波—收集—传输3.“遥感卫星二十六号”主要的应用领域有( )①科学试验②定位导航③国土资源普查④交通流量管理⑤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第2题,B项是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而该题是问“遥感卫星”的工作环节,故选项D正确。
第3题,定位导航是GPS的功能,交通流量管理是GIS的功能应用。
【答案】 1.A 2.D 3.B4.GPS的基本定位原理: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GPS接收机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信息。
与传统的人工测量手段相比,下列不属于GPS具有的优势是( )A.测量精度高B.操作复杂,仪器体积大C.全天候操作D.信息自动接收、存储,减少了繁琐的中间处理环节【解析】GPS在测量上的巨大优势是: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储存,减少了繁琐的中间处理环节。
【答案】 B2016年9月从15日8时至16日8时永仁县普降暴雨,致使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
强降雨导致中和镇、宜就镇、永兴乡、莲池乡、永定镇5个乡镇989名群众受灾。
据此回答5~6题。
5.洪涝灾害监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是( )A.RS B.GISC.GPS D.电子地图6.上述灾情统计的汇总、分析评估主要是依靠( )A.RS B.GISC.GPS D.数字地球【解析】 R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的获取,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的分析、查询,GPS主要用于定位导航。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导学号:63380161】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检测及估产等;跟踪产品流向需要用到GPS。
【答案】 A2.(2018·泉州高一检测)由于遥感技术的发展,地理学者可以利用高空的地球资源科技卫星来探索地上多种地理现象。
下列哪种地理现象不可以利用卫星影像来进行分析( ) A.崇明岛近十年内面积扩大情况B.大亚湾核电站热水排放范围C.汶川震后堰塞湖的发展变化D.甲型H7N9流感疫情严重区域【解析】卫星影像主要是运用遥感技术,资源科技卫星可以通过接收电磁波获得遥感图片,拍摄出崇明岛近十年内面积扩大情况,大亚湾核电站热水排放范围以及汶川震后堰塞湖的发展变化,A、B、C可以。
但是甲型H7N9流感不是资源,所以不能拍摄疫情严重区域的影像,D不可以,故选D。
【答案】 D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
据此回答3~4题。
3.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①旱情②水灾③滑坡④农林病虫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4.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②监测植物病害情况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解析】第3题,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不同地物有不同的电磁波来对地物进行监测,因而旱情、水灾、滑坡、农林病虫害均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
第4题,不同植被类型的电磁波特性不同,因而遥感可区分植被类型。
不同健康状况植物,电磁波特性也不同,因而遥感可监测植物病害情况,草场退化情况。
【答案】 3.C 4.B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
学业分层测评(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正确叙述是()A.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B.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下列能反映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现象是()①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形成②大气运动③生物演化④地热资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1题,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不是太阳活动;磁暴是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磁场产生的,与太阳辐射发生的电磁波无关;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能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第2题,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是生物经过地质变迁而形成的,与太阳辐射相关;大气运动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产生的,与太阳辐射相关;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太阳辐射,生物的演化也与太阳辐射相关;地热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与太阳辐射无关。
【答案】 1.D 2.A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以太阳能为电源)。
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拔B.电网供电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4.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A.拉萨B.重庆C.大庆D.海口【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知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
第4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回答1~2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省、市、镇等行政区域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②明确的边界③一定的区位特征④一定的政治地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
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
【答案】 1.A 2.C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4.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导学号:94880032】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第3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
第4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甲、乙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 3.C 4.A“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据此回答5~6题。
5.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种植( ) A.玉米B.小麦C.水稻D.高粱6.“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③与当地宗教习惯有关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拭汗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5题,面条、锅盔的原料都是小麦面粉,关中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适合小麦生产。
学业质量测评(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第I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我国“十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1〜3题。
1 •以上划分是按()A. 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答案C解析四类功能区有多个划分依据,既有自然指标也有社会经济指标,故属于综合指标。
2 •下列关于所划分四类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 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 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D. 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答案A解析四类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3 •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A. 整体性B .差异性C .开放性D .阶段性答案B解析四类区域各具特色,体现了区域差异性特点。
读甲、乙两图,完成4〜6题。
4 .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土壤不同 C.降水量不同答案 B解析 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 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5.甲图中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 气候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答案 D解析 由甲图判断出 P 平原是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 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6.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 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乙图所示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③④⑤⑥符合乙图所示区域特征。
章末分层突破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①东部季风区②交通③经济发展④农业社会阶段⑤后工业化阶段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⑦劳动力人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
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
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
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
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 错误。
第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
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
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
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答案】 1.B 2.A3.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学业分层测评(十)(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甲乙1.甲图中③地与乙图中相对应的点是()A.a B.b C.c D.d2.关于图中天气现象的正确叙述是()A.甲图中②地不可能出现降水天气B.甲图中①地的气温最高C.乙图中城市为晴朗天气D.乙图中c处出现降水天气【解析】第1题,③地位于冷气团一侧,在冷锋锋后。
第2题,①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
【答案】 1.A 2.B《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据此回答3~4题。
