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制度的立法不足、缺失和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不足与完善措施我国法律体系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之一,承载着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责任。
然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我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完善措施。
一、不足之处1. 执行力不足我国法律系统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执行力不足。
即使法律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因此,法律的效力也会相应减弱。
2. 法律实施缺乏公平性由于我国的法律实施机构和人员的水平不一,也容易导致法律实施缺乏公平性。
比如一些地方的法官贪腐,私人拥有资源,导致他们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实施。
3. 法律规范滞后在某些领域,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并不能覆盖所有情况,也存在更新滞后的情况,这就容易使得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执法难度大,不能有效应对新的社会问题。
4. 法律规范的协调性不够我国的法律规范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中,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比如针对某一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法律规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执行难度就会大增。
二、完善措施1. 增强法律执行力加强法律执行力是保障法律规范有效实施的关键。
针对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实际执法,并规范执法程序,严惩执法者违法乱纪等行为;二是加强法律意识的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2. 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化和道德素质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化和道德素质,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
加强法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通过提高法官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建立更为严格的道德评价,同时也可以加强司法透明度,更好地推动司法公正发展。
3. 优化法律规范,提高科学性和实用性优化法律规范,提高科学性和实用性,既有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规范社会行为,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法律实施。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加强对法律规范的需求调查,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在制定法律规范时更加科学和有效。
立法学论文法学院法学0804班林添200848400430论中国立法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法学0804班林添 200848400430摘要:立法制度是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好的立法制度,便难有好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因而再好的执法、司法制度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法治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便没有起码的条件。
本文就中国现行的立法制度的不足,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依职权立法的问题,地方立法中“较大市”的立法问题,地方立法层次过多的问题,地方权力平等的问题分别阐述。
Abstract:Legislative system is the lawmaking activities,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must follow the floorboard of all sorts of substantive standards,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 Without good legislation system, laws and statutes, regulations just difficult to finish having draw other norm document, as a result still better enforcing the law , judicial systems can bring the due effect into play , realize rule by law or build just not elementary condition of modern law-ruled country neither. This article deficiency moving towards Chinese legislation system currently in effect, from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other laws administrative organ leans on authority of office legislation problem, middle "bigger local legislation city " legislation problem , local legislation overlapping and unwieldiness problem, the equal local authority problem expounds respectively .关键词:立法制度中国现行立法体制不足与完善立法制度是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法的占有保护制度之我见[摘要]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物权法虽单独对其作出了规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占有保护是占有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虽然确立了占有保护制度,但仍有缺陷。
文章深入地分析我国占有保护制度的缺陷:无私力救济、无时效取得、无先占取得以及未规定占有之诉与本权之诉的关系。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权法占有保护的有效途径。
应进一步完善占有保护制度,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得我国物权法能够适应社会新时代。
[关键词]占有;占有保护;物权占有制度是物权的起点,是物的秩序的基础。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对物进行占有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在传统民法中,物权强调所有权,以财产所有为中心。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到现代社会,出现了物权的社会化。
这就是物权法从物的所有为核心到以物的利用为重心的转变。
现代各国均顺应了这一潮流,在立法中对所有权加以限制,从而使物权从强调所有到强调利用的转变,占有制度与“物的利用”紧密相连。
只有完善了占有制度,才能够促进物尽其用。
我国《物权法》以法典的形式将占有独立成编,作为与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并列加以规制,这足以体现占有制度在物权法中的独立地位和重要作用。
