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设计趋势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是一国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更让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如美国在2011年出台了《重振制造业计划》,德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4.0”,英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2050战略》,法国在2013推出了“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在2015年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战略目标。
2010年起,我国登顶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宝座,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为了在此次竞争中脱颖而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部文件,提出了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以上目标的五大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这五大方针究竟如何引领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创新驱动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等发达国家100多年走完的道路,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从规模上来看,2012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超过了世界制造总产出的百分之二十,排名全球第一;从品类齐全程度上看,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最大且门类全球最齐全,但大多数产品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位置。
因此,下一步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技术和创新来提高其在国际和产业链及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五项基本方针中,“创新驱动”被放在首位,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的指导理论可分为线性创新理论和非线性创新理论两种。
其中,认为上游的基础研究投入一定能够带动下游产业转化的线性创新理论已经落伍,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更提倡较新的非线性创新理论,该理论中最前沿的是美国的雷德斯道和埃茨科瓦茨两位学者提出的“三螺旋”模型。
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中国制造2025》2015-05-21黄胜汇编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
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
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与展望一、前言“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标志性意义的计划,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等方面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众所周知,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增长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推进“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与展望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以期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有益的预测和评估。
二、实践1、成效显著自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布至今,我国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量的科技企业在推动先进化设备和工艺的研发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而开创出多个行业新兴市场。
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本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为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存在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意识还不够强烈。
很多企业只顾着开发新产品,而忽略了引进新技术的重要性。
其次,我国技术转化还不够理想。
虽然目前的科技企业数量很多,但是他们与制造业的结合状况还不够紧密,从而阻碍了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
最后,人才匮乏也是阻碍制造业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制造业而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直都是一个瓶颈问题。
三、展望1、制造业发展方向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高端化方向。
高端装备、高品质环保设备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产品的性能和品质问题将先决于市场比较(2)多样化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样式和种类的个性化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因此,企业必须具备不同生产环节的设计、研发、制造等能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智能化方向。
未来的制造业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生产技术将更多地被应用到生产流程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四: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该计划于2015年由中国国务院发布,并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需要面临许多难题。
任务既艰巨又紧迫,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实现目标。
如何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和人才培养。
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研发能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商业化转化,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制造业质量?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要提高质量。
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尚未形成真正竞争力的局面,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推动企业进行全要素质量管理,着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控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最后,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
提高产品质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何实现制造业绿色化?制造业转型升级还要实现绿色化。
绿色化可以说是时代趋势,对于制造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而制造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
解决环境问题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制造业绿色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加大环保税收力度,推动企业打造环保一企一策,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动循环经济,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形象。
如何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详尽规划1. 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本规划详细阐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为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 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具体目标如下:1. 创新能力: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2. 质量效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制造业利润率达到世界制造强国平均水平。
3. 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世界制造强国水平。
4. 绿色发展: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平均水平。
5. 开放合作: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球制造业合作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3. 主要任务中国制造2025聚焦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 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提高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2. 提高质量品牌: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塑造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消费者信心。
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推行绿色制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强度,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
5.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与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4. 实施路径中国制造2025将通过以下五个路径推进制造业发展:1.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人才培养等,为制造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制造2025全面解析(详尽版)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发展。
该计划于2015年发布,涵盖了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任务。
以下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解析。
