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2.83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跟上课改时代步伐的必要手段。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标的颁布,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指明了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各项要求,并多学习积累一些现代教学教育理论,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得失: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首先要求教师要突破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作为新课改推行的主体,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教师要摒弃那种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放弃那种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与学生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和交流,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及时、自主的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同样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和交流互动的过程。高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清楚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师生是我与你的关系,而并非是人与物的关系,要吧教学看做是一个与学生相互接纳与理解的对话的过程,要与学生形成一个特殊的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的过程,并与之进行精神的交融与心灵的沟通。在教学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并依据学生表现的各种信息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计划,不断的依据学生的思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补充与组织,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过程沿着一条最佳的路线运行,从而取得高效高质的教学效果。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活跃度并不能够代表合理的教学设计,也不等于学生的思维活跃。高中数学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单纯的为活动而活动是教学倾向,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对所有学生都适用,还要反思如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围绕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的流程,并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要能够积极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保持课堂的活力与张力。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浅谈关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本文根据根底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内容、方法。提出了在数学教学解题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所特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原理,到达使自觉将这些根本原理运用到一生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一根底教育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云南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一年有余。在课改实验中,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有各种思维的碰撞,穿插着同行间争辨的火花。而正是这些体念、碰撞与火花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更加坚决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聚焦于课堂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在透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把握数学实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数学本质,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是否形成数学能力。我们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取其精华,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并形成能力,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引导,而且对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课堂应是充满炽热思考的课堂,而不是游离于数学本身的外表形式上的活泼和探究。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
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期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现在教师角*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2021年高中新课
改数学
[高中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2021年高中新课改数学《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如何开展对新课标的有效教学?自2021年秋季甘肃省作为最后一批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展开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搞清课程框架的变化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一个较大的变化是课程框架的变化。教材由过去的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下)共十一章必修内容和第三册(选修Ⅰ和选修Ⅱ),现在变为分模块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有若干专题组成。
在具体施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新知识点的引入常借助现实生活实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对教师来说,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改变了自己脑海中原有的模式,发现了新问题,从而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
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新课改有了更多的人文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留给了学生更多独立思索的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实践。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有良好的习惯,有自我控制能力。下一步才是同学相处,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在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传授作用,这无疑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
二、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1.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传统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自我意识少,依附性多。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
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改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2.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摘要:面对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老师们应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科学地利用教材,并开展实践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考
现代学科教育不再以工具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集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关系。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倡导老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要求老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指引下,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高高在上,而是要让整个教学充满爱和关心。现代教育的发展就在于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后进生,作为老师,不是批评和孤立他们,而是要与这些学习好好沟通,分析他们的学习问题在哪里,然后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多鼓励他们、支持他们,让后进生也能走上学习的轨道,提高自身能力。
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
独立的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依赖于主动学习,是学生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数学问题、概念、定理、应用之间具有一定联系,这要求学生掌握着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从而形成理性认识,更好地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下社会生存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但这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因为个人独立思考后形成的观点,再参与集体合作探究,可以弥补个人思维上的一些缺陷,并开拓自己的视野。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 本人任教高中数学新课程已有三年,通过理论,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课标下的详细教学施行有了一些经历或想法。以下就是自己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一些教学内容所做的考虑与体会。
一、将数学教学内容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承受的教育形态[案例1]弧度制的教学
