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教材语言训练点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16
低段教材语言训练点解读沈家门第四小学张玲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对近千名儿童的跟踪研究,确认五六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
1岁半以前幼儿脑细胞和脑量发展最快;3岁以前是幼儿肢体活动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运动平衡能力发展最快时期;5、6岁以前是儿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口语,靠在语言环境中的自然习惯,已经达到了“能说会道”,清楚表达的程度。
但书面语言却大大落后于口语。
要尽快缩短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距,就必须高度重视识字、写字、学词、学句的教学。
小学低段教材中主体内容是两类课文——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
教材编者将这两类课文交替编排,其宗旨就是为了增强字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小孩子在规范的书面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能力。
所以,教师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不管是教授哪类课文,都必须紧紧扣住识字写字和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个重点,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绝不能忽视或偏离。
一、正确理清教材结构,了解低段语文教学内容(一)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二)→课文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
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
而后是识字㈠10篇课文,识字㈡又10篇课文。
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
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最后两课《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
识字、课文部分安排了6个语文园地,以“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连”等多种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一年级下册教材采取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形式。
把握训练点促“语用”能力提高作者:薛莲来源:《成才》 2017年第7期■ 武汉市育才小学薛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着力点放在教材中,关注语言文字,聚集语用,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才能唤醒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但是,在研读教材时,总感觉一篇课文可教、可讲的内容太多,从文字内容到语言特点,从篇章结构到修辞写法,从蕴涵深意到拓展升华,似乎缺一不可。
那么,到底该教什么呢?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与湖北省李莉名师工作室“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 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现场聆听了武昌区南湖第二小学吴军校长、蔡甸区第一小学戴绍莉老师的同课异构的四年级《灰椋鸟》一课,受益良多。
两位老师风格不同,教法不同,但都能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营设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法各有特色。
结合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融入我校老师们的教研所得,笔者认为,可以把握以下几点,进行语用能力的训练。
一、整体把握单元训练点,形成序列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着典型的结构形式,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
而每一篇课文都是置身于一个单元中,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不能孤立单元整体而单一选择。
在授课时,吴校长就能抓住单元整体训练点,以“人以自然”为话题,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抓住“我”的情感这条主线,感受到灰椋鸟的美好,从而激发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第4 自然段时,吴校长认识到,这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于是抓住重点句子“有的……有的……”,营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鸟儿飞翔的场景。
而戴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她对文本的解读深刻,切入点独特,抓住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反问句———“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词析句,扣住“排空而至”“倾诉”“呼唤”“应和”等关键词,感受归林时壮观、温馨的场面,学生从而得出结论———“好看,真是太好看了!”这种教法,使学生懂得了,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也是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的好方法。
《做足“点”上功夫,使语言训练更高效》摘要: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让语言训练点“点”得恰如其分呢,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是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1)借助句式,模仿本段,提供“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图片,说说其他石头,锻炼学生的仿照和表述能力董晴倩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化,语言训练点的壁垒早已被打破,逐步从机械、重复的单一模式向多元翻转的个性化模式转变。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让语言训练点“点”得恰如其分呢?可以通过潜心会文、建构序列、整合三维和搭建阶梯的方式去明确、升华语言训练点,让训练真正有效。
关键词:语言训练点潜心会文建构序列整合三维搭建阶梯曾经,语言训练点被搁浅和错过。
语文课应该建立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语言训练,带有浓浓的语文味,这是众望所归的目标。
因此,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是当下语文教师努力探索的重点。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语言文字训练的真正效果还不理想。
一、现状扫描现象一: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一位老师在执教《荷花》的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数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并说说每一句写了什么,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讲到第二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引导学生理解“挨挨挤挤”,并进行“AABB”式词语的积累,又让学生学习第二句的写法,用“……像……”说话。
讲到第三、四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时,出示句式“ 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想象说话。
最后,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写得美不美,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案例中,教师带领孩子分辨句子、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感受句式、想象说话等内容,在教师一次次的追问下,学生时刻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忙着应付老师的问题了,哪里还有时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堂中呈现的面面俱到、包罗万象的语言训练,机械单调、情趣尽失、效率低下。
低段写话从“四素句”训练开始发布时间:2021-06-10T11:56:18.683Z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4月作者:张筱筱[导读] 重视语言输出的能力培养,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张筱筱重视语言输出的能力培养,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
一年级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强化语言运用,根据教学目标和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读写中思考、运用语言,使学生获得锤炼思维、输出信息的能力。
