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 格式:docx
- 大小:11.53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虚词作为词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12个常见虚词,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一、介词类: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时间等的所在,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
例如:在学校、在房间、在周末等。
2. 为:表示目的、意图等,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为了学习、为了进步、为了母校等。
3. 向:表示方向,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向前走、向右转、向下看等。
二、连词类:1. 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句子或词组。
例如:她努力工作,而他却游手好闲。
2. 如果:表示条件关系,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下雨,就不出门。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4. 因为:表示原因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他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努力。
三、副词类:1. 很: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很好、很高兴、很忙等。
2. 不:表示否定,与其他词语连用。
例如:不喜欢、不想去、不同意等。
3. 就:表示早一些行动或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他早就回来了、我只希望能就此解决问题。
四、助词类:1. 的:表示所属关系,连接修饰词与被修饰词。
例如:漂亮的花、大家的朋友。
2. 地:表示方式或状态,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轻轻地走、开心地唱。
3. 得:表示程度或结果,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跑得快、想得开。
以上就是高中教材中常见的12个虚词的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希望本文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门虽设而常关。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⑷朝而往,暮而归。
⑸掩口胡卢而笑。
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⑷秦师轻而无礼。
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就”、“然后”或不译,例如:⑴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⑵余闻而愈悲。
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⑷灭滑而还。
⑸为坛而盟。
⑹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⑺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6、连词,表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译为“因此”、“因而”、“然后”,或不译,例如: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8、通“耐”,作“能力”、“能耐”讲,例如: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⑵若欲死而父。
⑶而母立于兹。
⑷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⑸竖儒,几败而公(你老子)事!〖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必备知识清单2018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
现结合例句逐一作简明解释,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
一、而1.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表递进。
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
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译为“接着”)④表转折。
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表假设。
译为“如果”“假设”。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修饰。
如:吾恂恂而起。
2.代词。
译为“你的”或“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而已”连用,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之1.代词。
①代人、物、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拾视之,非字而画。
②表近指。
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
2.助词。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②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功之有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凑足音节。
如:(陈胜)怅恨久之。
三、其1.代词。
①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他的”)②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
(译为“他”)③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为“自己”)④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译为“那个”)⑤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猜度,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②表反诘,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③表婉商,译为“还是”。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表期望,译为“可要”。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虚词
一、虚词分类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2.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3.介词:于、以、为、因
4.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5.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6.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虚词作用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2.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
3.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4.修饰限制(如副词);
5.称代(代词);
6.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7.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1程度副词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译为“稍微”、“略微”;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2.范围副词1 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如: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2 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3 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3.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烟涛微茫信难求;以为犬良我友;天地果无初乎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广故数言欲亡;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直堕其履圮下;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足反居上,首顾居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上可译为“还、仍然”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1 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2 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3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4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如:遂成竖子之名;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 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7 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急击勿失;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②“卒猝、卒然、奄”等可译为“突然”,如:雍水暴益;狼奄至;五万兵难卒合;8 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主要有“姑、且、暂”等,“姑”和“且”可译为“暂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暂”较复杂,可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如: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突然暂为御史,遂窜南夷;短时间,一会儿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刚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暂且9 表示动作行为的巧合,主要有“会、适、正”等,可译为“恰巧、恰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此时鲁仲连适游赵;10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主要有“永、长、久、素、宿、常、恒”等,①“永、长、久”等可译为“永远、长期”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②“素、宿”等可译为“平素、一向”等,如: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③“常、恒”等可译为“经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1表示动作行为的渐变,主要有“渐、益、稍、稍稍”等,可译为“渐渐”,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频率副词1 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主要有“数、亟、骤、频、屡”等,可译为“多次、屡次”等,如: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宣子骤谏;2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连续,主要有“重、又、更、复”等,可译为“再、重新”等;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6.否定副词1 表示叙述的否定,主要有“不、弗、无、莫、毋、勿、未、匪、非、靡、微”等,可译为“不”,如: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注:“未”和“靡”有时可译为“没、没有”;“非”和“匪”在否定判断句中应译为“不是”,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此非君子之言;2 表示祈使的否定,主要有“无、毋、勿、莫、弗”等,可译为“不要”,如:毋妄言,族矣;急逐弗失;7.语气副词1 表示揣测,主要有“盖、殆、或、其、岂”等,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等,如: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 表示反问,主要有“岂、宁、讵巨、庸、独、其”等,可译为“难道”,其中“庸”宜译为“哪里”,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吾事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表示祈使语气,主要有“愿、其、唯”等,可译为“希望”;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无斩之8.表敬副词1 表示自己的谦下,主要有“敢、窃、伏、猥”等;如: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称;猥以微贱,当侍东宫;2 表示对人的尊敬;①“请、敬、谨“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如:徒属皆曰:“敬受命;”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②“幸、惠、辱、猥、枉、垂”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对方发出的,表示自己承受了对方的恩惠,或者表示屈辱了对方发出这样的动作行为;如:曩者辱赐书;愿丈人垂听;。