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_柴彦威
- 格式:pdf
- 大小:367.26 KB
- 文档页数:11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倪婷学科教学(地理)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柴彦威:时间地理学及其实践
1、基于行为的城市研究:行为革命的地理学适应(打开决策的黑箱)
行为主义地理学:主观认知和决策;
时间地理学:个人行为外部的具体制约
活动分析:移动-活动系统(考虑交通和功能性)
/qk/82608x/200605/23093144.html (柴彦威,2006)
个人规划、社区规划(如何做,这个操作层面也是许多人文地理学科遇到的问题)
2.生活圈规划:空间生活行为
城市交通规划:OD调查,结合移动-活动系统来做
公共设施规划:特定群体的研究,结合尺度转换的问题可以发挥大作用,比如说在规划前期调研,对特殊人群的空间规划进行探索,然后考虑GIS等技术解决空间冲突问题,实现空间社会效益最大化。
个人时空行为规划:出行方案,出行导航
3.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
【从空间行为给城市空间提供建议,比如说出行的一般规律,步行距离等】
4、其他
APA分析模块,时空分析模块
多源数据数据处理和应用
基于地方的研究到基于个体的研究。
第25卷 第5期2009年9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 eography and Geo -Information Science Vol.25 No.5September 2009 收稿日期:2009-06-09; 修订日期:2009-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58);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资助项目(2007F Y14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046) 作者简介:赵莹(1985-),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
E -mail :zhaoying20042fly @时空行为数据的GIS 分析方法赵 莹1,柴彦威1,陈 洁2,马修军3(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概念模型,建立时空路径分析的GIS 数据模型,并通过GIS 三维可视化工具,实现了个体时空路径的三维可视化。
运用2007年北京城市居民日常活动调查数据,对所提出的数据模型和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时空行为数据的GIS 分析方法有效地集成了GIS 的空间分析和三维可视化功能,为人类时空行为数据的直观表现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最后,讨论和展望了时空行为数据GIS 分析方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时空行为;三维可视化;时间地理学;时空路径;GIS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9)05-0001-050 引言地理学对于个体行为的关注最初主要体现在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
时间地理学作为个体行为过程的分析方法之一,整合了人类行为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是理解人类时空制约的有效工具。
它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在时空轴上动态地描述和解释行为活动的框架(如时空路径、时空棱柱、路径-棱柱组合及驻点等以及用于时空路径与时空棱柱分析的活动束、交叉点等概念)。
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 (两种方法论柴彦威北大城建学院 , 北大地理科研中心1970年一问题的提出 :1. 人文地理的转向 :科学 -人本 ,2. 城市空间 :物质 -行为 ;3. 城市交通 :出行 -移动 -活动行为4. 中国物质实体空间 , 居民行为空间二问题产生的背景:1. 基于行为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研究范式城市空间研究的多重转型研究问题 :社会化 , 表现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此消彼长 ; 城市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 \新方法更关注社会空间 \行为空间 \文化与制度空间哲学基础 :多元化研究方法 :多样化 ,;(基于个体基于人群的转换 ;GIS,RS 技术的综合2. 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二次转型与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转方式;经济建设;以人为本;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应对空间转型的挑战:土地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总结:与 70年代西方国家的背景相似, 而 70年代正是西方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的产生时期三研究框架:城市结构与活动行为城市空间的生产基于人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基于主观视角的人的空间行为研究:行为地理学方法; 基于消费行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时间地理学研究进展:结合 GIS 等技术手段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四行为地理学4.1 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产生计量地理学:空间类型 -空间过程 -行为过程 -决策过程(核心 ,过程主体是行为主体行为地理学:狭义:能动 +被动研究类型;广义行为地理学早期研究: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集合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 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目标:建立就个人决策过程来解释侧重认知侧重偏好研究特点:侧重个人过程非统计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
衰退:方法论的局限,内部分裂:能动 vs 认知格里奇学术路径:计量开始到认知参考书目:《行为地理学导论》 ; 《空间行为的地理学》商务印书馆,柴彦威译;台湾《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新动态:空间中的行为;日常生活地理学;行为决策模型:与时间地理、交通规划等结合五时间地理学哈格斯特朗最初关于人口迁移的时间变化规律,由此开创了时间地理学的,研究转向 :时空汇总 -个体运动的细致判断5.1时间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表示方法:时空空间、驻点、制约等应用:城市交通规划、女性主义。
第32卷第9期2013年09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2,No.9Sep.,2013“时空间行为与地理学”专栏介绍20世纪的地理学经历了诸多思想的争鸣,从“属于空间的科学”向“关于空间的科学”转变,试图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基础,从个人到全球范围全面地理解人地关系。
但是,长久以来,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与“空间—分析”地理学、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等的二元划分,产生了地理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上的诸多困局。
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地理信息和地理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面临巨大挑战。
GIS作为空间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空间分析与新方法的整合,对于地理学弥合分异、综合发展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面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困局,地理学家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的“社会贴切性”问题,走向对于日常生活、社会网络、生活质量、人类健康等的关注。
另外,在对空间认识的基础上,地理学增加了对时间的考虑,建立起了时空间结合的分析框架。
时空间行为研究无疑是地理学研究中将空间与时间结合得最好的领域。
以时间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为核心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强调制约与决策的互动影响,通过时空间框架下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深化了“人、时间与空间”的认识,以地理学为基础建立了独特的时空哲学和方法论。
