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多给更需要的孩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爱,多给更需要的孩子
亳州二中
高一英语组
爱,多给更需要的孩子
我所在的学校,生源一半以上是农村孩子,其中一大部分是留守孩子。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孩子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
部分孩子在父母离开以后,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过早的“独立生活”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没有营养充足、美味可口的饭菜,没有家长的辅导和管教,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和自卑感,出现成绩下滑的迹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多给他们爱和关怀,比起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意义更大。教育是公平的,可适当的“偏爱”,
却可以让缺爱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由于远离父母,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怀,留守孩子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使他们有什么烦恼没有正常交流宣泄途径,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在一定的自我封闭性。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会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别人遗忘的角落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尽量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教育是一种见效慢、风险高的投资。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相比较进城务工和南下打工带来的经济生活显著变化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贫困家庭供孩子念书的积极性,因而宁愿选择早地进城或南下务工,受“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侵蚀,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一定年龄,多认识几个字,方便以后出外务
工。我常对学生说:“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穷不读书,穷根难除!”,但现在不愁吃穿,无需劳心劳苦的90后,有多少个能听得进去,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居多,上网多快活,哪肯下功夫读书呢?这就需要教师和监护人一起努力,父母的作用谁也替代不了,父母将在外打工的辛劳讲给孩子听,触动最大,作用最明显。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才能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