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导学案及导学测评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学习目标:1、能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
2、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知识点1、六大营养素【阅读】课本90页的相关内容,填写下列空白:1、营养素包括、、、、、等六大类。
知识点2、蛋白质【阅读】课本90-92页与蛋白质有关的内容,填写下列空白:2、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造机体、修复组织。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等。
3、血红蛋白是人体中的输送者,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很强,若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时容易发生中毒。
4、蛋白质遇到、、等会发生变质。
5、某洗衣粉不仅能去除汗渍,而且有较强的除血渍、奶渍等蛋白质污渍,这是因为在洗衣粉中加了()A 碳酸钠B 烧碱C 蛋白酶D 淀粉酶知识点3、糖类【阅读】课本93页与糖类有关的内容,填写下列空白:6、糖类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所需的营养素之一。
糖是提供人体的主要物质。
能提供糖类的食物有、、等。
7、蔗糖的化学式为,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和,同时放出。
知识点4、油脂【阅读】课本94页与油脂有关的内容,我发现:8、油脂包含和,它放出的热量比同质量的糖类要(填高或低),是重要的能源备用物质。
9、含油脂的食物有、、、。
知识点5、维生素【阅读】课本94页与维生素有关的内容,我知道:10、维生素的作用是,和。
11、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
12、缺乏维生素将使人体患病。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
【反思与小结】:学完本节课我知道了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不属于糖类的是()A、纤维素B、淀粉C、酒精D、葡萄糖2、医学上所称的“低血糖”,是指人体中缺少()A、矿物质B、纤维素C、蔗糖D、葡萄糖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可以用()A、pH试纸B、酚酞C、石蕊D、碘的水溶液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水化合物就是碳和水形成的混合物B、凡是糖类物质都是甜的C、油脂是指油和脂,“油”一般是植物脂肪,“脂”指的是动物脂肪D、油脂也是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碳水化合物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类B、吸烟使人精神振奋,有益健康C、胃酸过多可以服用稀氢氧化钠溶液D、纤维素属于糖类6、下列物质中不含蛋白质的是()A、虾B、豆腐C、血液D、矿泉水7、下列对蛋白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B、人的头发主要成份是蛋白质C、蛋白质能被人的小肠直接吸收D、如果人体摄入蛋白质量不足,会引起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贫血等8、发芽霉变的花生不能食用,是因为其中含有()A、黄曲霉素B、乙醇C、甲醛D、维生素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维生素是由生命体产生的,分子结构复杂,人工不可能合成B、喜欢吃的食品多吃点,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吃,不会影响身体健康C、食用凉拌蔬菜,有利于获得较多的V CD、维生素不是营养品,故缺少维生素不会引起营养不良10、青菜中一般不含有()A、水B、纤维素C、维生素D、蛋白质11、我国科学家于1965年9月在世界上第一个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它的原料应该是()A、葡萄糖B、氨基酸C、维生素D、油脂12、连线题蔬菜、水果蛋白质备用能源花生、牛油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米面、土豆油脂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鸡蛋、牛奶维生素维持身体健康自我测评:1.鸡蛋、鱼和牛奶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无机盐2.下列物质中,不能向人体提供能源的是()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无机盐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的是()A.麦芽糖 B.淀粉 C.蔗糖D.蛋白质4.从对人体有害的角度考虑,你认为炒锅用下列哪种材料最好()A.铝 B.铁 C.铜 D.铝合金5.“食品安全无小事”,下列做法不会导致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是()A.用干冰保存容易变质的食物 B.用硫磺熏制白木耳粉丝等食品C.用甲醛浸泡易腐烂的食品D.用工业食盐腌制泡菜6.脂肪成分的获得主要来自()A.豆类、肉类、奶类制品 B.猪、牛、羊的油、花生油、豆油C.粮食作物、豆类、植物的根茎 D.蔬菜、水果及植物种子7.下列物质不会引起人体中毒的是( )A.一氧化碳 B.亚硝酸钠(NaNO2) C.甲醛水溶液 D.葡萄糖8.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特征,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2、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重点】1、杠杆的特征 2、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难点】动力臂、阻力臂作图【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用5min阅读课本“杠杆”)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力臂画法:一找点二画线(虚线) 三作垂线段(垂足)四标力臂三、师生合作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老师flash 动画演示2、组内合作讨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1、l 1=3l 2,F 1是F 2的___倍;2、F 1:F 2=2:5,l 1:l 2=____;3、l 1:l 2=4:3,F 2=60 N ,F 1=___;4、F 1=15 N ,F 2=75 N ,l 1=15 cm ,l 2=______。
2、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3.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4、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第一节杠杆(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2、会辨识生活中三种杠杆【学习重点】生活中的杠杆【学习难点】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学习过程】一、回顾复习:杠杆平衡条件二、任务一:(一)自主学习(5minP78“例题”)(二)教师点拨:精讲例题的注意事项(三)变式训练:如图所示,物重50N,曲杆AOBC自重不记,O为支点AO=60cm,OD=50cm,OB=30cm,BC=40cm,要使曲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作出作用在C处最小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并求出最小力的大小。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第1课时(12.1.1)全等三角形【学习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正确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合作探究「活动1」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思考 把一块三角板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板的形状、大小是完全一样吗?把三角板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知识要点1:(1)能够_____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____________叫做对应顶点,__________叫做对应边,__________叫做对应角。