特别是近年来,以GPS 和GIS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为时空间行为研究在数据与方法、理论与应用上新的突破与转向提供了可能性。
本专栏即是地理学方法的最新思考,以时间地理学为案例来展示地理学方法的最新演进。
本专栏共有6篇文章:开篇文章“超越地理学二元性:混合地理学的思考”,是对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思考,从历史角度探究“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分裂的原因,提出以“混合地理学”理念来超越地理学中的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的二元性。
第二篇文章“定性GIS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是将以地理叙事方法为代表的定性GIS应用于时空行为研究的综述文章,试图弥合空间分析方法与质性方法的分野。
Time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An Introduction柴彦威 关美宝 萧世王仑时间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导言作者: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教授。
chyw@ 关美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
kwan@ 萧世王仑,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系,教授。
sshaw@今年是时间地理学大师瑞典人哈格斯特朗作为会长在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第九次欧洲大会上的演讲以英文发表后的40周年,而这个演讲稿①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时间地理学派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重要标志。
40年来,时间地理学从瑞典传播至世界各地,其理论与方法论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与人类社会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仅在地理学界享有盛誉,而且对社会学界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间地理学在欧美及日本等地的传播及应用,不仅仅是其概念与表达体系等被接受与直接应用,而是带有各地特色的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欧美的时间地理学不仅在创新扩散、女性地理、交通规划等领域有极大革新,而且1990年代以来与GIS 等的结合,推动了所谓“新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而日本的时间地理学在女性地理学、福利地理学、城市空间等领域独具特色。
总之,时间地理学在海外显示出理论上的极大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的时间地理学相对局限于地理学领域。
北京大学行为地理学研究小组一直是国内时间地理学的主要引介者与积极倡导者,15年来,完成三项与时间地理学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批有关时间地理学研究的论著得以发表,大量有关时间地理学的课程、讲座、学术发表在全国各地展开,使时间地理学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中国的地理学界。
但十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没有一本成体系的、影响深远的时间地理学著作③。
尽管在欧美曾经有过一些关于时间地理学的研究专辑④以及关于时空间研究的三卷① 参见本专栏翻译“区域科学中的人”。
② Giddens A.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the structuration[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柴彦威等(著)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7年第5期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作者:柴彦威等(著)
l S B N: 978-7-5641-4770-9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定价:49.00元
开本:16K
页码:304页
作者简介:柴彦威,北京大学
读者对象: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居民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在人地关系研究越来越关注入与社会关系的背景下,立足于人的行为来审视城市空间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视角。
本书以城市居民的空间行为及其行为空间为核心内容,在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方法论、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定性、定量与GIS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日常活动、日常出行与碳排放、工作活动与通勤出行、购物活动与购物出行、休闲活动与休闲出行等多个角度,分析城市居民空间行为的时空特征与居民决策,从居民行为空间的角度折射我国城市空间,并对时空行为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F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疫情防控柴彦威张文佳20X —瘪哥湧逢QTYPLANN乏G RESmw2020¼M 44腓M2S VOL.44 N0.2FEB,2020在城乡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强调•精细化"与■■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时.准确.精 细.人本地应对突发疫情,以及城市规划学者在 其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紧迫问题.城市空间(如社区建成环境).人类 行为(如日常活动出行)与行为结果(如此次疫 情)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话题. 在应对长期的城市空间优化与空间规划方面.可以 聚焦于居民的惯常行为及其空间后果.例如如何调 整城市空间结构、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及交通出行 规划等预防流行病的发生.但是.在面对突发的 流行病疫情时.瞬息万变的疫情防控更需要微观 视角.例如理解居民个体是怎样利用空间和时间 来防御疫情.响应政策及安排日常生活的.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利用微观时空间行 为视角对突发疫情进行及时应对与防控.疫情突发以来.信息透明成为大众讨论的焦 点,疫情信息的公开也越来越精细.各地方卫健 委与媒体由最初只公布地方汇总的确诊数.疑似 数等信息及其变化趋势.逐渐细化到患者个体活 动轨迹的发布.这些信息有利于居民在疫情期间 制定合理的日常活动规划.做好自身防御.阻断 疫情扩散.然而,目前看来.这些活动轨迹的发布格式 与精细程度参差不齐.如活动地点有的细到居住 楼栋.有些城市则只提供比较粗糙的时空信息. 需权衡精细防控与隐私保护.并且.多数活动轨 迹的案例重视空间信息的提供而忽视时间信息的 完整性.难以实现完整行为轨迹在时空间上的可视化分析.模拟预测以及预警预报.只有提供具 有完整时空间信息的行为轨迹描述.才能发现疫情的同时同地共现性等特征,有利于提升居民的 风险意识.并使居民对活动出行风险进行预判. 促进自发隔离.降低对疫情的恐惧.时空间行为研究以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等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在收集与可视化分析个体 活动出行轨迹数据的基础上.与流行病学.城市 规划学等展开合作.可为全国各地卫健委机构提 供患者活动轨迹案例发布的标准.为公众在微观 时空间上识别疫情.预防疫情提供实时的信息. 同时也为政府的防灾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事实上.随着患者活动轨迹信息发布的丰 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与微信平台提供了到居住 小区尺度的微观疫情的时空间信息(如各个城市 的疫情场所地图),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 务办公室等开发的"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和联通 公司发布的"疫情防控行程查询助手"等.均 利用不同时空精度的流动或轨迹大数据来为公众 提供较为精准的防控信息.由此可见.如何利用精 细的时空行为轨迹数据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分析. 疫情防控与预警.已经成为全民联防联控的核心所 在.特别是预警预报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体 征诊断.城市体检等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立足于时空间行为视角.