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
- 格式:pdf
- 大小:781.99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和研究。
在西方,口译研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从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与成果。
在古代,口译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当时,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之一,奥古斯都皇帝雇佣了许多口译员来协助他统治各个民族。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对口译进行研究,探讨口译的技巧和方法。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口译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教会和各国政府开始雇佣专业的口译人员来为外交和贸易活动提供支持。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口译理论和实践,出版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这些书籍和文章主要探讨了口译员的素质、口译的准确性和口译的策略等问题。
到了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西方口译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口译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对口译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雅各布逊的语言学理论以及勒代雷的口译理论等。
时至今日,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学科建设方面,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为口译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口译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口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方法和技巧方面,西方口译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式口译转向了更为科学、规范的方法。
这种转变使得口译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从而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语料库分析、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被应用于口译研究中,为探索口译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行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翻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下面将对翻译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翻译行业现状目前,翻译行业的主要业务包括口译、笔译、本地化翻译等。
其中,笔译是翻译行业的主要业务之一,涉及到文学、商务、法律、医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语音翻译、机器翻译等也开始逐渐发展。
在国内,翻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级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建立,同时也有一些优秀的翻译培训机构和专业翻译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需要翻译的支持,因此翻译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翻译行业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行业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增加。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使得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人工智能也可以在翻译领域中发挥其他作用,如辅助翻译、质量控制等。
2.多语种服务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面向多国市场,因此对多语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翻译行业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全球化的翻译服务。
3.本地化翻译的需求本地化翻译是指根据当地文化和语言习惯对产品、网站、软件等进行翻译和适应性调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进行本地化翻译,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
因此,本地化翻译将成为翻译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4.跨领域交叉融合随着科技和人文领域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也面临着跨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
例如,在医学、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中,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跨领域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5.人才培养与标准化翻译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因此人才培养是翻译行业的重要一环。
国家级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同时,对翻译行业的标准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提高翻译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口译发展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沟通合作的重要工具。
那么,口译的发展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早期的口译主要依赖于人工翻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声传译”。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国际会议的增多,同声传译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当时的同声传译员往往需要在会议室内即兴翻译,这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过,这种方式的翻译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同声传译员往往需要在听说之间进行快速的切换,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犯错或者漏译。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同声传译的方式也逐渐改变了。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率先研制出了同声传译系统,称为“耳语机”。
这种机器可以将发言者的话语实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后通过耳机传递给听众。
尽管耳语机的翻译效果比人工翻译要好很多,但是它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有极少数公司和高端会议能够负担得起。
直到20世纪6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同声传译领域,同声传译的方式才真正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将会议现场的语音信号实时转换成文字,然后通过网络传递给翻译员。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速度,还可以让翻译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翻译。
不过,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成本相对较高,只有高端会议和大型组织才会采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声传译的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如今,许多公司和组织都开始使用在线同声传译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递语音和文字,实现实时的翻译服务。
