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行为的产生与改变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9
心理学考试论述题四、论述题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2005年论述题)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
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
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
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
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
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
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
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
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
(2000年论述题)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考试大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农业推广学离线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农业推广学》作业答案第一章序论1.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哪些类型答:五大类型:1、传递服务模式。
2、合同约束模式。
3、意识启蒙模式。
4、参与服务模式。
5、综合咨询模式。
2.简述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
答: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为手段,将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和农业三态效益全面提高的一种专门活动。
3.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答: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
5.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有哪些答:一、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6.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基本内容。
答: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这两个基本的子系统,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系统的联系方式,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政府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经济与结构性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7.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答:研究对象是推广对象在推广沟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以及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改变行为的方法论。
9.怎样加强我国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研究答: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十分丰富,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技术推广与我国实践中的推广站上,而要深入到农业推广实践中各类推广对象、推广人员、组织机构以及众多的农业推广实务和复杂的农业推广环境之中去。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和改变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学派,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形成和改变的。
本文将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和改变进行探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研究行为来理解和解释心理过程。
它强调行为是可观察的,并且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学习来形成和改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1.1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往往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反应。
在经过多次重复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后,人们会形成条件反射,即在特定刺激下产生特定反应。
例如,巴普洛夫的狗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口水,这是一种通过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形成的行为。
1.2 奖励与惩罚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奖励和惩罚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
当某种行为受到奖励时,人们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相反,当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时,人们则会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
例如,儿童在完成作业后得到奖励,会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
1.3 模型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当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时,他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例如,儿童可能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如何说话和走路。
二、行为的形成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主要探讨了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2.1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意识的条件下,通过一种刺激引发出一种特定的反应。
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经典例子。
在实验中,巴普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会分泌唾液。
通过多次将铃声与食物同时呈现,狗形成了条件反射,即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
2.2 工具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行为产生一种特定的结果,进而影响再次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
例如,老鼠学会按压一个杆子,从而获得食物的奖励。
随着奖励的加强和惩罚的削弱,老鼠学会了这种行为,并且更有可能继续按压杆子。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纲要掌握:1.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基本内容。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理论要点。
3.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自我指导训练理论。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5.内脏学习理论、应激理论、情绪学说的理论源起及主要内容。
熟悉: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实验与理论基础。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起源。
3.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及抑郁症患者的常见10种认知曲解。
4.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如何解释心理失调的实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5.内脏学习理论的临床应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了解: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和实际意义;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原理及在临床行为治疗中的作用。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应用。
3.自我指导训练的理论基础。
4.自我实现者具有的人格特征。
5.情绪与生理反应。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介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内脏学习理论和心身相关理论等与行为医学具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理论的理论起源、主要内容、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等。
【教材知识点】(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条件反射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0世纪初,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把试验中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也称经典条件反射。
并进一步把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自然地引发反射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射称为无条件反射。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强化法: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的一种方法。
它涉及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其中包括正强化(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负强化(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以及惩罚(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在教育中,通常多采用正强化。
2.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 行为塑造法:这是一种通过连续的、逐渐增加难度的任务或目标来训练新技能的方法。
4. 示范法:通过向他人展示良好的行为榜样,来教授和训练某些适应行为。
5. 消退法:消退法是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
6. 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是个人有意识地、努力地去注意并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一种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及其特点一、行为的涵义(一)行为的界定(1)传统华生斯金纳可观察的外显行为(2)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内隐性的意识行为(3)认知论心理表征的过程(4)广义内在外显意识潜意识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1、生理成熟与衰退2、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3、学习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一)适应与发展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四、行为的特点1、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2、行为具有可塑性3、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6、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8、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第二节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一)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二)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三)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四)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五)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第三节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二、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一)应用在家庭教养上1、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2、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3、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4、改变儿童某些不良行为(二)应用在学校的教育上1、课堂行为2、学业行为3、亲社会行为4、不良行为(三)应用在其他领域1、发育障碍2、心理卫生3、功能康复4、医疗保健5、公益事业社区管理6、机构人事管理第四节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和操作原则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一)塑造良好行为(二)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三)消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一)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后果(二)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三)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四)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第二章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一、巴甫洛夫及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原理在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人格心理与行为变化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研究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份完整的教案,主题为人格心理与行为变化。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人格心理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个体行为和情绪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格心理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
2.熟悉人格心理对行为变化的影响机制。
3.掌握应用人格心理知识进行行为调节和干预的基本方法。
4.深入探讨当前前沿研究领域,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人格心理概述•定义:介绍什么是人格心理以及其在个体差异中的作用。
•影响因素:探讨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常见评估工具:介绍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法和项目测验法。
2. 主要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介绍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以及个体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解释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性等人格特质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讨论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对人格发展和行为变化的重要性。
3. 人格与行为变化•行为心理学观点:探讨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阐述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行为,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自我效能感:介绍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改变中起到关键作用。
4. 应用与干预•个体干预方法:讲解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解构思维误区等技术来帮助个体改变负面行为模式。
•群体干预方法:倡导使用团队合作、社交支持等手段促进积极行为的培养和维持。
•基于人格特质的干预方法:探讨如何根据个体的人格特征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5. 前沿研究领域•遗传与环境互动研究:介绍目前对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文化差异与人格: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差异,以及其对行为变化的影响。
•科技对人格心理的影响:分析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科技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面授方式传授相关知识,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