“四素句”的训练应结合教材,重视口语交际的运用,关注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将说、写的训练贯穿其中,有机整合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落实每一个孩子“四素句”的训练目标。
“四素句”,是写话训练的起步句式,对于低段学生而言,主要是学习厘清思路学会表达,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但是,单单停留在这个层次是不利于学生提升表达能力的。
教学中有很多时候,我们存在训练的盲目性,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一个统筹规划和实施步骤,训练脱离了文本习得,犹如空中楼阁,“四素句”成了简单的信息堆砌,并没有认知的深入和拓展。
如何有序布局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呢?笔者在执教一年级的过程中,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切入训练。
一、以文教文,有序培养“四素”能力1、巧借课文做范例在一年级的课文中,很少有典型的“四素句”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第14课《小蜗牛》一课中,前面两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在这段文字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本进行信息的整合:第一步,厘清句子内在成分,介绍了地点“小蜗牛家住小树林旁边”,时间“春天”,人物是“小蜗牛和妈妈”,事情“蜗牛妈妈叫小蜗牛到小树林里玩儿”。
这些信息在文章开头便交代得明明白白,学生对故事的框架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二步,结合文本成分的认知,强化学生的认知,并不断在阅读和理解中落实语句成分的感知,构建感知文本信息的能力,夯实语文素养的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二:语音语调的练习与考察语音语调的练习与考察语音语调是语文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语言韵律、音调、重音等等,它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流利、更生动,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正式开始学习语音语调,本单元的第二节课主要是围绕语音语调的练习与考察展开的。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语音语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学会拼音中声调的标注方法。
3.能够正确识别和读出一个词的声调。
4.能够正确运用语音语调,使语言更流利、更有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正确标注和识别拼音中的声调。
三、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语音语调,使语言更有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读示范。
2.检查和纠正发音错误。
3.让学生自己朗读,评价和纠正。
4.抽查和点名。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问一些问题,让学生体会语音语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1)通过展示拼音和不同声调的组合,让学生了解怎么标注声调。
(2)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听懂带有不同声调的音。
(3)通过多种方式,如游戏、听音之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和巩固语音语调的运用。
3.巩固练习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语音语调的使用。
4.小结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以及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通过各种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学习语音语调。
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音语调的技巧和技能。
3.不断重复练习和巩固,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语音语调的使用。
4.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练习,多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七、教学评估通过一些口头问答、书面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语音语调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1.这节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多角度的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
2.这节课需要更多练习和巩固,让学生充分了解语音语调的运用。
3.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和提供帮助。
找准低年级“说话”训练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社会上任何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尤其低年级更是关键时期。
因此,教师要巧用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课内外结合,找准“说话”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巧用句子“善说”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的语言还是从语感训练开始。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些词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它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而且它对于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和形成多种表达技巧起着主导作用。
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组成的排比句,语言非常优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之处,相机模仿文本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下面是几位学生写的小诗:《春天的图画》:草儿探出尖尖的脑袋,桃花绽开红红的脸儿,柳枝跳起优美的舞蹈,树木吐出点点的芽儿。
《夏天的图画》:荷叶露出清清的水面,荷花绽红可爱的笑脸,小树撑开绿色的小伞,知了唱起美妙的歌谣。
《秋天的图画》:柿树挂起红红的灯笼,橙子露出金黄的脸盘,棉花涌起白色的浪花。
枫林飘动火红的旗帜。
《冬天的图画》:腊梅绽开洁白的笑脸,雪花跳起轻盈的舞蹈,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青蛙进入甜美的梦乡。
教师让学生尝试中初步学习运用,这样口语交际训练学生不仅内化、活化了文本的言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理解课文是基础,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并自己学会如何应用,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当前语文教学需要走出这样一个误区:运用不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更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表达。
一节课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角度,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语言知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语感培养。
其中语言知识是基础,理解和积累语言是积淀,运用语言是内化,语感是核心。
可是根据课堂观察发现,“理解语言”的环节是老师们设计一节课中最为关注的,环节安排的频次接近一节课的一半时间;而“语感培养”的环节设计频次却最低,.“语言知识”环节频次位居第二“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环节频次都不足,后三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
所以,必须正确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全面体现语用意识。
(一)低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的天性。
2.重点做到五好: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6.阅读教学要突出读、说、背、动四要素,即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说、敢说、能说;背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
(二)中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1.重视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听: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出疑问与人讨论;说: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注重朗读的方式与层次;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素,训练要素宜小不宜大。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
