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法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太极拳心法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
肘关节要有重意。
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
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
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
背指脊椎。
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
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
功法如下:一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二转腰松胯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手心劳宫穴。
(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三合气松身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太极内功心法太极内功心法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一动无不动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内功心法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一、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演式一概不用后天之拙力。
则周身自然圆活轻灵,内劲增焉。
贯串者,式式联络。
绵绵不断之谓也。
苟不贯串,意断势断,断则使敌有隙可乘。
故太极拳术尤戒断字。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宜鼓荡者,呼吸顺其自然也;神宜内敛者,自净其意,思无邪也。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太极大病,即是断续之病。
有凸凹,则有断续,断续则不能圆满,致败之由也。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向后,乃得机得势。
未摄天根岂摄人,根者,基也,不可轻忽。
太极拳术根基全在于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颈,次颅顶,至于手指臂腕,一气必须完整。
遇敌时任凭前进后退,上手中腰下足,无处不相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遇敌不能得机得势,必是上手中腰下足不能相随,故手愈用力,而身愈散乱,欲克此病,必留心腰腿也。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无论欲向何方,皆须先动腰腿,然后方能如意。
虽动腰腿,而意在势先,知己知彼乃得随机应变之妙。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与人交手之时,吾之虚实反复无端,随机应变令人不测,使其彼此不能相顾,趁其散乱,一发必克。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彼我虚实不分,无益于己。
前辈千言万语,虽然道得分明,自家尚须思量体察,如人吃饭,方知滋味。
贯串之说,不必多言。
但熟参“譬若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之语,而实行之,则所谓贯串,无间断,自然不费安排,而首尾相应,内外如一矣。
二、张三丰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太极拳口诀心法动作要领是学好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大家了解太极拳口诀心法吗?一起来看看。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太极拳心法2017年太极拳心法太极拳是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有店铺为大家分享2017年太极心法,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
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
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
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
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
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
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
千万不可自作聪明。
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
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
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
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
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
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
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
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
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
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
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
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心法以柔克刚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以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运动形式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为“以柔克刚”,表明了一种平衡、温和、柔软但却具有强大力量的掌握之道。
本文将从太极心法的背景与原理、实践技巧和运用场景三个方面探讨太极心法以柔克刚的奥义。
一、太极心法背景与原理太极拳起源于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它追求阴阳和谐、一切事物的相互转化与平衡。
太极心法的核心概念是“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灵活的动作和心态来克服与对手的直接对抗。
太极拳运动中追求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创造出对立面之间的和谐。
二、太极心法的实践技巧1. 以柔化刚: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通过运用“粘、黏、靠、挤、按、托”的手法来化解对方的攻势。
在实践中,学员需要将自己的力量与对手的力量相互融合,灵活运用身体的转动和重心的转移,使对手无法找到可利用的力量点。
2. 以柔化刚的呼吸:太极拳的呼吸是通过腹式呼吸来实现的,目的是保持身体与心灵的平衡。