这种方式不仅便于使用和管理,还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口译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最初的人工翻译到现在的在线同声传译平台,口译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人类语言交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记忆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近些年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口译记忆涉及广泛的话题,从它的定义、研究方法,到语言特征、历史记忆、文化背景的影响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对近期对口译记忆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希望能为未来的口译记忆研究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
一、口译记忆的定义及研究方法口译记忆的定义有多种理解,比较常见的定义是“口译记忆是一种依靠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来激活和记忆文本意义的过程”。
口译记忆不仅仅是对给定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更是将文本中的意义通过多种文本技巧进行激活和保存的过程。
目前,为了更准确的研究口译记忆,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
有的研究者采用实验室技术,实验受试者对口译语料的口译表现进行记录,以及词语记忆和认知过程,以了解语言记忆能力的发展。
此外,还采用临床访谈、认知调查等访谈和调查技术,参与者被要求描述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特征,从而探究他们口译记忆能力的发展趋势。
二、语言特征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语言特征对口译记忆的影响十分明显。
例如,口译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标点符号等文本结构和构词规则等语言特征的影响,这些特征会对口译记忆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不同语言的文本结构也会影响口译记忆。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记忆技巧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对口译记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语言文献中包含的多种知识和文化元素都是口译记忆的重要依据。
同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口译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影响口译记忆能力。
三、研究发展趋势近年来,口译记忆领域迅速发展,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和应用相关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式。
例如,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以语言情境和文本内容为基础的口译记忆方法,克服了传统理论所面临的记忆局限性,使口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采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加强口译记忆能力的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加深口译记忆的研究。
国内口译动态模式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岳颖莱(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12)摘要:我国的口译研究曾以静态研究为主。
经验性、思辨性的静态研究对口译实践及教学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彰显出了它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已有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静态研究的不足,对口译的动态程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并试图构拟口译双语转换的动态模式。
本文着重对我国口译模式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分析其尚需完善之处及发展方向,并呼吁加强口译动态模式研究,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教学。
关键词:动态研究;口译;模式;合成性双语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1-0059-0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口译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研究。
在我国,口译研究曾主要涉及口译特点、策略、原则及译员素质等方面。
这些静态研究对口译教学及口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口译并非是从原语到目标语的简单转换。
“用一种语言表述的信息必须通过译员大脑的复杂思维活动才能传输给译入语听众,整个交际过程始终处于动态中”(刘和平,2005:27)。
如果口译研究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始终侧重于对口译结果的分析和描述,它将忽视客观规律,由于缺乏科学性而驻足不前。
探寻口译动态过程及环节的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口译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实践及教学。
一、国外口译模式研究概述国外的口译模式研究(以下简称模式研究)早于我国约三十年。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口译并非是原语到目标语的简单转换,而是复杂的大脑加工过程,由此开始关注口译的心理机制及信息处理过程。
大卫·杰弗(David Gerver )于1976年提出了最早的同声传译全过程模式。
该模式认为同声传译包括话语辨别、储存、转换、表达等诸多环节。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摘要:本文全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口译研究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口译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口译研究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21世纪头十年的新兴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进行中的多元发展期。
中国口译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期刊口译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口译理论和方法论建构逐步加强,口译教学研究成就斐然,语料库口译研究成果突出,口译研究新生代力量涌现,部分中国口译学者开始走向国际。
引言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国家改革开放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增长以及口译教学在院校中的正式开设关系密切。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在北京外语学院设立联合国译员培训班,90年代中期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高级翻译学院,2000年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口译成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高级翻译学院,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高级翻译学院。
2006年起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至今已有200多家院校设置翻译本科,多数院校课程设置中包含口译课程;2008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至今亦有200多家院校招生,其中小部分有条件的院校设有口译方向。
随着口译教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口译研究亦呈兴旺之势。
本文将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
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口译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 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概况1.1中国口译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78年《现代外语》和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开始发表口译论文以来,中国口译界开始了至今40年未间断的研究历程。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消息正确准确地传达给接收者的重要技能。
