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青铜壶形器几何纹饰论析
- 格式:pdf
- 大小:72.4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在形态、纹饰和意义上都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青铜器造型纹饰作为青铜器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元素之一,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艺术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详细探讨,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解读与意义、常见青铜器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探析以及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来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发展历程、基本元素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解释说明和概述,探索其起源、特点及演变,并深入解读造型纹饰的象征意义和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常见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并探讨这些纹饰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和社会象征。
最后,文章将总结对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提供参考。
2. 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2.1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类器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青铜器文化。
而在此之前,中国主要使用玉石、陶瓷等材料制作工具和容器。
2.2 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最初阶段,青铜器主要以仿生动物形象为主,如兽面纹、龙纹等。
这些仿生动物造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崇拜,并且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艺术技法的提高,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造型风格。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逐渐趋于规整和简洁,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谐美。
青铜器纹饰种类、演变(先秦时期)一、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圆涡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蟠螭纹、螭虺纹、羽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连珠纹、各种动物(犀牛、鸮、兔、蝉、龟、鸟、象、虎、蛙、牛、羊、熊、猪等)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火纹、人物画像等。
二、纹饰的演变和意义1.饕餮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纹饰最具代表的纹饰演变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从生物学角度很难分辨其原型。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今人有说饕餮是龙的第五子,有说是变形的兽面,有说是蚩尤战黄帝的胜利标志,有说是怪人……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汉字的结构看,饕餮两字都有“食”这个意符,图形纹饰犹如张开的大口,在商、周时期的鼎中,饕餮是最主要的纹饰。
饕餮纹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的王室祭器、礼器及食器上。
饕餮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
饕餮纹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纹饰部位,图案是平面的,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早期没有云雷纹填充,商代中期至周代早期,开始以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整个纹饰出现多层次的光影效果。
饕餮变形可以说是一种重组变形。
它包含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二者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谐”思想的演化——“礼”的思想。
青铜器厚重的材质,体现它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了“礼”的庄严齐一;而饕餮形象和猛兽“吃人”也正好暗合了“礼”的一个主要特征:威严。
饕餮纹在青铜器中被大量使用,起初可能是与图腾信仰有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其则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与主导地位。
因此,饕餮纹在青铜纹饰中的代表性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2.龙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器纹饰中除了饕餮纹具有代表性外,龙纹也是青铜器主要纹饰之一。
浅论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
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
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
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部分。
礼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炊煮器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炊煮器兼盛食器,用于主食和肉食,也是祭祀中的礼器。
鬲,煮食器。
最初应由鼎演变而来, 商代始有青銅鬲,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具,又作祭器用。