一、战略目标1. 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2. 加强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3. 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4.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重点领域1.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2. 高端装备制造:提高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3. 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4. 新能源与节能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高节能和环保技术水平。
5. 电子信息:加强集成电路、高分辨显示器等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6. 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提高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水平。
7.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
8. 先进材料:推动先进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地位。
9. 农业装备:加强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九大任务1.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 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建设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 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6.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7.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8.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制造2025宏观来源:工信部时间:2015/5/20 责任编辑:Liujianyong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H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历史证明,卑微如蟋蚁、坚强似大象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
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白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情况与展望近些年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新一代的产业战略,其目的在于快速并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从而具备更好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进行更加公平的竞争。
而这一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未来的展望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来,国内一系列产业层面上的发展变化已经开始得到明显体现。
因为强调了制造业发展的高点定位、技术创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品牌建设,国内的一些领域的创新人才和企业已经开始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加速,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不少的创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优秀企业在相关行业的市场上已经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其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加强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优秀的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宣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些都使得国内的一些品牌逐渐博得了全球市场的份额,同时成为海外消费者心中的优选品牌。
同时,加强产业国际化能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和短板。
一方面是原材料和关键技术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软性元素尚未跟上发展的步伐,由此导致了一些项目进展缓慢,很多产业空间和效益有限。
而且,在本质上,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依旧较多,目前其中的基本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因此,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在若干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产业体系的建设,重点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和经济链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从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对于关键领域的支持,加强与重点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和攻关能力。
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这一计划的提出,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首先,中国制造2025计划明确了制定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通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其次,中国制造2025计划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等,以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中国制造2025计划还强调了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制造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动清洁生产、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等,以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国制造2025计划还强调了开放合作和国际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需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开放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等,以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纲领,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变,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制造业将继续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
解读《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
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同时,实现高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主要源于三大背景。
一是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加剧,劳动力与原材料等成本日益上涨,使得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制造业领域的技术进步,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从我国迁出,也有部分跨国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目光转向工资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也饱受大众的质疑。
二是受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刺激,激发了我国从“工业大国”升级到“工业强国”的坚定决心。
三是受到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我国也亟待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因此,强化制造业应成为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点。
中国制造业现状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
但是,谈及国内制造业(如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状况,各产业普遍面临市场庞大、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利润少、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制造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目前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程度较低;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国制造2025战略被视为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蓝图。
本文将从实施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现状和未来。
一、实施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自2015年提出以来,经过多年实践的国家战略。
为了实现该战略的落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
例如: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其次,政府引导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国有企业比亚迪建立了一个由九大工程研发中心和90多家附属企业组成的技术创新平台,并把80%的利润用于研发。
再次,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制造业的竞争。
例如,中国建筑集团承揽了印度的达赖耶建筑工程等大型工程,同时,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用设有语音、视频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完成“云招标”,获得了海外客户的赞誉。
二、发展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制造业更多的宏观发展的机遇。
未来,中国制造企业有着多个发展的方向:1、技术创新。
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例如,北汽集团首款量产车将在2020年正式上市,成为国内最智能的SUV汽车。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制造将破解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等难题。
2、高端制造。
过去,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的加工制造打入国际市场,低端的品质不可避免。
未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介入,激烈的竞争对手已经要求制造业不仅扩大市场覆盖面,而且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配套服务。
