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2018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长沙县一中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自由读2.点学生读(正音、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唐诗宋词鉴赏》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的八篇。
本单元主要体现当代对中华文化诗词魅力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唐诗宋词意境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李清照的三首词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词人,百转千回的一生影响着她的词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李词是少女少妇时期的小女儿的愁绪离别,后期是国破家亡丧夫孀居飘零的不尽悲苦。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把握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分风格的不同,更要让学生仔细把握意象,品读语言,领略诗歌意象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由于长期的文学素养欠缺,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作品阅读赏析,了解李清照,学会知人论世区分其前后期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赏析诗歌中表达诗人不同愁绪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阅读,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诵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二、作家作品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四、课文赏析1.注释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的分析与思考。
在将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别讨论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诗歌修养的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课例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古代诗歌研究及创作的未来启示。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意表达, 题材, 表现手法, 艺术魅力, 诗歌修养, 思考, 课例分析, 古代诗歌研究, 创作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古代送别诗的课程。
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深情与愁绪。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诗歌修养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课例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研究价值,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愿我们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课堂上,体味诗歌之美,感悟离别之情,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 正文2.1 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送别诗主要描写离别之情,表达离别时的忧伤、思念与祝福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全文翻译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译文]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注:1、柳永《雨霖铃》【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2、【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点燃)消溽.暑(湿润)鸟雀呼.晴(欢呼)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偷看)侵晓..(快天亮时)3、翻译下列句子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4、解答下列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烦闷---欢快)②下阕写了什么情?(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探究案】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视觉)。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呼”和“语”。
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
注意理解的用典、照应等方法,认真体会上下片之间的衔接、过渡, 准 确把握词的主题。
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柳” “长亭”等意象的意义。
2、理解词中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3、分析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清平乐》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 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 它是李煜请求 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二、走近作者[ 李煜] (937-987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 961)在金陵即位,在位 15 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 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室七年( 974),宋太祖屡次遣 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 肉袒降,被浮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 (978) 七夕是他 42 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 会上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 葬于洛阳邙山。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 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 “豪放”派打下了基础, 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如王国维《人间词旖 》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 更是空前绝后了。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 44 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 为他人所作,可心确定者仅 38 首。
阅读诗词、总体感知、个读、齐读 、诗词意思的理解 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项城一高 史明才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鉴赏词打下基础。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后用作词牌,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明背景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范仲淹便写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词作。
[精要赏析]◎赏形象1.“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提示:明确意象,并描摹画面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秋天的意象,共同构造了一幅色彩斑斓、阔大辽远的画面。
◎品语言2.请赏析上阕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的作用。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其作用。
答案: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结构上的作用:由上阕写景引入下阕抒写离情别恨。
◎析技巧3.词中“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使用了哪些手法?提示:多角度思考并分析。
参考答案:(1)衬托,以芳草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2)虚实结合。
上句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4.前人评价范仲淹《苏幕遮》“以秋景反衬秋心”,你如何理解?提示:理解“反衬”,明白“秋心”所指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反衬体现为两点:第一点以“芳草”的无情反衬人的思乡之情浓烈。
第二点是上阕写秋景为阔远而浓烈,反衬下阕离情的悲伤。
[资料助读]◎释标题兰陵王,词牌名。
三段,一百三十一字。
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大家多采用这一说法,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知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明背景《兰陵王》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南宋时期,首都地区的歌舞场所很流行唱周邦彦的《兰陵王》,但乐调技术难度很高,只有最有经验的老笛师才能把握。
《兰陵王》一篇,颇能代表周邦彦慢词的风格,为历代评论家所欣赏。
小说家有说本篇的背景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城,李师师持酒饯别,词人作此篇相赠的。
这自然是附会。
但本篇确实是抒写离别京城之愁苦的,内中隐隐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已是过去,只能刻骨铭心地去追忆。
[精要赏析]◎品语言1.如何理解“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一句中“直”字的表达效果?提示:从“柳”“直”和“阴”“直”两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其一,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
其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析技巧2.“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提示:通过“识”理解修辞,“倦客”理解情意。
参考答案:拟人、反问。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其心情更悲凄。
◎悟意旨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提示:“过千尺”说明长,说明离别之多。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资料助读]◎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填于作者被流放期间。
[赏读评价]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我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我认为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资料助读]◎知作者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补注解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景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
此词即写于此时。
[赏读评价]1.上阕写了什么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主人公的离愁。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