(2)能够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____”表示,读作“______”,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______________。
「活动2」观察平移、翻折、旋转后的两个图形?思考 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ABC 的位置上,试一试: 如图,把△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沿直线BC 翻折180°得到△DBC ,旋转180°得到△AED.。
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知识要点2: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______变了,但______、______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__。
「活动3」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顶点 对应边 关系 对应角 关系 △ABC ≌△DEF 点A 和点D 点B 和点E 点C 和点F AB 和DE BC 和EF AC 和DF 相等 ∠A 和∠D∠B 和∠E ∠C 和∠F相等△ABC ≌△DBC△ABC ≌△AED知识要点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对应角______;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对应角的平分线,周长、面积都______.(1)如图11.1-4,△ABC ≌△CDA ,AB 和CD ,BC 和DA 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2)如图11.1-5,△ABN ≌△ACM ,∠B 和∠C 是对应角,AB 与AC 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 (3)如图11.1-6,△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小结: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找对应边及对应角的方法(1)公共边一定是________,公共角一定是________,对顶角一定是________; (2)一对最长(或短)的边是________,一对最大(或小)的角是________; 对应边 对应角(1)(2)(3)图11.1-4 图图11.1-6(3)对应角所对的边是________,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________,对应边所对的角是________,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________. 三、精要讲解1.如图,已知△ABC ≌△DCB ,且AB=DC ,则∠DBC 等于( )A .∠AB .∠DCBC .∠ABCD .∠ACB2.已知△ABC ≌△DEF ,AB=2,AC=4,△DEF 的周长为偶数,则EF 的长为( )A .3B .4C .5D .63.如图所示,在直角△ABC 中,D 、E 分别是边AC 、BC 上的点,若△ADB ≌△EDB ≌△EDC ,则∠C 的度数为( )A. 15° B. 20° C. 25° D. 30°4.如图△ABD ≌ △EBC ,AB=3cm ,BC=5cm ,则DE=______.. 5☆.如图,△ABC ≌△DEC ,CA 和CD ,CB 和CE 是对应边, ∠ACD 和∠BCE 相等吗?为什么?6.如图,已知AB =CD ,BE =DF,△ABE ≌△CDF , 求证:AB ∥CD ,AE ∥CF. 四、学以致用1.已知△ABC ≌△DEF ,∠A=50°,∠B=65°,DE=18㎝, 则∠F=___°, AB=㎝. 2.如图所示,若△OAD ≌△OBC ,∠O=65°,∠C=20°, 则∠OAD= .3.如图,△EFG ≌△NMH ,∠F 和∠M 是对应角.在△EFG 中,FG 是最长边. 在△NMH 中,MH 是最长边.EF =2.1㎝,EH =1.1㎝,HN =3.3㎝. (1)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2)求线段MN 及线段HG 的长.第2课时(12.2.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SS)【学习目标】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前测试(限时5分钟)高分 = 目标 + 积累课堂教学(35分钟)【思考7】研读第十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8】研读第四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9】研读第六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三、深入思考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学案答案【思考5】研读第二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6】研读第七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远襄镇一中高素萍【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其人及其《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一些文言实词意义,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讲解每一则的意思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言的论纂”,也就是_______的意思,是记录________和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第一课时1、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解决生字词,读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理解、整理、归纳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
预习案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2. 了解《论语》《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3.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第 12 章人体的自我调理第 1 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理第1课时1.知道神经系统的构成, 说明神经元的形态构造特点和基本功能。
2.要点 : 能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 描绘反射弧的构造与功能。
知识点一 : 脑、脊髓和神经构成神经系统1.人体能够协调体内各部分功能而成为统一的整体,能够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保持自己相对稳固的状态 , 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理功能。
2.人体的自我调理包含神经调理和激素调理, 此中神经系统的调理功能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
3.阅读课本 , 学习神经系统的构成, 再填表。
知识点二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构造与功能的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激动、传导激动。
