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十)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1.01 KB
- 文档页数:8
题型组合滚动练10(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
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卧/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
回过头来,只一道断瓦颓垣....(高大/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
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
城垛..般的围墙,①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
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
②暮.蔼里..,.(.融合../.熔合..).在一起。
难道是玉宇琼楼...........,③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荫中。
”④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
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坳.(yào) 断瓦颓垣 B .城垛 玉宇琼楼 C .甬.道(yòu) 玲珑剔透 D .暮蔼 瑶宫贝阙B [A 项,“坳”应读“ào ”;C 项,“甬”应读“yǒnɡ”;D 项,“暮蔼”应为“暮霭”。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俯蹲 高大 熔合B .俯卧 高大 融合C .俯蹲 剥落 融合D .俯卧 剥落 熔合C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狮子会“卧伏”,但石狮子造型多是“蹲踞”状,根据一字区分法可知第一个词应该用“俯蹲”而非“俯卧”;结合上文的“断瓦颓垣”等语境可推知,“红门”应该是“剥落”的,此处不该用“高大”,这样就能判断出答案是C项。
若再简单区别一下“融合/熔合”(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熔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的判断正确。
]3.文中横线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C[③处的逗号应为问号。
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
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
“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
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
“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
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化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
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交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
如果没有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就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的演变了。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画家陈丹青说:“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了没有,人发明什么,就有什么艺术。
”艺术发展总是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变迁成长,从艺术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在融入新技术文明的潮流下获得再生。
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
著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以他独具的艺术创意与视觉特效设计,借助先进数控技术,用传统烟花神奇地演绎了“70”“人民万岁”等字样,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力量把观众带入了火药爆破艺术的震撼空间。
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在科技变革中不断调整更新,丰富着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艺术表现力也因为技术加持获得了超能动力。
当代艺术与生活间距离越来越小,艺术就是生活,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多种艺术呈现融合趋势。
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
如同照相机的发明产生了摄影艺术一样,虽然数码相机的发明把胶卷相机送进了博物馆,却也使摄影变得更简单,摄影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
山东泰安市届高三二轮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试卷类型;A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4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
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
“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
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
“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
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
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跷王子于子豪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
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
“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
”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
“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嘛?”母亲对“故事会”提不起什么兴趣,夹了块肉,就往娃儿碗里送。
父亲听到母亲如此评价,便说道:“那就是你不懂了,这“故事会’是我们这儿的魂,需要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以‘惊、奇、险、彩’为主,各种历史人物结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敲锣打鼓,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咱的东西。
”听到父亲如此说,母亲便只好摆摆手作罢。
隔日,元宵。
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飘”着一个高高的人。
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
”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
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
”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
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
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
“娃儿,好看吧。
这千年的东西都传承下来了,你长大以后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不要丢了自己的魂。
”回到家后,母亲已把晚饭做好,也没询问今天的情况,倒是王娃儿先开了口。
“我想去学踩高跷。
”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
“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
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
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第二次联考卷2023-10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文学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该国家出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速率,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文化发展走向。
著名文学研究学者在其所发表的文章《艺术哲学》当中曾明确提出,文学艺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种族、外部环境以及时代这三大要素的支持,一旦种族、外部环境以及时代这三大要素不符合文学艺术发展的需求标准,那么文学艺术将很难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
就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言,在我国国内存在着诸多文化形式,如传统文化等,而这些文化需要被梳理整合才能够有效创设出符合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与重建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而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外部发展环境支持。
为此,首先,相关的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必须要准确有效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有效地分析出我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确当代文学理论所承囊的具体传统文化。
其次,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各项当代文学理论重建研究工作。
最后必须要综合分析各项文学制度对文学理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内容,然后结合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这些文学制度,保证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扶助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探究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反思与重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有效地分析出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全局的角度探究当代文学理论的脉络以及发展主因,才能够保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建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
但是现阶段,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对当代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文学研究学者所讨论出的文学理论重建策略并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事实证明,只有探究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有效地分析出文学理论当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建工作能够持续有效且保质保量地完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文情节提示:高俅的义子高衙内在岳庙调戏林冲娘子不成,又与陆谦设计,将林冲娘子骗至陆家楼上。
林冲闻讯赶来,高衙内跳楼逃走,因惊吓而生起病来。
)且说老都管至晚来见太尉说道:“衙内不害别的症,却害林冲的老婆。
”高俅道:“几时见了他的浑家?”都管禀道:“便是前月二十八日在岳庙里见来,今经一月有余。
”又把陆虞候设的计,备细说了。
高俅道:“如此因为他浑家,怎地害他?我寻思起来,若为惜林冲一个人时,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生是好?”都管道:“陆虞候和富安有计较。
”高俅道:“既是如此,教唤二人来商议。
”老都管随即唤陆谦、富安入到堂里,唱了喏。
高俅问道:“我这小衙内的事,你两个有甚计较?救得我孩儿好了时,我自抬举你二人。
”陆虞候向前禀道:“恩相在上,只除如此如此使得。
”高俅见说了,喝采道:“好计!你两个明日便与我行。
”不在话下。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
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
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
”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
那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
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
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那汉递将过来,林冲接在手内,同智深看了。
但见:清光夺目,冷气侵人。
远看如玉沼春冰,近看似琼台瑞雪。
花纹密布,如丰城狱内飞来;紫气横空,似楚昭梦中收得。
太阿巨阙应难比,莫邪干将亦等闲。
当时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
”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
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
”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