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考语文虚词18个一,而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 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 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3.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六,且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七,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八,所1.用作助词.(一)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二)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一)表示原因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九,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十一,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一)表示肯定语气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二)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一)表示感叹语气的,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十三,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语气助词,通"欤".例5:无乃尔是过与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例6:吾与徐公孰美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十六,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十七,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二)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四)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参考文献:百度快照揪错┆评论┆举报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thanks其他回答回答:冥河の摆渡魜级别:学士2008-02-19 18:09:59来自:广东省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中语文18虚词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用来表达语法关系、修饰词语或起连接作用。
在高中语文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虚词,如连词、助词、介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准确、严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
一、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从句等的词语,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是”等。
它们能够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
二、助词:助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三、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概念的词语,常见的介词有“在”、“向”、“为了”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连接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流畅。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常见的副词有“很”、“非常”、“快速地”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精确、准确。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常见的语气词有“啊”、“呢”、“哦”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感人。
六、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词语,常见的代词有“我”、“你”、“他”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替代的作用,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七、语助词:语助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态度、语气的词语,常见的语助词有“吗”、“呢”、“了”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作用,使语言更加丰富、有趣。
八、感叹词:感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的情感或感叹的词语,常见的感叹词有“哇”、“好啊”、“太棒了”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九、助动词:助动词是用来帮助动词构成各种时态、语态的词语,常见的助动词有“是”、“有”、“会”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构成时态、语态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准确、具体。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1程度副词
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
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
如:
感我此言良久立。
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
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
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
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
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
译为“稍微”、“略微”。
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
2.范围副词
1)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
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
如:
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
2)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
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
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
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
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
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为犬良我友。
天地果无初乎
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
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
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
广故数言欲亡。
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直堕其履圮下。
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
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上可译为“还、仍然”
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
1)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
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
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
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
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4)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
如: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
如:遂成竖子之名。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
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
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7)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
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
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
急击勿失。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②“卒(猝)、卒然、奄”等可译为“突然”,
如:雍水暴益。
狼奄至。
五万兵难卒合。
8)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主要有“姑、且、暂”等,“姑”和“且”可译为“暂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暂”较复杂,可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
如: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
(突然)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短时间,一会儿)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刚)
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暂且)
9)表示动作行为的巧合,主要有“会、适、正”等,可译为“恰巧、恰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10)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主要有“永、长、久、素、宿、常、恒”等,①“永、长、久”等可译为“永远、长期”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
②“素、宿”等可译为“平素、一向”等,如: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③“常、恒”等可译为“经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表示动作行为的渐变,主要有“渐、益、稍、稍稍”等,可译为“渐渐”,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5.频率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主要有“数、亟、骤、频、屡”等,可译为“多次、屡次”等,如: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宣子骤谏。
2)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连续,主要有“重、又、更、复”等,可译为“再、重新”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6.否定副词
1)表示叙述的否定,主要有“不、弗、无、莫、毋、勿、未、匪、非、靡、微”等,可译为“不”,如: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注:“未”和“靡”有时可译为“没、没有”;“非”和“匪”在否定判断句中应译为“不是”,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此非君子之言。
2)表示祈使的否定,主要有“无、毋、勿、莫、弗”等,可译为“不要”,如:毋妄言,族矣。
急逐弗失。
7.语气副词
1)表示揣测,主要有“盖、殆、或、其、岂”等,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等,如: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表示反问,主要有“岂、宁、讵(巨)、庸、独、其”等,可译为“难道”,其中“庸”宜译为“哪里”,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
吾事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示祈使语气,主要有“愿、其、唯”等,可译为“希望”。
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无斩之
8.表敬副词
1)表示自己的谦下,主要有“敢、窃、伏、猥”等。
如: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称。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表示对人的尊敬。
①“请、敬、谨“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
如:
徒属皆曰:“敬受命。
”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②“幸、惠、辱、猥、枉、垂”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对方发出的,表示自己承受了对方的恩惠,或者表示屈辱了对方发出这样的动作行为。
如:
曩者辱赐书。
愿丈人垂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