2.学习相关神经元的知识, 再依据神经元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 , 由 [ 1]胞体和崛起构成。
( 2)崛起包含图中的 [ 2] 树突和 [3] 轴突。
4 是轴突末梢。
( 3)[ 1] 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
每个神经元的[ 2] 树突有很多 , 可将激动传向胞体。
[ 3] 轴突只有一个 , 可将激动传出胞体。
( 4)由一些神经元的崛起会合成束、外被结缔组织膜构成的构造叫做神经。
3.划分以下四个观点:神经——出此刻四周神经系统中 , 神经元崛起集中出现的部位。
神经节——出此刻四周神经系统中 , 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
灰质——出此刻中枢神经系统中, 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
白质——出此刻中枢神经系统中, 神经元崛起集中出现的部位。
知识点三 :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1.阅读课本 , 划出反射和反射弧的观点, 再答题。
人体经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响 , 叫做反射。
达成某一反射过程的构造 , 叫做反射弧。
2.以以下图 , 每一条反射弧都由五个部分构成 : ①感觉器→ ②传着迷经元→ ③神经中枢→ ④传入迷经元→⑤ 效应器。
3.神经中枢是反射弧上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关系系构造。
第12章导学案(上课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第12章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2. 能够运用第12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第12章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如何运用第12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第12章的知识解决该问题;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第12章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3.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运用第12章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并分享讨论成果;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第12章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以及解题步骤和例题。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第三边的范围;(2)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该圆的面积。
答案:(1)第三边的范围为1cm < 第三边 < 7cm;(2)该圆的面积为25π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第12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第12章知识的掌握。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第12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数学竞赛或者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导学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把握一些句式和重点实词、虚词,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内容分析】:(一)文章主题: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二)文中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眼与视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重难点: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近视及其矫正。
一、先学后导阅读81-83页完成练习:1、观察图12-9写出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
调节瞳孔开大、缩小的是;调节晶状体曲度的是;眼球中光感受器是。
2、视觉的形成:光线→()的折射作用→()上形成物象→()→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近视配矫正,远视配矫正。
二、以学定导1.构成眼球壁外膜的是()A 虹膜、晶状体和脉络膜B 视网膜、角膜C 角膜、巩膜D 巩膜、脉络膜2.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 视网膜、视网膜B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 视网膜、大脑皮层D 大脑皮层、视网膜3.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视神经的作用是A 传导倒立缩小的物像B 传导物像C 传导神经冲动D 传导视觉4.无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由于A 视网膜可前后移动B 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C 瞳孔可缩小或扩大D 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5.光线从外界进入眼内,正确的途径是()A 角膜—>虹膜—>睫状体—>玻璃体B、巩膜—>脉络膜—>视网膜C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D 、巩膜—>瞳孔—>角膜—>视网膜6 .王明感到自己的视力最近很差,看不清物体,到医院检查眼球完整无损,但是他越来越看不清周围的景物。
你认为王明可能是下列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A 晶状体和玻璃体B 视神经和晶状体C 视网膜和晶状体D 视神经和视觉中枢7.小坤迷恋网络游戏,视力急速下降,经医生检查他得了近视。
近视的主要原因及矫正方法是()A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佩戴凹透镜B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佩戴凸透镜C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佩戴凸透镜D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佩戴凹透镜8.下列选项中是正常眼的是()五、互助共进。
课题(内容)12.1全等三角形 课时数 1 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明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在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的全等图形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积极投入,激情展示,做最佳自己。
过程与方法:学练结合、小组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 重难点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2.难点: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资源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学案 导 案一、自主学习1、全等形。
