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21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永远是个开放着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关系,在两者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二者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通过两者的共享,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说两者的关系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是“主客体关系说”。
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只是被动接受及改造的对象。
这样在此关系中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显然这种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说”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缺陷。
如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填鸭式教学、普遍的厌学情绪等。
其二是“双主体关系说”。
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
此种看法片面地割裂了同样是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教育活动不再是其共同实践的活动,而是使“教”与“学”成为两个孤立的过程。
“双主体说”实质是把受教育者上升到主体地位,与教育者并列为主体,但是我们必须区分及意识到教育者的主体特征是在何种情况下即某个阶段下体现的,这与其担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划等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只能是教育者。
笔者认为“双主体说”把教育过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两个方面说成是两个过程,逻辑上是矛盾着的。
其三是“互为主客体关系说”。
此说是关于前面俩者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主张从受教过程和施教过程俩方面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该观点仍然是把整体一个活动过程分裂开来分析,强调各自的主体性,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每个行为主体都把对方当作是客体,这样两者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很难建立。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1.树立地位平等观平等,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思想政治教育者★★★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含义及特征(见表7-1)表7-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含义及特征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及素质(见表7-2)表7-2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及素质要点考点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概述(见表7-3)表7-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概述2.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1)领导干部。
党政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且是重点对象。
(2)青年。
青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点对象,这是由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及其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考点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见表7-4)★★★表7-4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7.2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思想政治教育者答: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从广义的角度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包括专职教育者,也包括兼职教育者,还包括那些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对特定对象开展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阶级性、主体性、客体性的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狭义的教育对象仅指受教育者,可分为集体对象和个体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其特征表现为:①广泛性;②层次性;③可塑性;④主体性。
3.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答: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基于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它通过双方的互动,帮助教育对象解决他们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多选题1. 引导人们解决好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实践过程中四个方面的关系()。
A . 自发活动与自觉活动B . 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C . 个体实践与群体实践D . 经济发展与政治保障正确答案:A,B,C,D2.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A . 阶级B . 集团C . 阶层D . 社会正确答案:A,B3.封建地主阶级将儒家思想进行发掘整理使之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还通过()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巩固封建专制制度和维系血缘宗法秩序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
A . 政治教化B . 科举取士C . 敦风化俗D . 道德修身正确答案:A,B,C,D4.人们意识的形成、传播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自发的诸如()等象征仪式上,也仅属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形态。
A . 图腾崇拜B . 祖先崇拜C . 宗族文化D . 宗教活动正确答案:A,B,D5.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按作用分为()。
A . 积极的现象B . 历史的现象C . 消极的现象D . 简单的现象正确答案:A,C6.现象带有()等特点,同时也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内涵。
A . 自发性B . 易变性C . 表面性D . 复杂性正确答案:A,B,C7.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按发生时间分为()。
A . 历史现象C . 一时现象B . 现实现象D . 复杂现象正确答案:A,B8.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A . 导向性B . 群众性C . 渗透性D . 综合性正确答案:A,B,C,D9.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着()的重要作用。
A . 方向引领B . 动力激发C . 力量凝聚D . 矛盾化解正确答案:A,B,C,D10.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对个体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个体形成良好的()。
A . 职业道德B . 家庭美德C . 社会公德D . 个人美德正确答案:A,B,C,D11.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实践互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关系。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至今,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至今尚有学术争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既有观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办[2005]64号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学科属性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实际上,这两个规律分别是立足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角度讲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主要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讲的,这两个规律辩证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展及其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存有争议的前沿话题。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出发,认为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
[1](P88)这种主客体说主张教育者是主体,同时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
但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的主客体二分,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说,只是体现了其中的一个过程或方面。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教育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主体论。
[2]这种观点承认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但这种地位是由教育者规定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作者:朱文静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6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俩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微妙的甚至于最难处理的关系。
因此正确把握和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说两者的关系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是“主客体关系说”。
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只是被动接受及改造的对象。
这样在此关系中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显然这种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说”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缺陷。
如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填鸭式教学、普遍的厌学情绪等。
其二是“双主体关系说”。
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
此种看法片面地割裂了同样是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教育活动不再是其共同实践的活动,而是使“教”与“学”成为两个孤立的过程。
“双主体说”实质是把受教育者上升到主体地位,与教育者并列为主体,但是我们必须区分及意识到教育者的主体特征是在何种情况下即某个阶段下体现的,这与其担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划等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只能是教育者。
笔者认为“双主体说”把教育过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两个方面说成是两个过程,逻辑上是矛盾着的。
其三是“互为主客体关系说”。
此说是关于前面俩者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主张从受教过程和施教过程俩方面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该观点仍然是把整体一个活动过程分裂开来分析,强调各自的主体性,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每个行为主体都把对方当作是客体,这样两者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很难建立。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摘要: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诸多观点,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对它们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其他范畴的确定,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及手段。
