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三)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10
2020届高考模拟检测题(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
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2020年高考模拟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
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
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
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
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于片段性叙述。
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
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
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
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
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高三语文2020.02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
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
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
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
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
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
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
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
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
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材料二:2019年春节,央视连续播出了快闪系列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引发了全国的模仿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提升节目传播效果的呢?节目制作:品牌效应激活现场观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优势十分突出,《我和我的祖国》本身也是艺术精品。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测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束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
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
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
’”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
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
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
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0年7月7日9:00-11:30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绝密★启用前|铭师堂试题2020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全国III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产综艺节目在消耗掉舶来品的输血能量后,正在慢综艺、文化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舆论将其称为“清流”。
此前,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将来自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活水”注入综艺节目的创作当中,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此外,知识类节目如《最强大脑》《圆桌派》《你说得都对》等则用社会公共话题的外壳包裹爆炸式知识库的内核,正在年轻观众当中引发学习热情,知识日渐成为现在的新“偶像”。
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逐渐走红,是综艺节目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电视节目新陈代谢不断加速,对节目品类的精度和深度也要求更高,知识文化类节目以原创性生命力填补了当下的市场空白。
实际上,泛文化类节目在国内作为一支较为独立和成熟的脉络一直存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百家讲坛》,类型上从读书文教类到人文地理类,可以看出创作实践和观众需求从未断流。
在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后,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正在排除“影响的焦虑”,重新确立自身定位。
这一变化,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同构性。
我们可以认为,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到图书出版及周边衍生等,内容的深耕正在遵循新的规律,从创意到制作到传播的机制体制正在变革,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和制衡。
在电影行业,“小鲜肉+大制作”的公式迅速失灵,使得从业者必须从更多角度切入,由此,类似《二十二》《相亲相爱》等曾经的冷门、小众作品开始拓展市场;在综艺行业,则是以往“大明星+真人秀”的元素搭配失去潜力,资本和受众对这种冗余和疲态倍现的模式也越来越处于观望态势,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文化产业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因为利益至上,让文学回到文学自身,在这个年代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形形色色的力量______,在文学的领地里横冲直撞。
但是,这种______的局面毕竟不能长此以往,否则会导致文学生态的严重______。