回忆: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 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如图);、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 .(1)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转,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 和 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转,旋转前后的图形 。
(2) 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大小一定都相同吗?全等形的特征是 和 $2、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 (如下图)。
C 1B 1CABA 1“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如上图记作△ABC ≌△A1B1C1叫对应顶点,A ←→A1,B ←→B1,C ←→C1 叫对应边,AB ←→A1B1,AC ←→ , 叫对应角,∠A ←→∠A1,∠B ←→∠ ,∠C ←→∠注意:书写全等式时要求把对应顶点字母放在 的位置上。
一、教师导学 】?C 1B 1C A B A 1PA BD ?BD ACF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相等。
:用符号表示为∵△ABC ≌△A1B1C1 ∴ AB=A1B1, BC=B1C1, AC=A1C1 (全等三角形的 )∴ ∠ A= ∠ A1, ∠ B= ∠B1 , ∠ C= ∠C1(全等三角形的 )二、合作探究1、在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时一般有什么规律? |?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一对最长的边是对应边,一对最短的边是对应边; 一对最大的角是对应角,一对最小的角是对应角。
《金版教程(物理)》2024导学案必修第册人教版新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1.掌握伏安法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会选用实验器材正确连接电路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2.理解“伏阻法”“安阻法”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掌握其数据处理方法。
3.尝试进行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测量误差的分析,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的办法。
一实验思路(伏安法)如图所示电路中,E=U+Ir,如果能测出U、I的两组数据,就可以列出两个关于E、r的方程,从中解出E、r。
然而只测量两组数据,通过联立解方程解得E和r,误差可能较大,应该01多次测量,并对数据处理,才能减小误差。
所以,应该使用02滑动变阻器改变外电路电阻,进行多次测量。
二实验器材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
三实验步骤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图连接好电路,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的一端。
2.闭合开关S,接通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从电流表有明显读数开始,记录一组电流表、电压表读数。
3.用同样的方法,依次记录多组U、I值。
4.断开开关S,拆除电路。
5.用公式法或图像法求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探究1测量过程·获取数据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什么?提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电源,要测出它的电动势和内阻。
活动2:本实验的原理图应是上图中的哪个?为什么不选另一个图?提示:本实验的原理图是图甲。
尽管图甲的接法也存在误差,但是图乙测出的内阻是电源的内阻和电流表的内阻之和,而这两个内阻一般来说大小不相上下,则测出的结果没有实际价值。
活动3:本实验要获得的是什么数据?测两组数据够吗?提示: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获得路端电压和电路的电流这两个数据。
根据实验原理,两组数据就可以解出E、r,但误差可能很大。
为了减小误差,只有两组数据还不够,还应该调节滑动变阻器获得多组数据。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和性质的应用.难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一、自学指导自学:自学课本P31-32页“探究、思考1、思考2”,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对应元素,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完成填空.(5分钟) 总结归纳:(1)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7分钟)1.下列图形中的全等图形是d与g,e与h.2.如图,△ABC与△DEF能重合,则记作△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对应顶点是: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对应边是:AB与DE,AC与DF,BC与EF;对应角是:∠A与∠D,∠B与∠E,∠C与∠F.,第2题图),第3题图) 3.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相等的边有AC=DB,AO =DO,CO=BO,相等的角有∠A=∠D,∠C=∠B,∠COA=∠BOD.点拨精讲: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4.已知△OCA≌△OBD,若OC=3 cm,BD=4 cm,OD=6 cm.则△OCA的周长为13_cm;若∠C=110°,∠A=30°,则∠BOD=40°.点拨精讲: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周长分别对应相等.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3分钟)探究1如图,下面各图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其中△ABC可以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另一个三角形?点拨精讲: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解:①△ABC≌△DEF,A和D,B和E,C和F是对应顶点,AB与DE,AC与DF,BC与EF是对应边,∠A与∠D,∠B与∠E,∠C与∠F是对应角,△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②△ABC≌△DBC,A和D,B和B,C和C是对应顶点,AB与DB,AC与DC,BC 与BC是对应边,∠A与∠D,∠ABC与∠DBC,∠ACB与∠DCB是对应角,△DBC是△ABC 沿BC所在直线向下翻折得到的.③△ABC≌△AED,A和A,B和E,C和D是对应顶点,AB与AE,AC与AD,BC 与ED是对应边,∠BAC与∠EAD,∠B与∠E,∠C与∠D是对应角,△AED是△ABC 绕点A旋转180°得到的.探究2如图,△ABC≌△DEF,AB=DE,AC=DF,且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证:BE=CF,AC∥DF;(2)若∠D+∠F=90°,试判断AB与BC的位置关系.解:(1)证明:∵△ABC≌△DEF,∴BC=EF,∠ACB=∠DFE,∴AC∥DF,BC-EC =EF-EC,∴BE=CF.(2)结论:AB⊥BC.证明:∵△ABC≌△DEF,∴∠A=∠D,∠ACB=∠F,∵∠D+∠F=90°,∴∠A +∠ACB=90°,∴∠B=90°,∴AB⊥BC.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如图,△ABC≌△CDA,求证:AB∥CD.证明:∵△ABC≌△CDA,∴∠BAC=∠DCA,∴AB∥CD.2.如图,△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解:对应边有AB与AC,AE与AD,BE与CD,对应角有∠BAE=∠CAD.