其形似鼎, 三足,中空而曲, 易容水加熱。
多用来煮粥。
战国晚期,青铜鬲已少见,至汉代逐渐消失。
甗,蒸食器。
全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甑鬲结合的一种食器。
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
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
商代早期开始使用青铜甗,但并不广泛。
到商代晚期,青铜甗为数渐多。
西周初期,又出现方甗。
西周以前,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
甗主要是供日用,也兼作礼器,与鼎、簋、盘、匜等配套使用。
2.食器簋,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
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盂,大型盛饭器,亦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盂为陶制品,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后逐渐消失,为青铜鉴所取代。
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
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
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青铜器艺术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
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
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
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代表器物: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簋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出现簠、盨、匜、钟、等新品种。
赏析|中国传统纹饰——几何纹样重拾指尖力量│ 导读│ 几何图形的纹样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
有的取之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如水、火、云等,有的则是对字体的变形和二次创造,这些纹样或单独,或连续反复地排列,形成了典雅的东方纹饰艺术特点。
从商周时代开始,我国有了陶瓷、青铜等器物的铸造,并且逐渐的,人类借鉴自然界中的各种形状,给器物纹上不同的纹样,从动物纹、植物纹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几何纹样,慢慢发展成丰富的纹饰文化。
云纹云纹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被广泛装饰在古代汉族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
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
云纹象征高升和如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云纹图案得到不断的丰富,每个历史时期的云纹样式,都融人各自时代因素的不同风貌。
古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和敬畏,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云纹一般是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的花型,也有由里向四周逐渐散开的云纹,一种或多种色彩深浅层次变化,使图案有立体感,显示细腻而生动逼真。
云气纹云气纹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是汉族传统的装饰纹样。
云气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汉魏时代,汉族民间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
从商周的“云雷纹”、先秦的“卷云纹”、两汉的“云气纹”和隋唐以来的“朵云纹”、“如意纹”,都是当时典型的、定型化的纹饰,在陶器,青铜器,漆器,铜镜到陶瓷,都能看见它活跃的身影。
火纹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
《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
说明火的图像是圆形,圜就是圆涡状Y形的火纹。
古人认为太阳即是火,因此圆形纹饰是太阳之像。
火,古人当作伟大的自然力量加以崇拜,通常施于簋,鼎、爵、斝、壶和卣上。
青铜器上的火纹,在圆形微凸的曲面上,中有三到八道旋转状弧线,以表示光焰的流动,中心有一圆圈;有的中心没有圆圈,也有的没有旋转弧线,因其近似水涡,呈圆形,故也称为“圆涡纹”、“涡纹”。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简析青铜器发展史与表面纹饰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
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通过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用不同比例的铜锡等合金冶炼出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造出器型复杂多样,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创造了举世文明的青铜文化。
在奴隶社会中,青铜器只能是奴隶主贵族享用和占有的“瑞器”,但我们今天研究和鉴赏铜器,可通过其制作工艺流程来分析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可通过其器形、纹样来推断当时宗教信仰和一些社会状况,而青铜器的最大价值在于器物本身铭文的史料价值,它可以订证历史,弥补史料之不足,尤其对我国奴隶社会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对我国汉字的发展也是极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1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
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
先秦青铜器表面装饰工艺先秦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它们在表面装饰工艺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不仅在形制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表面装饰工艺上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先秦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主要包括铸造、镂空、刻花、鎏金、嵌宝等多种技法。