例如,在高端智能机器人领域,通过拓展技术应用,中国企业已能与国际领先机构展开竞争。
3、转型升级。
转型是中国制造企业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关键。
如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正向高质量的转型。
例如,阿里云联手国机数据,研发人工智能系统,将算法和工业场景深度结合,开创制造业装备的智能、自动化和柔性化的新标准。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变化。
《中国制造2025》指出,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稳妥应对内外部挑战。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s System,CPS)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
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浅谈中国制造2025(5篇)第一篇:浅谈中国制造2025浅谈中国制造2025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所谓“中国制造2025”,指的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该《纲要》又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即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背景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
(1)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一条主线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3)八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对中国制造2025的看法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与发展分析一、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在2015年发布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该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目标,包括提高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加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
二、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1.对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地球欧亚板块上的制造业形成新的战略格局。
在制造业方面,计划着重于智能化制造、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方向,并提出了制造业发展的新路径,即由量变到质变,由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
这意味着,制造业不再单纯的追求规模与数量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与技术的提升,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
2.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转型升级,将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使得经济增长更加稳健,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产业占比在GDP中将接近30%。
3.对社会的影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中国将会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便利化。
例如,当互联网和工业化的完美结合实现时,生产线将更加智能,制造工艺和产品的制造质量将提高。
这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三、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在芯片、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中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
2.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关键。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搭建数字化生产线体系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3.培养高素质制造工程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制造工程师。
为此,要推动制造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欢迎优秀的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服务。
浅析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摘要:“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化制造作为主要目标,其本质是机械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机械制造行业的一次产业革新。
这次产业革新将促进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间的合作、制造业人才培养、信息安全、智能化制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使制造行业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
对机械制造行业来说,这次的产业升级是机遇也是挑战。
笔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我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不少机械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行业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调整缓慢、资源高消耗、人力资源成本高升、利润下降等大量的问题。
所以在未来30年内,制造行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从大到强”。
“中国制造2025”就在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成,是第一个专门规划。
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的产物。
国务院于二零一五年五月八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二、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作为制造大国,我国与十九世纪德国的发展历程相似,近年来的高随发展也带了一些弊端,尤其是现如今我国经济规模虽大但不强的局面,令制造业不得不面当前的产业升级。
(1)创新能力不足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重要的核心技术都是靠进口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例如机械加工领域,我国长期依耐进口的高精度机床,国内的只是提供人力和资源来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组装。
这种基础制造能力的不足,使国内制造业的企业仍然是处于行业的低端位置。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却仍然以加工为主,在研发、创新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所以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路仍是漫漫长路,需要一份具体的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的战略作者:高荣伟来源:《上海企业》 2017年第4期2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最后一篇规划章程一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如同拼图的最后一块,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轻轻放入,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1 1个指南在内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图,至此全部绘就。
这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的所有顶层设计全部完成。
这意味着:从此刻开始,中国的强国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日益临近,在欧美大国纷纷抢占未来制造业高地之时,中国不失时机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这是中国向战略强国发起冲锋的集结号!”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世界工业经历了机械制造、电气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化三个时代。
现在,在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我们已经清晰地听到了第四个时代的脚步声一—人们将这个时代称为“工业4.0”。
什么是“工业4.0”?简单说来,“工业4.0”是利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建设物与服务联网(loTS),在产品、设备、人和组织之间实现无缝集成及合作。
所谓“工业4.0”,即是制造业的电子计算机化,包括更高层次的互联性、更智能的设备和机器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等等。
“工业4.0”从提出到现在5个年头过去了。
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制造业正在逐步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配合,及其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如今,5G、物联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将发展到新阶段。
“我们不会再错过!”作为一次工业革命,前面三次工业革命都有明显的标志。
其中,工业 1.0是机械制造时代,以蒸汽机为标志;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以电力为标志;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以可编程计算机为标志:“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其标志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设计趋势探析作者:刘雨贾凯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7期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其目的是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而产品系统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化思想。
从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角度,分析产品系统设计的趋势,顺应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产品系统设计;设计趋势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这离不开对产品系统设计的每个环节的优化,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产品设计阶段中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安全舒适性、可持续性和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使产品系统设计加快适用于中国制造2025。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1]。