(3分钟)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从运动角度看1.翻折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平移使两个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掌握简单的证明格式.2.初步体会尺规作图.重、难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35-36页“探究1,探究2及例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SS ,并掌握简单的证明格式,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完成填空.(7分钟)画△ABC :①使AB =3 cm ;②使AB =3 cm ,BC =4 cm ;③使AB =3 cm ,BC =4 cm ,AC =5 cm ;④使∠A =30°;⑤使∠A =30°,∠B =50°;⑥使∠A =30°,∠B =50°,∠C =100°.每画完一个,与同桌画的三角形对比一下,形状与大小是一样的吗?总结归纳:(1)已知三角形的一个或两个元素,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能确定,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形状确定,但大小不确定.(2)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3)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自学2:自学课本P36-37页“探究与例题”,利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初步体会尺规作图.(3分钟)点拨精讲: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依据是“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加以证明.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在△ABC 和△DEF 中,若AB =DE ,BC =EF ,AC =DF ,则△ABC ≌△DEF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三边对应相等;反之,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A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B .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已知AB =3,BC =4,AC =6,EF =3,FG =4,要使△ABC ≌△EFG ,则EG =6.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 如图,AB =AD ,CB =CD ,求证:(1)△ABC ≌△ADC ;(2)∠B =∠D.证明:(1)连接AC ,在△ABC 与△ADC 中,⎩⎨⎧AB =AD ,AC =AC ,BC =DC ,∴△ABC ≌△ADC(SSS ). (2)∵△ABC ≌△ADC ,∴∠B =∠D.点拨精讲:在证明过程中善于挖掘如“公共边”这个隐含条件,可以考虑添加辅助线.探究2 如图,△ABC 是一个风筝架,AB =AC ,AD 是连接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AD ⊥BC.证明:∵点D 的BC 中点,∴BD =CD ,∴在△ABD 与△ACD 中,⎩⎨⎧AB =AC ,BD =CD ,BD =AC ,∴△ABD ≌△ACD(SSS ),∴∠ADB =∠ADC ,∵∠ADB +∠ADC =180°,∴∠ADB =∠ADC =90°,∴AD ⊥BC.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如图,AD =BC ,AC =BD ,求证:(1)∠DAB =∠CBA ;(2)∠ACD =∠BDC.证明:(1)在△ABD 与△BAC 中,⎩⎨⎧AB =BA ,AD =BC ,AC =BD ,∴△ABD ≌△BAC(SSS ),∴∠DAB =∠CBA.(2)在△ADC 与△BCD 中,⎩⎨⎧DC =CD ,AD =BC ,AC =BD ,∴△ADC ≌△BCD(SSS ),∴∠ACD =∠BDC. 点拨精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经常交替使用.(3分钟)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SSS ,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添加辅助线构造公共边,可以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提供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重要方法.(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边角边”,理解满足边边角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能把证明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能把证明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理解满足边边角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37-38页“探究3及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进一步掌握证明的格式,完成填空.(5分钟)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总结归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点拨精讲: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自学2:自学课本P39页“思考”,明白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并会通过画图举反例.(5分钟)画出一个△ABC,使AB=3,AC=4,∠B=30°(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小组内展示各自画出来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吗?点拨精讲:如果给定两个三角形的类型(如两个钝角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D)A.∠A=∠DB.∠E=∠CC.∠A=∠C D.∠ABD=∠EBC2.如图,AO=BO,CO=DO,AD与BC交于E,∠O=40°,∠B=25°,则∠BED 的度数是(B)A.60°B.90°C.75°D.85°3.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4.如图,AB ,CD 相交于O 点,AO =CO ,OD =OB.求证:∠D =∠B.证明:在△AOD 与△COB 中,⎩⎨⎧AO =CO ,∠AOD =∠COB ,OD =OB ,∴△AOD ≌△COB(SAS ),∴∠D =∠B.点拨精讲:利用SAS 证明全等时,要注意“角”只能是两组相等边的夹角,在书写证明过程时相等的角应写在中间;证明过程中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对顶角相等”“公共角”“公共边”等.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 如图,AB ∥CD ,AB =CD.求证:AD ∥BC.证明:∵AB ∥CD ,∴∠1=∠2,在△ABD 与△CDB 中,⎩⎨⎧AB =CD ,∠1=∠2,BD =DB ,∴△ABD ≌△CDB(SAS ),∴∠3=∠4,∴AD ∥BC.点拨精讲:可从问题出发,要证线段平行只需角相等即可(∠3=∠4),而证角相等可证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探究2 如图,将两个一大、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A ,B ,D 三点共线,AB =CB ,EB =DB ,∠ABC =∠EBD =90°),连接AE ,CD ,试确定AE 与CD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结论:AE =CD ,AE ⊥CD.