其中,铸造是制作青铜器的基本方法,通过融化铜料倒入铜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得到所需形状的器物。
在铸造过程中,青铜器的表面通常会留下一些凹凸不平的痕迹,这些痕迹被后世称为“铸痕”,成为青铜器独特的美学特征。
青铜器的镂空工艺是指在器物表面切割出一定图案的工艺。
在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镂空装饰主要采用凿刻和锯齿两种方式。
凿刻是指采用凿子将铜片上的一部分切割掉,形成图案或文字。
锯齿则是用细小的锯齿切割铜片,形成纹饰。
这些镂空图案丰富了青铜器的造型,使其更加精美华丽。
刻花是青铜器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通过在器物表面雕刻出各种纹饰,增加器物的艺术价值。
刻花的工艺主要包括线刻、点刻和雕刻等。
线刻是指用尖锐的刀具在铜片上划出线条,形成纹饰。
点刻则是用细小的刻刀在铜片上点出各种图案。
雕刻则是将刀具按照所需图案的形状,将铜片上的一部分切割下来,形成立体的装饰。
鎏金是先秦青铜器常见的一种装饰工艺,通过在器物表面覆盖一层金箔,使其闪耀金光。
鎏金可以让青铜器更加华丽,彰显贵族地位。
鎏金的工艺要求高,需要先将铜器表面打磨光滑,然后在上面涂抹石膏,再将金箔贴在石膏上。
最后,用刷子将石膏刷掉,只留下金箔覆盖的部分,形成鎏金效果。
嵌宝是一种将宝石或其他贵重材料嵌入青铜器表面的装饰工艺。
这些宝石可以是玛瑙、翡翠、琥珀等,通过将宝石嵌入青铜器表面的孔洞中,增加了青铜器的华丽感和珍贵感。
嵌宝的工艺要求制作者有精湛的技艺和对宝石的选择眼光,使得青铜器更加瑰丽动人。
总结起来,先秦青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丰富多样,通过铸造、镂空、刻花、鎏金、嵌宝等多种技法,使青铜器在形式和装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铜器纹饰种类、演变(先秦时期)一、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圆涡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蟠螭纹、螭虺纹、羽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连珠纹、各种动物(犀牛、鸮、兔、蝉、龟、鸟、象、虎、蛙、牛、羊、熊、猪等)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火纹、人物画像等。
二、纹饰的演变和意义1.饕餮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纹饰最具代表的纹饰演变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从生物学角度很难分辨其原型。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今人有说饕餮是龙的第五子,有说是变形的兽面,有说是蚩尤战黄帝的胜利标志,有说是怪人……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汉字的结构看,饕餮两字都有“食”这个意符,图形纹饰犹如张开的大口,在商、周时期的鼎中,饕餮是最主要的纹饰。
饕餮纹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的王室祭器、礼器及食器上。
饕餮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
饕餮纹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纹饰部位,图案是平面的,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早期没有云雷纹填充,商代中期至周代早期,开始以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整个纹饰出现多层次的光影效果。
饕餮变形可以说是一种重组变形。
它包含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二者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谐”思想的演化——“礼”的思想。
青铜器厚重的材质,体现它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了“礼”的庄严齐一;而饕餮形象和猛兽“吃人”也正好暗合了“礼”的一个主要特征:威严。
饕餮纹在青铜器中被大量使用,起初可能是与图腾信仰有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其则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与主导地位。
因此,饕餮纹在青铜纹饰中的代表性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2.龙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器纹饰中除了饕餮纹具有代表性外,龙纹也是青铜器主要纹饰之一。
2019-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先秦重器———莲鹤方壶傅玉刘杨莘彧荆玉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人性张扬的时代,这是一个解除束缚、富于进取和创造的激情时代。
周天子一统天下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权力之争已见分晓,各国内部实行变法图强,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到来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人们对神的膜拜更加理性,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建功立业强烈欲望,使得审美文化逐渐剥掉了巫神的色彩而赋予了人文色彩。
尊象器物的造型、图饰也一改殷商时代的怪异、神秘、狰狞而趋于朴拙、写实、平和、温顺,更加生活化,崇文尚实之人文意象占为主流。
楚地有崇尚浪漫的情怀,使各种器物都有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
与以往的凝重、肃穆、庄严不同,它们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升腾着一种舒扬的美感,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莲鹤方壶。
关键词:莲鹤方壶;图饰;美感中图分类号:K87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26-01莲鹤方壶出土自“郑公大墓”,是新郑彝器的典型代表,它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因素,与郑国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一统天下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权力之争已开始,人们对神的膜拜更加理性,个人奋斗进取精神成为主流,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望使得审美文化逐渐剥掉了巫神的色彩而赋予了人文色彩。