但占有编仅有一章五个条款(即第241条至245条)。
第241条规定了占有的一般调整原则和方法,第242条至244条规定了占有人与返还原物请求权人的权利义务,第245条规定了占有保护制度。
从法条的数量和规定的内容来看,我国《物权法》对占有制度的规定非常简略,占有制度立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通常意义上,占有作为一种事实状态而存在,设立占有制度就是为了保护占有人现有的占有状态,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占有保护制度的重要性了。
一、占有保护制度占有为一种既成的事实,即使这种事实与其他当事人的权利相抵触,也不应该受到非法行为的侵害。
物权法所对应的占有保护是指,在他人以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占有时,通过赋予占有人相应的占有保护请求权而取得权利救济或者将占有的事实通过权利推定来防止任何人抢夺和其它妨害占有的行为。
我国《物权法》立法技术若干缺陷的分析与完善李建华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 彭诚信吉林大学法学院 , 杨代雄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关键词: 物权法/立法技术/缺陷/完善内容提要: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总体上是成功的, 吸收了近年来我国物权法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国外一些先进成功的立法经验, 但在立法技术上也存在着若干缺陷。
本文从理论上对《物权法》的立法技术缺陷予以分析, 并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和构想, 以期对我国《物权法》和物权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法律规范结构和立法表述上的缺陷(一) 法律规范结构不完整《物权法》的一些规范中缺乏对法律效果的规定, 导致其法律规范结构的不完整, 将影响其立法质量和立法效果。
选择几例分析如下:其第19 条第2 款没有规定异议登记的法律效果。
在异议登记期间, 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可否处分物权? 其处分行为是绝对无效还是效力未定?《物权法》对此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我们认为, 应当在第19 条第2 款“异议登记失效”与“异议登记不当”之间补充如下规定: “异议登记期间, 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处分物权的, 如果嗣后认定不动产登记确有错误, 该处分行为不发生物权效力。
”这样, 一方面可以保护真实权利人的权益,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异议登记给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造成过多的限制, 影响物的正常流通。
其第43 条没有规定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的行为的民事法律效果,对此, 应当补充规定: “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的征收行为无效, 应当将征收的土地返还给集体, 并且应恢复土地的原状, 不能恢复原状的, 应当赔偿损失。
”其第56 条规定: “国家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
”该条没有规定私分、截留国有财产之行为的法律效果, 在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发挥防止国有财产流失的作用。
除此之外, 第57 条第2 款、第63 条第1 款等条款也存在缺乏法律后果规定的缺陷, 应当对此予以补充规定违反相关规定的具体法律后果。
我国立法程序现存的不足及完善建议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摘要我国的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立法与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关乎立法的命运和面貌的极为重大的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完善中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缺陷。
关键词:法;中国现行立法制度;不足;建议;完善Abstract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is by a specific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a certain authority and procedures, using a certain technology, formulation, approval and change the activity of certain social norms. Under the current Chinese situation, legis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its legislation is about fate and face a huge problem, nee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rough continuous efforts and improve, improve the system of China's legislative deficiencies and defects.Keywords: law; China's current legislation system; Insufficient; Advice;Perfect序言法是社会意识的体现,属于上层建筑的地位,使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它的最终内容由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试析占有制度的完善一、我国占有制度的立法缺失1、占有的概念未规定我国《物权法》虽然用五个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占有,但是对于占有的概念问题却没有规定。
占有的概念不仅是研究占有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占有制度的基石。
对它如何规定,直接关系到占有制度的研究走向。
2、占有性质未能体现由于《物权法》并没有对占有的概念予以明确规定,这就使得我们无法明确占有的性质。
笔者认为,在立法上明确占有的性质是必要的,因为其毕竟是法律对于占有加以保护的根据,也是为司法活动的准确实施提供的依据。
3、占有构成要件未确立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占有的构成要件,法国民法中占有的构成要件基本承袭了罗马法的规定,除事实管领物的要件外,还须以占有意思为要件,即体素与心素二者缺一不可,德国现今判例学说也是这么认为。
而日本民法关于占有的构成要件仍坚持体素与心素的统一,只是在心素中扩大了“占有的意思”范围。
鉴于各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占有的构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须在立法中有所体现,以此作为适用占有制度和确定占有类型的前提和基础。
4、恶意占有人和善意占有人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我国《物权法》第242条规定“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这时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当占有物受到损害时,只有恶意占有人才承担赔偿责任,善意占有人不承担,那么如果是可归责于善意占有人的事由使得占有物损害,是否善意占有人还是免责。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责任以过错责任为主,而《物权法》将责任一概规定由恶意占有人承担有些不妥。
《物权法》第244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占有人应该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返还给权利人;权利人的损害未得到足够弥补的,恶意占有还应当赔偿损失。