在实践中,呼吸可以帮助学员放松身心,增强意识集中力,并对柔化刚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以柔化刚的行为准则:太极拳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和谐、柔和、顺畅等方面。
通过平衡的动作、流畅的节奏以及专注的心态,学员可以理解并运用太极心法的核心理念。
三、太极心法的运用场景1. 健康保健:太极拳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注重于精神、身体和呼吸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放松肌肉、增强爆发力和改善心肺功能。
通过太极心法,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种独特的、以柔克刚的运动方式来促进身心健康。
2. 自我防护: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注重以柔克刚的原则,强调灵活、机动、巧妙的技巧。
通过太极心法的锻炼,可以使个体具备一定的自我防卫能力,提高对抗意识和判断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3. 内外修炼:太极心法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修炼,既注重外在的身体锻炼,也注重内在的心灵修养。
通过持之以恒地实践太极拳,个体可以在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上获得平衡与和谐,提升整体素质和生活品质。
太极心法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 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䙌”,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 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丹田:也叫气海。
呼吸皆须深沉,发自和还原于丹田。
“太极拳”秘传之心法24句口诀“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
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
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
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
太极拳心法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法,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它源于中国道家哲学,最早由宋代陈家庄创建而成。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追求刚柔相济的境界,通过借力发力,使自身变得无敌。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的心法,探讨其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
一、太极拳的内在境界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在境界的追求。
太极拳强调修行内功,包括身体控制、意念调节、呼吸调整等方面的修炼。
内在境界的提升可以使练习者的身体变得柔软而灵活,同时也能培养出平静的心态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在太极拳的内在境界中,最为重要的是“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柔化身体的力量和调整呼吸,使练习者能够应对外来的力量,随时随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这种柔克刚的技巧,让太极拳可以对抗外界的攻击,达到无敌的境界。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柔克刚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技术要点。
首先是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保持身体的松弛状态,通过放松肌肉,使关节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柔韧,从而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
身体柔软使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力量,以柔化刚来化解对手的攻势。
其次是动作的流畅性。
太极拳的动作应该以流畅顺畅为标准,通过身体的连贯运动,使练习者能够迅速转化力量,并恰当地应用到对手身上。
只有动作流畅自然,才能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技巧和威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呼吸的调节。
练习者应该通过深长的呼吸来调整身体的状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呼吸的合理运用能够提升练习者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抗击能力,使太极拳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有效。
三、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在实战中得以体现。
太极拳练习者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技术和心法,能够在面对外来的攻击时迅速反应并化解对方的攻势。
在实战中,太极拳的无敌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借力发力。
太极拳练习者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对手的力量,将其重心打破,从而占据有利位置并施展攻击。
太极拳真传唯-----太极心法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发力时以丹田(骶骨)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肩胛骨)上下相错(其功力来源于“周身整体拉抻量〈即周身关节的伸缩量〉”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拳经云"牵动往来气贴背",此时在格斗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挥洒! 第四步:身法力(躯干力):只有真正具备了身法力,内家拳才能称得上登堂入室。
那么身法力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六艺”上身后,所具备的功力!那么什么是“六艺”呢?六艺指的就是心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豹(抱)头”“鹰爪(捉)”“雷声”。
形意拳将“鹰捉”定为“母拳”(“三体式”定为“母式”),删去“雷声”将“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称为“四相”。
那么“四相”的内涵是什么?又如何练成呢?它须要丹田内气充足,并能气贯周身。
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在躯干内膨胀,并胀开各大关节,有的人把它叫做内在的抻筋拔骨。
传统练法有:“开肩”“开胯”“开胸”“开背”“开肋”--------现在的武术界大都得窥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辈的武术家虽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