6.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
小学口语练习题流利表达的技巧在小学口语练习中,流利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通过掌握一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更加自信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本文将介绍几项帮助小学生流利表达的技巧,并提供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孩子们在口语上取得进步。
一、多听、多模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多听、多模仿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应该尽量多听英语,可以通过听英文歌曲、看英语动画片等方式,增加接触英语的机会。
同时,他们也可以模仿英语的发音、语调和表达方式,通过大量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练习题一:请听一段英语对话,并试着模仿里面的发音和语调。
然后,找一个小伙伴进行模拟对话练习。
二、扩大词汇量要想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词汇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孩子们可以通过积累单词和短语来扩大词汇量。
可以通过每天学习几个新单词,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英语来帮助记忆和加深印象。
练习题二:请列举五个你熟悉的水果名称,并用英语描述它们的特点。
三、阅读和理解阅读是提高口语的一个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英语原版的故事书、小说和文章,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有机会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
阅读后的理解训练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练习题三:请朗读一段英语短文,并回答几个与短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四、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口语练习需要勇于表达和参与。
孩子们可以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口语训练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此外,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们进行口语练习,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练习题四:请你模拟一次购物的情景,用英语与售货员进行对话。
五、自信与坚持在口语训练中,自信和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怕出错,勇于表达。
同时,他们也需要坚持练习,通过不断地训练提高自己的口语技巧。
练习题五:请用一句话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并用英语表达出来。
通过掌握这些流利表达的技巧,并进行相应的练习,孩子们可以在口语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词语解读训练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词语解读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词语,并学会新的词语。
3.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相关词语解读的教案及教具。
2. 学生:携带好课本、笔和本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比如:苹果、书包、篮球、自行车等,依次出示,鼓励学生说出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2. 词语解读游戏(10分钟):教师将课本上的一些生词、短语或者词语写在纸片上,发给学生。
学生将纸片上的词语放在额头上,其他学生需要向戴纸片的同学解释该词语的含义,戴纸片的学生要根据解释猜出自己额头上的词语是什么。
3. 词义配对(15分钟):教师将一些词语的解释和相应的词语打乱顺序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将解释和词语匹配,形成正确的搭配。
4. 词语填空(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录音,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词语填入空白处,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5. 词语解谜(15分钟):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由词语组成的谜语,逐个出示在幻灯片上,学生可以自愿回答,正确回答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大家在词语解读训练方面的进步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词语解读方法和训练内容整理成笔记。
五、教学反思:这堂语文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准备充分。
通过词语解读训练,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词汇水平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游戏、配对和填空等形式,使学生们在愉快中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课堂小结形式的运用,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巧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以小学语文低段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方面,小学语文课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语言元素,文章从课后的练习部分开始,通过对所学到的语言元素进行分析,并将它们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文要素;核心素养引言:语文作为初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其学习难度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性有一定的要求,教材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平均分布于各个单元,并配有对应的训练点,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方式来整合教材,从而提高了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掌握每一单元的语言元素,以保证语言要素的有效利用,并根据班上的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又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吸收,课后习题的学习对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要把握好课后作业这一语言的关键因素,调整教学思路,使教学观念的革新和教学策略的优化升级相结合。
就小学语文课本而言,课后习题是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握课后作业的使用需求,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完成课后作业,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魅力和价值。
一、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一)提示文章教学难点习题通常会在每一节课文后面出现,是一种总结式的练习。
在习题中,除了会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要点之外,还会指出一些难点,让学生和老师们注意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
在课后作业中,除了一些比较难的内容之外,在课程的开头和正文的介绍中,都会提到一些相关的知识,老师们在授课之前,都会将“前奏”和课后的练习部分进行详细的阅读,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中的要点,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突显重点训练内容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尤其是基础知识,更是需要学员们的不断积累。
初中语言能力训练教案下册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
3. 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教学内容:1. 口语表达训练: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短文、故事、文章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 语文综合运用训练: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对语言能力训练的兴趣,提示学生思考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口语表达训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3. 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阅读理解训练(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篇短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毕。