理想的疫情预警应 该是可以为居民提供相对安全的日常时空间行为 规划.以满足人们的就医应急与日常生活需求. 这不仅仅与患者行为轨迹或个体活动需求相关. 还涉及到生活服务设施的供给(包括时间供给. 如疫情时期的营业时间制约).线上服务(如订 餐.买菜)的补充.以及就医设施与交通的安排等.这些不仅需要将来的社区规划与安全生活圈 规划来探索可应对疫情冲击的社会韧性社区.同 时也为时空间行为研究提岀了新的挑战.【作者简介】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倪婷学科教学(地理)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目录一、行为地理学概述 (2)1. 行为地理学的定义与起源 (3)2.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4)3. 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6)二、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现状 (7)1. 行为地理学的引进与发展 (8)2. 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3. 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1)三、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方法 (13)2. 定性研究方法 (14)3. 混合方法研究 (16)四、行为地理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6)1. 行为与空间交互作用研究 (18)2. 人的行为决策机制与地理空间关系研究 (19)3. 全球化背景下的行为地理学研究 (21)五、行为地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前沿研究 (22)1. GIS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4)2. 大数据方法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5)3. 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6)六、中国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7)1. 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29)2. 行为地理学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前景 (30)3.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伦理挑战与对策建议 (32)七、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33)1. 城市游憩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5)2. 乡村居民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6)3. 重大事件对当地居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案例 (37)一、行为地理学概述行为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原因、机制和后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
它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揭示人类行为的模式、决策过程和空间偏好。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模型,行为地理学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收稿日期:2008-11-13;修订日期:2009-04-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8);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 Y 140800)资助。
作者简介:柴彦威,(1964-),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
E -m a i l :c h y w @p k u .e d u .c n时间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柴彦威,赵 莹(北京大学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北京,100871)摘要:近10年来,伴随着G I S 技术的结合及对虚拟空间行为的研究,时间地理学在经历了一段低迷发展期后,又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时间地理学不仅对早期的理论假设、空间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正,以至于有人提出“新时间地理学”的概念,而且其实践应用领域也得到扩展,在城市交通规划、女性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通讯技术使用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关 键 词:时间地理学;G I S ;新时间地理学;虚拟空间行为中图分类号:K 90,K 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9)04-0593-08 时间地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H a g e r s t r a n d 及其领导的隆德学派(L u n d S c h o o l )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表现并思考在时空间过程中人类行为与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论。
1970年代掀起了时间地理学介绍及应用扩大的热潮[1,2],其后的10余年间,时间地理学更多地处于实践与应用的摸索阶段,相对缺乏其自身方法论的改进,看似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发展阶段。
1990年中后期,时间地理学对其自身理论的修正、对日益重要的虚拟空间行为的关注[3~7]、与日益成熟的G I S 技术密切结合及时空表达方式精细化的实现[8~13]、在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问题研究中应用技术的成熟化等,表明时间地理学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复兴期[14,15]。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8月3日~6日,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延边大学和吉林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泰国和非洲的地理学家、青年地理学者及研究生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毅研究员,日本地理学会会长、日本大学地理系noritaka yagasaki教授,韩国国立庆北大学um jung-sup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教授出席大会并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校长助理冯江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日本地理学会秘书长、日本东京大学人文地理系yoshio arai教授,吉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宇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曹广忠博士主持。
本次会议以和谐东亚为主题,特邀来自日本的noritaka yagasaki教授,来自韩国的um jung-sup教授,来自我国的张平宇研究员、张洪岩教授、柴彦威教授,分别以《亚洲人在全球地理环境的迁移》、《中国东北矿业城市脆弱性》、《东北亚季节性co2流量跟踪gosat比较评价》、《长白山自然景观及其环境气候背景》和《新地方主义: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概念性框架》为题作大会学术报告。
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期刊名称】《人文地理》【年(卷),期】2003(18)4【摘要】在以人为本、重视差异性等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西方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城市中的女性群体,作为城市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亚群体单元,在改革开放后经历着重大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的女性主义研究已悄然收稿日期:2002—03—25;修订日期:2002—05—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34)作者简介:柴彦威(1964—),男,甘肃省会宁县人,副教授,日本广岛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
