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预测4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预测》教材分析科学探究之所以是一个过程。
就在于它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追索事物或现象变化的真相: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后将会发生什么。
预测立足在已知变化的规律,指出将会发生的变化,预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立足的根据是否可靠。
既然强调预测要有根据,则预测活动一定由三个部分组成:预测内容、预测依据、预测验证。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辨义,说明什么是推理,澄清什么是预测,表明预测和推理一样,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
第二部分,说明预测不仅对日常生活具有意义,对科学探究的进程也具有意义。
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如何获得经验、学习预测的呢?珍妮对黑猩猩的研究是一个例证,其他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实验中也会大量运用预测。
预测事关安全、效用等。
第三部分,进行预测,动手验证。
在预测中,如果预测正确,说明依据成立;反,说明依据不成立。
然而不管怎样,无论预测正确或者错误,我们都会有收获。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对研究的问题先进行有根据的预测,从三年级接触科学课开始,教师就开始培养学生如何针对要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的能力,所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预测并不陌生。
本节课将会引导学生对预测的含义和意义有更完整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推理与预测不同的科学含义。
2.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区分预测与推理。
评价任务能够有根据地对周围的事物进行预测。
教学准备两张白纸,漏斗,乒乓球,粉笔,蜡纸,塑料袋,食盐,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阅读教材第57页的图片。
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破碎的原因吗?请猜测一下:如果把手松开后,桌上的鸡蛋的“命运”将如何呢?2.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是在进行推理;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是在进行预测。
2.预测【教学目标】1.能够作出正确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能够有根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2.懂得预测的含义,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3.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懂得预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有根据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乒乓球、量筒、大螺帽、烧杯、水、土豆、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预测1. 出示一个乒乓球提问:把手松开,会怎样?你怎么知道的?(板书:已有的经验)师述:我们这是在预测,预测的根据是我们的已有经验。
(出示:预测)师验证。
2. 出示:气象云图。
提问:气象云图有什么用?(预测天气变化,天气预报)师述:这也是预测,预测的根据不是经验,而是从气象云图上得到的一些数据,可以说是现有的证据。
师板书:现有的证据3. 师介绍: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还可以根据现有的证据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这些都是预测。
出示:预测的含义。
板书:推测预测学生轻声读一读。
4. 出示楼房倒塌的图片。
学生说说这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揭示:我们看到倒塌的楼房,解释楼房倒塌的原因,这个活动就不是预测,是推理了。
师出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种科学活动叫做推理。
板书:已经发生的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解释推理5. 举例区别推理和预测。
板书:事先事后6. 揭示,板书课题:预测[设计意图:提供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预测与推测的区别,明确预测是根据已有经验的推测。
]二、亲历预测活动活动一:1. 出示:一个装200毫升水的量筒和一颗螺丝钉。
板书:200ML2. 将这颗螺丝钉放入量筒里,水位会怎样?你怎么知道的?(水位会升高,根据已有的经验。
备课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5.2《预测》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5.2《预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以及简单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预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中的预测环节,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预测,但往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预测环节,知道预测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通过预测活动,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预测环节,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预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预测活动,引发学生对预测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预测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4.交流:各组汇报预测结果,交流预测的方法和经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6.拓展:布置课后预测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科学探究中的预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预测活动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
2.预测【教学目标】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2.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3.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漏斗、纸、量筒、水、食盐、玻璃棒、条形磁铁、磁传感器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 有两只鸡蛋,地上破碎的鸡蛋怎么回事?你能解释它破碎的原因吗?如果手松开后,桌子上鸡蛋的“命运”会怎样?3. 学生回答。
4. 小结:刚才大家的解释和猜测都是有可能的,说的也很有道理。
当你对地上鸡蛋破碎的原因解释时,你就是在进行推理;当你在猜测桌子上鸡蛋的“命运”时,你就是在进行预测。
5. 什么是推理?什么是预测?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点明:推理要合理,预测要有根据的猜测。
板书:根据猜测6.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测”。
板书课题:预测[设计意图:借助鸡蛋的“命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分清什么是预测,什么是推理。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1. 吹纸实验:这是两张纸,往两张纸中间用力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预测一下两张纸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的依据?(2)你们预测的正确吗?(老师给每人准备两张纸,自己吹一下,看结果是什么)(3)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两张纸之间空气流速比纸外侧的空气流速大,使得两张纸之间压力减小,外面的气压将两张纸压到一起,所以两张纸会靠拢。
)2. 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教师出示并引导学生认识漏斗,要求:对着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手里的乒乓球会怎样?(1)预测一下乒乓球会怎样?为什么?(每人一个漏斗,一人一个乒乓球)请两名同学上来也吹一吹,再次验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课题:传播物的特性