”从中又产生一个疑问,就是此时的恶意占有人如果非因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使得占有物毁损、灭失,是否还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在企业管理中,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如下:1. 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在规章制度的编写过程中,可能缺乏相关法律、政策以及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制定的规章制度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的问题。
2. 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可能只关注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需求和问题。
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容易导致制度之间的冲突和重复。
3. 缺乏与员工的沟通和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意见和需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忽视员工的参与和沟通,导致制度与员工实际情况不匹配,难以执行和遵守。
4. 缺乏执行力和监督机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执行和监督。
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往往忽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导致制度无法得到落实。
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内部的行为,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制度的范围应涵盖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并明确各个制度的适用范围。
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和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政策规定,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政策的要求。
2. 制定各项制度的名称、范围、目的、内容、责任主体、执行程序等。
制度名称应简明扼要,范围应明确界定,目的应明确规定,内容应具体明确,责任主体应明确责任和权限,执行程序应清晰易懂。
3. 经过初稿的制定,应组织内部专业人员进行评审和意见收集,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和意见,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4. 经过内部评审后,将制度提交给企业高层审批,并制定相应的审批流程和权限,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 确定制度的发布和宣传方式,向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和解释,确保员工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符合中国法律要求,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行政管理法》等。
立法管理制度缺失一、立法管理制度的缺失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法律体系在全面、系统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是法律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法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关系不够紧密。
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备,导致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同时,一些法律虽然有了,但是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落实中存在消极和漠视的情况。
这都是制度的缺失导致的。
2. 立法的过程不够民主。
我国立法管理制度在整个立法过程中,民主性不够突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立法中来,导致了一些立法的效果和质量不够好。
同时,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些立法的过程不够透明,导致了立法过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了质疑。
3. 立法管理制度的效果不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些既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符合实际需要,而国家却没有及时进行立法的修改和调整。
立法机构的效率和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就需要完善国家的立法管理制度,提高立法的效果和水平。
二、完善立法管理制度的对策1. 提高法律体系的完备性。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对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和健全。
同时,在具体的法律制定中,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和周密,保证法律的质量和效果。
2. 加强立法的民主性。
国家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机会,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立法中来,使立法的过程更加公正和民主。
同时在立法机构的内部,应该加强民主,提高立法机构的效率和能力。
3. 提高立法的效果。
国家应该及时地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和调整,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同时,立法机构应该提高自身的效率,制定更多的立法措施和方法,提高立法的效果和质量。
三、总结立法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目前我国的立法管理制度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和完善。
论中国立法制度的不足与完善前言立法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民众的生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立法制度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立法制度的完善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立法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中国立法制度的不足1. 法律规范缺乏完整性中国的法律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主要参照的是苏联的法律体系,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规范缺乏完整性。
例如,现在仍然存在四大刑律和七大民法典的分割,民商法律体系不成熟等问题。
2. 立法过程不透明在中国,立法过程缺乏透明性。
一些重要法律的起草、评估、审批、公示等环节不透明,社会公众难以获得全面的立法信息,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
3. 法律实施存在问题中国法律的实施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问题。
