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龙:读《尚书》,学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尚书》何以为上作者:钟永圣来源:《共产党员·上》2017年第07期作者简介:钟永圣:博士,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儒学会创会副会长。
至今已出版《道德经通解》《论语通解》和《黄帝内经选讲》系列光盘和《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中国传统经济学智慧》《中国传统管理学述要》等十几部著作。
尚书》原来就叫《书》,本来是中华文化中最早的正史,记载了中华上古至周朝治国理政的史实、垂范后世的政治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记录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传承制度和传承心法,因而早在周朝就非常受重视,并在汉代始终立为学官,被称为“尚书”,是“上古史书”之意,儒家学者更尊称为“书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尚书》就是能挖掘和阐释时代价值的“要融通”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学习《尚书》中的史实,就是“了解情况”,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传承与兴替得失,以做当代镜鉴;学习《尚书》中的方法,就是为“掌握政策”提供历史蓝本,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方略。
学习《尚书》借鉴中国治国传统《尚书》主要是从最高管理层的角度来记录历史,是后世治国理政的典型范例。
虽然年代久远,当时没有互联网、高速公路、飞机潜艇等现代设施装备,但是在选贤与能、赏善罚恶、歌颂仁政勤政、痛斥暴政懒政、自我反省、维护稳定、消除叛乱、发展经济、安定民生等诉求上与现代大体是一样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易经》泰卦表明,下情上达,上志下达,上下交通,才是国家兴盛之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第3章《尚书》专项训练内容要点梳理简介:《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
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发展历程: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
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
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
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一、填空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__的历史。
《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___(朝代)才被证实。
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______,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多以_____为主。
直到_____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3.“书”原是______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_______”。
4.秦始皇焚书,相传伏生私藏《尚书》,仅存_______篇。
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______(朝代)以来的《今尚书》或《_____》。
5.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_______(人名)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
6.汉哀帝时_______(人名)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
7.东汉初,______曾得书《古文尚书》一卷,却百般珍重,表现了大家对《尚书》的珍视与尊崇。
8.后来______、_______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
9.我国记言文先于______文,且《尚书》称为“辞”,大概是当时的“______”,如今却为古语,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
【答案】一、填空。
1.记言清朝2.问句记言战国3.纪录上古帝王的书4.二十九东汉《今文尚书》。
“三读”潜入课润心细无声作者:刘海燕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6年第03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以及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满足学生审美需求。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由外及里的体验、共鸣与赏鉴,就称之为“文学鉴赏”。
培养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读”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本文将从美读、精读、博读三个方面,阐述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美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美读”,是指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以情感人的朗读,在朗读中实现声音与情感的有效融合,促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于读者眼前。
在美读中,抑扬顿挫的声音(包括语音、语调、语速等)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讲授《春》这一类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细细体会文字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在优美的诵读声里运用想象勾勒出一幅幅春之画,感受春的生机勃勃、万物更新,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讲授《钦差大臣》(节选)等剧本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让学生依据自身扮演的角色展开诵读,构建剧中人物及发生事件的具体场景,凸显矛盾冲突,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领悟作品语言的精准性,进而理解人物特征和作品内涵……美读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形式,视具体课文的特点而定。
美读的关键在于朗读者对于“读”的把握,一是要在语音、语调等方面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使用的习惯性,二是要处理好朗读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
二、精读:精品细读,疑义相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确定该作品是应该采取“精读”的方式还是“泛读”的方式。