方壶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花纹,这些蟠璃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在努力追求一种昂扬的生命意志。
方壶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双层镂雕莲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上立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此鹤清新自由、轻松活泼。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赞:“此鹤突破上占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方壶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
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有盖,双耳,圈足,壶身上下遍饰各种附加装饰,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中国传统纹样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
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
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
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
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自古以来,青铜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古代人类的一项巨大发明,属于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随着时光的推移,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及用途上不断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本文将对青铜器的历史、分类、演变与保存进行探讨。
一、青铜器的历史古代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产物,其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开始,到战国时期大量生产,展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丰富多样性。
东周时期已经有了大型铜鼎、铜壶、铜鼓等铜器的制作,此后西汉、东汉、唐代、宋代也都有了大量的铜器生产。
二、青铜器的分类传统铜器主要分为鼎、簋、豆、爵、壶、盂、觥、杯、罍、瓶、罐、钟等,每一种铜器都有其独特的形制和造型。
其中鼎是最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古代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簋形如橄榄,多用于作乐器;豆形矮小,便于运输和存储;爵形如盘,用于盛装祭品,也是宴席上的必备器皿。
总之,各种铜器都各有所用,各有各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和文化水平。
三、青铜器的演变青铜器的形制、造型和纹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早期的青铜器通常是单色的,纹饰较为简单,以几何图案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逐渐出现颜色的深浅变化,同时纹饰也越来越多样化,多为植物纹和动物纹,表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升华。
四、青铜器的保存青铜器的保存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因为青铜器是由铜、锡、铅等有色金属合金制成,金属元素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表面发生酸性腐蚀。
同时,青铜器长期放置在建筑物、墓穴、土墓等地,风吹日晒、积土覆盖,也会受到机械性、散裂性损伤等,导致青铜器损坏得非常严重。
为了保护青铜器,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和研究,有必要开展综合性的考古学和化学保护研究。
总之,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的珍贵财富,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见证。
青铜酒器之“青铜壶”的简介及商代青铜壶的形制介绍酒器壶青铜壶的特征为小口,有盖,颈部较长,腹部较大,圈足,两侧有系。
用于盛酒,或兼盛水。
这里介绍的青铜壶指盛酒之壶,非谓盛水之壶,后者为盥器,不当入酒器类。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
”郑玄注:“壶,酒器也。
”《诗·大雅·韩奕》:“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指酒),以迎王师。
”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曾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郑楙叔壶铭:“作醴壶”,凡此皆是盛酒之壶。
些记载都可以证明壶是酒器。
而《仪礼·特牲馈食礼》:“壶濯及豆笾”又证明它兼有盛水之用。
青铜壶造型多种多样,其有方壶、扁壶、长颈圆体提粱壶、细长颈圆腹壶、瓠形壶等等。
它开始在商代,周代时器形渐趋于成熟,东周时形制、纹饰也愈加丰富。
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圈足。
周代的壶多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兽耳衔环。
西周中晚期又出现了方壶,比如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
春秋战国时期的壶,形态繁多,纹饰亦趋写实。
其中有瓠形壶,八棱壶、扁壶等,前二者当是模仿匏器造型的作品。
著名的有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嵌宴乐和水陆攻战纹壶,描绘了战国时期贵族宴乐和水陆战争的场景。
汉代,壶又有所变化,面多平素,圆者专名为钟,而方者则专名为钫,成为生活日用器物。
金文中壶作#,象有盖两侧有系和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可以视为长颈容器的统称。
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