在弧度制的教学中,教材在介绍了弧度制的概念时,直接给出“1弧度的角” 的定义,然而学生难以承受,常常不解地问:“怎么想到要把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假设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便更加感到乏味:“弧度,弧度,越学越糊涂。”“弧度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与社会理论中从未碰到过的概念,直接给出它的定义,学生会很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设计的教学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
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得知自己的体温是“102”时,非常忧伤地单独一个人躺在床上“等死”。而他的爸爸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以为儿子是想休息,所以才没有陪伴他,等他从外面打
猎回来,发现儿子不见好转时,才发现儿子没有吃药。一问才知道,他儿子在学校里听同学说一个人的体温是“44”度时就不能活。当爸爸告诉他就像英里和千米一样,有两种不同的体温测量标准,一种37度是正常,而另一种98度是正常时,他才一下子放松下来,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下来。在生活、消费和科学研究中,一个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如长度、面积、质量等一些量的不同计量单位〕,并指出对于“角”仅用“度”做单位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要学习角的另一种计量单位——弧度。如此引入很.自然引出或鼓励学生猜测“角”还有没有其他度量方式,从而开启思维的闸门。
高中数学科目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数学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高中数学科目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科目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数学科目教学反思篇1
应对新课改,我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深刻体会,如: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
应对课改现实,应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应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此刻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此刻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透过思考,透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带给基本框架,而相应资料务必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但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应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状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资料。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部分同学在数学这一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始终没有起色,甚至出现倒退,第一个就栽在数学上。这样导致了不少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完全失去信心,于是,我对部分同学的数学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访问,造成数学成绩不好,出现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依然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性,跟随老师的步调一致,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不定计划,课前不预习,坐等上课,对老师讲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做笔记,不主动积极思考,没听到“门道”课后不巩固,不总结归纳。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每天就只是赶做作业,学习一点目的性都没有,应付老师,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四缺乏自主钻研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篇1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构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取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资料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潜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到达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作者:张丽娟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6期
教学反思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位老师的重视。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所作的反思。
一、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单一主体,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二者之间形成主体——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以单纯地灌输、教授为主,学生则以被动地接受、记忆为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跟从,既缺乏主动求知的兴趣,又缺乏勇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勇气。被动性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失落,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该传统模式的二元对立结构着眼,力求把它改变成为主体——主体型的主体间性模式。消除二元对立结构,建立一种多元对等的互动结构,这应该是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主体—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成为对等的主体,这等于传统模式中教师的主体性弱化了,而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通过主体的对等互动,真正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相长的过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与接受的过程。当然,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但不需要教师直接提供现成的答案。这种模式的改革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比在其他学科改革中更显著,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精确化程度更高的学科,它的严密、精确、程序要求使得数学带有机械性的特征,好像只能牢记特定的规则,从而获得唯一的正确答案。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第1篇】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
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面对新课改,要落实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地思维”,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听了一些专家关于新课改的报告及讲解后,感觉释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仍然出现了几点困惑:一、关于“模块化教学”
知识“模块化”是本次改革的重点。“模块化”有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知识在螺旋上升中得到升华。但是“模块化”破坏了数学的内在逻辑,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又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模块”体系,导致知识的前后联系不顺畅,使数学的严谨性遭到破坏,有些内容显得松散,杂乱,有些不必要的重复,有些内容删减过度,导致知识的不连贯。现举例如下:1.联系不顺畅的
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剪不断”的,是顺着认知规律自然发展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老教材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高一函数,高二几何,几何中有函数的应用,高三概率
统计等。各块儿知识自成一体,但又相互联系。新课改的教材把函数知识割裂成几块儿,把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也割裂成两块儿,分别在必修和选修中学习,这样是否感觉有些联系不畅,在必修各模块中又有多少知识是高考所需的呢?虽然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的实用性,但是高考毕竟是指挥棒。而高考究竟对教材挖到多深,方向不明确,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有些删减的内容是否补充,有些新增的内容该挖多深?在高一高二学习不到位,是否又加重了高三学生的负担,教材这样安排是否真的顺畅?
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的几点教学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建构小组——“有分有管”形成学科教学管理的良好基础。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建构小组一般可以安排在开学一个多星期后,此时学生彼此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都比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组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然后,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得到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建构小组后,要进行有效的学习还必须进行有效的小组管理。只有管理落实到位,小组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千万不能“只分不管”走形式。在小组学习运行管理中,组内逐步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下面提供一种分组与管理模式供大家交流参考。
分组:全班48人分成4大组,每组12人,再分成前后2小组,每组小组6人,这样班级就有8个小组。全班推荐2名科代表,4名大组长,8名小组长。
管理模式:教师直接与两位科代表联系,两位科代表与四位大组长联系,每位大组长再与本组两位小组长联系,小组长负责落实本小组的各项学习任务。
两位科代表职责:在老师与同学间起着纽带的作用,传达老师的要求,反馈学生的意见等。科代表a负责每天早读前收同学们的作业,数学课预备铃响后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预习内容;科代表b 负责每天下午放学前收取同学们的作业订正,每周一收取同学们的反思本(即错题本)。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下数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
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运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色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