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23
- 格式:docx
- 大小:20.86 KB
- 文档页数:5
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心得体会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对学生品德、道德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德育的渗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教师需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学生品德的榜样,从自身做起,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范。
只有做到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要注重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当有积极向上、奉献他人的精神。
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例,分享道德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同时,在学科知识中注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阅读一些有关诚信、友爱等话题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和品味这些价值观。
再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各不相同,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有的学生可能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眼见证和体验到德育的力量。
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并自觉遵守规则。
此外,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同样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德育的责任。
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与家长和社会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议,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分享学生的成长情况。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合作。
只有在多方合作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申易能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首次组织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1989年召开了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价值、道德教育研讨会。
这些活动说明了在科学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已成为世纪之交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
他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没有教学的教育。
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尽管赫尔巴特以教学代替复杂的教育过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
”爱因斯坦的论点则更清楚,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杜威致力于改变粗暴直接的德育方法,而代之以那种渗透到各学科和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间接德育法。
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
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1] 。
区别在于是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还是用消极颓废、情趣低级的不正确思想、内容、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科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智育”,满足于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逐步远离了教育的“育人”本质。
反过来,德育课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国家或地方领导对方面重视,提出要“加强”,于是相关部门就组织编一本教材,开一门课,交给德育教师去讲。
结果是德育课的教学不堪重负,承载了过高的期望,而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却逃避了应负的德育责任。
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知道的做人道理却越来越少,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越来越显著,人们普遍对学校德育感到失望。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德育是开放性体系,它存在于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按日程排定的德育课中,它不是为了通过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课程考核而学习、学完之后就可以抛弃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一个接受教育的青年个体的思、行、言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可以实验的体验,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为个体接受而内化成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活的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一直不敢忘记教师“育人”的首要责任,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一、有序分层原则学科教材在其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编排上都有其本位的逻辑取向,其蕴含的德育因素都是以一种隐性的状态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水平,能够将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因素显性化为较明确的德育目标,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本学科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备课时将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一并构建,然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落实于具体教学环节。
在设计德育渗透内容时,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同时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学业规律,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目标,在学生对方面问题最关注、最困惑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土地干涸时进行浇灌,才能实现百分之百地“渗”进去。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无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主课教师,我们都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那么,我们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以下总结。
第一,关爱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事业,这样才能热爱我们的学生。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上一年,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差生,由于成绩差便很自卑,因为他在初中一直成绩不错,而到高中成绩却逐步下滑,让他以往的良好心态当然无存,从而差之又差、自暴自弃,也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在平常的学习时间内总是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甚至要辍学,家长很发愁。
我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是我知道了他的情况,总是在他来上课的时候提问他,下课时询问他有什么不懂。
后来他的地理有不及格到及格再到优秀。
在他取得好的成绩后,我才找他做了简单谈话。
通过谈话我知道只是我简单的关注,让他获得了信心。
现在他在进步。
我很高兴,如果我也采取冷漠的态度觉得他没有救了,那他可能从此再也不能重拾自信了。
其实学生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当然,我倾向于欢迎你们,喜欢接近你们,全心全意地接受你们的教育和指导。
相反,如果他们觉得你不爱生活,他们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怀疑、厌恶甚至抵制的消极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多么努力,他们都不会接受。
因此,有爱是教师取得教育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他们爱学生越深,教育效果越好。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同时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2013.01曾秀清我国古代有句俗语“德,才之帅也”,这句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为此陶行知先生在树立真道德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益,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根本原因。
中学生物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学知识中还蕴藏有一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情境,如:珍爱生命、唯物辩证、竞争、适应、统一、创新、环境保护等,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渗透一些思想教育,这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珍爱生命、尊重他人思想教育生殖产生新个体是生物的一项基本生理活动,人类的生殖更伟大、更神圣。
在讲解“人的生殖与发育”时,深挖“胚胎营养”和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精力与心血,激起学生生命来之不易的意识,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理。
生命最初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它是由历经选择与竞争的一个卵细胞和精子在合适的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在母体子宫中发育需要280天左右,在280多个日夜里,每时每刻母亲都要担负两个人的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使母亲机体器官负荷增大,并常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便秘等不良反应。
并且在怀孕期间,母亲还不能患传染病,不能生大病吃大量药物,不能被射线大量辐射……否则易导致胎儿畸形,不能出生健康的你我,在出生时,母亲还要经历生死的严峻考验。
你的到来,是你获得了许多的机缘与巧合,当你在襁褓中哇哇啼哭时,当你姗姗学步时,当你做了坏事时,当你升学考试时……父母要付出多少辛劳与心血!生命是父母给的,是大自然养活的,是老师、国家培育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惜自己,珍爱生命呢?除了生殖外,在学习竞争、生物多样性、生命的统一性、酗酒吸毒的危害等知识时,都可以挖掘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思想教育。
二.辩证、唯物思想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着人们怎样把握自己,怎样看待社会和他人,中学生正处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唯物和辩证的观点是决定世界观是否科学的基础。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德育渗透,如同一股清泉,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然而,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探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引导着学生成长的方向。
在新形势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首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
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生可以更加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其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新形势下,学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生可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最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学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生可以站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为了实现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打磨每一块材料。
首先,加强德育渗透的课程建设。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德育渗透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其次,加强德育渗透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最后,加强德育渗透的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让人陶醉其中。