证明:延长AE 交CD 于F ,在△ABE 与△CBD 中,⎩⎨⎧AB =CB ,∠ABE =∠CBD ,BE =BD ,∴△ABE ≌△CBD(SAS ),∴AE =CD ,∠EAB =∠DCB ,∵∠DCB +∠CDB =90°,∴∠EAB +∠CDB =90°,∴∠AFD =90°,∴AE ⊥CD.点拨精讲:注意挖掘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隐藏条件,线段的关系分数量与位置两种关系.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如图,AB =AD ,AC =AE ,∠1=∠2.求证:BC =DE.证明:∵∠1=∠2,∴∠1+∠DAC =∠2+∠DAC ,∴∠BAC =∠DAE ,在△BAC 与△DA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BAC ≌△DAE(SAS ),∴BC =DE.(3分钟)1.利用对顶角、公共角、直角用SAS 证明三角形全等.2.用“分析法”寻找命题结论也是一种推理论证的方法,即从结论出发逐步递推到题中条件,常以此作为分析寻求推理论证的途径.(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3——“角边角”,判定方法4——“角角边”,能运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3和判定方法4及应用.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39-40页“探究4、例3”,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SA”,完成填空.(5分钟)总结归纳: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ASA.自学2:自学课本P40-41页“例4、思考”,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试总结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5分钟)总结归纳:(1)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至少需要三对相等的元素(其中至少需要一条边相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能确定△ABC≌△DEF的条件是(D)A.AB=DE,BC=EF,∠A=∠EB.AB=DE,BC=EF,∠C=∠EC.∠A=∠E,AB=EF,∠B=∠DD.∠A=∠D,AB=DE,∠B=∠E2.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B)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3.AD是△ABC的角平分线,作DE⊥AB于E,DF⊥AC于F,下列结论错误的是(C) A.DE=DF B.AE=AFC.BD=CD D.∠ADE=∠ADF点拨精讲:应用AAS证三角形全等时应注意边是对应角的对边.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如图,在△MPN中,H是高MQ和NR的交点,且MQ=NQ.求证:HN=PM.证明:∵MQ⊥PN,NR⊥MP,∴∠PQM=90°,∠HQN=90°,∴∠P+∠PNR=90°,∠QHN +∠PNR =90°,∴∠P =∠QHN.在△PQM 与△HQN 中⎩⎨⎧∠MPQ =∠NHQ ,∠PQM =∠HQN ,MQ =NQ ,∴△PQM ≌△HQN ,∴HN =PM.点拨精讲:有直角三角形就有互余的角,利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是证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探究2 求证:三角形一边的两端点到这边的中线或中线延长线的距离相等.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CF ⊥AD 于点F ,BE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BE =CF.证法1:∵AD 为△ABC 的中线,∴BD =CD.∵BE ⊥AD ,CF ⊥AD ,∴∠BED =∠CFD=90°.在△BED 与△CFD 中⎩⎨⎧∠BED =∠CFD ,∠BDE =∠CDF ,BD =CD ,∴△BED ≌△CFD(AAS ),∴BE =CF. 证法2:∵S △ABD =12AD·BE ,S △ACD =12AD·CF ,且S △ABD =S △ACD (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12AD·BE =12AD·CF ,∴BE =CF. 点拨精讲:对于文字命题的证明,应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结合题意,写出已知、求证,最后证明;用“面积法”证线段相等,可使问题简化.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如图,PM =PN ,∠M =∠N.求证:AM =BN.证明:在△PMB 与△PNA 中⎩⎨⎧∠P =∠P ,PM =PN ,∠M =∠N ,∴△PMB ≌△PNA ,∴PB =PA ,∴PM -PA =PN -PB ,∴AM =BN.(3分钟)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得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确定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常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1.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特殊方法——“斜边、直角边”(即“HL”).2.能熟练地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重、难点: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即“HL”)的应用.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41-42页“思考、探究5及例5”,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完成填空.(7分钟)总结归纳:(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斜边、直角边”或“HL”.(2)两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根据是边角边或SAS.(3)一锐角和一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根据是角角边或AAS和角边角或ASA.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如图,E,B,F,C在同一条直线上,若∠D=∠A=90°,EB=FC,AB=DF,则Rt△ABC≌Rt△DFE,全等的根据是HL.2.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不全等的画“×”,全等的注明理由:(1)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2)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邻边对应相等;(×)(3)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AAS)(4)两直角边对应相等;(SAS)(5)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H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B.斜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D.一边长相等的两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点拨精讲:直角三角形除了一般证全等的方法外,“HL”可使证明过程简化,但前提是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在证明格式上表明“Rt△”.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3分钟)探究1如图,AB⊥BD,CD⊥BD,AD=BC.求证:(1)AB=DC;(2)AD∥BC.证明:(1)∵AB⊥BD,CD⊥BD,∴∠ABD=∠CDB=90°.