“恶法不执”、“好法难执”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形成了一些法不尽责、治不严的局面,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4. 法律制度落后中国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落后的问题,如法官独立性不足、行政机关干预司法等缺陷。
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司法公正性和正义性,另一方面也妨碍了法治的实现。
中国立法制度的完善1. 加强立法透明性加强立法透明度是完善立法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当通过加强立法信息公开、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
2. 完善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现有法律存在的问题的关键。
与其盲目地破旧立新,不如修缮法律空白和不足,增强现行法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3. 加强法律实施加强法律实施是完善立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为了实现法治,必须加强执法机关的能力和道德水平,并加强司法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 保障法官独立性保障法官独立性是完善法律制度的关键步骤之一。
法官独立权的实现需要法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鼓励。
结论中国的立法制度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也有其优点,如它能够适应中国的国情,并能够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制度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度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度的执行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核心环节,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既来自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也与执行主体的能力和意愿有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制度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是导致制度执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制定制度时,如果没有对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等实际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可能会导致制度无法适应实际情况,制度目标与现实利益冲突。
例如,一些经济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其次,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现象。
执行主体可能会利用职权为自己谋求私利,甚至会出现腐败行为。
此外,一些执行机构在实施制度时可能会存在地区性、种族性、阶级性等歧视现象,导致制度的执行结果不公平。
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制度执行的公信力,进一步削弱制度的约束力。
第三,制度的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制度执行问题的一个症结所在。
监督是防止制度执行问题的利器,但目前存在一些监督机构权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制度执行中需要有独立的监督机构来监督执行主体的行为,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给予制度性的处罚,确保执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此外,制度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执行主体的能力不足问题。
执行主体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导致无法正确执行制度。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监管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使环境保护制度难以得到落实。
制度执行问题还与公众参与度不高有关。
制度的执行离不开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公众对制度的理解不足,甚至存在对制度执行者的不信任,导致制度的执行效果不佳。
要解决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确保制度目标与现实保持一致。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执行者的监督和约束,保障制度的公平执行。
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制度的完善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制度的完善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制度的完善论占有的物权法保护制度的完善占有的物权法保护的规定存在很多不足,应规定占有人的私力救济,对占有的妨害危险保护,给间接占有人以占有保护请求权,区分占有人与占有辅助人,单独占有人与共同占有人。
私力救济间接占有占有保护是占有制度的核心问题,而对占有保护首要的是维持和恢复对物的控制支配,这就是对占有的物权法保护方式。
我国目前的物权法草案对占有的保护,仅有第296条的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夺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物;对妨害占有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因侵夺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前款规定的请求权,自侵夺或者妨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试图对复杂的占有物权保护和债权保护用一个条文“一网打尽”。
其中对物权法保护的规定存在很多不足,如欠缺私力救济规定、没有考虑妨害危险对占有的影响、没有关注间接占有这种特殊占有形式等,这些缺陷,根本上是由于缺乏对占有物权法保护的全面分析所致。
本文将就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以期为占有立法提供借鉴。
有学者认为占有保护请求权实质上就是物权请求权,两者之间并无实质区别。
我认为,占有保护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是两种不同的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是对占有事实的保护,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效力或权能的体现。
在逻辑定位上,占有保护请求权应是与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相并立的一种请求权。
因此,各国民法对之加以严格区分,分别规定于不同的章节中。
对此,台湾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
台湾学者刘得宽认为占有者,可谓不问其取得占有之法律上的正当性如何,对现存的实力状态加予法律秩序化者也。
但这种实力的占有,遭受他种实力的侵害或干涉时,会展开了实力对实力的抗争。
如果后生之实力胜于从来之实力时,会产生新的支配关系。
如此,从来的支配关系消灭代之而成立新的支配关系者。
可称之为占有之侵夺;从来的支配关系衰弱致新的支配关系与之并存者,可称之为占有之妨害。
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txt男人的话就像老太太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