起步,今后的研究视角不仅要关注女性自身的特点及其与男性的对比,而且更要重视女性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比较。
【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女性女性居民;行为空间;女性地理学;中国城市【作者】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Dept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Cornell University【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相关文献】1.我国城市居民行为需求的特征认知及时空间结构模型-基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视角 [J], 李琳;黄昕珮2.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差异性研究——以苏州市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J], 楚超超3.基于女性地理学视角的中国城市女性居民社会-生活空间研究综述 [J], 王锴;李开宇4.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以上海市南昌路咖啡馆为例 [J], 陈佳影5.性别与族群夹缝中的沉默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身体及空间研究(1983-2015) [J], 周敏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¹柴彦威,塔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北京100871)摘要: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转向的背景下,中国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入新一轮学习与借鉴西方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潮,并力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实施全方位的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
本文简要评述了西方行为地理学的最新进展,指出中国行为地理学发展需要借鉴多学科视角和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2003年后中国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本文介绍了中国行为地理学近期的发展动态,指出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等对促进中国行为地理学发展以及扩大行为论方法的影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的行为地理学研究从理论、方法、实证、应用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本文从迁居与通勤行为、消费者行为、认知地图和城市意象、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等方面评述了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将更加转向/空间中的行为0和日常行为,认知地图、行为决策过程、时空行为空间及行为规划将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空间行为与规划;中国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1)01-0001-11(1~11)地理学的人文化和社会化,是当今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正在从人-地关系研究转向人-社会关系研究112。
在以人为本及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西方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人与社会的实际问题12-32。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总趋势是从描述向解释转变,从传统的区域描述方法向实证主义方法转变;解释的主要学派从人类生态学向行为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转变142。
研究人类活动的方法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建立在个别人、个别行为及其组合的统计分析基础上的人类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5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社会、经济、空间的深刻变革。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中国城市空间正处在不断重构的过程。
城市空间的拓展与重组、产业的郊区外迁、商业空间的多极化、居住空间郊区化以及社会空间极化等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同时,随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行为的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个人偏好和主观能动性在居民行为中的作用不断加强162。
因此,如何科学地把握居民各种行为的特征与趋势,引导居民进行合理、健康、可持续的日常行为,建立重视居民个人生活质量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而且也成为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可以说,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相对缺乏对人的行为的正面研究,缺乏与社会科学的广泛结合。
这与当今西方人文地理学表现出的与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越来越紧密结合的新趋势不相符,导致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如行为地理学等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172。
2003年以来,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从科学主义主导走向人本主义主导的背景下,中国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入新一轮学习与借鉴西方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并且开始实第34卷第1期2011年1月AR I D LAND GEOGRA PHYV o.l34N o.1Jan.2011¹收稿日期:2010-10-18;修订日期:2010-1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1071102)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柴彦威(1964-),男,甘肃会宁县人,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行为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E-ma i:l chyw@施全方位的实证研究。
1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动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经历了社会经济的转向,开始从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向以社会发展为目标。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开始注重追求居民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关注人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反思中,地理学研究逐渐由描述转向解释,学者逐渐意识到社会问题不是单纯由某一个规律决定的,而是有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影响的,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应该是多元化和差异化的。
因此,以结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义开始发展,行为主义作为一个解释学派和方法逐渐兴起。
行为地理学是指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地理环境条件下,强调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理解行为和其所处空间的关系的地理学方法13,82。
发源于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浪潮中的西方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发展、衰退与复兴的历程19-102。
