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9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40道。
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儒学利于规范君臣关系 B.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3.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秦朝的丞相 B.西汉的尚书令 C.北宋的枢密使 D.明朝的内阁首辅4.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表1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5.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自耕小农发展壮大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6.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7.“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8.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2017-2018学年高二学年月考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
)1、实现教育公平,对每一个学生成才、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
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下列图片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此观点一致的是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②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③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④“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4、《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5、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6、“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对儒家的态度不同,但根本着眼点都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8、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9、“民惟邦木,本固邦宁”见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
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及答案期末考试快到,想抱佛脚,还在为找不到高二历史试题联系而烦恼?找到了却没答案?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3、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4、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5、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
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6、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
牡一中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5道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70分)1.《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2.《墨子》一书记载:“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万有余。
"《吕氏春秋·吕览》中说,到了商汤尚有三千余国,迄至周初,便只剩下“服国八百余”。
到了周武王当权时期,诸侯国仅残留170多个了。
据此可推断当时()A.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B.众建诸侯而削其力的措施失效C.分封必须以宗法为基础D.血缘纽带难以维系长久的稳定3.有史书上残存“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A.三司B.郡国C.郡县D.行省4.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
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5.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的措施有( )A。
文官担任知州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D。
设参知政事6.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C。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7.明武宗正德初,刘瑾为首的八太监弄权,内阁首辅刘健,次辅谢迁上章弹劾,皆被罢斥。
天启年间,因弹劾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遭迫害的更是不可胜数。
乾隆进,御史曹锡宝上疏揭发大贪污犯和珅,结果反被诬为“妄言”而获罪.表明明清时期()A.内阁制度并未最终形成B.君主专制统治强化C.监察体制名存实亡D.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8.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A。
牡一中2017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这表明“封建制度”A. 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统治B. 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 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 出现世袭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主要是扩大了统治区域,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固了西周的统治。
故答案为C项。
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元素,排除B 项;世袭制度自夏朝初年确立,排除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2.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D. 封建专制统治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服饰的色彩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齐国“一国尽服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这是对周礼的挑战,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C项。
A 项“丧失殆尽”说法绝对,排除;春秋时期没有表现出“走向统一”的现象,排除B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是在秦朝统一后,排除D项。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理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D 2.D 3.B 4.C 5.D 6.D 7.D 8.C 9.D 10.A
11.B 12.B 13.C 14.D 15.A 16.C 17.A 18.B 19.C 20.B
21.A 22.B 23.D 24.B 25.A 26.A 27.C 28.C 29.B 30.A
二、非选择题(内容合理,酌情给分)
31.(19分)
(1)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麻沸散、《本草纲目》;数学: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九章算术》、圆周率、珠算法;天文学:《甘石星经》《石氏星表》、地动仪、黄道游仪、简仪。
(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即可)(6分)
(2)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4分)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努力,统治者的重视,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政局稳定,民族融合等(答出3点即可)(9分)
32.(21分)
(1)思想运动:文艺复兴。
(2分)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2分)
(2)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分)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
(4分,写出任意2个即可)
(3)思想理论:三民主义。
(3分)实践:领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分)
1。
2017年高二学年开学检测文科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孝经》记载:“……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这种观念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度的创立3.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得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提高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4、《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A.保证平民的民主权利B.维护平民的利益C.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D.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5、在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事情可能发生的是A.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项民主权利B.雅典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诉C.古代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一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D.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
……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
”这反映出美国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7、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打开大门”指的是A.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中国失去了香港岛C.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D.外国军舰可以出入中国沿海城市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1.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2.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这表明韩非子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3.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4.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该学者理解的“回潮”对应的历史时期大约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5.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6.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干政府评价7.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8.《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仁”和“仁政”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以法治国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5.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 A.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B.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C.封建文人有了臼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治大国,若烹小鲜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也是道家主张。
AB属于儒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B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在这里,荀子强调A. 尊君B. 重民C. 礼法D. 仁义【答案】B【解析】“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即天之立君是以民为目的。
天子之“列地建国”即立诸侯,“非以贵诸侯而已”即不仅是授予诸侯之爵位,而且诸侯也是为民而设。
同此,诸侯之“列官职,差爵禄”也不仅只是“尊大夫”,亦同样是为民而设。
在这里,荀子表达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B;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
上述现象A.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B. 表明经学己成为统治思想C. 是“独尊儒术”的结果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说明汉代“独尊儒术”,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丞相的具体素质,排除A;当时儒学是统治思想,排除B;材料表明,能充任丞相还要明习经学,而平民未必有机会,排除D。
4. 分析我国未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
2017年高二学年10月月考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 王道和民主政治B.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C. 仁政和道德教育D. 实行人治和法制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A. 民贵君轻观念B. “大一统”观念C. “君权神授”观念D. “天人感应”观念3.《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
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
”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A. 老子的“无为”思想B. 墨子的“非攻”思想C. 荀子的“王道”思想D. 孟子的“仁政”思想4.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A. 《诗经》B. 《春秋》C. 《韩非子》D. 《礼记》5.“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6.1934年,陈寅恪先生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下列能佐证上述论断的是A.早期儒学B. 老庄之学C. 汉代儒学D. 宋明理学7.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留下饱含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2.据史载,“夏,公(齐桓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订下盟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这实质上反映出 A. 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 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 C. 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落 D. 诸侯兼并战争愈演愈烈3.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