在Rt△ADB与Rt△CBD中,⎩⎨⎧AD =CB ,DB =BD ,∴Rt △ADB ≌Rt △CBD(HL ),∴AB =DC. (2)∵Rt △ADB ≌Rt △CBD ,∴∠ADB =∠CBD ,∴AD ∥BC.探究2 如图,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点,且DE ⊥AC 于点E ,BF ⊥AC 于点F ,若AB =CD ,AE =CF ,BD 交AC 于点M.求证:BM =DM ,ME =MF.证明:∵AE =CF ,∴AE +EF =CF +EF ,∴AF =CE.在Rt △ABF 与Rt △CDE 中⎩⎨⎧AB =CD ,AF =CE ,∴Rt △ABF ≌Rt △CDE(HL ),∴BF =DE.∵DE ⊥AC ,BF ⊥AC ,∴∠DEM =∠BFM =90°.在△BFM 与△DEM 中⎩⎨⎧∠BFM =∠DEM ,∠BMF =∠DME ,BF =DE ,∴△BFM ≌△DEM(AAS ),∴BM =DM ,ME =MF.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如图,AE =DF ,∠A =∠D ,欲证△ACE ≌△DBF ,需要添加什么条件?证明全等的理由是什么?解:①若AC =DB ,则根据SAS ,可以判定△ACE ≌△DBF ;②若∠1=∠2,则根据AAS ,可以判定△ACE ≌△DBF ;③若∠E =∠F ,则根据ASA ,可以判定△ACE ≌△DBF.(3分钟)1.“HL ”判别法是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它只对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效,不适合一般三角形,但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可以用前面的各种方法.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SSA 和AAA 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画法.重、难点: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画法.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48-49页“思考1、思考2”,掌握并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和文字命题的证明方法,完成填空.(5分钟) 总结归纳: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文字命题的证明方法:a.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b.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c.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要证的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自学2:自学课本P49-50页“思考3与例题”,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5分钟)总结归纳:(1)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课本P50页练习题1,2.2.如图,已知∠C=90°,AD平分∠BAC,BD=2CD,若点D到AB的距离等于5 cm,则BC的长多少?解:过点D作DE⊥AB于点E,∵AD平分∠BAC,DE⊥AB,DC⊥AC,∴DC=DE =5 cm,∵BD=2CD,∴BD=10 cm.点拨精讲: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的另一途径.3.完成下列各命题,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如果一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那么它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如果角的内部某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综上所述,角的平分线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 如图,直线l 1,l 2,l 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塔台,若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试问:(1)有几处可选择?(2)你能画出塔台的位置吗?解:(1)有4处可选择;(2)略.点拨精讲:在三条直线围成三角形的内部有1个点,外部有3个点.探究2 如图,OD 平分∠POQ ,DA ⊥OP 于A ,DB ⊥OQ 于B ,点C 在OD 上,CM ⊥AD 于M ,CN ⊥BD 于N.求证:CM =CN.证明:∵OD 平分∠POQ ,DA ⊥OP ,DB ⊥OQ ,∴OA =OB.在Rt △OAD 与Rt △OBD 中⎩⎨⎧OD =OD ,DA =DB ,∴Rt △OAD ≌Rt △OBD(HL ),∴∠ADO =∠BDO ,又∵CM ⊥AD ,CN ⊥BD ,∴CM =CN.点拨精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通常是交叉使用,在这里先要证OD 平分∠ADB.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如图,在△ABC 中,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E ,F 分别是AB ,AC 上一点,并且有∠EDF +∠EAF =180°.试判断DE 和DF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结论:DE =DF.证明:过点D 作DG ⊥AB 于点G ,作DH ⊥AC 于点C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G =DH.∵∠DGA =∠DHA =90°,∴∠GDH +∠BAC =180°,∵∠EDF +∠EAF =180°,∴∠GDH =∠EDF ,∴∠GDH -∠EDH =∠EDF -∠EDH ,∴∠GDE =∠FDH.在△DGE 与△DHF 中,⎩⎨⎧∠DGE =∠DHF =90°,DG =DH ,∠GDE =∠HDF ,∴△DGE ≌△DHF(ASA ),∴DE =DF. 点拨精讲:在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前提下,作两边的垂线段是常用辅助线之一.(3分钟)在已知角平分线的条件下,也可想到翻折构造全等的方法.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证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之一,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通常是交叉使用,作角的平分线或过角的平分线上一点作角两边的垂线段是常用的辅助线.(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
《金版教程(物理)》2024导学案必修第册人教版新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第十二章水平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的小朋友的太阳帽前有一小风扇(如图所示),该小风扇与一小型的太阳能电池板相接,对其供电。
经测量该电池能产生的电动势为E=0.6 V,则关于该电池的描述正确的是()A.单位时间内可把0.6 J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通过1 C电荷量该电池能把0.6 J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该电池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比一节7号电池的本领大得多D.把该电池接入闭合电路后,电动势减小答案 B解析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故通过1 C电荷量该电池能把0.6 J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B正确;电动势越大,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越大,一节7号电池的电动势为1.5 V,因此该电池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比一节7号电池的本领小,C错误;电动势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与该电池是否接入电路无关,D错误。