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立法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立法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
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价值,而且强调立法对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内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实质理性。
法治已经演进为一个综合概念,它融汇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诸多价值观念,包含着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司法独立、立法等丰富的制度意蕴,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几个世纪以来,法治理论与实践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立法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直接性密切相关。
二十世纪以来,立法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实,不断提醒人们,对立法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立法尚处在初级阶段,立法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
因此,立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
当前,我国立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与立法的要求不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
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
”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立法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立法的实现。
制度执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引言:制度执行是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一个健全有效的制度执行,能够使国家机构更加高效运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重点探讨制度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缺乏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目前制度执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现有的监督手段常常无法形成真正的约束力。
一方面,由于资源和人员限制,监督部门无法全面了解到各个部门具体情况;另一方面,监督手段相对单一,过于依赖报告材料和自行宣传,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或者失实报告。
此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罚力度较弱或处罚程序繁琐等原因,一些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惩罚。
这也造成了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舞弊空间,影响了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加强监督力度。
首先,要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监督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到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
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简化处罚程序,并加大舞弊行为查处力度。
二、知识培训不足在一些领域中,由于岗位职责发生变革或者新兴事物的出现,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制度执行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在信息安全领域中,随着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和隐蔽性增加,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再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法规频繁调整、标准变化多端等原因,工作人员学习负担较重。
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知识培训工作。
鼓励工作人员开展进修学习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业务指导,并定期召开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经验交流与分享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
三、执行不到位另一个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是有时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落地不及时或落地难度过大;二是部门间协同性差,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浅议《立法法》的立法缺陷与完善素有我国小宪法之称的《立法法》于2000 年颁布实施,它是我国重要的宪法性法律。
该法对规范我国立法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它也慢慢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2015 年《立法法》修正案对该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弥补了一些缺陷,但《立法法》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一、《立法法》的立法缺陷( 一) 立法语言不严谨法律用语严谨、通俗易懂是立法技术的一大要求,《立法法》第7 条第2 款和第3 款分别规定了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
在这两款法条中都用了基本法律、法律这两个词,但没有做明确的区分,该法对这两个词的表述不够明确,比较模糊,这导致二者立法权的界限较模糊。
法律语言应当具有准确性、一致性,从这些特点来看,《立法法》第7 条第2 款和第3 款的表述也有问题。
《立法法》是我国立法机关立法的法律依据所在。
它对基本法律、法律的表述和使用应当严谨、准确,不能随意替换使用这两个词。
基本法律和法律的位阶不同,法律效力也不同,它们是由不同的主体,依据不同的权限和程序制定的。
而《立法法》第7 条却混淆使用二者,这难免给人们造成误导,使人难以界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限。
( 二) 法律保留范围较狭窄《立法法》第8 条规定了十个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第9条规定了授权保留的范围,从而确立了我国立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确定了行政机关必须经中央权力机关授权才能立法的范围,这是我国立法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虽然它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控制了行政权力的运行。
但是,在法律保留范围之外,行政机关无须授权即可自主立法。
这样,法律保留的范围就显得尤为关键。
我国《立法法》的法律保留范围比较狭窄,这尤其表现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留方面。
公民基本权利是个人作为一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是宪法专章确认和保障的最为重要的权利,它应是法律保留的首要事项。