这一变化促使A. 中央集权加强B. 君权不断强化C. 行政效率提高D. 地方势力膨胀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唐太宗 A. 调动宰相等大臣参政议政 B. 注重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C. 将中央的决策权转移给宰相 D. 从纷繁的事物中解放了出来5.“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 丞相制度 B. 内阁制度C. 刺史制度D. 察举制度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部分(每题1。
5分,共60分)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使周朝“最长久”的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皇帝制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及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二者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故②③正确,选择B正确;①是原始社会首领让位制度;④属于秦朝时期实行,排除。
2。
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分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令的丞相与主管军事的太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D选项是地方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④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是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和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④掌控地方赋税则是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故①②④都符合题意。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故第③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初年”和信息“加强中央集权”不符。
排除含有第③项的ABD三项,故选C。
4.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A。
提高办事效率B. 扩大统治基础C. 加强专制统治D. 增强六部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下图推断,西周( )A.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封国多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C.血缘是所有封国的立国基础D.同姓封国都分布在富庶地区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3.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
这一变化体现出( )A.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5.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
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
这反映了清朝(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6.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C.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7.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35道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70分)1.《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2.《墨子》一书记载:“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万有余。
”《吕氏春秋·吕览》中说,到了商汤尚有三千余国,迄至周初,便只剩下“服国八百余”。
到了周武王当权时期,诸侯国仅残留170多个了。
据此可推断当时()A.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B.众建诸侯而削其力的措施失效C.分封必须以宗法为基础 D.血缘纽带难以维系长久的稳定3.有史书上残存“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A.三司 B.郡国 C.郡县 D.行省4.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 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5.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的措施有()A. 文官担任知州B. 设枢密院C. 设三司使D. 设参知政事6.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A.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C.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D.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7.明武宗正德初,刘瑾为首的八太监弄权,内阁首辅刘健,次辅谢迁上章弹劾,皆被罢斥。
天启年间,因弹劾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遭迫害的更是不可胜数。
乾隆进,御史曹锡宝上疏揭发大贪污犯和珅,结果反被诬为“妄言”而获罪。
表明明清时期()A.内阁制度并未最终形成 B.君主专制统治强化C.监察体制名存实亡 D.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8.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中央官制的完善C. 选官制度的完善D. 君主专制的加强9.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
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10.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的方式把驴变成马。
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11.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入《法学阶梯》之中。
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
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A. 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B. 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C. 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D. 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12.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
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材料中的“革命”是指()A.君主制在英国的结束 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3.美国制宪会议期间,汉密尔顿说:“如果在联邦的某个邦内发生民众叛乱,其他各邦就把它镇压下去,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弊端,其他仍然健全的部分就能予以纠正其他。
”汉密尔顿认为()A. 联邦是各州的联盟体B. 联邦体现主权在民原则C. 联邦政府有绝对权力D. 联邦能够稳定国家秩序14.法国史学家瑟诺博斯称:“这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经久的宪法;法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这还是第一次。
”这表明当时的法国()A.保王派力主赋予总统一定的权力 B.共和派无奈的接受了君主制C.各派以对抗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 D.制宪过程中出现制度性妥协15.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A.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 B.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议会拥有立法权16.阅读下列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 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B. 英德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C. 四国均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宪法D. 四国均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代议制17.下表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
此表说明()A. 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B. 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C.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 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18.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19.《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
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 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B. 尚未有近代国际意识C.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20.罗尔纲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份纲领性文件,一份是《太平诏书》,一份是《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是一个进步的农民革命纲领”。
这一纲领()A. 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B. 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 标志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D.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诉求21.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
”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B. 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D. 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22.马克思说:“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A.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C.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3.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
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A. 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B. 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C. 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D. 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24.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A. 五四风暴B. 从统一广州到北伐C. 长征D. 抗战胜利和双十协定25.1935年,蒋廷黻在《大公馆》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
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国共产党()A.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 开展土地革命C. 创建了革命根据地D. 开展游击战争26.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A. “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B. 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C. 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D. 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27.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会议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8.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豪情满怀迎跃进女民兵与样板戏第一部宪法颁布欢庆香港回归①②③④A. ①②③④B. ②③①④C. ③①②④D. ④②③①29.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B. 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C. 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D. 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30.“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 1992年“九二共识”C. 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 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31.《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A. 美苏战时同盟破裂B. 冷战政策就此开始C.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 美国力图称霸世界32.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
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A. 实行西欧统一自主的政策B. 彻底消除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C. 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D. 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33.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A. 联合国B. 世贸组织C. 不结盟运动D. 欧洲联盟34.有学者指出,称1945年至1991年的美苏关系为“冷战”,是很准确的。
但是,现在称其为“长时期的和平”,也是符合事实的,这体现出美苏关系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A.由二者的意识形态和武装力量决定的 B.导致美苏两国不同利益诉求C.建立在二战期间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D.决定了战后世界的长期和平35.学者沈志华指出:及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调整外交战略,使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继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后的第二次转型。
该时期“调整外交战略”的表现有()A.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中日建交 C.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中美建交二非选择题(共3道主观题,每题10分,总分30分)3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