882021年第1期总第379期VIEW ON PUBLISHING从《文史通义·书教》看章学诚的史意文/黄聿龙【摘 要】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
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
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
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
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关 键 词】尚书;春秋;史意;因事命篇;别识心裁【作者单位】 黄聿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1.026《文史通义·书教》篇,反映了章学诚晚年的史学见解,认为《尚书》是史撰的最高典范,《春秋》则是其流变。
《书教》篇通过阐发《尚书》精义,为其史学宗旨与书写范式寻求经学依据。
另,《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方志立三书议》于《书教》篇旨意亦多有阐发,可合而观之。
一、史意相承:《尚书》《春秋》本一家之学“史家之书,非徒纪事,亦以明道”,在这个前提下,章学诚认为“《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后人以记言、记事强分为二家,乃“不能究六艺之深耳”。
第一,就书写范式而言,《春秋》“比事属辞有成例”与《尚书》“因事命篇无成法”一脉相承,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体现。
《尚书》之所以能够因事命篇、不拘成法,是以周代史官记注完备为前提的。
章学诚认为“《周官》三百六十,具天下之纤析”,上至邦国大事,下至地方事务,皆为史官所记载保存。
“盖官礼制密,而后记注有成法;记注有成法,而后撰述可以无定名。
以谓纤悉委备,有司具有成书,而吾特举其重且大者,笔而著之,以示帝王经世之大略;而典谟训诰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学业水平诊断性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本试题共两道大题,含18道小题。
1—15题为单项选择题;16-18题为非选择题。
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史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
如果你想搜集有关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史料,应该选择去的地方是()A.北京周口店B.云南省元谋县C.陕西省半坡村D.浙江省河姆渡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
他们最有可能使用的生产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铁农具D.骨耜3.下列能使用打制石器,并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4.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
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A.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B.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C.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5.“稻花香里话丰年”。
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6.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①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②磨制石器,制作陶器③火的使用,人工取火④定居生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A.长江下游B.淮河下游C.黄河中游D.黄河下游8.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
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
这一权力过渡的制度依据的是()A.血缘B.门第C.贤德D.财力9.在早期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贵族墓地与平民墓地在规模大小和随葬品数量上有较大差异,这说明了()A.早期城市完全形成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C.原始宗教礼仪出现D.经济的不同发展10.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现象,后世在中外历史上广泛存在。
黄少龙:做战略必备才学识
中国兽药策划网编辑
一、才——宝贵之天才
简单来说,战略就是分析预测,从而制定长程规划。
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汇集、整理和提炼信息并善加利用的能力。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的:“简单绝非容易”。
它是以决策者缜密而又灵活,且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为基础的,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天才。
二、学——广博之知识
天才的发挥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而知识不能仅限于专业的深度研究,还必须要有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
一个人知识面宽了,眼界自然会宽广,思路自然会开阔,思维也自然会有高度。
而思维既有高度,便不会轻易陷入某个狭隘格局中,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识——独到之见解
只有融入了自己独到见解的战略才真正具有竞争力。
而独到见解的形成一定少不了经验的积淀,因此,做战略一定注意总结经验。
不过,一个人的经验再丰富也是有限的,聪明人总会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所用,从而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正如卑斯麦所云:“愚人说他们从经验中学习,我则宁愿利用他人的经验”。
《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丛连军【摘要】近年来,《群书治要》作为治国安邦的匡政巨著,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围绕《群书治要》的考译、推介和思想研究,尤其是对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内涵非常宽泛,具体包括《群书治要》的治政规律与治国理念、为政以德、圣贤教育、民本思想、选用人才等方面内容,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起来.通过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阐释,发现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很多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还存在对《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热点问题研究不平衡的问题,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7页(P14-19,37)【关键词】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治政规律;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圣贤教育;选用人才【作者】丛连军【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吉林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与虞世南、褚亮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唐太宗在总结阅读《治要》的感受时说:“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贞观政要》)。
