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
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年级段学生诗词阅读与鉴赏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解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五年级下册“家国责任"主题下的一首诗,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诗词深刻地反映了唐朝中兴到衰落的一个历史过程。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本首诗词的重要内容,如诗词的重难点、字词的含义、诗句表达的内涵以及整首诗的含义,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唐朝历史。因此,在整体任务情境创设中,教师以“家国责任”为核心话题,通过杜甫诗词集整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杜甫的诗作为整体来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入手让学生通过杜甫的诗词感受其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达成升华诗词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杜甫诗词的了解已经比较多,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阅读中,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诗词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词情感,同时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兴趣等,补充相应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达到使学生深入学习的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律诗特征,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的节奏,把握韵脚和韵律,同时能熟练背诵诗词内容。
2.借助注释、学习单、展开想象等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情境中读懂、理解、感悟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课程教案
包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对鉴赏诗歌的常识掌握不够扎实,以及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不足等。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其次,要通过讲解鉴赏诗歌的常识,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鉴赏诗歌的常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解鉴赏诗歌的常识,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古典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不善于利用已有信息,鉴赏思维流程不合理,缺乏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理解,不懂如何论诗,对诗句的理解与语境不符或牵强附会,以及无法把握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这些问题既包括鉴赏常识的问题,也包括鉴赏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是了解、感悟和XXX。了解是
鉴赏评价的基础,首先要了解诗的语言,尤其是根据诗的语境准确理解诗中的词语。例如,XXX的《浪淘沙令》开头是“帘
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里的“阑珊”是指残春的寂寞冷落,
对于一个亡国之君,倍感凄苦哀婉;XXX的《青玉案》结尾
处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些人没有理解“阑珊”的意思,误解为“灯火辉煌的样子”,实际上“阑珊”原意是“将尽”、“衰落”,在辛词中是指“残灯”。此外,有人将XXX的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理解为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游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和《游园》情感探究
【教学目标】
1.鉴赏两首诗歌中采用的意象,分析其意境。
2.体会两首诗歌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3.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备诵读技巧,进行演示。
【设计分析】
【评价任务】
1、准确并深刻理解两首诗歌内容及其传达的情感,并用文字传达个人的理解。
2、用画面的形式传达出诗歌中的典型情景,并概括出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揭示景致和人物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3、通过拓展其余诗歌的阅读,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并在诗歌鉴赏中具体分析。
【教学过程】
预习任务: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张孝祥其人其事,明晰《念奴娇·过洞庭》的写作背景,并熟练诵读。
2、搜集明朝戏曲的形成发展和特地,了解汤显祖个人生平以及他对戏曲发展的贡献,大致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思考杜丽娘所生活的时代背和家庭环境与她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具体情境: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入真情妙境,品生活之美",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我班将通过云端参加市里举办的“重温经典”诗歌朗诵会,朗诵篇目是《念奴娇·过洞庭》和《游园》,通过学习两篇课文,选拔优秀的同学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任务一:批文入情,体会情感差异。
1、阅读诗歌,找出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玉鉴琼田、扁舟、素月、明河、岭海、孤光、西江、北斗、万象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这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具体内容包括: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简
单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全文阅读与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
手法及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鉴
赏能力。
2. 通过阅读与解析,使学生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及主旨,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
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归园田居其一》的全文阅
读与解析;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田园生活
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3. 阅读解析:带领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其一》,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1. 《归园田居其一》
2. 内容:
陶渊明生平及作品特点
诗歌全文阅读与解析
意象、修辞手法分析
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
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要一字,尽得风流)
教课目的:
1.认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察;
2.经过解说和练习,归纳累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课方法:
优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哪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黄昏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邪念;毒龙:指世俗欲望。
问: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何?请联合全诗简要
赏析。
教课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日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先人特别在乎诗歌语句的磨炼,对个别词特别在乎。)大家说得都没错。先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
留下了很多磨炼语言的美谈。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辞时进行精美的磨炼斟酌和创建性的搭
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取精练精巧、形象生动、委婉深刻的表达成效。这类对字词进行艺
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能够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认识了炼字的观点以后,此刻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华传神的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课目的: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课要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课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正确的表述。
教课方法:
议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入:
回首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
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含两种:
一是抒怀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剖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经过学生剖析诗歌,教师增补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
三种做题方法,即一、知人论世,联合背景,睁开联想和想象,掌握
形象;二、从人物的神情、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下手剖析,
关注反应感情的词语(情语);三、注意环境(时间、地址、天气、四
周光景)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色(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联合诗句剖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色(若有表现手法,也可归纳)
(3)步骤三:归纳出形象的社会心义或包含的作者感情、理
想、追求、品性等
经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从而突
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课要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
试剖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语文精品课古诗词鉴赏公开课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学
习古诗词鉴赏,我们能够领略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才华,理解他们的
思想和情感表达。在语文精品课古诗词鉴赏公开课中,我们将深入探
索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领略其中的意境与美感。
一、古诗词与中华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与词是文人士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
途径。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了
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
二、古诗词的形式特点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形式特点,通常包括韵律、格律和字数的限制。
不同的韵律、格律和字数的限制,赋予了古诗词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例如,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常常用于表达感情和抒发思考;七
言绝句则多用于抒发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描绘。这些形式特点使古诗
词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三、古诗词的意境与美感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律,以及文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展现了
丰富的意境和美感。通过鉴赏古诗词,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
悟和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与含蓄。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愤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这种意境与美感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
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美的享受。
四、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在古诗词鉴赏公开课中,老师将介绍一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这有助于理解诗人
的创作动机和思想背景。其次,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诗词的基本知识,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田园风光”模块,主要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探讨诗人如何通过田园景物描绘表达归隐之志。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2. 分析陶渊明的写作技巧,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归隐思想。
难点:对诗歌韵律的分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田园生活的真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宁静祥和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课。
实践情景:学生闭眼想象,口述自己心中的田园风光。
2. 诗人背景介绍:介绍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和归隐思想。
3.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4. 例题讲解:挑选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随堂练习:学生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5. 情感探讨:讨论诗人如何通过田园景物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6. 写作技巧分析:讲解平仄、对仗等基础知识,加深对古诗词形式美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
2. 诗人:陶渊明
3. 主要意象:东篱、南山、田园、归隐
4. 写作技巧:韵律、对仗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仿写《归园田居·其一》,要求至少运用两种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学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仅唐代就留存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诗圣之关心民生,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先生之弃官遁世,怡情田园。但如何体其形,味其神,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
(1)什么是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李煜《虞美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②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
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③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②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
教学方法
1、问题探索法。根据本课学习的目标与重点,教师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
去探寻问题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2、品读鉴赏法。采用录音范读、个人自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
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思路:课前预习——课时研讨——课后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二、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者物或者人,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味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
的感
情。
三、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2课《词四首》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豪放词里看英雄——初中语文九下12课《词四首》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材与课标分析
《词四首》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12课。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动,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词这一文学体裁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文学样式,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这样的目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综合以上,学习本课需要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特点,能够品读出词作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获得人生启示。
(二)学情分析
关于词,九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不少,但大多是零散学习或为课外古诗词作品,对词的发源、发展以及流派等缺乏系统认识。本课是初中学生集中地在课内学习“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唯一一课,有利于较为系统地学习与积累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特点。另外,本课四首词都是属于豪放词,学生在诵读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感知,但豪放词特点的把握还需要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和分析。
鉴于本课四首词是每个时期豪放词的代表以及作者本人的代表作品,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综合学生基础与理解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四首作品后所进行的关于豪放词的整合性教学与总结。
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