而《立法法》只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法律保留,即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以及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执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正以及推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制度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限制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制度执行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一、立法与实施之间的脱节立法与实施之间的脱节是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立法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差异。
这导致了许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前期准备工作。
立法时需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听取民众建议,并对相关利益方进行深入调研。
此外,还应加强监督机制,确保立法过程透明公正,并对废止或修订不合适的旧有制度迅速作出反应。
二、执法过程中的权力滥用在一些情况下,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成为制度执行的一大问题。
他们可能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动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操作不当,导致公正无法得到有效维护。
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让民众能够方便地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举报,并且保证举报者的匿名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增加审查程序和外部监管制度,确保执法人员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
三、执行过程中的不透明在执行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也是制度执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部分政府机构缺乏主动公开信息和数据,给公众提供了监督制度执行的渠道。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进政务公开。
政府机构应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政策以及实施情况,并提供相应数据、统计等支持材料。
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实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处罚力度不足部分制度的处罚力度相对不足,无法起到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作用。
这使得一些人利用漏洞和空子进行违规操作。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严正打击。
适当增加处罚的力度和频率,提高违法成本,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还应推进立法工作,及时地修订和补充相关条例与规定,确保制度执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占有制度的立法不足、缺失及完善王冠华【摘要】我国《物权法》“占有编”对于占有概念、占有的性质、占有的构成要件、占有的类型等基本问题以及占有的取得、占有的丧失等重要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规定,缺失许多重要的制度;就是目前仅含的五则条文,亦在表述上存在诸多不准确性和不严谨性的缺陷及不足,这注定了我国占有制度显得空有其名而未得其实。
笔者认为,我国占有制度的完善,首先就应该对前述占有的基本问题进行明确界定,有必要对占有编条文内容作调整或者重新表述,同时确立先占制度、明确间接占有制度、确立取得时效制度、规定占有推定规则以及确立自力救济途径也显得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占有;占有制度;物权;立法缺失与完善占有是物权的起点,是所有权和其他物权产生的基础。
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罗马法以来,诸多国家或地区对该制度均有明确而缜密的规定。
我国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在其第五编中独立成编且作专章(第19章)规定、首次以法典的形式明确建立了占有制度,并将其与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并列加以规制,在我国民事立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该编共一章五则条文,原则性规定了占有的法律适用(第241条),权利人享有物的返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费用偿还请求权(第242-244条),以及占有保护(第245条)问题。
但非常遗憾的是,上述规定既未涉及占有的概念、占有的性质、占有的构成要件、占有的类型等基本问题,且其内容也极为简略,条文表述粗疏,亦不够严谨和准确,在立法上,占有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立足于分析现行法律对占有制度条文规定的基础上,本文着重阐述了物权法占有制度的立法缺失,并就完善占有制度的立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占有制度的规定1、《民法通则》关于占有制度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该条文承袭原苏联立法体系,将占有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加以规定,对占有采所有权能说,即:当财产由财产所有人实际控制时,占有只是财产所有权一个具体的权能状态,依附于财产所有权而存在;然而,当财产离开财产所有人控制而非由财产所有人实际控制时,此时发生占有状态下的“权利推定”。
占有状态下的“权利推定”的适用规则一般为:动产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由于《民法通则》对占有制度没有具文明定,占有制度的权利推定功能显然无从发挥,占有制度的价值也根本无法实现。
2、《物权法》关于占有制度的规定我国《物权法》第五编规定了“占有”,通过专章即第十九章、五则条文即第241-245条初步勾勒出占有制度的基本框架,虽说是立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在体系、内容和条文表述的严谨性与准确性等诸方面均不尽人意,法律立法旨趣全无,下面予以具体阐述和评析:2.1从编名、章名字眼对占有性质的理解对于占有的性质究竟为权利、事实抑或为事实与权利的结合,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各国立法亦不尽相同,我国学界通说采事实说。
《物权法》对于占有制度的规定,使用“第五编占有”和“第十九章占有”,而没有使用“第五编占有权”和“第十九章占有权”,从字眼上分析,笔者理解认为,对占有的性质亦采事实说。
依此,我们可对占有定义如下,所谓占有,是指占有人对物的事实上的控制和支配。
对物为控制和支配的人,为占有人,是占有法律关系的主体;被控制和被支配的物,为占有物,是占有法律关系的客体。
2.2 占有的法律适用《物权法》第241条规定,“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有关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使用、收益、违约责任等,按照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
本条规定旨在规范占有的法律适用问题,调整有权占有人与无权占有人之间的关系。