记得笔者刚学艺时,曾问恩师,上盘,中盘和下盘,哪一盘是修炼的重点。
恩师说,是中盘,中盘若要领错误,下盘永远练不成!后来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修炼中盘最关键的要领,是要做到“腰马合一”,即是躯干和下肢筋力连结,劲力贯通。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有的门派叫“撕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体总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来,躯干的力量也才能真正传导至地下,“鸡腿”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举步轻如狸猫,落步稳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间架才能真正形成!这叫做“七星拱梁递重力”。
(开胯,松胯,松尾闾等功法在各大门派中都有,但都在秘传----- 非入室弟子而不传!唯我除外!“鸡腿”练成之后,是练“龙身”,我们练的“龙身”可不是“龙折身”!练的是周身的劲力在躯干内畅通无阻!练得周身劲力在体内,上下贯通!左右贯通!交叉贯通!练的自身在前伏后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进后退,整体旋转和进攻受阻时,自身身形在常有看来,已无法用力的“错误”情况下,内在要领依然正确!周身仍然劲力贯通,得机得势!“龙身”与“虎豹头”须同练!我们只所以不用“虎抱头”一词,是有我们的道理的,我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武术资料中,仅见到李春岭在他老人家的《李氏形意太极》中与弟子们表现了这种功夫(恕我孤陋寡闻)!即是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颈部可以悬起体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动不摇,这说明颈部所受之力已经传导至脚下,从头到脚下劲力已经初步贯通!试观虎豹颈部之情形,始知笔者所言不虚!“虎豹头”是指虎豹的劲力直贯头顶,(尚须有”顶心暗缩”之意)!前贤之意是为了让我们体认虎。
豹头颈部的用力状态,让我们领会仿生学的原理!试观“四相”或“六艺”中的要领,有哪一个不是身体部位(所应体现的功能),为什么时候偏偏要加一个老虎的动作呢?这多么的不伦不类啊?(错误之处请各位前辈多提宝贵意见!!)那么“熊膀”又是什么呢?经过长期的桩功锻炼,背部会慢慢变的如同钢板一样坚实,斜方肌与背阔肌向两侧拉伸,肩胛下沉后横开,并被肌肉固定在拉开的位置,微微向前束裹,背圆胸实肋骨根根开张而两膀充满力量,如熊膀一般,使间架更为圆整,躯干内部气血充盈贯注周身,周身鼓荡带动背部和肋部筋肉的膨胀和收缩,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这就是身裹之力。
这时就能体会到人体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双肩,双胯及24节脊椎骨)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这就是原始的野兽之力、习武人梦寐以求的本能之力。
这时人体的生理结构以趋于猛兽的状态!第五步:整体劲力整体力需要通过桩功训练,达到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周身充满弹性,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胯到手指柔韧无比,形意拳是由大枪演化而出,八卦掌是由双刀演化而出,王芗斋对外曾言“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见《大成拳论》);而对内部所传的是“拳不成,兵器找”,就是说“凡是拳法练不到的地方,就须用兵器去强化”,您看姚宗勋,张恩桐,王选杰,以及那些太极拳家,八卦拳家,形意拳家,无不推崇“抖大杆”或“抖大枪”,尤其是心会掌创始人赵道新先生更是把“抖大杆”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
只要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运劲的诀窍很快就就会通了。
整体劲力形成后,无须有意发力,动即是力。
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动态中发力,且威力不减!(一般的发力是定势的,既使是活步发力,在发力的一瞬间<即后腿蹬地的一瞬间>也是静止的。
彻底把双腿解放出来(指用上肢做武器的发力!我本来不想写这一句,又怕被人挑毛病!问”用腿发力呢?”,嗨!好辛苦噢!)最明显的就是能够看得懂古籍了,以前怎么也看不懂的书,现在也能够领会了(指古典哲学和古人的拳谱),练不到这一步,用头脑去理解,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当你真正身上有了体认,便能触类旁通了!才知古人所言不虚!不是古籍诡秘,是你没通不是古籍迷信,是你不信不是古籍没有,是你不用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浅不是古籍太老,是你幼稚不是古籍应弃,是你自弃不是古籍玄虚,是你空虚―――――关亨九《武当修真密籍。
补遗》第六步:浑圆力(六面整体浑圆力):本步主要是练习“五心合一”,把周身散乱之气归于丹田,“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
”本步功法没有扎实的桩功做基础,可以说根本练不出来。
桩站对了,筋肉牵扯、骨骼支撑、五脏充盈,周身膨胀,气血灌注四肢稍节有膨胀紧绷之感,手指如韧性极大的钢钩,真正明白了“口如钢钩刺如刀,硬如铁石粘如胶,相见如婴儿,举手不能逃!”这时周身既有膨胀的力,以有回收的力,回收的力越大,则膨胀的力也越大,这是否矛盾呢?答:“有矛盾,但又不矛盾!何也?有矛盾,因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矛盾。
比如:小时候我曾见过一位少女出嫁,她的母亲和她哭成一团。
当时我就想:如果喜欢女儿出嫁,就应该高高兴兴的送她出嫁,如果舍不得,就干脆不嫁!干么要哭呢?实在想不通!渐渐地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虽然母亲舍不得女儿出嫁,但又不能不嫁!这就是一个矛盾!所谓的不矛盾,是因为这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见老马同志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大道理就不说了)也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新买的自行车,骑了一段时间后,车条变得松了,这时需要“紧条”,也叫“盘条”这个道理大家都不得懂,把车轮四周都往中间紧,为什么向四周的支撑力反而更大了呢?反而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说不矛盾!这同站桩是一个道理!”体质弱的人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由弱转强,才能够和先天条件好的人一较高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十个月,绝不可速成!练到一定程度,头部象有空气的阻力下压,并与浑身各部位阻力相配合,胯坐上了力,膝盖也好象顶上了力,浑身各部位各关节全要靠上东西,身体外部好象被空气阻力固定住了,间架内部整体连通,梢节越来越沉重,稍节越用力身体越松,平常走路时两腿都能感到空气的阻力,练拳时身体各部位有强烈的依托感,此时周身关节的伸缩量越大,功力越强,真正骨骼相挣所发之力,外形几乎看不出来。
对方只能见到我周身微微一抖,而我只觉后腿骨骼猛得一挣,绝不是仅靠后腿蹬地的肌肉收缩之力,而是周身的鼓荡骨骼内部的挣发,此时才能真正具备“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强大实力!实战中有这种功力做后盾,还何怕之有!?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时间:2011-06-30 22:58来源: 作者: 点击:207次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