魏徵于序文中说,这部书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经唐代发展史实充分证明,这部巨著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是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是古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体现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见诸于政治、经济和伦理等各个领域。
《治要》自近年由日本回传中国①关于《治要》一书回传中国的具体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
具体内容可参见《群书治要译注》(中国书店2012年版)、《魏徵与〈群书治要〉》(《文博》1990年第3期)和《〈群书治要〉回传考》(《理论界》2011年第9期)等著作和文章。
黄少龙:读《周礼》,学管理中国兽药策划网专职编辑引言小编前段时间写过一篇《读《尚书》,学管理》。
《周礼》和《尚书》同为儒家“五经”之一,现在再来试着挖掘一下《周礼》中的管理之道。
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合理的设置官员,分配职责,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无论何种企业,如欲使员工克己职守,各安其位,都一定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匡扶,而制度如欲充分发挥效能,则必以管理者的合理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为基础。
如何做到“合理”呢?古人用字往往言简而意深,其关键正是在于这“设”“分”二字:“设”指“设岗位”,“分”是分职责,设岗位要简繁适中而避免多而不当或少而不足;分职责要清晰明确而不能使之相互侵扎甚至掣肘,此二者做足功夫,则“民极”指日可待矣。
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大事听从长上,小事则自己裁定。
何谓管理?简言之就是通过管人而理事,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事情的处理上。
对中层管理者而言,如果事无大小,一概请示上级,就会被人看成是没有主见和能力的人;反而言之,如果事事独断专行,无视上级的存在,其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作为中层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分辨事情“大小”的能力,尤其是在处理突发状况时。
这一方面是需要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以使个人权限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就需要当事人自身谨小慎微,灵活掌握了。
以世事教能,则民使职以自身技艺教授百姓,百姓就不会失去常业。
管理者的重要“身份”之一是“教练”,亦即负有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培育其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之责,这个已是当今管理界的共识。
因此,作为管理者既不能只下达任务,静待其成,也万不可亲冒矢石,时刻冲锋在第一线。
对于前者宜牢记两句话:1、“站着说话不腰疼”;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后者也有两句话以资警醒: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温室里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道理简明,不用多说。
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德行高低为标准来制定爵位,那么百姓亦会慎重德行的修养。
这句话表明的是,统治者的倡导对于社会风尚的形成至关重要,上崇礼,则下亦崇礼;上尚义,则下亦尚义;上重视德行,则下亦重视德行。
经典常谈尚书第三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尚书》又名《易言经》,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之一。
它是春秋时期易学家及其后世学者集体总结出来的一部典籍,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教育民众为目的;其中记录着经典及其相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常谈尚书》的第三主要内容集中讨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做主人翁,即治国理论。
分为三部分:政治、服务和态度。
第一部分是政治理论,包括政府的组织制度、国家的机构化管理、国家的政策实施、财政制度、科层制度等内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以“宪法为本”为基础,主张以廉洁、实际、尊重社会公正为核心,力求建立健全的政治体系,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及长期发展。
第二部分是服务理论,主要记述了政府的功能和地位。
按照这部书的观点,政府及其官员应当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以满足人民的社会、经济、心理和生活需求,改善人民的生活、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繁荣。
第三部分是态度理论,涉及人们与他人交往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并以此指导日常行为。
《经典常谈尚书》认为,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
应做到心态恭敬、奉献仁爱、懂得宽容等,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经典常谈尚书》的第三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深刻指导着中国近代以来政府的统治,并给予了未来的发展实施极大的指导作用。
它的精神核心是以友善、公正、尊
重的态度,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维护国家的稳定,建立文明社会。
借此,人们有可能在社会上获得尊重、安全,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经典常谈第三章尚书500字摘抄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
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