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从实践成果上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XXX、XXX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XXX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XXX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
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的研究,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内容具有厚实的德育资源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但包罗有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幻想信念的内容,还包罗有哲学原理、品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气吞山河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罗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罗有呈目前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如何理解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新课改针对教学管理和课程教材等全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2)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长(3)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灵活性原则(4)长期性原则教师树立长期渗透思想,做到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内容反复渗透,行为习惯反复训。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全面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育点结合德育要点挖掘德育要素。
所谓的德育内化,是指德育对象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认同、接受外在教育内容,并以此矫正原有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偏差,不断完善和健全个体思想品德、人格,实现自我教育。
这一过程必须吻合德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生生理发育处于旺盛期,身体形态、机能迅速发展,精力特别旺盛。
身体的发育,环境的变化,认知的发展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
思维从过去的具体思维为主导发展到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分辨力和批判力,但这种批判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容易受到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多变。
常因小事,显现出振奋、激动或动怒,甚至出现过激言行。
在学生个性迅速发展时,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并逐步形成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往往以自己的是非观作为根据。
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德育内容的选择、内化途径的创设、内化过程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就意识。
就选择的内容而言,既要有具体形象的支持,又要有让学生理性思辨的抽象概念;既要遵循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又要善于选取反面警戒的事例。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渗透德育是教育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学科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要使学科教育渗透德育,首先要确立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如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讲授关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地理课上,可以讲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一些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 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老人院进行慰问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幸福。
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渗透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五篇第一篇: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东升求实学校数学组郭正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
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
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
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
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
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培养信心。
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
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
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
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
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
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
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渗透德育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意识。
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就是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其具备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1. 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科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数学问题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通过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学科活动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举办学科竞赛、学科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在学科活动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
在科学实验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 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推动德育教育。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的关键在于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和德育知识的学习,把自身打造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018.04总第496期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文化知识的熏陶,带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德育知识的穿插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随意、盲目地引入德育内容,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无助于他们的学习。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立体几何的知识时,突然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不破坏公共财物,他们肯定会摸不清教师的思路和方向,这样不仅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也会使部分学生分散注意力。
而教师在讲解三角形时,如果引入埃及金字塔做对比,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的壮观雄伟,然后顺势导入:“同学们,这个建筑物是不是很雄伟,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心爱护呢?”这样既不会显得唐突,也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具体情境。
德育内容需要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学生要对某个具体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判断、思考,就要先对知识进行感知,触发心理体验。
以《愚公移山》为例,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愚公移山的情境,并被愚公的精神深深吸引。
在观看结束之后,笔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愚公为什么可以成功?他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利用多媒体,笔者将坚持不懈的愚公形象生动地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从而培养了他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最后,将作业视角延伸到学生的德育知识层面。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帮助别人的心情感受、具体过程等,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德育思想。
二、家长与教师双向配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外,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因为家长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不仅照料学生的生活,还承担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
但是,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失基本的关心、爱护,使得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缺少安全感。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与家长针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展开共同的探究、分享。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2. 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传统的分科教育相比,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2.1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德育教育那么关注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公民。
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和他人,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科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德育教育那么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3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
3.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灵巧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3.1 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形象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2 融入学科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关道德伦理的案例或者引用相关名言佳句等方式,将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和思考有关道德的问题。
3.3 运用故事教育故事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故事或者小说来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道德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
3.4 进行德育主题讨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德育主题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展开辩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学习总是有一定动机的,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同学害怕学习,一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解决,首先想到的是,我不会,或者干脆放弃了,态度消极,缺乏解决困难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镇中,学生来自农村,大多数家长忙于打工挣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较差。
在学习中,许多知识点记不住,许多题做不出来,其实并不是问题太复杂,或学生的知识能力不足,而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毅力、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品质。