目前,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中国制造2025》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方针就是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二、产品系统设计产品的系统设计思想就是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整体、综合的设计理论。
产品设计走向产品设计系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一个产品系统设计进行评价的六个要素为产品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安全舒适性、可持续性和文化认知。
那么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产品系统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应满足、顺应新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产品设计六要素分析为满足产品系统设计对产品设计中的全面性要求,使其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实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模式,对产品设计中的六大要素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产品系统设计目标,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全面满足新模式的需求。
(一)产品的实用性产品的实用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性即其发挥的作用。
在考虑产品功能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时代的发展注定人们对产品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功能单一的产品逐渐被摒弃。
就如原始的通讯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移动终端一样,产品功能终将走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
而顺应新形势下的销售无人化、生产无人化以及个人化得产品趋势,产品的功能也将向模块化、参数化发展。
设计制造中的集约化包括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其实现方法就是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的设计方法[2]。
产品功能的模块化和参数化就是解决中国制造2025可定制化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使其便于组装,更高效的进行产品供应。
(二)产品的经济性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除了包括成本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还包括贯穿在产品使用、处理和回收等过程中的成本,主要是环境卫生、污染处理等所发生的成本支出。
当前的生产方式注定了产品生产周期成本高,想要生产出一件产品需要联络好所有的本产品相关零部件的材料供应以及加工工厂,这就导致着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
而中国制造2025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归于一个终端,消费者在网络上下单,这个终端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因此大量的减少了产品开发、制造、营销和物流成本,便可将其投入到设计阶段中去。
因此产品的生产方式就趋于柔性生产方式,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即可跨越车间、可跨越企业、可跨越地域、可跨越国界。
环保和经济性是绿色设计的两大驱动力,环境立法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迫使企业兼顾生产产品的环保友好性,而经济效益驱动企业改进产品设计,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3]。
(三)产品的美观性产品的美观性是指产品的形态、材料、色彩和加工工艺。
产品设计的美学和符号价值是影响消费者产品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企业产品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4]。
对于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的产生,产品语义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起到引导作用。
好的设计是会说话的,好的设计能阐明产品的结构,如果能让用户通过直觉了解产品的功能,那会更好,最好的设计是让产品不言自明[5]。
从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师刘易斯·沙利文( Louis Sullivan)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思想[6],再到后来“形式追随情感”、“形式追随表达”、“形式追随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设计中的形式和功能在相继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了今天。
新形势下的产品功能逐步趋于模块化,而产品的形式上也将追随着模块化的脚步。
产品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完成更好的衔接成为了造型表达上的要素。
就拿iPhone5c来说,如图2,个性化的手机壳颜色使消费者可以将后壳颜色随意更换。
(四)产品的安全舒适性产品的系统化设计要求设计要以人为本,产品的安全性能是产品使用的前提保障,产品的舒适性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正确处理好人和产品的关系。
中国制造2025形势下的产品供应要求更多的是无人化的生产,机器的应用将取代人力的劳动。
机器本身就是设计的产物,新形势下的机器将越来越智能化,操作智能化就意味着交互设计在新时代中起着重要的地位。
体验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性、完美体验为产品带来创新,而体验的创新则需要完美的人机交互[7]。
由于产品功能逐渐多元化就使得产品操作上变得复杂,智能的操作器是产品未来的趋势,那么产品设计就要从人机关系转向对交互界面设计的重视。
如图1,简洁易懂的交互界面会使产品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五)产品的可持续性产品的可持续性是产品绿色设计的要求,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
产品设计对可持续性的考虑正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设计阶段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工业设计4R原则包括Reduce、Reuse、Recycle、Regrow,意为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和生产材料再生(经济林的建设就是生产材料再生的实施体现,如图2。
绿色设计是21世纪全新的工业设计理念,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8]。
中国制造2025战略归根到底还是为了适应人类生存而发展的战略,所以绿色设计是产品设计中必然遵循的设计法则。
(六)产品的文化认知产品的系统设计要求产品设计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因素,在产品中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
现今社会不断地发展,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中国制造2025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帮助设计师不断了解消费者欣赏水平的变化,依靠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开放性平台实施产品设计,增加了消费者和设计师的互动。
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产品开发的弊端,让工业设计走出产品开发的流程,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或能够通过众筹等平台试探消费者的意见,然后直接找厂商定制出产品,这样的设计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真正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产品开发者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四、工业设计师把握中国制造2025机遇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要求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面对这样的变革,传统的以产品造型设计为工作核心的工业设计师,其服务内容和素质要求也更加综合化。
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剧增,设计师将不但扮演者设计者的角色,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销售,设计师都将进行全程的管控,这也要求设计师要具备全方面的素质与技能。
新时代要求设计师要不断创新,在中国制造2025中设计师必将扮演者整合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设计师对系统知识的更新、对新资源的合理应用将衡量着其是否能跟上时代甚至引领时代的标准,这代表着其是否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也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成败准则。
五、结语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制造业革命性的变化,而其对工业设计行业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
本文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形势下对产品系统设计要素的分析,为未来的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希望设计师能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尽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
参考文献:[1]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05):5-17.[2]李慧姝.面向工业4.0的模块化和参数化设计[J].科技视界.2009,(09):152-154.[3]谢家平,孔令丞,陈荣秋.绿色产品设计的成本分析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02):44-49.[4]李东进,李研,武瑞娟.产品设计领域的消费者审美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3,(02):336—346.[5]刘璇,徐飞.形式追随功能——《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研究》读与思[J].图书情报工作.2012,(07)135—137.[6]张成忠,孔梅.交互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未来展望[J].包装工程,2011,(08):68-71.[7]杨明朗,蔡克中.工业设计的未来之路绿色设计[J].包装工程,2001,(03):22-25.[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17_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