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2.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
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
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3.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
每一博士各有弟子员若干人。
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
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
4.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
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
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
5.今古文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
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
“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
6.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
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
7.“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拘束。
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这叫作“鬼治主义”。
8.“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
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建筑在人性上面。
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
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
”这叫作“德治主义”。
黄少龙:以小见大说管理中国兽药策划网专职编辑上周末我电脑出了点毛病,去售后服务网点修理。
到那儿时将到九点,见主管经理正召集众人员做晨会。
我坐在一旁等。
那经理情绪高昂,语声嘹亮,竟自做了个十来分钟的小演讲。
听他话中之意,是说昨天面对顾客时出了几个问题,要好好总结反思,今天乃至以后绝不再犯。
最后是经理带头喊口号,众人齐声而和,倒也声势甚壮。
喊口号毕,众人准备工作,那经理过来招呼我,着实热情。
说起刚才的事,原来这地方九点上班,这经理每天都早几分钟集合众人,做作总结,鼓鼓士气,开始新的一天。
从主管经理的角度看这个现象这种晨会很多企业都有,从主管经理的角度,可以帮助员工树立一天的工作重点,更好的调整工作状态,也便于更好的树立主管领导的权威。
但问题是,员工怎么看,管理的目标和对象是员工。
那经理很是健谈,就和我大谈这样做的好处。
他说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下属每天感受到上级的权威,从而不敢有丝毫懈怠渎职。
我觉得很有道理,心中不免对这经理有些佩服。
从员工的角度看这个现象哪知接下来我和一位修理人员单独相对时说起这事,这人对此简直深恶痛绝,说道这“每日一训”“既无聊又无用,大伙一致对此痛心疾首,因此而整天带着坏心情上班”。
这位老兄对他们经理似乎怨气甚深,又说这经理刚来没多久,却规定了好多讨厌的条条框框,私底下常被员工们骂得狗血淋头。
小问题中的大思考:1、作为管理者,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如果说上述案例中的这位员工因为怨气深重,说话难免有点儿偏激。
但这种员工和管理者认知不匹配的事情岂不是每天都在不同的企业上演?管理无小事,管理重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件小事足为所有管理者之戒:在制定某些方案时一定要广泛征求下属的意见,因为方案的最终受众或载体是员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极其重要;当然,不仅是制定时,实施过程中更加需要经常性地征询下属意见,以随时对方案进行调整,确保其良性实施。
说到这里,有一点必须一提,就算下属没有异议,管理者也不应就此以为自己的方案完美无缺,或是受到了众人认可,因为多数情况下属会碍于上级的职位优势而不愿提出批评。
由浅入深,分层诵读,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成效
黄少华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研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古诗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古诗词学习应继承诵读传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是当今的古诗词学习,已难以争得“读书千遍”的悠闲时日,因而必须优化诵读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分层诵读,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主动性,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成效。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黄少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小学生古诗词学习重在诵读 [J], 王清丽;
2.低龄学习者古诗词诵读的多模态学习策略探索 [J], 王佳; 惠天罡
3.在诵读体验中深入学习古诗词 [J], 王宁宁
4.多模态学习策略对提升低龄群体古诗词诵读效果的启示 [J], 惠天罡
5.在诵读体验中深入学习古诗词 [J], 王宁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少龙:企业问题处理的三层境界
中国兽药策划网编辑
一、事既至而后计,应之常不足
事情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应付起来就会力不从心。
这类管理者往往是在问题出现并明确后,这才着手解决。
这样“有的放矢”,固然理路清晰,但问题明确之际,往往亦是“火烧眉毛”之时,因此只有“且顾眼下”。
而这适足以导致严重后果: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却引发了其他诸多问题,于是最终的结果遂为“火势蔓延,救不胜救”。
二、事未至而预图,处之常有余
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那么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
这类管理者通常都能未雨绸缪,于问题出现前设想各种情况,并制定相应对策,以求有备无患。
当然,世事难逆料,“有备”未必一定“无患”,但事先既有准备,处理时便心中有数;再者,做好了准备就树立了信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这已然成功了一半。
三、与其费心“除疾”,不如专意“养体”
与其竭力解决问题,不如尽心预防问题。
这是处理问题的最高境界。
一般而言,优秀的管理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条规律。
他们关注的不是“我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我如何不使问题出现”,换言之,也就是如何从根源上杜绝问题。
这当然需要管理者的高瞻远瞩、洞烛先机,不过客观地说,再强的管理者也不可能杜绝一切问题,这里所强调的,是要时时存着此种观念,以免舍本逐末。
历史告诉我们:管理员是个神职业,“老子”也当过啊!