二、目标:
1. 认识传播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播物;
2. 掌握气体的传播特点;
3. 掌握液体的传播特点;
4. 掌握固体的传播特点;
5. 掌握光线的传播特点。
三、教学内容:传播物的特性
四、学习目标:
1、能听懂用英语表达传播物的特性;
2、能掌握传播物的基本特征;
3、能正确运用传播物的特性。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
1. 通过“太阳历史谜题”的游戏,唤起学生对传播物的特性的好奇;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运动物们传播种种消息的方法。
(二)认知环节:
1. 通过投影片介绍传播物的特点及掌握气体、液体、固体和光线的传播特点;
2. 让学生完成《按传播物特性活动谱表》;
3. 分小组讨论并交流答案,归纳传播物的特点;
(三)应用环节:
1. 活动安排:让学生分组使用A4纸、口音、石头等不同的传播物把目
的地的情况传播到学校的另一端;
2. 让学生在游戏教学后,重新完成《活动指南谱表》;
3.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任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掌握传播物的特点;
(四)检验与反思环节:
1. 通过影片教学,引导学生详细了解传播物的特性;
2. 结合学生的实际体会,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传播物特性学习总结”;
3. 让学生自我反思,写出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第一单元冷和热4水遇冷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
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那么水遇冷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4水遇冷以后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交流露水的形成时间及气温,做水蒸气遇冷实验1.教师引导:你们见过露水吗?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个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2.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两幅有关露水的图片,唤起学生对露水的回忆。
生回答: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3.教师提问:为什么露水会出现在早上呢?下面我们来继续探究4.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2)全班交流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铝箔纸、玻璃棒等等。
实验方法:①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意外的发生,时刻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蒸气烫伤。
(3)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4)全班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水蒸气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说一说在玻璃棒上,出现了什么?预设: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
(5)全班研讨: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6)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1.冷热与温度XXXXXX【课标落实】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立场: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给与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举行多人合作的探究研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气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想到人类对产品精益求精以适应自己不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研究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泡沫塑料、橡皮、竹片、娃娃跳等;各种非弹性物体:如橡皮泥、湿黏土块等;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言:谈话:这节课,老师要送一些小礼物给大家。
这些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二、学习新知学生分组实验认识弹性物体教师谈话: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
问: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改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质疑: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质疑:你认为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
认识物体的弹力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跟我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拿起竹片,用手握住竹片的两端,用力将竹片弄弯,然后慢慢地松开手,让学生体验手的感觉。
学生按教师要求实验,将手上的感受记录在实验表上,教师帮助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的体会。
讨论:为什么手会被一股力推开?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我们松开手的时候,物体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就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学生读教材49页有关弹性、弹力的表述。
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问:哪位同学会玩娃娃跳?老师请他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学生到台前给其他同学表演娃娃跳。
教师质疑:当我们踩在娃娃跳上面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跳起来?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向学生讲解娃娃跳的构造并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2.预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铁站台模型模拟实验,体验人与列车轨道间距较小会产生前倾现象。
2.通过向两张平行纸中间吹气的实验,发现物体向空气流动快的地方运动的现象。
3.结合地铁站台模拟实验,理解设置安全线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地铁站台设置安全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验并理解“物体向空气流动快的地方运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A4纸。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观看地铁站台的图片,发现地面都有黄色的安全线(警戒线)。
揭题:地铁站台为什么设置安全线?
2. 介绍模拟实验材料,说明注意点。
3. 提问:
(1)列车驶来,风是怎样行进的?
(2)人的身前与身后有什么不一样的?
4. 组织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有地铁站台的黄色安全线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模拟验证
1. 布置活动要求:向两张间隔5-10cm平行的A4纸中间吹气,
思考:两张纸的末端会如何运动?
2. 引导讨论为什么向着两张纸中间吹气纸会向中间运动。
3. 形成结论:纸向空气流动快的地方运动。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让学生经历预测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正确预测的思维习惯。
]三、回顾解释
1. 现象解释:地铁站台为什么设置安全线?
板书:物体向空气流动快的地方运动
2. 分析地铁站的标志语“线外候车有礼貌”
[设计意图:在解释中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安全线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2.预测
地铁:黄色安全线
实验:纸向空气流动快的地方运动
结论:线外候车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