以占有是否具有本权为标准,可区分为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如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承租人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权而占有标的物属于有权占有,而拾得人对遗失物的占有、盗贼对盗赃物的占有,则属于无权占有。
从条文表述来看,本条存在一些不准确、不严谨的地方,法律适用亦有模糊和冲突之处,主要表现为:2.2.1 “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之“等”字模糊了占有的适用范围依本条“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之“等”字,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占有除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外,还可以基于非合同关系产生;那么,条文后段所言“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当然也为基于非合同关系产生的情形,如此,在立法技术上便没有必要在条文后段单就此情形进行并列行文。
进一步言,即便是有特别情形,在条文表述上也应该使用“但书”。
反过来说,如果占有基于非合同关系产生,没有合同又何来“违约”、“约定”,在条文后段也不应出现“违约责任”、“按照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等字眼,显然该“等”字模糊了本条关于占有的适用范围,应为多余一字。
我们试将“等”字删掉,本条条文意思就变得十分清晰,即占有或者基于合同关系产生,或者基于法律规定产生,其适用前提和适用范围便能得到相对清晰的界定。
2.2.2 “使用”和“违约责任”不是占用制度关注的内容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占有、关于合同标的的“使用”以及相关的“违约责任”,这是合同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物权法》第242-244条现行规定的条文内容中也没有涉及,意味着在“占有编”中明确规定“有关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使用、违约责任等”显属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如此规定,也混淆了《合同法》和《物权法》之间的调整范围,在法律适用上有边界模糊、规则冲突之虞。
1.2.2.3 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占有本权应限定在物权之上由于合同既可以设立债权,也可以设立物权,从而成立有权占有的本权。
如果权利人享有的占有本权为债权,根据债的相对性原理,权利人基于债的关系的占有权只能向债的相对方行使,即便物被第三人无权占有,也不能向该第三人行使;但是,如果将其适用范围扩大至占有编特别是第242-244条规定,显然将会抹杀债权与物权之间的区别,从而将危及整个民法体系。
因此,对于权利人保护的规定,本条未明确规定适用对象,更未将基于合同关系产生的占有本权限定于物权上,很值得反思。
1.2.3物的返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费用偿还请求权我国物权法第242-244条规定了权利人返还占有物的请求权以及所生的损害赔偿、孳息与费用偿还请求权,对各条条文的理解以及表述上存在的不妥之处具体分述如下:1.2.3.1 第242条第242条规定,“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实际生活中,除对物的使用外,物还可在很多情况下因占有人的过错如肆意破坏遭受侵害。
本条将物之损害原因限定在对物的“使用”,将大大缩小恶意占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显然条文表述与立法者的实际意图应是不相吻合的。
1.2.3.2 第243条第243条规定,“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
”也就是说,当权利人行使物的返还请求权时,无论善意占有人还是恶意占有人,均应将原物及孳息返还给权利人。
若孳息已被消费时,强制善意占有人返还常常会使其承受过重的债务,遭受不可预期的损害,目前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均免除善意占有人的孳息返还义务,本条规定显然不利于对善意占有人在孳息返还上的保护。
对于“必要费用”,其目的是保持物的状态或维护物的正常使用,无论占有人对物的占有系恶意还是善意,都是必需支付的。
本条规定“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虽肯定了对善意占有人的保护,但占有人再“恶”,这个“必要费用”权利人也必须返还,否则将导致不当得利。
总之,在善意占有人孳息返还和恶意占有人必要费用请求偿还两个问题上,本条规定有待进一步的检讨与商榷。
1.2.3.3 第244条第244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占有人应当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返还给权利人;权利人的损害未得到足够弥补的,恶意占有人还应当赔偿损失”。
本条是关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其表述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果占有物毁损、灭失完全因第三人的行为而非因占有人过错所致,依民法法理,权利人只能向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而依本条规定权利人应向占有人请求损害赔偿,显然会造成请求对象上的错位。
其次,权利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按本条规定,占有人应当返还“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即返还不当得利,而非损害赔偿,又将造成请求权内容上的错位,与前几条法律条文相比,本条表述所缺乏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体现得更为明显、矛盾尤为突出。
1.2.4 占有保护第245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本条规定的“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不够严谨。
“排除妨害”固然是与“妨害”相对应,但与“消除危险”相对应的不是存在“妨害”,而是存在“妨害危险”,将条文表述为“妨害占有的或者可能妨害占有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就显得更为严谨。
2 我国占有制度的完善物权法占有编仅含五则条文,尚存表述上诸多不准确性和不严谨性之缺陷及不足,这注定我国占有制度缺失许多重要的制度;对于占有概念、占有的性质、占有的构成要件、占有的类型等基本问题以及占有的取得、占有的丧失等重要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规定,我国占有制度便显得空有其名而未得其实。
笔者认为,我国占有制度的完善,首先就应该对前述占有的基本问题进行明确界定,除此以外,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也显得非常有必要。
2.1 对“占有编”条文内容作调整或者重新表述如前述,现行物权法占有编五则条文存在种种问题,见于前述,各条内容均有待于重新审视,需要作系统的调整或作重新表述,以真正体现立法者在占有编中力图实现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同时要充分体现出对善意占有人和恶意占有人区分保护的目的。
2.1 确立先占制度完善占有制度,首先应确立先占制度。
先占是指先占者以其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事实。
把无主物的所有权赋予先占人,有利于物的充分利用,建立完善的归属秩序。
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均没有承认无主动产的先占取得制度,只是规定所有人不明确的漂流物、埋藏物、隐藏物,无人认领的遗失物,无人继承的财产归国家所有;对其他无主不动产的归属,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确认先占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还有利于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促进社会经济循环发展,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也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