2.如图所示,电路中灯泡均正常发光,阻值分别为R1=2 Ω,R2=3 Ω,R3=2 Ω,R4=4 Ω,电源电动势E=12 V,内阻不计。
四个灯泡中消耗功率最大的是()A .R 1B .R 2C .R 3D .R 4 答案 A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R 3与R 4串联后与R 2并联,再与R 1串联,并联部分的总电阻为R 并=R 2(R 3+R 4)R 2+R 3+R 4=2 Ω,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即通过R 1的电流为I 1=I =E R 1+R 并=3 A ,并联部分各支路电流大小与电阻成反比,则I 2=IR 并R 2=2 A ,I 3=I 4=IR 并R 3+R 4=1 A ,四个灯泡消耗的功率分别为P 1=I 21R 1=18 W ,P 2=I 22R 2=12 W ,P 3=I 23R 3=2 W ,P 4=I 24R 4=4 W ,故四个灯泡中消耗功率最大的是R 1,故选A 。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章《小结与思考》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重点难 点 重点 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 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学生活动过程教师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 任务1:1.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 ,那么 2.举说明命题是假命题:同旁内角互补。
。
3.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 ,结论: 4.如下图左,DH ∥GE ∥BC ,AC ∥EF ,那么与 ∠HDC 相等的角有 . 5.如上图右:△ABC 中,∠B=∠C ,E 是AC 上一点, ED ⊥BC ,DF ⊥AB ,垂足分别为D 、F ,若∠AED=140°, 则∠C= ∠A= ∠BDF= . 二、对学 群学 7.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8.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 A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B 、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9.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 、0 B 、1个 C 、2个 D 、3个 10.下面有2句话:(1)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2)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 )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1)和(2)(D )一个也没有 11.如图,直线1l ∥2l ,3l ⊥4l .有三个命题:①︒=∠+∠9031;②︒=∠+∠9032;③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情景导入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巡视检查F E D CB A M H G F E DC B AA B C O(第5题)三、自主拓展 1.求证: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180° 已知: 求证: 证明: 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
第十二章导学案及导学测评参考答案
12.1 机械能
预习导学:1、DF,AB,CE。
2、人在跑步时比走路时的速度更大,具有的动能更大,所以容易把人撞倒。
3、D。
4、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动能。
讨论交流:5、B。
合作探究:活动1、A,C,C。
活动2、(1)在沙地上方分别在不同高度释放铅球,再从同一高度释放铅球。
(2)通过比较铅球撞击沙地的凹陷程度来比较。
3、橡皮筋的形变程度,速度。
12.1 机械能导学测评
1、大卡车,小,动,重力势,重力势,不变,变大。
2、D。
3、D。
4、减小,增大。
5、减小。
6、A。
7、不同高度,小木块前进的距离。
8、同一实心铁球,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各一个。
12.2 机械能的转化
预习导学:1、有,变小,高度越来越低;变大,速度越来越快。
2、弹性势能,动能。
3、弹性势能,动能,高,慢,动能,重力势能,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动能。
4、略。
讨论交流:5、坡越高,自行车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自行车的速度也就越大。
合作探究:活动1、不会。
原来具有重力势能,在转化为动能的同时,由于空气阻力,铁锁运动时会消耗机械能,铁锁的机械能总量逐渐减小,摆动高度会逐渐降低。
活动2、拍球时,球在离开手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落地后又弹起来的球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即出手时的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即为弹到最高点的重力势能,所以弹起后的高度比拍球时的高度更高。
12.2 机械能的转化导学测评
1、重力势,动,动,弹性势,弹性势,动。
2、动,重力势,重力势,动,弹性势,动,动,势。
3、重力势,动,动,重力势。
4、重力势,小球的动能,弹簧的弹性势能。
5、重力势,动,快;动,重力势,慢。
6、D。
7、C。
8、C。
9、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动能。
10、动能→重力势能;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
12.3水能和风能
预习导学:1、资源丰富、稳定、便于储存、无污染。
2、优点:利用简单,不污染环境;缺点:不稳定,不便于储存。
讨论交流:3、以风能为动力,风吹动船帆使船前进。
不足之处:风向变化无常,使船的航向不好掌握,风速太小时,船队又无法前进。
合作探究:活动1、BD。
活动2、太阳能。
理由:清洁,无污染,获取方便,便宜。
12.3 水能和风能导学测评
1、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水能。
2、利用简单;不污染环境;不稳定;不便储存。
3、资源丰富、稳定、便于储存、无污染。
4、动能;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动能。
5、D。
6、B。
7、B。
8、ABD。
9、(1)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选择图乙所示B址。
理由:B址比A址水的落差大,有更多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带动水轮机发出更多的电。
10、水流冲击筒车,使筒车转动,水能转化为筒车的动能;筒车转动,把水带到高处,筒车的动能又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机械能》复习
预习导学:1、E;B;D;AF。
2、C。
3、C。
4、AD。
5、C。
6、B。
7、AB。
8、水能,电能,高,电能。
9、机械能,电能,三峡水利枢纽。
《第十二章机械能》复习导学测评
1、0J,10J,动,重力势。
2、动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3、大于,势,势,动。
4、A。
5、C。
6、WA=2450J,WB=2940J,B大于A。
7、2;速度;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转换。
8、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车速变小,减小因刹车消耗的机械能;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车速变大,减小启动车消耗的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