2. 教师对短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语文综合运用训练(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份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听力练习。
2. 教师对听力材料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一年级第三阶第9课语言描写摘要:一、课程简介- 一年级第三阶段第9 课的主题- 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法二、语言描写的概念- 语言描写的定义- 语言描写的重要性三、语言描写的方法- 动词的运用- 形容词的运用- 副词的运用- 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四、语言描写的实践- 学生练习语言描写-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五、课程总结- 语言描写的重要性- 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正文:【课程简介】在一年级第三阶段第9 课中,我们主要探讨了语言描写这一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语言描写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描写,并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描写技巧。
【语言描写的概念】首先,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语言描写的概念。
语言描写是指通过运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汇,以及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对人物、事物、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语言描写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描写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详细讲解了语言描写的方法。
动词是语言描写的核心,运用恰当的动词可以使人、物、环境更具动态感。
形容词则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绘事物的特征。
副词则可以在细节上进行描绘,使描写更加具体。
此外,我们还介绍了如何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描写。
【语言描写的实践】在理论讲解之后,我们让学生进行了语言描写的实践。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运用所学的语言描写方法进行练习。
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程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语言描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语言描写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练习,学生在运用语言描写技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步。
统编版教材低段培训教师学习材料——2020年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材教育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适应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教学需求研究决定召开本次研讨研讨活动。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陈小平——新教材整体设计与教学要求这套教材官方说法是统编版教材。
统编版教材出了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个学科。
这一套教材他究竟新在哪里?它有哪些新的要求?一.新在目标理念上面;二.新在体例结构上;三.新在选文的内容上;四.新在教学的要求上,不是颠覆性的,而是继承性的;五.新在挑战记忆上面。
一.新在目标理念上面;(一)目标理念上,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教材编写服务于立德树人,孔子怎么育人?首先考虑培养人,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
文学是指学文化,学各学科技能、知识。
让教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国家意志。
国家行为主要的是从以下六个方面1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是关于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过往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目又回到教材中;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要深深地打下烙下中华文化的印记;4民族的团结;我们是56个民族大家庭。
给老师们看这一幅图,新教材,一年级一拿到教材,一开篇就是这幅图,这幅图呈现是有学问的,语文老师们回去好好研究研究,这个上面民族都要知道。
为什么?让孩子从小就要知道学会团结。
这幅图,传递的就是:“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样的信息,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这样烙印5加强海洋与国家主权意识的教育;前几年周边不停的岛屿纷争,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国土、疆土都是中国的。
篇目有《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无名岛》6法制教育;从这六个方面来系统地来呈现国家行为,国家的意志。
(二)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我以现在教育部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定性,大概延续四个方面。
低段教材语言训练点解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对近千名儿童的跟踪研究,确认五六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
1岁半以前幼儿脑细胞和脑量发展最快;3岁以前是幼儿肢体活动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运动平衡能力发展最快时期;5、6岁以前是儿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口语,靠在语言环境中的自然习惯,已经达到了“能说会道”,清楚表达的程度。
但书面语言却大大落后于口语。
要尽快缩短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距,就必须高度重视识字、写字、学词、学句的教学。
小学低段教材中主体内容是两类课文——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
教材编者将这两类课文交替编排,其宗旨就是为了增强字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小孩子在规范的书面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能力。
所以,教师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不管是教授哪类课文,都必须紧紧扣住识字写字和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个重点,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绝不能忽视或偏离。
一、正确理清教材结构,了解低段语文教学内容(一)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二)→课文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
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
而后是识字㈠10篇课文,识字㈡又10篇课文。
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
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最后两课《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
识字、课文部分安排了6个语文园地,以“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连”等多种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一年级下册教材采取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形式。
这是一种全新的组元方式。
全册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编排了八组教材,每组由“导语→一课‘识字’→4至5篇课文→语文园地”构成。
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
第二册开始,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创设了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
语文园地中还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二年级上册这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一年级下册基本相同,也是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安排教材内容。
