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点一:弹力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这种因物体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种类很多,物体受到拉力、压力、支持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弹性形变(包括坚硬物体上不能直接看到的微小形变)而产生弹力。
弹力有关注意事项:1.弹力是接触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包括人眼不能观察到的微小形变)。
2.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以及形变的大小有关。
3.弹力的方向跟物体的形变的方向相反。
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伸长和拉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这是弹簧测力计的理论依据。
知识点三: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待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之内。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每一个大格代表多少牛,每一个小格代表多少牛。
3.校零,测量前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若没有对齐,要调节至对齐(校零)。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避免由于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
5.使用前要轻轻拉动几下,以防弹簧被卡住。
6.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知识点一:重力的大小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产生的力叫重力(G)。
重力的性质: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无论静止还是运动,都收到重力作用。
2.重力是力的一种,它的施力物是地球。
3.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也吸引地球。
4.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当质量成倍增加,重力也成倍增加,它们的比值不变。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9.8N/kg。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G=mg,其中g取9.8N/kg,有时也取10N/kg。
知识点三: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三节匀速直线运动重点难点一、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说明(1) 物体所做的直线运动可分为两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速度是不变的,无论用多长时间(多少路程)计算出的速度都相同;而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速度是变化的,通过速度公式求出的速度跟所取的时间长短及路程远近有关。
(3) 物体实际的运动多是变速的。
二、科学探究: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探究问题:同学在1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1) 实验器材:皮尺、停表、标识物(小旗…)(2) 实验原理:s vt =(3) 实验步骤:先利用皮尺将100m的路程分成每10m一段,并做好标记。
再利用停表测出你的同学每达到一个标识处所用的时间,并做好记录。
(4) 整理数据,将数据以表格或图象的方式给出。
这样一目了然,既便于自己分析问题,也便于别人阅读。
(5) 结论的获得。
说明(1) 结论应以实验所测量的结果为准,不能考虑到结果与日常经验不符,或与别人的结果不一致,形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2) 对于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分的段数越多,所测得的速度越接近于真实值。
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只能粗略地描述其运动快慢变化,即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
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还,何时中途停留。
(3)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svt=求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平均速度。
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
在公式sv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 一定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直线运动2. 详细内容:(1) 学习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学习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运动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概念、分类以及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直线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分类;2. 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重点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演示:通过PPT展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规律;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六、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4. 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速度为4m/s,行驶了5分钟后到达学校,求小明的位移。
答案:小明的位移为1200m;2. 题目: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了30分钟后停车,求汽车的位移。
答案:汽车的位移为180k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通过PPT演示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达到了教学目标;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非直线运动,如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等,并尝试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整体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承上启下。
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有利于教学。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三维目标新I课I标I第I 一I网知识与技能1 .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 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 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2.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方法J * 丿」[厶来源:Z*xx*]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力越强。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涉及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色散现象的定义、原因,太阳光的组成,光谱的观察,以及彩虹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散现象,理解色散产生的原因,掌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光谱,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太阳光的组成。
重点:掌握色散现象,认识光谱,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屏、幻灯片、激光笔。
2. 学具:彩色笔、白纸、剪刀、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制造彩虹,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2. 例题讲解(1)色散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太阳光的组成。
(3)光谱的观察。
(4)彩虹的形成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棱镜,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2)分析彩虹的形成原因。
4. 知识巩固(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察心得。
5. 知识拓展(1)介绍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
(2)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六、板书设计1. 色散现象的定义、原因。
2. 太阳光的组成。
3. 光谱的观察。
4. 彩虹的形成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色散现象的定义、原因。
(2)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原理。
2. 答案:(1)色散现象:白光经过某些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使得白光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3)彩虹的形成原理:阳光在雨滴中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彩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色散现象。
杨集一中八年级(物理)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在动手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复习】
1、一个简单电路是由 、 、 、 组成的。
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是 的。
电路连接好,经检查无误后才能闭合并关。
2、画出电源、开关、电灯、和交叉相接的导线4个电路元件符号:
、 、 、 。
【独学、群学】
阅读课本106页【想想做做】先画出电路图,试着用你手中的材料连接电路图。
阅读课本106页串联和并联
3、什么是串联?
什么是并联?
【知识链接】
1、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后,依次经过每个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
在此过程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因此各个用电器的工作互相影响,只需一个开关便可控制所有用电器。
2、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后,分成两条或多条路径分别流经各个用电器,然后汇合回到电源的负极。
在此过程中,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因此各个用电器的工作互不影响。
分叉之前和汇合之后的部分称为干路,每一条路径称为一个支路,如果开关处在干路上可控制所有用电器,处在支路上只可控制本支路的用电器。
【班内大展示】
1、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
2、认识生活中的电路:
判断下列电路元件的连接是串联还是并联?
○
1教室里的几盏日光灯是 ( ) ○
2手电筒里两节干电池是 ( ) ○
3教室里的一只开关控制一盏灯,开关和电灯是 ( ) ○
4马路上排成一行的路灯是 ( ) ○
5节日里装饰用的一排小彩灯是 ( ) ○
6家庭电路中的电灯、电冰箱、电视机是( )的,开关和它控制的电灯是( )的 3、请在如图所示的黑箱内画出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同时亮或同时灭的可能画法。
【达标检测】
(一)下面列举的几种实际电路,各元件之间属于并联关系的是( )
A 、电视机遥控器中的两节干电池
B 家中的电灯和开关
C 、门铃和门铃按钮
D 、家中电灯和电冰箱
(二)在电 路中有两盏电灯和一个开关,灯泡正在发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断开开关,两灯都不亮,这两灯一定是并联的
B 、若断开开关,两灯都不亮,这两灯一定是串联的
C 、若断开开关,只有一灯亮,这两灯一定是串联的
D 、若断开开关,只有一灯亮,这两灯一定是并联的
(三)学校有前、后两个门,在前、后门各有1个开关。
在学校保卫室有甲、乙两灯和电池组。
要求:前门来人甲灯亮,后门来人乙灯亮。
请设计这个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连接实物图。
(四)根据文字叙述要求设计电路。
给你两盏灯、两个开关、一个电池组、若干导线。
要求:开关都闭合时,两盏灯都亮;只闭合S 1,L 1、L 2都不亮。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