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
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
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
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
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
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
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山东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测评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词原本是当时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即为了“应歌”与“佐欢”,故被称作“艳科”。
而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广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
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春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词的题材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
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
严肃的题材和崇高的格调,似乎是词体所不能承担的。
苏轼认为词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才不再是“小道”。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一股豪放之气,一洗脂粉俗气。
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
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如《水调歌头》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大量典故入词,使词既可以浓缩性地叙事,也可以曲折深婉地抒情。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替代性地概括作者射猎打虎的过程,用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词最初只是用以演唱的“曲子词”,诗的地位要高于词,词要合乐、谐律。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山东)(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被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3)(山东)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
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
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
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
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
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
他壮着肚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
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
”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对。
”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这我不能说。
”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
”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
多大了?”“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
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
”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
“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
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
”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
你不想去看看吗?”“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
”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十)(山东)(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捉贼张爱国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
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
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
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
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
“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
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
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
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
”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
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
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
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
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
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
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
”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
”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
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
”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
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
”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有一晚送草回来,我睡觉做梦,竟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蓬蓬勃勃,青翠碧绿……(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第1期,有改动)19.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0.文中画线的句子“脸紧紧地贴着稻草”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4分)21.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分)22.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19.(4分)开头写大雪与极寒,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为下文矮婶偷草做铺垫。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4分)做贼被捉后的害怕心理;无颜面对失主的羞愧心理。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1. (4分)答题要点:正直(在雪天里捉贼除害),勤劳(天天劳作),机智(故作没有看清偷草人),善良(帮助弱者)。
评分标准:每点1分,要有概括有分析。
22. (6分)不可以。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出了“我”及家人对矮婶的美好祝愿,希望她早日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写出了“我”与家人的善良;深化主题,展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如春草般茂盛爱心的歌颂。
评分标准: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 张晓风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
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
我们拿回来,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再拿去给他们摆。
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
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原来如此,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的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
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
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日结舌而不敢置信。
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
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
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
不料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
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
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啊!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园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
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
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
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
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日涉足其间。
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
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
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凤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因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
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19.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内涵。
(1)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
(2)有哲学家说:“慢慢走,欣赏啊!”20.“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的“小园”指的是什么?21.文中多次用到“园日涉以成趣”,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概括“趣”的内涵。
22.本文以“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为题,有何好处?试做探究。
(6 分)19.(1)盛衰荣枯才构成生命的全部。
(2)生命需要一座自己的小花园,在慢慢的欣赏中汲取“营养”。
20.小园既是实指属于自己的能每日涉足其间的小小植物园,也是虚指人对生命本原的精神依托。
21.①我们每日涉足其间,一起经历着生命的盛衰荣枯过程。
(2分)②我们惊讶叹服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2分) ③我们在这过程中还收获思想、感情和灵性,收获对生命意义的理解(2分)。
22.①充满悬念,陶渊明怎么能试吃?从而激发人的好奇心。
(2分) ②“吃”在这里就是体味的意思,而体味陶渊明的“园日涉以成趣”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所以标题具有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2分) ③“试吃”、“免费”也是对只追求物欲的现代人的调侃。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家家有明月清风林清玄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
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
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
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
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
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
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
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