A.鸠占鹊巢鱼目混珠失衡B.占山为王鱼龙混杂失控C.占山为王鱼目混珠失控D.鸠占鹊巢鱼龙混杂失衡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的戏曲在世界戏剧中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有它自成一套的体系。
但是中国戏曲的体系究竟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弄清了体系,才能发展戏曲。
①这样讨论问题时才有所依据②到现在还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③你说你继承了传统,他说你脱离了传统④我希望有人能迅速写出几本谈中国戏曲体系的书⑤是一个有几段台词的什么别的东西⑥否则你说你写的是一个戏曲剧本,他说不是A.②③⑤④①⑥B.②④①⑥⑤③C.⑤②③④⑥①D.⑤④⑥③①②3.一位老年妇人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3分)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A.①挽伯母②挽岳母③挽母B.①挽岳母②挽母③挽伯母C.①挽母②挽伯母③挽岳母D.①挽伯母②挽母③挽岳母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学地理课本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
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语文试卷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B(3分)解析: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增援、逃跑或进攻。
抗击:抵抗反击。
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帅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2. D(3分)解析:A项,由“有情”“知心”可知将“明月”“好山”拟人化。
B项,“屠”即“屠杀”的意思,可知将“清风”拟人化了。
C项,由“嫣然”“笑”“有情”可知将“桃花”拟人化了。
3. C(3分)解析:⑤顺承段首句,“它”指代“书法”;④中的“美”承接⑤中的“审美”;③⑥承接④;②中的“也折射出”承接⑥中的“铸就了”;①中的“美”承接前面句子中的“美”。
4. A(3分)解析:A. 崔颢《黄鹤楼》写的是武汉;B. 张继《枫桥夜泊》写的是苏州;C. 王安石《泊船瓜洲》涉及扬州、镇江、南京;D.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登临镇江北固山时写的作品。
5. B(3分)解析:罢:平定。
6. B(3分)解析:“向丞相说在外带兵的辛苦”错,“上数使使劳苦丞相”一句中,“劳苦”的意思是“慰问”,所以应该是“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慰问丞相”。
7. (1)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
(“自”“数”“何为”各1分,句子顺畅2分)(2)高祖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
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从民众(的财产)中(为自己)谋利!”(“谒”“乃”“利民”各1分,句子顺畅2分)8. ①善于识人,见识不凡;②推荐贤才,外举不避仇;③忠心耿耿,不重私产;④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
(4分,每点1分)参考译文:萧何相国是沛县丰邑人。
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
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情感表现的真诚以及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
像《淮南子·诠言训》,极力反对艺术活动中“无有根心”的“不得已而歌”,就是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核心标准,当然也是琴艺的标准。
以此为基础,汉代道家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
比如在政治领域,《淮南子·诠言训》讲:“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这显然是以琴道隐喻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治。
与政治领域的纯任性情相一致,在个人生活领域,琴则总是与隐士相伴随,代表一种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方式。
如在《后汉书·逸民列传》等文献中,写到许多隐士的“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写照。
东汉末年蔡邕制作的“焦尾琴”,则一方面暗喻士人乱世生存际遇的千疮百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蹈的精神往往寓于日常化的物用之中。
到魏晋时期,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其十四》),则是两汉琴与隐一体关系的延展。
当然,自汉魏至六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之所以认为琴与隐具有一体性,关键还在于这种乐器与自然之道的暗通。
如在《淮南子·山林训》中,记“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这虽然神化了琴瑟的感染力,但却是对当时琴通自然观念的形象表达。
以此为背景,琴不仅通达自然,而且在最终必然与道冥合,而道则是“大音希声”或以无声作为最伟大的音声。
这样,原本就以简静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以对道之无声本性的揭示作为琴艺的最高境界。
东晋时期,陶渊明常备一张无弦之琴,认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这正是从两汉至魏晋的琴艺观念日益道家化、日益哲学化的反映。
简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
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带给人纯粹的审美体验。
就此而言,在汉代,虽然道家一派对琴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道家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重视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
B.“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是以琴道隐喻道家的无为之治。
C.蔡邕的“焦尾琴”暗喻士人乱世生存际遇不佳,也说明高蹈精神常寓于琴声中。
D.陶渊明的“无弦之琴”,反映出从两汉至魏晋时期人们的琴艺观念完全道家化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政治和个人生活两个领域阐述了汉代道家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
