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26.57 KB
- 文档页数:3
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关统伟车振明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
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开设公选课的必要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目的是为了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非生物类本科生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53-02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截至2012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诺贝尔文学奖创设117年来,中国籍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领域至今中国无人问津。
美国科学家在近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获得了17次。
事实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里仅想和各位同行一起探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的意义以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明确指出[1]: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全貌和新动态,以及现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必然趋势;理解并初步能用生物学原理、观点、思维方式去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
争取对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
针对非生物类不同学科专业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需求,西华大学《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精心设置以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
该课程在西华大学开设相对较晚,于2004年在全校开设为公选课,目的是提高交叉学科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富创造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探索和实践摘要: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通过精心挑选实验项目,严格管理实验过程,改进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实验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
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
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绪论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
[收稿时间]2023-05-20[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学专业‘三段六环’同步全真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1JGB307);2022年度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2022XJJGYB16);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性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22JGB302)。
[作者简介]叶晓霞(1984—),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学、民族植物学。
[摘要]以教育部颁布的立德树人系列文件为政策依据,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实践基础,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组对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采取打造“生物+思政”教学团队、健全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实践课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以期达到思政教学资源整合、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获得感增强、传导路径创新、教学管理规范等改革效果,从根本上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师范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0-0114-042023年10University Education近年来,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展,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
高校所有课程都应根据学科特点承担育人工作,构建高校课程体系合力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党和国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2-3]。
随着高校结合专业学科对课程思政进行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在课程中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
高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摘要】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在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摸索和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素质;教学方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综合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培养综合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生命科学是一门辐射和结合能力非常强的学科,代表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是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推进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
但是由于生命科学内容多、涉及广、更新快,且课时有限,所以如何面向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的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好生物学课程,已成为各个高校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结合几年来为我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讲授生物学课程的体会和感受,就如何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比较薄弱,且在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利于生物学课程的教学。
1.1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从教材、报刊、电视、因特网等收集到的图片和音像资料运用到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图文声像随意组合、灵活多变,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丰富生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便于学生理解,使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在相关章节穿插讲述一些科学前沿消息和当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提高对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形势,取得的新进展、高科技成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