口译记忆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目的是探索口译记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口译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口译记忆研究的历史、口译记忆理论和模型、外语口译记忆及其性格特点以及口译记忆教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一、口译记忆研究的历史口译记忆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斯普林菲尔德和莱斯莱发起。
它们认为,口译记忆的本质是对文字的记忆,而语言的层次和结构决定了口译记忆的性质和质量。
为了实现口译记忆的高效,它们建议口译教师使用一系列记忆方法,如形象化,联想,关键词记忆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问题研究和实验等。
二、口译记忆理论和模型根据斯普林菲尔德和莱斯莱的口译记忆理论,研究者们构建了多种口译记忆模型,以指导口译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口译学习。
著名的口译记忆模型有Sadhu口译记忆模型,灵活口译记忆模型,黄洁灵口译法和杜苏珊口译记忆模型等。
这些模型对口译学习者提出了诸如注意力,灵活性,记忆时间分配,记忆策略,语言处理,概念构建等方面的挑战。
三、外语口译记忆及其性格特点口译记忆是口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事实上,外语口译记忆被认为是口译过程中最脆弱的地方,因为由于语言障碍和理解难度,译员在记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外语口译记忆的特点是快速性,效率,准确性和广度。
其中准确性是译员记忆高效性的关键因素,译员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维模式,尽量准确地理解外语信息,并将其准确地转换为母语。
快速性则是口译记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译员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来提高口译记忆速度,如使用概括,重复和归纳等方法。
四、口译记忆教学口译记忆教学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口译记忆的特点和原理,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
具体而言,口译记忆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与口译记忆有关的策略和方法,如重复,概括,联想等。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记忆作为语言学习与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的热门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就口译记忆研究中有关记忆范式、记忆技巧和记忆策略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来概述口译记忆研究的现状。
首先,本文着重讨论记忆范式。
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口译记忆会受语言习得方式和交际能力的影响。
目前,两种最常用的记忆范式是逐句记忆和概括记忆。
在逐句记忆中,口译者会逐句翻译或以原文中的断句形式翻译,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在概括记忆中,口译者会以大段文字或句子的概念翻译,以便提高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机械记忆中的转换记忆也在口译过程中产生作用,文本的编辑技巧和口译技巧能够帮助口译者更好地掌握知识。
其次,本文着重讨论记忆技巧。
口译者会面临大量的文本信息,如何提高记忆效率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显示,口译者可以采用联想记忆、关联性记忆、空间记忆、构建记忆等技巧,使记忆内容更容易记忆、理解、转换和应用。
最后,本文概括了口译记忆研究中记忆策略的研究结果。
记忆策略指的是口译者在记忆过程中采取的行为策略,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积极思考、捕捉重点信息、看图表、查词典、解决意义差异等。
在提高口译质量和水平方面,口译者需要不断培养和运用记忆策略,以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本文从口译记忆的记忆范式、记忆技巧、记忆策略三个方面概括了口译记忆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讨口译记忆给出了有益的启发。
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的要素,综合考虑口译记忆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满足口译者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口译水平和效率,为口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研究口译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口译者的记忆能力,还可以提高口译水平。
口译记忆目前仍处于基础阶段,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知识的归纳和应用,以提高社会对口译记忆的理解,改善口译者的记忆能力和口译能力。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融合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通过口译来实现外交交流和商务活动,口译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口译者的口译记忆能力对口译效率和口译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口译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让口译者更好地理解口译记忆的机制,利用有效的口译技术,提高口译效率和口译质量。
首先,本文探讨了口译记忆的发展和发展历史。
根据研究表明,口译记忆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口译记忆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继古代之后,口译记忆一直处于发展中,现代口译记忆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口译记忆能力的方法和技巧上。
其次,本文综述了口译记忆的机制。
口译记忆实际上是认知流程的一部分,包括解码、理解裸语、发出正确的翻译结果以及检验翻译结果等步骤。
研究表明,口译记忆过程与其他认知过程相似,因此可以应用相同的记忆技巧来改善口译记忆。
第三,本文还论述了影响口译记忆的主要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以确定口译者的口译记忆能力。
另外,口译记忆的研究还涉及记忆的类型、记忆的质量和口译记忆技术等方面。
最后,本文总结出了促进口译记忆的有效技巧,如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全身心投入、有效地寻找口译词汇、精确测试以及做出适当的修改等。
这些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口译者的口译记忆能力,并有利于改善口译效率和口译质量。
综上所述,口译记忆是口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口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口译记忆机制,并采取有效技巧提高口译记忆能力,以促进口译效率和口译质量的改善和优化。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近几年以来,口译记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口译记忆是口译过程中记忆的概念,涉及口译过程中的大脑的记忆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的研究。
口译的高效性直接关系到口译材料的记忆。
正因此,对口译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实践意义,并可以为口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尝试综合评述国内外口译记忆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首先,本文概述了口译记忆的概念,介绍了口译记忆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口译记忆是指口译过程中记忆的概念,其包括口译记忆的过程与特点、口译记忆的难点、口译记忆的视角、口译记忆的技巧等。
口译记忆也体现了口译过程中口译者把译入语词汇、句型和语速快速融合、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的能力。
其次,本文分析了口译记忆研究的方法,介绍了相关研究实证手段,主要是着重讨论研究常见的实证方法、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
实证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口译记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科学的支持。