3.下图中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这一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导学号:32980090】4.下列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成因相同的是()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③南方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④贵阳秋冬季节的“天无三日晴”⑤江淮地区7~8月的伏旱天气⑥我国北方秋冬季节的寒潮A.①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⑥D.②⑤⑥【解析】第3题,雨后天晴,且“北风寒彻”等,都符合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第4题,①②⑥为冷锋天气,③为热带气旋控制下的天气,④为准静止锋天气,⑤为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答案】 3.A 4.C读某地某月4~10日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这次天气过程可能由下列哪种天气系统过境造成()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6.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可能出现的是()①狂风、雨雪②寒潮、降温③晴朗炎热④阴雨绵绵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第5题,8~10日与4~6日相比,气温明显降低,并且出现阴雨天气,因此是冷锋过境。
第6题,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答案】 5.A 6.A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秋季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7~8题。
7.此时甲地吹()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8.如果图中M线为锋线,则下列沿乙—丙一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7题,读图,甲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右偏作用下,此时吹西北风。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C.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D.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解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变化。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A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完成2~4题。
2.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3.图中丙地是()【导学号:32980104】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4.有可能在该处找到石油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解析】依据图中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乙为背斜,丙为向斜。
甲处两侧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 2.B 3.B 4.B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读下图,完成5~6题。
5.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导学号:32980105】A.①B.②C.③D.④6.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庐山是断层上升一侧形成的块状山地。
①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答案】 5.C 6.A读地质剖面图,回答7~8题。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23010206】A.甲处向斜成谷B.乙处背斜成岭C.从1~4,岩层年龄渐新D.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所致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D.岩层不连续的沉积而成【解析】第1题,主要看图中地表形态特征和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
第2题,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答案】 1.D 2.B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块依次是()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4.图中a、b为板块边界,有关两者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a—生长边界,b—消亡边界B.a—消亡边界,b—生长边界C.a—生长边界,b—生长边界D.a—消亡边界,b—消亡边界【解析】第3题,根据板块分布特征可判断,①为非洲板块,②为亚欧板块,③为印度洋板块。
第4题,图中a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处,为消亡边界;b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为生长边界。
【答案】 3.B 4.B读某岛屿图,回答5~6题。
5.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6.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解析】第5题,从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分析,图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状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第6题,没按虚线修建铁路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线处地势较低,可以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回答1~2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省、市、镇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②明确的边界③一定的区位特征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
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
【答案】 1.A 2.C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4.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导学号:94880032】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
其汛期。
第4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甲、乙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 3.C 4.A
“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据此回答5~6题。
5.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种植( ) A.玉米B.小麦
C.水稻D.高粱
6.“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
③与当地宗教习惯有关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拭汗水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5题,面条、锅盔的原料都是小麦面粉,关中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适合小麦生产。
第6题,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冬春季节多风沙,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
头上戴毛巾可以减轻风沙危害,减少洗头的次数。
【答案】 5.B 6.A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
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
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解析】第7题,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纵横、水系众多,不仅将耕地分割
得较为破碎,而且不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第8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多依靠便利的交通由外地将其运进。
【答案】7.A 8.B
9.读“我国五个农业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A、D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A地区是________,D地区是________。
(2)B地区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双选)( )
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
B.原料充足
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能源充足
(3)C地区粮食产量比B地区低,但粮食商品率却比B地区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地区农作物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水源是 ________。
【解析】解答好本题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据图判断出各农业区的名称和所在位置;二是熟知各农业区生产的条件。
A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光照足而热量不足;D 地区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发展农业需解决水源问题;B地区是太湖平原,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淡水鱼养殖基地,人口稠密,建水产品加工厂,不仅原料充足而且市场广阔;C地区为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是其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E地区为哈密盆地,地处西北内陆,农作物具有耐旱的特点。
【答案】(1)低温(热量条件) 灌溉水源
(2)BC
(3)C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故人均占有量比B地区多
(4)耐旱高山冰雪融水
[能力提升]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0~12题。
10.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1.下列说法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12.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甲区域位于我国东北,该地纬度较高且距海较远,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小于乙区域,故该区域降水较少。
第11题,乙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水稻土。
第12题,由图可知,丙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丁是西部的青海,青海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于山东。
【答案】10.B 11.A 12.D
13.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4°,纬度在北纬30°N以北,南北约跨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
第(2)题,两地区都为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平稳。
甲、乙两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
【答案】(1)乙乙所跨经纬度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