B.作者分析,琴与自然之道相通,故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士人认为琴与隐有一体性。
C.文章引用不少古文献资料,阐述了琴艺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D.作者通过对比,论证了琴以合天、琴以修德、琴以宣悲、琴以挑欲是错误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隐士“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就能过上一种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
B.以简静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达到揭示道之无声本性的琴艺最高境界。
C.就汉代赋予琴的功能而言,唯有“以琴娱情”代表它能带给人纯粹的审美体验。
D.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将军的秘密林万华爷爷是名离休将军,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他鼓励我考上军校,如今我也是一名军人。
爷爷患癌症,发现时已是晚期。
他唯一的牵挂,是他那一箱子宝贝。
爷爷有一个棕色小皮箱,两个金属锁扣,咔,钥匙一拧,就牢牢地锁上了。
皮箱已黯淡褪色,布满皱纹。
“咔咔”作响的锁扣,已锈迹斑斑。
而开锁的那把小钥匙,始终拴在爷爷的腰带上。
几十年来,爷爷像呵护子孙一样精心呵护着它。
把它放在床铺下,从不许我们碰。
偶然看到皮箱里的宝贝,是在爷爷患病前。
那天,我带着任务来看爷爷:八一建军节,部队举办“血染的军旗”军史成就展,政治部主任说,首长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戎马一生,打过许多胜仗,写了不少战役资料,若拿来参展,对官兵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可不知为什么,他的手稿从不让人看。
我刚赶到爷爷家,就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爷爷的桌上,摆满装订成册,却已皱褶、发黄、卷边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勾勾叉叉写满了字,小皮箱掀着盖子,静卧在床上。
爷爷愣了一下,慌忙用身体及手臂,护住桌面上的手稿。
他弓着身,扭过头,诧异地说:怎么不打个电话?不等我回答,他便匆忙将桌上的手稿装入小皮箱,锁好,放到床下,表情神秘而又略显尴尬。
爷爷的神情举止,像做错事被人发现的孩子,我心中暗自发笑。
原来爷爷的小皮箱里,珍藏了这么多手稿,它一定记载着爷爷当年的荣誉。
此刻,我心里更加敬重爷爷了。
我满心欢喜地将来意告诉爷爷。
他平时最疼我,从未拒绝过我的请求,我自信又兴奋地期待着爷爷的回答。
出乎意料,爷爷拒绝了我,也没说出任何理由,我十分沮丧,心一下凉了下来。
我垂头丧气地向主任汇报。
主任像早有预料,他平静地说:首长已离休多年,他是不愿再表现自己。
但他一直关心部队建设,从军展的重要意义上去沟通,或许能行。
我心头豁然一亮。
星期天,我带了一瓶老家的“龙泉”酒,来到爷爷家。
爷爷像个孩子似的冲我羞愧地笑着:我以为你生气不来看爷爷呢。
我忙说:这不来了吗,还带了您最爱喝的酒。
午饭,我做了四道菜,陪他喝酒,爷爷脸上挂满笑容。
趁他高兴,我将主任的话动情地讲述了一遍。
爷爷认真听着,连连点头,我心里暗自庆幸,这招果然灵。
趁热打铁,我向爷爷索要手稿。
爷爷突然收起笑容,沉思之后说:部队的战史,该写的都写了,我写的用不上,看了你会后悔的。
我的心顿时沉下来,疑惑地望着爷爷。
爷爷轻叹一声,欲言又止。
再次无功而返,我心里憋闷,对爷爷也耿耿于怀。
返回的路上,我绞尽脑汁想办法,忽然想到孙爷爷,他是爷爷的老战友,爽快热情,请他出面准能成。
我内心又燃起希望,转道来到孙爷爷家,孙爷爷面露难色,但还是拨通了爷爷的电话,他劝爷爷将手稿借给我,并保证完璧归赵。
爷爷却婉言谢绝,孙爷爷无奈地说:我和你爷爷搭档了一辈子,没有隔心事,可那些战役资料,一直不让我看,不知藏着什么秘密。
希望又一次破灭,我心灰意冷,甚至对爷爷产生了怨恨。
军史成就展如期举办,爷爷的手稿未能展出。
一年后爷爷病逝,我取下他一直拴在腰带上的小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小皮箱。
爷爷珍藏的手稿,整齐地摆放在里面。
我捧起其中一摞,惊讶地看到,爷爷的手稿,写满当年战役失败的记录:战场环境、两军实力、战役经过、损失情况、原因教训……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这的确是爷爷的笔迹,那些战役,也是爷爷他们部队当年参加过的。
原来从小敬重的将军爷爷,也打过败仗。
我困惑,甚至为爷爷感到羞愧,心中偶像的殿堂瞬间坍塌了!当我沮丧地放下手稿,一个洁净的信封映入眼帘,打开,仅一页信纸,爷爷写道:荣誉的光环,遮蔽了曾经的耻辱。
谁还记得将军打过的败仗?手稿未敢示人,曾想毁之,皆为荣誉。
如今顿悟:天下哪有常胜将军?留下手稿,留下真实,此生无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是个对军队事业充满热情的年轻军人,对将军爷爷的小箱子充满好奇,盼望爷爷写的战役材料能够参加军史成就展。
B.小说写爷爷不肯拿出皮箱中的手稿参展是怕对自己声誉有损,说明他是个爱惜荣誉的军人,也说明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有缺点的。
C.作者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从开始爷爷精心呵护小皮箱,一直到后面“我”想尽一切办法但无济于事,情节波澜有致。
D.小说以爷爷信封里的几句话作结,没有交代“我”对“信”的感想和周围人的反应,却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5.结合小说情节设置,请概括分析“我”对“将军的秘密”态度变化的过程。
(5分)6.小说在刻画爷爷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孔哲《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摘自“360百科”) 材料三人们发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指示效应似乎不准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和经验变得不再适宜。
有研究者认为,因为它们未能将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
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是四个反映物候的气候节气。
研究显示,它们在全国各地普遍趋于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区均显著提前,分别达12~16天、4~8天、4~8天和8~12天。
专家认为,在目前这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变化,调整相应的农事活动和生活。
此外,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除了温度以外,还应该考虑降水等其他要素,以便更完整地表述气候节气及其变化特征,具体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
(摘编自木子《气候变暖打乱二十四节气》) 材料四农谚“白露花可归家”,是指棉花在白露时节开的花,可以成铃、吐絮、有收成。
这条农谚在无霜期长、9月15日以前日平均气温在22℃~23℃以上的长江以南和长江中下游棉区是适用的。
但这条农谚在新疆就不适用,在新疆白露花是不能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