再次,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口译记忆的主要相关因素,着重探讨口译记忆的语言水平因素、口译记忆的文本语言因素、口译记忆的非语言因素以及口译记忆的其他因素。
通过深入叙述,本文着重就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口译记忆做出深入分析,由此可以提出一些关于提高口译记忆效率的策略建议。
最后,本文综合分析近年来口译记忆研究的最新发展及趋势,总结了口译记忆研究的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口译教学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译记忆已成为口译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类似的,未来对口译记忆的研究仍将反映更深入的口译领域,如大脑神经科学、口译与记忆相关性研究等。
综上所述,口译记忆研究已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并且仍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口译记忆研究的结论奠定了口译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为口译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未来的口译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口译记忆的理论,提出更科学的学习与训练策略,同时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口译记忆的机理、特点以及口译记忆的训练技巧等问题,为口译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
口译的前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促进了国际文化、商务和政治交流的增加。
与此同时,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探讨口译的前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各种国际会议、商务洽谈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这些活动都需要口译人员的参与。
例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往往需要口译人员来进行会议和活动的即时翻译,以促进参与方之间的有效沟通。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展开合作,这也为口译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网络的发展,远程口译也成为一个新兴领域。
通过视频会议和远程翻译平台,口译人员可以远程参与各种活动,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为解决时间和地理局限性提供了可能。
因此,远程口译有望成为未来口译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国家通常需要与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而口译人员则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一些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口译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
因此,对外语口译人员的需求不仅限于发达国家,也逐渐扩展到了新兴市场。
除了以上因素,全球人口流动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也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产生了积极影响。
移民、留学生和外国游客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他们需要与当地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译人员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
他们不仅能够解决语言障碍,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综上所述,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口译人员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未来,口译可能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远程方式进行,同时也会在新兴市场和跨文化交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口译感兴趣的人可以抓住这一机会,提升自己的口译技能,并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口译环境。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记忆是研究口译专业中最核心的一个领域,也是口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口译记忆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其过去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给出对口译教学和实践的分析建议。
口译记忆研究极具重要性。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面临着来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大量信息灌输,而这些信息仅限于口译者记忆的容量。
因此,口译者需要时刻牢记,在短时间内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同时,口译记忆也有助于口译者更好地掌握译文,更好地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更好地处理口译中的问题。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口译记忆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研究综述将对已取得的口译记忆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中的关联和影响进行分析,以增进对口译记忆的理解。
首先,有关口译记忆的研究表明,人类个体在口译过程中具有记忆优势。
1960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体的记忆力与口译能力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的记忆能力。
同时,研究表明,口译过程中的记忆受到“转移效应”的影响,即在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新词语的出现会对记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还发现,口译记忆与阅读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包括技术性的阅读、立体性的阅读、顺序性的阅读和反应性的阅读。
这些记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口译的效率,而且在口译过程中,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记忆方法,还能够促进口译记忆的增强。
最后,口译记忆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口译过程中,个体的记忆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语言特征、语言能力、口译环境和口译任务等。
因此,口译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口译记忆研究结果,制定适当的口译记忆技巧,以促进口译记忆的发展。
综上所述,口译记忆是口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有关口译记忆的研究发现,口译记忆与个体的记忆力、语言特征和口译环境等因素有关,掌握适当的口译记忆技巧有助于提高口译的效率。
同时,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必要开展更多关于口译记忆的实验研究,以为口译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是研究书面与口头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表达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技能、言语学知识、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知识。
由于口译涉及语言翻译,口译者需要把握大量语言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实现对语言的跨文化理解和把握。
正是由于口译的特殊性,口译者除了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记忆能力,记忆越好,口译的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关于口译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