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
商代壶的形式有瓠形壶,长颈圆体提梁壶,细长颈圆腹壶、扁壶等等,其形式如下:瓠壶一、瓠形式壶口甚小,有盖,体形上小下大而长如瓠,下承圈足,商早期器(图1)。
兽面纹壶河南郑州商城出土图1二、瓠形式壶口小,器深长如瓠,下承圈足。
商晚期器(图2)。
图片暂缺长颈圆壶一、长颈圆体提梁式口小颈长而有盖,肩上二系连提梁,提梁更有钮与盖相连,器腹庞大,下承圈足,铸有方孔。
通过纹饰辨识解读青铜器的时代与地域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其中的纹饰设计是研究者解读青铜器的重要线索之一。
通过对纹饰的细致观察和比对分析,人们可以辨识出青铜器的时代和地域,从而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介绍纹饰在青铜器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纹饰辨识解读青铜器时代与地域的方法和技巧。
一、纹饰在青铜器研究中的重要性青铜器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和纹饰设计都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趣味。
纹饰是青铜器上的装饰性图案,通过对纹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宗教、符号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纹饰设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纹饰的形态、图案、线条等都和当时的审美趣味有关。
例如,商代的青铜器纹饰以神兽、神人等图案为主,线条多采用勾线、弯曲线等,整体呈现出神秘、神圣的氛围;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则更加丰富多样,图案极具装饰性,线条则更加流畅、自由,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崇尚自由、开放的精神追求。
其次,纹饰可以揭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法。
每个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都有其特点,纹饰设计也受到工艺技法的制约。
例如,商代的青铜器纹饰多以凿刻为主,线条较为简练,纹饰清晰;而汉代的青铜器则多采用铸造技法,纹饰复杂且立体感强。
通过纹饰的细节观察,可以推断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法,进而了解古代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演变。
最后,纹饰也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符号。
许多青铜器纹饰中描绘了神话传说、祭祀仪式以及神祗形象等内容,这些都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符号有关。
通过对纹饰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
二、纹饰辨识解读青铜器时代与地域的方法和技巧1. 细致观察纹饰的形态和线条特征。
每个时代和地域的青铜器纹饰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线条特征,通过观察纹饰的形态和线条,可以初步判断出青铜器的时代和地域。
>学术论坛·设计学
艺术教育
168
ART EDUCATION 2012 · 08
人类对于几何纹饰的认知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将各式各样的直线、曲线、旋纹、三角形、锯齿形等几何纹饰或刻画或彩绘在陶器、玉器上,但是,原始先民在陶器和玉器上刻画和彩绘几何图形的目的是为了装饰还是原始巫术?这至今仍是世界艺术史的未解之谜,学界的各方意见和争论颇多。
普列汉诺夫认为,“几何图形的装饰在原始装饰图案上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并且在第四纪的工具上已可以看到。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这类装饰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
在这里起特别巨大作用的就是陶器艺术……当人们学会了加工金属的时候,陶器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曲线,和直线并列在一起。
总之,在这里,装饰图案的发展是和原始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最密切和明显的联系的”①。
罗樾(Max Loehr)认为动物纹饰是由几何纹饰发展而来的,其目的是纯粹的装饰。
李泽厚的观点与罗樾相背,他认为仰韶、马家窑时期的原始彩陶的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成抽象化、符号化的……这些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无具体意义的抽象几何图案,在当年则是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
②
几何纹是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早在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有简单的几何纹饰。
从青铜器形制是对原始陶器的承继和模仿的角度,我们认为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应是陶器纹饰的再现,同时原始陶器晚期的美学风格逐渐由活泼生动走向神秘凝重,也反映出原始陶器纹饰对早期青铜器纹饰的影响。
先秦青铜壶形器上常见的几何纹饰主要有弦纹、直格纹、三角纹、连珠纹、圈点纹、云雷纹等。
这些被装饰于青铜壶形器上的几何纹饰,无一例外地遵循了美的形式法则,体现了重复、对比、单独、连续、多样、统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一、云雷纹
在几何纹饰中尤以云雷纹最为典型,在经历了青铜时代的转变以后,云雷纹逐渐发展为中国传统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云纹。
尽管有学者认为最早的云纹出现于原始社会彩陶③,但学界一般认同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中国传统云纹的早期形态。
通常将由曲线回旋构成的纹饰称为云纹,将由直线回折构成的纹饰称为雷纹,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的界限并不像给出的概念这样容易划分,因有的纹饰曲直兼有,所以多将两者并称云雷纹。
以前有学者认为云雷纹是对人类指纹的模仿,但马承源则认为早期雷纹的粗犷与精细的指纹完全联系不起来。
④尚刚则认为云雷纹的得名与篆字有关,曲线回旋和直线回折分别和篆书中的“云”和“雷”相似。
⑤商代早期的壶形器上就开始施用云雷纹,至商晚期,云雷纹的构成形式已颇为成熟,手段也较为丰富,不仅将云雷纹以二方连续的组织形式构成装饰带饰于器颈、肩、圈足,作为辅纹,有时
