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三维设计》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配套课件专题生态系统的功能(难点增分课)(张)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3
第一部分专题二基因系统生命世界异彩纷呈,而基因是生命与生命的连接点。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基因至少符合作为系统的四个基本特征:基因具有一定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基因通过变异具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基因通过mRNA建立与蛋白质的联系;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
本专题着重从系统的视角理解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联系,同时将“系统思想”及其思维方法运用于专题复习中,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模型构建2.模型分析本专题也可通过“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运用“系统思想”对模型简析如下:①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对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②系统的功能:对应“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的表达”;③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应“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其中,①重在阐述基因的物质构成、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细胞基础,从而揭示基因的物质性和稳定性等特征;②从基因的传递规律和对生物性状的调控机制两个方面,分析基因的连续性和调控的精确性特征;③侧重描述进化的原材料,即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以及结合育种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讲述遗传规律的运用和发展,阐明基因的可变性特征。
第1讲基因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基因的本质1.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只得到S型菌落B.实验过程中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C.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D.实验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细菌各种组分的作用解析:选A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的菌落有S型和R型两种。
2.(2016·广州一模)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
对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C.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解析:选B 本实验是将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别进行放射性标记,来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35S 标记组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亲代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上,随着细菌一起沉淀,沉淀物放射性偏高;35S标记组,35S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外壳,未能侵入细菌内部,子代噬菌体不含35S,32P 标记组,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的DNA,会侵入细菌中,子代噬菌体部分含有32P。
【三维设计】(通用版)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稳态系统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三稳态系统“稳态系统”专题,重点探讨生物个体稳态的维持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系统”内部稳定的原因及其调控机制。
以“系统”的观点分别从个体的非生命系统——“内环境”以及宏观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两个方面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阐述,但二者之间并非孤立、割裂的,它们是从不同层面印证生命系统稳态的两个实例。
因此,以稳态为主线,建立个体和生态系统两个视角间的联系,对于培养整体性思维十分有益,并有助于形成认识生命活动所应具有的动态观。
本专题按照生命系统的层次性,顺次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编排。
对每一个层面我们都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去考量它们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发展变化过程。
1.模型构建2.模型分析本专题仍然可以依照“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分析:(1)对于生物个体的稳态(以人体为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稳态系统的组成;呼吸、消化、循环和排泄等器官是稳态系统的结构基础;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是系统的功能;内环境的失调及恢复是系统的发展变化。
(2)关于群体的稳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生物体外的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系统的结构包括种群、群落等;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系统的发展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
可见,以稳态系统为线索,运用系统思想阐释生命稳态,把握专题架构,对我们理解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性和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系统——稳态与免疫第1课时稳态及其调节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C.内环境的稳态仅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解析:选C A项中的三种物质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三维设计】(通用版)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细胞系统教师用书.doc第一部分专题一细胞系统“万丈高楼平地起”,耸入云端的高楼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垒积,而细胞则是构筑生物体大厦的基石。
细胞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既有自身的组成要素,又会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上的交流,因此,细胞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开放系统。
用系统的视角来理解细胞的整体与局部的联系、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可将知识串珠成链,避免支离破碎地认识细胞,有助于同学们建构细胞“活”的概念。
下面,通过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本专题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模型构建2.模型分析本专题可通过“细胞系统的组成→细胞系统的结构→细胞系统的功能→细胞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运用“系统思想”对模型简析如下:①细胞系统的组成对应“组成细胞的分子”;②细胞系统的结构对应“细胞的基本结构”;③细胞系统的功能对应“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④细胞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应“细胞的生命历程”。
其中,①与②重在强调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即由元素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膜、质、核等基本结构进而构成细胞的完整结构,从而揭示了细胞结构的有序性,为建立细胞整体性这一观点奠定了基础;②与③重在强调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细胞作为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性;④重在强调细胞的动态性,即细胞时刻在发展变化,经历增殖、生长、分化到衰老、凋亡等过程。
第1讲细胞系统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考点一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在其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B.不同细胞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相同时,它们的代谢强度相同C.衰老的细胞中水分减少、代谢缓慢、细胞核体积变小D.动物细胞发生渗透吸水时,其细胞液浓度会逐渐减小解析:选A 葡萄糖、蛋白质、脂肪都可作为能源物质氧化供能,在彻底氧化分解后,生成CO2和H2O;细胞的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是影响细胞代谢强度的原因之一,所以细胞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相同时,它们的代谢强度不一定相同;衰老的细胞中水分减少、代谢缓慢、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