记忆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保留、复制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要掌握大量的外语信息,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并准确的清晰的表达出来,因此记忆是口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口译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口译记忆模型,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口译中记忆的机制,并为口译教学指导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这些口译记忆模型进行概括性研究,并对研究成果及有待改进之处提出讨论,以期望日后口译研究能有更大的发展。
首先,本文从口译记忆的定义入手,针对口译记忆的特点,总结出其具备的基本特性,即口译记忆有效性高,大规模记忆的能力,快速自组织的能力,具有语言自然处理的特性以及临时性的特点等。
其次,从口译记忆的理论模型提出分析,包括外语语言学习的记忆模型、机器记忆的模型、S-R记忆模型、连接结构记忆模型及短时记忆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提供可行的思路和解释,有利于口译学习中记忆的理解和操纵,有效地改进口译效果。
此外,本文还着重分析了口译记忆的影响因素。
其中语言学习者心理因素极其重要,包括学习动机、技能训练等。
另外,语言资源也会影响记忆,因此语言学习者有必要培养良好的语言资源,它是口译记忆的重要基础。
最后,本文对口译记忆的教学策略也简要讨论了一下,认为在口译教学中,应当重视口译者的知识基础及其记忆能力,通过培养口译者的记忆能力,提升口译效果。
综上所述,口译记忆是口译者能够成功完成口译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决定口译的质量,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
未来,学者们有必要对口译记忆的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要注重口译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及良好的教学策略的指导来提升口译的质量,以及更好地提高口译者的记忆能力。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记忆是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涉及到把来自一种语言的信息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提高口译记忆能力可以提高口译效率,减少误解。
因此,最近研究口译记忆的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理论和结论,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口译记忆的过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口译训练与教学。
本文将对近年来口译记忆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行综述,包括口译记忆的认知机制、语言类型对口译记忆的影响、语言任务对口译记忆的影响以及口译记忆的训练技巧等。
研究口译记忆的认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关于口译记忆的研究表明,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进行口译时,大脑会采取不同的认知战略,其中包括向内转换(introversion)、向外转换(extroversion)和直接转换(direct translation)。
另外,在口译的过程中,大脑会有不同的发展,例如有可能会发生语义转化,在口译过程中会发生语义转移。
内容应变(content adaptation)是保持口译质量的关键策略,即在把源语句转化为目的语句的过程中,要注意语义的等价性和合乎语言习惯。
语言类型对口译记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研究者发现,把不同语言(比如英语和汉语)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比如汉语和英语)进行口译时,不同语言类型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发现实词具有更强的记忆负载,其记忆量比虚词要大得多;另外,英语和汉语具有不同的句法特征,把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时会比反过来更容易。
语言任务对口译记忆的影响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者发现,在口译环境中,人的记忆表现受到不同语言任务的影响。
例如,在翻译任务中,要求翻译准确而准确的翻译和内容概括,这会增加记忆的难度。
同时,在涉外口译中,口译员需要快速理解原文内容,抓住主要信息,将原文精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这也会增加口译记忆负载。
除了研究口译记忆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研究者也着重研究如何在口译训练和教学中把这些影响因素有效地利用起来。
口译实践报告研究现状实践报告:研究现状在口译领域,研究现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了解口译的发展趋势、问题和挑战,以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就口译研究现状展开探讨。
首先,口译作为一门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口译的特点和挑战,并提出了各种改进和训练方法。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思维言语转换模型”(Interpreting Brain-to-Brain Model),该模型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实时思维转译,极大地提高了口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不断增长,口译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除了传统的国际会议和大型活动,口译在商务谈判、科技研讨会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们对不同领域的口译需求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第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口译领域的应用也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者们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各种口译工具和系统,以提高口译的效率和质量。
其中,基于机器翻译的即时翻译系统在口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口译员提供了即时翻译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另外,口译的教育和培训也是口译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对不同类型的口译培训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估,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同时,通过对口译员的需求和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者们努力提高口译员的专业素养和技巧水平。
总之,口译研究现状的探讨涵盖了口译的改进和训练方法、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以及口译教育和培训。
这些研究成果和发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译的本质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口译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口译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为口译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口译学生对未来的日子展望
口译学生认为到2030年,机器口译和人工口译或各占领一份独有市场。
水平低,能力弱的口译员会慢慢被市场过滤掉,和机器比较,有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口译员将会受到更多的青睐。
不同的客户都有自己对口译人员风格类型的偏好,人工口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非标准化。
行业内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将会出现转变,中介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平台化和垂直化是大趋势,信息化时代,获得译员资源越来越容易,单一的中介竞争模式,无法为客户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价值,可替代性很强,平台化通过整合更多价值链上的关键要素,使得自己越来越难以被替代,垂直化是深耕某几个高成长高价值的行业领域,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
口译员个体就像货架上的普通商品,生存环境竞争激烈,没办法做到品牌溢价,就只能逐渐通过低价来维持生存。
所以对于译员来说,如果个人觉得太弱,可以合作当下会议行业发展不错的公司,加入译员库作为同传翻译资源,将能更多的获得翻译工作的机会!