历史告诉我们:管理员是个神职业,“老子”也当过啊!在从古至今诞生的众多不平凡的人物,其中有不少人在职业履历中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共同点:都曾经做过“图书管理员”。
无疑,“图书管理员”们在常人眼里往往是神秘却又极富魅力的。
莫言,原解放军保定某部图书管理员(时名管谟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1925年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当图书管理员
冼星海,1926年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
毛泽东、李大钊,都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
天龙八部最牛逼的那个和尚也是看图书馆的
据史料记载,老子曾是周朝官方文献管理员,由此奠定了《道德经》五千字真言的渊源;还有管史籍的司马迁、班固,各自成就煌煌巨著。
不难看出,如满库图书般的博学、智慧是他们的特点,似工整字体般的善思、冷静是他们的共性。
图书馆里蕴含的人类文明之精华,让他们纵情畅游博文广志,无疑打下了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础。
本文作者:三观碾压机。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模式探微发布时间:2022-01-07T02:56:41.61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4期8月作者:邱祖贤[导读]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逐渐完善,而在小学教育中邱祖贤昭平县富罗镇思乐村小学广西贺州市 546809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逐渐完善,而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更加注重为学生开展专业化教育,使学生们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己。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们来说,教师开展专业性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训练上,从而使学生们拥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策略引言:小学三年级是个特殊的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
想要培养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阅读训练上,让学生们自主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且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语文阅读素养的目的。
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现状在小学三年级时,语文教学其实并非十分完美,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改进,尽量做到将教学过程趋于完美。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心智发育不完全,并且年级较低,很多字还未涉及会出现很多字不认识,而导致对语文阅读性质不高,在理解方面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一个整体的阅读思路和目的,阅读也就变得十分随意,甚至在一些学校中,语文教师不注重阅读的教学,管理也不严格,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意识,缺乏兴趣,从而学生们逐渐丢弃阅读训练,阅读素养也就无法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出现的问题(1)课堂氛围差相信有很多小学中会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都是来自大学的毕业生,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完全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而这就使得阅读教学进展不顺畅。
以课堂为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黄明良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3)003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课堂为主体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总页数】3页(P94-95,99)
【作者】黄明良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子弟学校,广西,桂林,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2
【相关文献】
1.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J], 郭仁娟
2.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J], 张生彪
3.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J], 张军强
4.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J], 李琴芳
5.问题导向,走向深度阅读——小学语文课堂以问题导向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层进性阅读能力的探索 [J], 何思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专题会议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年(卷),期】2022()6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的意见》,2022年5月17日,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专题会议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召开,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张俊豪等三位专家连线出席会议,自治
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利来友,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副处长刘亚军,广西出版
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张艺兵,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施伟文,以及广西民
族大学、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等多家单位的古籍专家参加座谈会。
会议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石立民主持。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广西教育出版社召开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
2.集团5G工作推进组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5G各项工作
3.2014年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在广西壮
族自治区图书馆召开4.淮北师范大学召开学习《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安徽卷)》编纂座谈会5.大力推进古籍工作,提升古籍出版质量——从《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谈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少龙:读《尚书》,学管理
中国兽药策划网编辑
引言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
它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内容多为上古圣帝的治国之道。
“尚”有“崇尚”、“典范”之意,由此即可看出其内容是如何精深和宝贵。
下面我们就翻开这部数千年前的古书,在古人朴实而又深邃的辞句中去探寻那些永恒的智慧……
黜陟幽明,庶绩咸熙
正确合理地执行官员的罢免和提升制度,各方面的政绩就都会兴盛突出。
管理者能否做到赏罚分明,直接关系着其是否“庶绩咸熙”。
这就需要有一套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但更重要的还是严格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因为这是实行奖励或惩罚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在合理的考核制度下才谈得上“黜陟幽明”。
所以,赏罚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一定不能脱节,而必须是自然融合,能够做到无缝对接的。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民间没有被遗弃的贤人,天下各邦就都会安宁。
团队所有成员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自然会无往而不利。
关键是如何做到呢?这似乎十分不易,严格说来甚至无此可能。
不过,“不得已而求其次”,其实只要能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并善加利用,那么也就差不多算是“野无遗贤”了。
所以,优秀的管理者总是注意挖掘员工身上的亮点并使其发光发热,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才尽其用”。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任用贤者不要怀疑,除去奸邪不要犹豫。
很多管理者都有过这种体验:每欲进行人事调整(尤其是较大规模的),却总觉得“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瞻前顾后,一拖再拖。
这是思维认识上存在误区,须知世上任何事都是有利亦有弊,“壮士断腕,洗心革面”当然比“饮鸩止渴,残喘苟延”好的多。
所以,“任贤”和“去邪”时切不可犹疑拖延,而要拿出你的决心和魄力,静待破茧成蝶!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以简易不烦的方式对待臣下,以宽厚广博的胸怀驾驭众民。
许多管理者都知道“放手”的重要性,并且也决心这样做,但往往由于胸怀不够而“欲放不放”、“拖泥带水”。
最典型的现象是管理者下达任务的同时往往规定方法,并在下属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很多时候却变成了掣肘)。
这对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力都是极为不利的。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了,就给你的下属放手去干的权力,而不要总去“打扰”他!
结语
《尚书》(还有我国的好多古书)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这里这几点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国学的兴趣和重视。
若如此,笔者将不胜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