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这样不仅对学生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渠道进行德育渗透:一、将德育内容渗透于学科知识之中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我任教地理,在教学中,我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
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
例如:在初一地理中“日本”是一个重点学习的国家,“钓鱼岛”是近段时间的热词,在这种情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适当扩展了一下知识面,加进去了太平洋的岛弧链,中国的出海通道等知识,这样,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老师的分析,同学们群情激昂,爱国热情高涨,这时老师话锋一转,提出问题: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但他比我们国家经济发达,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应该做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呢?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学生们个个学习劲头十足,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浅谈新时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马岭镇麦地完小:曾令强范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现阶段我国面临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的严峻挑战。
社会各个阶层频繁出现着违法犯罪和有悖伦理道德的事件,这一切归根到底将取决于我们教育的方向。
要彻底根除,当务之急应该像邓小平同志讲的那样要从娃娃抓起,应该明确我们教书育人的重点。
素质教育就应该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德育工作应该通过各学科中渗透,让小朋友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熏陶。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
例如在备六年级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
《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
《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
传统上,德育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变革,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观念也逐渐得到重视。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
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道德伦理的文章,让他们了解和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标准;在数学课上,可以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课外活动: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在科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评价方式: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还包括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现在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他们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科教育中的德育表现。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逐渐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素质。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科教育作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渗透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可以提高学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将探讨在学科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以及渗透德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科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注重学科教育中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科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自觉遵循。
教学方法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班级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学科问题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学科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情感。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成为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德育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和共鸣。
渗透德育对学科教育的作用。
渗透德育对学科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学科教育的针对性。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科知识和技能,弥补现有学科教育的局限性,提高学科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提高学科教育的实效性。
渗透德育,使学科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渗透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现代公民。
应该注意的是渗透德育需要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匆匆而过。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应该是一种有机融合,不应该只是单一的道德灌输或者教条式的道德宣传。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安定区东关小学李常军在我17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始终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
”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
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利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这是最可取的方法。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
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
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三是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
许多教师认为,当前因思想认识引发的教育问题,已远远超过因教育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
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
企图通过传授各种学习生成技术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难以成功的。
教师在这些方面所能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德育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
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
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
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
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
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
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
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
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
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真落实。
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德育方法供参考。
(一)以史明理陶冶情感在学科教学中,要不要结合学科发展史料的问题,国内外有着长期的争论[3],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讲清概念、定律、理论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心思研究学科发展史料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讲一点学科发展史,只不过是在学生听课觉得枯燥时增加些兴趣罢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料应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主张教师要做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的有心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笔者赞同支持后一种观点。
学科发展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学科发展进步的历史背景、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自然的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价值取向、认识态度和思维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
将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教学应充分加以利用。
(二)寓德于知提高认识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
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三)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能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品德能力。
品德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力结构。
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
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推崇以能力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促成了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地转化,这种转化的正确性一面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地培养,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纵欲无度、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民族矛盾、精神空虚、世风日下等严重问题地发生,“最终将危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4]。
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转向人格本位论,以解决单纯强调能力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格本位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思考力,并上升为智慧,然后“化智慧为德性”,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
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性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
学校教育既要适应个体生活、就业和发展对能力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进步、持续发展、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对品德能力的需要,统筹兼顾,重视能力教育的理性成分,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贴近生活满足需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
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
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
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
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
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
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
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力行示范感染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
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
相反,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要求不严,习惯于松松垮垮,经常用恶语伤害学生,教学工作不负责任。
还有的教师参与赌博、炒股票、流露消极思想等。
像张寿春先生那样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某些教师的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并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