也将云雷纹用作主体纹样的底纹,用以烘托主纹,间或大面积地出现在器物上,作为装饰的主题。
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兽面纹壶就是其中颇为典型的一例,器肩和圈足均饰有二方连续的云雷纹,为避免云雷纹排列的单薄,采用了两行重复排列的构成形式;同时在器腹的高度图案化的外卷角兽面纹的间隙以精细而有规律的云雷纹做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主纹和辅纹的关系被处理得十分恰当,主次分明,虚实相间,疏密有致,以简单的造型,重复的排列烘托出狞厉诡异的主体形象,营造出一种滞重深沉、撼人心魄的装饰氛围。
云雷纹有时和乳丁纹结合在一起,组织成乳雷纹,图案呈菱形方格形,每个方格中间为一乳丁,方格的四周则为雷纹,乳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到西周早期。
商时的乳丁较为平坦,西周的乳丁则长而尖。
曲折雷纹是西周时期云雷纹的又一变化,云雷纹不再是简单重复的二方连续,而是以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
现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的雷纹壶,传出土于安阳,器身遍布曲折雷纹,其间穿插以龙纹为饰,雷纹的勾迴婉转,线条的疏密变化,向我们展示的是先民对于秩序美的追求与掌控能力。
陈佩芬认为这类粗细对比的曲折雷纹与《说文》中所记载的黼纹相似,“黼,黑与白相次文”。
因为在青铜器上不能用色彩来表现黑白关系,而采用了稀疏和繁密,粗细相次的纹样。
⑥
二、弦纹
《说文解字》曰:“弦,弓弦也。
从弓,象丝轸之形。
”⑦弦纹因其形似弓弦而得名。
弦纹是最简洁的传统纹饰之一,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表现为或刻画或彩绘在器物颈、肩、足等部位的一道或数道平行的线条,在先秦时期的壶形器上则表现为一道或多道凸起的平行线,亦主要装饰在器颈、肩、腰和圈足部位,有时也以装饰主纹的界格出现。
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商代中期的乂壶颈部装饰有三道凸起的弦纹,肩、腹的兽面纹都以弦纹为界格,圈足也装饰了两道凸起的弦纹,类似的弦纹装饰手法常见于商中期和晚期的壶形器。
到西周时期,弦纹除了殷商时期的用法,还出现了人字弦纹。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壶形器的装饰风格有了较大的改观,许多壶形器不再如商周时期那样做大面积复杂装饰,而是仅以一条或几条平行的弦纹装饰器肩和器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秋中期的庚壶,两肩设以铺首衔环,肩腹以一条凸弦纹为界,别无他饰,仅有的是器肩一百七十六字(不包括重字)铭文,摒弃了商周的繁缛与华丽,简约在这里被推崇与发扬。
三、三角纹
三角纹,以上下对接的三角形构成似锯齿状的带状装饰,是
先秦青铜壶形器几何纹饰论析
【内容摘要】作为先秦青铜礼器主要装饰纹样之一的几何纹,因其富于节奏与韵律的美而被逐渐发掘和广泛运用。
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的符号化反映,先秦青铜壶形器上的几何纹饰的种类与发展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秩序之美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先秦 青铜器 几何纹
◆ 李嘉
设计学
169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2012 · 08一种较为单纯的几何形纹饰。
由于上下三角形的对接,其中一半的三角形则呈凸起状(有时是上面的倒三角形,有时是下面的正三角形),产生肌理变化,从而起到了丰富器表装饰的作用。
三角纹在壶形器的装饰中一般作为辅纹,饰于器物的颈部或者腹部,也有作为主纹装饰于器身的,如山东曲阜出土的西周晚期的侯母壶,以三角纹组成的装饰带装饰于器肩和器腹下部,单纯而富于变化。
先秦早期的三角纹多简洁无其他纹饰,后来常见的三角纹更多的是在内部填充图案,以动物纹和云雷纹居多,在三角纹内部填饰云雷纹的纹饰也被称为“三角雷纹”,春秋战国时期的壶形器上可见。
四、连珠纹和乳丁纹
连珠纹,由呈带状横式排列的空心的小圆圈构成,因为像圆珠相连,故称连珠纹,是青铜器装饰中出现的最早的纹饰之一。
早在二里头晚期的爵和斝的腹部就已装饰有以弦纹作栏的单行或双行排列的实体连珠纹。
商代早期连珠纹由实体变为空心的小圆圈。
在壶形器上,连珠纹多数是以辅纹的形式出现在主体纹饰的上下做界栏性装饰。
商代早期的向阳长腹提梁铜壶和李家嘴细直颈提梁铜壶的颈部都用连珠纹作边框性装饰。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壶形器装饰的兽面纹的周围常会见到连珠纹作为界格或辅纹。
乳丁纹,是指青铜器表面凸起的圆点纹,因其形状似乳头而得名。
乳丁与雷纹组合的图形被称为“百乳雷纹”。
乳丁纹是先秦青铜器纹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辅纹,经常被连续运用作界格。
综上所述,几何形的变化是图案发展的一般规律。
弦纹、连珠纹、三角纹等纹饰在商代早期即已被运用于青铜礼器的装饰之中,
并从最初多作为主纹逐渐转变为辅纹来烘托动物纹的主题,与动物纹样相辅相成。
几何纹线条简洁,易于掌控,而由几何形重复而产生的充满节奏和韵律的装饰趣味逐渐被发掘,西周中期以后几何纹被广泛地运用到青铜壶形器的主纹装饰中,通过穿插、重复、勾连、正负形的结合等方式组合起来的图形,图案整齐美观,更加富于意味。
这种由重复规整而带来的有条不紊的秩序,与周代的礼制思想应有着某种联系,这种由重复而产生的秩序的美,成为中国古代图案设计的重要法则。
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常被以主纹的形式装饰于壶腹部、颈部、肩部,甚至全器满装饰,同时伴随着青铜装饰技术的不断更新,镶嵌、错金银、鎏金等装饰手段被运用于青铜壶形器的装饰中,为几何纹规整的构成注入新的活力,纹饰呈现变幻莫测的绚丽效果,彻底改变了商周所开创的狰狞神秘的青铜器装饰风格,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注释:
①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 曹葆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 160.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32.
③雷奎元.杨成寅、林文霞记录整理.雷奎元论图案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216.
④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商周青铜器文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6.⑤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1.
⑥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187—189.
⑦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2.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