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学案 1.2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87.50 KB
- 文档页数:14
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四《城乡规划》第一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活动建议: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课标解读:(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含义(二)运用课本材料、收集的图片资料、影响材料等,说明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三)通过案例分析、模型建构等方法,来落实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比较选修四教材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采取了正文、图表、案例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分成了(1)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3)不同国家所处城市化阶段不尽相同这样三个副标题来呈现。
其中提及到了城市化概念和内涵,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差异、与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经历城市化阶段差异等知识点。
突出了不同国家城市化阶段差异、城市化过程特点。
通过图表、案例、文字较好地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的对比。
这部分内容位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节之后,在城市环境问题及成因之前,具有很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相关内容对比:(1)必修四的城市化通过阅读材料展示其内涵,必修二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变化来体现。
(2)必修四教材比较强调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应性,采用非洲案例、表格对比等,尤其突显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合理城市化现象(畸形城市化)而必修二教材着重城市化的原因分析。
(3)在城市化阶段的划分中,必修四通过正文材料较为直接地完整地归纳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阶段,从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而在必修二中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为载体来体现。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了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比较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图文信息提取和转化能力,锻炼利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难点:城市化与经济的适应性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六:设计思路在分析设计本节课过程中,着力让学生明确城市化过程原理、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差异的内容,因此按照“城市化字面意思——以某城市为例总结城市化的含义、动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不合理城市化”。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多,但教材内容零散、知识点联系紧密,图表说明清晰。
就高一学生来看,教师需要说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和重要标志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
这一章知识重要,需要教师在归纳强调的同时引用生活实图来进行形象的说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图片的预览使学生知道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中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
使学生在读图、阅读材料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和解析能力。
2、过程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读图和教材案例分析,使学生在阅读和归纳中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答能力和对教材的系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标志和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难点:要说明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上海市出示城市发展变化图,引出城市化及城市化的概念出示教学课标: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3、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1、城市化:出示上海市城市变化图,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图片,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教师先提问,之后归纳——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教师首先出示课本2.16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进行读图思考,归纳城市化的三个标志——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
教师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读图思考,并进行引导提问。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师出示图,要求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提问后要求学生并从图片中整理出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和图片,之后提问城市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表现有:三废污染;噪声污染等(2)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城市秩序混乱案例分析:课本31页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节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容,理解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2、明确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标,分析总结具体问题,提高分析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环保意识,能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保护环境,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2、明确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新课导入〕随着世界范围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世界各国相继走上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良性的、积极的城市化不仅带来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它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而不合理的城市化,却会带来各种城市环境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讨论、学习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容,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诱因和治理对策。
〔板书〕城市环境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也就是说,城市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组成。
人类通过对城市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强烈干预,改变了自然环境原来的性质和状态,让城市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幅图来认识一些城市环境要素,然后完成课本第八页的思考题。
(课件展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总结,展示问题参考答案)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得充足的物质和能量,而且也向环境排放了大量废弃物。
而环境提供物质、能量,以及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改造活动一旦超过自然环境所能允许的限度,就必然产生城市环境问题。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到底会引发哪些城市环境问题?〔板书〕一、城市环境问题如果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城市局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则会产生自然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态系统出现了问题,则会引发社会环境问题,主要有城市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2、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旨在学习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主要目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2、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案例分析法;2、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既要看到城市化带来的有利影响,也要看到不利影响;2、正确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五、教学难点: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六、课时安排:1课时展示材料一~材料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反映的环境问题。
材料一:眉山市空气质量相关数据:06月06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AQI指数124~154,首要污染物为臭氧;06月07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AQI指数122~152,首要污染物为臭氧;06月08日空气质量等级为良至轻度污染,AQI指数85~115,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材料二:材料三:眉山市工业生活废水、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大多未经处理就向江河排放和倾倒,岷江及其支流沿岸有数家厂矿工业废水排放量达百万吨以上,如彭山氮肥厂、眉山氮肥厂和机车车辆厂等,造成彭山眉山段岷江水质色度、生化耗氧量、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超标,水质级别一般为Ⅲ~ Ⅳ级。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下渗必然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及结合生活实际,掌握城市化的不同含义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归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差异;3.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归纳畸形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地区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地区差异四、教学过程:第二部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征师:阅读课本,总结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生(单独):师:看图,这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它有哪些特征呢?(提示: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生(单独):(1)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师:城市化水平本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
所以出现了畸形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合作探究1阅读表1.2,分析哪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本国人均GNP值不协调,并思考这种不协调将带来哪些问题?(前后小组讨论5min)生(单独回答第一个问题):生(让三四个小组的代言人发言):师(总结):①城市人口多,导致就业机会不足,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压力过大,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②城市人口多,会出现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疾病流行等问题,会严重制约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城市的后续发展。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不同师:由于不同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不同,因此经历的城市化阶段不同。
阅读课本,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经历了城市化的那些阶段?(2min)生(单独):师: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合作探究2:阅读案例2,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两个问题(5min)1、非洲城市化进程有哪些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处于哪个阶段?2、非洲国家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生(单独回答第一个问题)。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地理 1.2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标,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衡量指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与城市经济发展③__________。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发展水平⑤______,与经济发展程度⑥____________。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a.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相对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质量的城市化。
c.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城市环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气、土地、生物、园林绿地及水体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工业设施、文化设施、城市垃圾等。