因此,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有“主导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是有“主体性”的客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学术界存在诸多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问题。
因此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助于对其他范畴的确定,有助于对想想政治教育目的、过程、手段等方面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及其对立的本质所谓主体,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动者和实施者。
所谓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
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行为对象。
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构建了新的世界观,把对主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他们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1]这一论断摆脱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束缚。
用对立统一的方法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主体:一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主体的本质及其特点,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主体;二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主体的。
因此,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和人的实践性角度来理解,我们就可以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受教育者是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者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根据社会现实与发展和自身需要两个尺度,有意识地选择、建构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主体的目的。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包括兼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包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针对特定对象进行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参与活动的特定人员)。
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客观性)。
阶级性: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的地位最终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他们身上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主导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客体性(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被客体所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自检、内省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1.教育职能。
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和品德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2.管理职能。
确定目标和计划;进行制度管理;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或关系,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工作对象、过程、手段、成果的特殊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素质)1.政治素质。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
2.道德素质。
有爱心、热爱党与人民;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思想素质。
思想观念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思维方式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作风要严谨。
4.知识素质。
掌握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掌握的有关知识。
选题缘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则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宣传及其实践活动。
因此,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迫而必要的事情。
自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本身作为初学者,也是教育对象,因此对此问题也有一定的角度。
切近现身,自身出发,看待问题也会更容易些。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我仅侧重两者之间的矛盾做一定调查。
简言之,即两者在实践的配合度的研究。
客观的说,作为初学者,我对此方面的研究真是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仅局限于课本,其次,也不是仅通过百度一篇文章就能够掌握的。
对待一些名家的讲解,我也难以给以批判,有的仅是从自身知识水平及实践活动做出认为合理的选择。
一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通过三方面的研究,即主体、客观、内容。
首先是教育者的特征、职能及自身的一些素质,再者就是教育对象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接着区分了两者,两者概念不同,实质内容也是不同的。
此外我看的几篇文章主要着手研究两者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毫无疑问,在实践中两者缺一不可。
前者是给予的一方,后者是接受的一方,但后者的给予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
两者间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心态的积极与否,贝規研究的重点。
而我所研究的重点更侧重于两者的丿素质、、及两者有意无意的配合的研究,也只是皮毛,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有深度层面上的东西。
简要地说一点,我很喜欢研究人的心理,也许是看侦破影片比较多的缘故,我总能从人的表情里看到内心的映射。
当然,准确率并不是很高。
我认为心态的作用力很大,就好比翘起地球的杠杆。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并不赞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因为人生而平等,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参差不齐的。
在此我认为只取决于两者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教育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水平,还要有驾驭知识和表达知识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对象,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进行知识的表达或传授。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科学定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运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必须具备了主体性特征,并且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客体,他们作为带有思想、情感、意志等本质特征的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其中也饱含主动性特征。
但是并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动性就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为这种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本身具有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否定它的主体性。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主体性,并有可能转变为主体。
当受教育者对他人进行教育时,它自身的主体性就会逐渐增强,逐渐成为主体。
也就是说,二者的身份和特征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认识1、平等关系。
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要求是平等的。
思政教育范畴五对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的概括和反映。
以下是五对思政教育范畴关系:
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负责传授和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受教育者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来改变和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 思想与行为:思想是指人们的观念、意识和价值观,它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指导;而行为则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思想和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思想可以影响行为,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思想。
3. 理论与实践: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识和总结,它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而实践则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具体行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理论。
4. 内容与方法: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授和培养的具体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方法则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内容和方法相互依存,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5. 个体与社会:个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而社会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它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个体与社会相互关联,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个体的发展,也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这些范畴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论文网: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科学定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运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相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成熟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主导和支配作用,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引导教育对象养成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科学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具备主体性,即使身为教育者,也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了主体性,切实履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效率。
因此,有否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备条件,不断增强主体性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
荀子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怀。
”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素养,“以人为本”的良好动机和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巩固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