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经过50a的发展,行为地理学已经从最初的狭隘的实证主义框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的意义。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社会科学化的影响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福利地理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广泛的多学科融合更全面的解答人-环境互动关系的问题。
从最初的回答/行在哪里发生?0的区位论套路,发展到关注人文现象与环境互动关系,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空间和社会中192。
相比而言我国对于行为地理学发展趋向把握不够,仍处于传统的经验主义研究为主的阶段1112,亟待引进西方研究的新思想。
认知和决策仍是当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同时日益发展的互动交换主义视角、日常生活中的供给视角、以及模型不断精确化的活动分析法,体现出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两方面来把握行为与空间的关系的努力,促进着不同研究主题的整合192。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正在从/空间行为0 (spatial behav ior)、例外行为转向/空间中的行为0 (behav i o r i n space)、日常行为1122,从显示行为空间转向理想行为空间,从现实行为转向虚拟行为,从解释行为转向模拟行为、规划行为,力求对人的生活世界进行理解,最终达到对于人类自身的理解1132。
我国行为地理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应该朝此高度不断迈进,借鉴多学科视角和领先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192。
2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动态2.1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转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主义主导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不足,受到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以人本主义主导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逐渐形成。
2003年的南京人文地理学术沙龙标志着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乃至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¹。
2003年在南京大学º以及2004年在中山大学、200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在北京地理与资源研究所1142、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1152召开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前沿学术沙龙0上,关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走向成为讨论的焦点。
尽管与会学者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主导发展方向等有一定争议,但最终形成的一个共识是:长期以来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重视自然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开始走向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西方人文地理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进入了这样的转折期,带着某某/主义0的研究已成为主流,而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在经历10多年的摸索后也终于走向这一方向162。
这种研究转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社会经济生活及空间现象中的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持续下降而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上升。
因此,解释人文地理现象的视角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转向2干旱区地理34卷¹º»200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与国际合作局在南京大学组织召开了/人文地理学发展前沿问题学术沙龙0,其目的为总结国际前沿,确定国内主攻方向该沙龙的论文和学术报告以专辑的形式发表在5地理学报6 2004年第1期第三次人文地理学发展前沿沙龙的论文和学术报告收录在5世界地理研究6专刊中,见5世界地理研究62007年第4期和2008年第1期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等,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也从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特别是自然人)的影响研究转向人(特别是社会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地理环境)的互动研究16,162。
2.2中国行为地理学重要学术活动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涉及个人、群体和公共机构在空间情境中的决策过程,研究了不同尺度环境下不同层次行为主体的选择和行为1102,包括城市居民行为、农户行为117-182、企业行为、政府行为等诸多方面。
但是,目前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领域。
2003年开始,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逐步开展并受到关注。
在2003年的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工作者委员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上,从宏观到微观、从描述到解释的行为研究整体框架182提出,行为地理学研究中的微观个体行为与整体社会相结合、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相结合、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相结合、定量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等问题得到了关注。
在此后的多次学术会议上,行为地理学者就西方行为地理学发展历程192、消费者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及认知地图研究进展192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相互交流了中国城市消费行为等行为地理学研究成果。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交流,2003年12月在南京的人文地理学术沙龙上,学者们逐渐明确了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192。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对于空间与行为问题的广泛讨论。
2005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与会部分学者讨论了从微观、非汇总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的新视角与新方法,谋划由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为主的学者组成一个民间的/空间行为与规划0研究会¼,共同探讨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以便同时应对国际学者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学术及规划市场的进入½。
从2007年开始,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已举行五次,对于促进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和扩大行为论方法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与住房国际会议0的分会场形式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的,王德、王冬根、金凤君、张文忠、柴彦威等学者对中国行为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报告和交流。
其中,王德介绍了基于网络调查的上海世博会人流模拟研究1192,王冬根做了题为/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时间利用与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决策0的发表,柴彦威论述了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