利用自身在口译领域积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身影响力和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突破传统口译员单一的靠出卖时间获取报酬的“钟点工”式的盈利模式。
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房价和物价更低的城市将吸引更多年轻译员驻扎,同时也改善当地线下优秀译员匮乏的格局,对在非一线城市举办的会议来说,可以以更低成本获得更高质量的口译服务,城市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口译学生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特别勤奋(天赋异禀除外),学习各种语种,一定要好好利用上课时间,努力提升自己。
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作者:张威, ZHANG Wei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刊名:外语研究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年,卷(期):2006,""(6)被引用次数:4次1.鲍刚译前准备"术语强记"的方法论 1996(03)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19983.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对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外语 2001(03)4.崔耀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1997(01)5.冯之林.黄跃文连续传译口译技能分解训练的理论依据、做法和实证研究 2002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20007.胡庚申怎样学习当好译员 19938.李越然建议开展口译工作的研究 1983(01)9.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4)10.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 20031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200412.齐锡玉口译工作如何加强记忆力 1983(11)13.芮敏.蔡小红论口译记忆效果的改善 200214.王欣红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4(06)1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199216.杨治良.郭力平.王沛记忆心理学 199917.阴国恩普通心理学 199818.仲伟合口译教学刍议 1998(05)19.Baddeley A Human Memory:Theory and Practice 199820.Bajo M T.Padilla F.Padilla P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199821.Carpenter P A.Miyake A.Just M A Working memory constraints in comprehension:Evidence form individual differences,aphasia,and aging 199422.Chernov G V Message redundancy and message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99423.Christoffels 1 K.De Groot A M B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gnitive perspective 200524.Darò V Non-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99425.Darò V Attentional,auditory,and memory indexes as prerequisites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199526.Darò V.Fabbro F Verbal memory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effects of phonological interference 1994(04)27.Gernsbacher M A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 199028.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199529.Gile Daniel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management problem 199730.Gile Daniel Issue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200031.Gile D.Dam H V.Dubslaff F.Martinsen,B.Schjoldager,A Getting Started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200132.Gran L A review of research work on interpretation conducted at the SSLM and of recent similar studies conducted in Canada and The U.S.A 199033.Isham W P Memory for sentence form afte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Evidence both for and against deverbalization 199434.Isham W P Phonological interference in interpreters of spoken-language:An issue of storage of process? 200035.Liu Minhua Excperti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Working Memory Analysis 200136.Liu Minhua.Shallert Diane L.Carroll Patrick J Working memory and experti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2004(01)37.Macizo P.Bajo M T When translation makes the difference:Sentence processing in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2004(25)38.McLaughlin B Aptitude from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1995(03)39.Mizuno Akira Process Model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nd Working Memory 2005(02)40.Moser-Mercer B.Danks Beyond curiosity:Can interpreting research meet the challenge? 199741.Moser-Mercer mbert S.Darò V.Williams,S Skill component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199742.Padilla P.Bajo M T.Ca(n)as J J.Padilla,F Cognitive processes of memo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99543.Paradis M Prerequisites to a study of neurolingistic processes involved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synopsis 200044.P(o)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200445.Rothe-Neves R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features on some forma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200346.Seleskovitch D Language and memory:A study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200247.Setton Rob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 199948.Shlesinger M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process:How we know what really happens? 200049.Christoffels & De Groot 200550.默读复述实质上是一种默读发音(subvocal articulatory),虽不执行实际发音动作,但与控制和启动那些发音的抽象导向结构相对应,同样可以激活并保持语音信息,起到强化记忆痕迹,防止信息遗失的作用,因此是人脑所具备的一种对输入信息重复加工以保持激活水平的特殊记忆功能(桂诗春 2000:104-106)51.Carik & Lockart 19721.期刊论文陈晓春.Chen Xiaochun从口译的记忆机制论口译记忆效果的改善-绥化学院学报2008,28(6)口译中的记忆对口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口译的记忆机制,分析了影响口译记忆效果的因素,探讨如何通过对信息的组块,信息的逻辑化和视党化,丰富长时记忆等途径有效地改善口译记忆的效果.2.期刊论文徐芳会议口译记忆的类型和名称问题思考-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记忆是会议口译活动最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记忆对于口译译员至关重要.目前虽然有关口译记忆的研究很多,但基本沿用着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一般有关所谓"长期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分类.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并没有体现出口译活动的特殊性,而"秒钟记忆(second-term memory)"和"分钟记忆(minute-term memory)"两种记忆类型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仅符合了口译记忆的特殊要求,而且首次将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中记忆区分开来,为口译记忆的研究指出的新的方向.3.学位论文郑晓飞口译听辨理解与记忆过程中的障碍及对策分析2009口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译员短时间内在对源语信息进行听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进行重构,最终实现信息从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
口译工作要求译员一脑多用,这往往与译员大脑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形成一对矛盾。
所以无论是职业译员还是口译学习者,在口译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会出现在口译过程的任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