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中转变——对中国民族政策调整的设想
- 格式:pdf
- 大小:179.8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作者:***来源:《社会工作与管理》2024年第01期摘要:社会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政策依据重要历史节点划分为渐进发展、渐进转型和渐进融合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呈现出单一性、交替性和融合性特点。
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产生以上特点的原因。
研究发现,福利供给制度中的自我锁定效应、外部效应、协调效应推动了中国社会政策变迁。
而以上变迁是利益选择、效率公平转化以及社会政策系统内部制度体系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政策;历史制度主义;福利供给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4)01-0090-09一、引言社会政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助推器,对于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政策的研究离不开对福利供给主体和福利类型的讨论。
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在分析美国福利制度变迁时,根据国家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将福利制度划分为补缺型和制度型。
[1]这一分类法强调国家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福利角色转变,即家庭和市场的福利供给任务随着工业化进程递交给国家。
蒂特马斯的剩余福利模型、工业成就—成绩模型和制度性再分配模型[2]是对上述福利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从家庭、市场、国家的福利角色方面分析中国社会政策。
埃斯平·安德森以社会权利为出发点,将福利国家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三种模式[3],而蒂特马斯则将福利类型总结为普遍性福利和选择性福利。
[4]中国社会政策演进实践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对社会政策的研究聚焦于社会政策分析范式[5-6]和社会政策理论[7],学者运用西方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的时代热点问题,总结其历史阶段性成果。
[8]总的来看,根据国家和市场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结合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政策历经国家统筹型、市场主导型和国家主导型三大发展阶段[9],具有兜底保障、适度普惠、高级普惠和多元积极参与的阶段性演进逻辑。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朝首创皇帝制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始皇采纳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朝颁布统一全国的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围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百越”。
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皇朝部矛盾,是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中国民族政策的演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实习生赵欢陶思思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比邻而居。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相关权威专家日前分析说,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决定了加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边防巩固的一项重大任务。
采访中,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在谈到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时告诉本刊记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夕,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
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这是在1949年9月29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完成的。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基本政策,作出了重大决策。
这就是:按照中国国情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用法律形式确定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查阅共同纲领第六章,其中专门就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作了4条原则规定: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对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看法作者:王斌丁璐璐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在当前形势下,能否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民族矛盾问题,加强民族的团结,对我国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和谐稳定的多民族国家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矛盾民族政策繁荣认识[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81-0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社会历史过程,其矛盾的爆发也一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任何对民族问题的忽视,都会造成民族间矛盾的积累和爆发。
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但必须谨慎处理的问题。
我党在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然而在当前,部分民族分裂主义死灰复燃,愈发张狂。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任何妄图分裂我们的势力,都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回顾每一个国家分裂造成的政治动荡,我们对我们的民族政策方向愈发清晰,我们充分认识到:一、高度重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民族是人类社会组成的重要方面,其存在必然伴随着诸多问题。
民族矛盾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我党历来对民族问题保持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党和政府处理边疆问题的重中之重。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会日益提高,各种外来因素也会层出不穷的出现,从而令本来很复杂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新的难点。
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松懈,始终保持对民族分裂势力的高压态势,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倾向,妥善协调好民族关系,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创造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
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少数民族自主权利无产阶级民族理论认为,解决民族问题,根本在于贯彻民族平等,即一切民族享受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
浅析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政策作者:王宏亮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在此前提之下,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制定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
60年来,在民族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现阶段正确客观的来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有着很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政策民族政治文化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表述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近代以来,由于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许多进步人士都认识到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的“民族”中就提出了其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主张,并体现在后来的临时政府的许多相关法令之中。
虽然这些主张与法令后来基本都没有能够付诸实践,但是其开创了近代民族政策的先河,對后世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之下,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些列党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自己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实行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已经形成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
[1]我国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其实质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和谐。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探究思考】: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依靠什么制度来实现和保障的呢?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时空坐标】【回顾旧知】: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⑴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⑵并存:和亲、会盟。
如秦明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⑶归属:加强管理①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②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③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④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⑤互市贸易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探究思考】2、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①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②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
不④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展示大量图片和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10:AAAAACA B C C11.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①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①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
近代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研究概说
近代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研究主要涉及中国政府对不同民族的管理和发展措施,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这方面的研究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政策的历史演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包括清朝、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变迁。
2. 民族自治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和其他各类自治地区的管理模式、政策措施以及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研究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宣传教育、就业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等手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融合发展。
4.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承工作,包括民族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传播,旨在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
5. 民族宗教政策与民族信仰保护:研究中国政府对各民族宗教活动的管理和保护,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这些研究旨在推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惯,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
课时规范练35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1.(2021广东学业考试)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界地带。
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
这一变化( )A.延缓了宗法制度的衰落B.模糊了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C.激化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2.(2021山东临沂二模)“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这说明唐朝鸿胪寺的职责是( )A.负责宾客接待礼仪B.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C.负责对外交往事务D.对宾客“出蕃册授”3.(2021广东梅州月考)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
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
这反映了唐朝(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4.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各个等级。
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
等级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
这说明明朝(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5.(2021广东佛山月考)2世纪前后,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
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
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6.(2021辽宁沈阳三模)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2009年10月12日10:22 来源:《中国民族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动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回顾60年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认识,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编者1949年到1957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随着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的贯彻实施,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民族地区逐步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的确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它根据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明确提出按照中国国情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
《共同纲领》还全面阐明了我们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性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这些提法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又显示出鲜明的时代创新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础和行动指南。
1953年7月,中央统战部根据1952年全国民族政策大检查的情况,起草了《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作了全面的评价,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各民族获得解放,民族压迫根本消除以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任务是“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来建设伟大祖国的大家庭;在统一祖国的大家庭内,保障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的平等,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在祖国的共同事业的发展中,与祖国的建设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地发展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稳步的和必要的社会改革在内),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落后的民族得以跻于先进民族的行列,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民族政策实施的步骤概述民族政策是国家为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民族政策实施的步骤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推动。
本文将介绍民族政策实施的一般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一:制定总体目标和原则制定民族政策的第一步是明确总体目标和原则。
总体目标是确保各民族平等发展、和谐共处,实现全体民族共同繁荣。
原则是指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理念,如平等、团结、自治、发展等。
•确定总体目标:明确国家对民族政策的总体要求,确保各民族共同发展,保障民族团结和谐。
•建立原则框架:制定民族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后续步骤提供指导。
步骤二:开展民族状况调查为了科学制定民族政策,需要全面了解各民族的状况和需求。
因此,进行民族状况调查是实施民族政策的重要步骤。
•收集数据:调查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经济状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状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步骤三: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在了解各民族的具体状况后,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经济支持: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推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育培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素质和技能。
•文化保护:制定文化保护政策,加强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步骤四:落实自治权利实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保障各民族的自治权利,确保各民族能够参与自治和自我管理。
•设立自治机构: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构,使各民族能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自治权力。
•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法规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自治权利。
步骤五: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推动民族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各类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各民族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