全册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
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
课后练习加大了书面练习的分量。
(四)二年级下册本册组织单元的方法基本上与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相同,但不再单编独立的识字课。
其中第二、四、六、八单元的最后一课(8、16、24、32课)为略读课文,目录中没有略读课文的标志,从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略读课文的要求与其他课文的不同(只安排了识字和思考题,没有写字要求和词句训练),教师用书上也做了提示。
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是为了体现与中年级阅读训练的衔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栏目中,安排了写话练习,为中年级的写作奠定基础。
本册开始创设了“我知道”和“宽带网”两个新栏目。
“我知道”安排在课后练习的后边,通过给学生提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和信息,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宽带网”安排在语文园地里。
是围绕本组专题而展开的。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与本组专题相关的资料,还为学生指出了搜集资料的途径。
二、正确理解教材特点,把握低段语文教学重点1、编排上:由易到难,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如(一上146页),识字一主要学写“横”、“竖”、“撇”、“捺”四种笔画,第一组课文学写“点”、“折”、“弯”,接着字的笔画增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又如课后题,也随着年级的增高,数量和难度也逐渐提高。
一年级的课后练习以“我会认”、“我会写”、“读读说说”等为主,除写生字外,都是口头练习。
到二年级上册,逐渐出现了“读读写写”的书面练习,而练习的大多数是词语积累方面。
到了二年级下册,课后的写字练习增加了写词语的形式,加大了句子练习的分量,体现了向中年级过渡做准备,如:读句子、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写句子等。
2、内容上:围绕重点或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整合语文学习活动如一下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
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
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
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
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
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3、呈现方式上:富有新意和亲和力,导学特色突出,体现了人与文本的对话关系。
首先,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和练习的内容。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思考练习题还是语文园地;也无论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读书思考还是引导发现、交流、展示,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十分亲切、自然。
这不仅服务于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的“学”,使教科书由“教本”转变为“学本”。
像练习中的“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连”,像学习伙伴吐的泡泡里的话,它们不是装饰或点缀,实际上是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
如,《坐井观天》文后,学习伙伴引导学生思考:“……”在二上《识字5》之后,学习伙伴建议:“我们也去收集一些谚语吧”。
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合作去探究。
通过多种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次,强化导学的功能,借助单元前“导语”来导向;凭借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的“泡泡”导思;利用课后的题目导学、导练;凭借语文园地引导发现,鼓励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
如在课文的编排时,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根据需要,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一课,在题目下方出示一个“泡泡”: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是在引导学生要抓住题眼思考,并带着问题读下文。
接着在文中介绍“岩石书”内容的旁边又一个“泡泡”:真没想到!这又是在引导学生要边读边思考,原来题目中的“书”就是指岩石书。
最后在课文的结尾,又出现一个“泡泡”: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这是在引导学生读完课文后还要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4、识字、写字: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努力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
一年级安排认识950个常用字,写其中的350个。
二年级认识850个常用字,写650个。
一、二年级总共要求认识18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0个。
教材中要求写的字,体现写字的规律,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到合体顺序来编排。
要求认识的字,大体按照由出现频率高到出现频率低来编排。
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高频字,可以覆盖日常阅读书报用字的50%。
学生认识前四册安排的1800个字,可以覆盖书报杂志用字的90%以上。
两学年里,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查字典。
这就是说,到二年级,学生阅读书报已基本上没有文字障碍了。
(2)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取多种形式识字。
一二年级教材中的识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归类识字。
安排在一年级上册。
主要是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归类识象形字或会意字,如“识字一”(2)的《口耳目》。
此外,还编排了按事物归类看图识字,如,《操场上》的体育活动名称、《自选商场》的认识日用品、《菜园里》的认识蔬菜等,从中识字。
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初步建立词的概念。
●韵语识字。
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
这些识字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主要有由成语或词组组成的韵语(一下《识字1》、二上《识字1》、二上《识字4》、二上《识字8》)、新编三字经(一下《识字2》、二上《识字3》)、儿歌(一下《识字4》)、对子歌(一下《识字3》)、拍手歌(二上《识字7》)、反义词歌(一下《识字7》、二上《识字6》)、数量词歌(一下《识字6》)、谜语(一下《识字5》)、谚语(二上《识字5》)等。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
学生从中既识了字、学了词,又培养了想画面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
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凭借这首节奏感很强的儿歌,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方法。
再如,二年级上册《识字2》:“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
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同时,受到动词和名词应合理搭配的训练。
●随课文识字。
这是主要的识字形式,特别是在二年级下册及其以后各册,更是最主要的识字途径。
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结合“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认字。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中设“我的发现”这一栏目。
一年级下册,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安排认识少量汉字(只认不写)。
这样做,既能增识一些常用字,又渗透了只要留意,处处可以识字的理念。
如《语文园地一》,在引导学生发现用“加偏旁”的方法识字的同时,从罗列的中,认识“评、访、挤”这三个字;在引导学生发现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的同时,从罗列的中,认识“邮、轿、钱”三个字。
又如,语文园地五,在“我的发现”中编排了。
不言而喻,是在引导学生利用反义的特点识“矮、瘦、暗、丑、闲、旧”这六个字。
再如,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编写了韵文:“千口舌,舌甘甜。
土里埋,木帛棉。
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
合手拿,分手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