2.城市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问题a.城市环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电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
b.生态失衡。
(2)社会环境问题a.城市交通⑮________。
b.居住条件差。
c.⑯________困难。
d.社会秩序混乱。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阐述城市化的含义和衡量指标2.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地区差异3.明确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教学重点与难点:1.城市化的含义和衡量指标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视频导入】光鲜亮丽的杭州城市风光与背后垃圾成山的对比。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含义由上海市用地变化和人口变化分析得出城市化含义。
2.城市化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思考: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化水一定会提高吗?2、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吗?讨论一:表1 部分国家城市化与经济指标对比(2002年)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4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可达到60%。
读表1,分析哪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本国人均GDP值不协调,并思考其带来的问题。
3.城市化进程探究: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016年5月20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了一项报告。
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市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
下面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
问题1.1800~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市化速度有什么变化?答案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市化速度加快。
问题2.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答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成因: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下表)归纳1: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归纳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示意图分析)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思考: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答案:否。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这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着眼,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地了解和分析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说明其成因和危害。
推出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1、通过阅读材料,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学会归纳城市合理规划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城市化问题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庄河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庄河建设庄河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
难点: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地理知识,科学地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四、学情分析:(一)思维特征:高二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一定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背景:在学习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能理解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
(三)生活经验:随着庄河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深刻的亲身感受,能较好地把地理基本理论和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六、教法与学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将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第一篇:大美庄河【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大美庄河师:思考视频中,、城市里人工设施有哪些?自然要素有哪些?生:观看思考师:这些自然要素,它们哪些还处于自然状态?哪些已经有了人类改造的痕迹?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城市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很明显,课标对于本节内容很强调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城市化是目前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现象,学生对于这种过程都应该是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的,所以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如何分析资料、理解资料并将有关结论科学的表述出来。
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都是学习地理所应该必备的技能,结合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选修4》第21章《城市化和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十分密切,因为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教材的结构上来看本节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三者应该是按照一种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排列的,首先让学生通过城市化的表现认识城市化,然后再以一个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所需经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首先从思维能力上来说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从先前基础来看,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直到前不久才开始接触人文地理内容。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文地理内容通常对表述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可以推测如何简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能够结合资料分别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3、能够列举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
1.2 城市化與城市環境問題學案(人教版選修4)學習目標 1.理解城市化的含義,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標,掌握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2.瞭解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理解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環境問題的治理對策。
4.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瞭解城市的發展規律,從而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一、城市化與城市化進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2)衡量指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進程的地區差異(1)城市化水準與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有差異a.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發展水準高,與城市經濟發展③__________。
b.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發展水準⑤______,與經濟發展程度⑥____________。
(2)不同國家所處的城市化階段也不盡相同a.發達國家城市化階段相對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戰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準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品質的城市化。
c.城市化進程的三個階段:初期階段、加速階段、後期階段。
二、城市環境問題及其成因1.城市環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氣、土地、生物、園林綠地及水體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築、交通設施、工業設施、文化設施、城市垃圾等。
2.城市環境問題(1)自然環境問題a.城市環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電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
b.生態失衡。
(2)社會環境問題a.城市交通⑮________。
b.居住條件差。
c.⑯________困難。
d.社會秩序混亂。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的社會生活方式是城市環境問題的主要誘因。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掌握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城市化的定义、过程和类型,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
2. 案例研究: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该城市近十年来的城市化发展数据和城市环境变化数据,分析其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所选城市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和主要观点。
4. 写作任务:学生需根据预习内容、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成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 案例研究要全面、准确,数据来源要可靠,分析要深入。
3.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并尊重他人意见。
4. 写作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逻辑性强,语言流畅。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案例研究的深入程度、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写作报告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
3. 教师将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释和指导。
2.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3. 学生应将教师的反馈和建议作为改进学习的重要依据,积极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六、总结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任务安排和要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深化对城市化及其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所在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并分析其成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文献综述:每组需至少搜集三篇与城市化及城市环境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或新闻报道,并进行总结和整理,形成文献综述报告。
3. 绘制地图:绘制一幅展示本城市或地区近十年城市化变化的地图,标注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变化趋势。
4. 实地调研: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城市规划与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记录下调研结果并形成报告。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学生需遵循以下要求:1. 分组合作:学生需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鼓励团队合作和交流。
2. 文献来源:文献综述的资料需来自可靠的学术网站或新闻媒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地图绘制:地图应清晰展示城市化的变化趋势,包括交通、建筑等关键信息。
4. 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需做好记录和拍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查性。
5. 格式规范:所有作业需按照教师提供的格式模板完成,包括标题、正文、引言和总结等部分。
四、作业评价本节作业将结合学生所提交的作业内容和团队协作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将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内容质量:学生提交的文献综述报告、实地调研报告、地图等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和广度。
2. 团队合作:学生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能够协作完成任务的情况。
3. 创新与独特性: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对城市环境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的评析与处理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2.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成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进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表现1.结合图2.16回答1985年——200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数目、人口数量、部分城市等级和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3.什么是城市化?(通过引导启发、举例助学生概念理解)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通过引导学生读图2.16,启发学生结合城市化概念自己说出城市化的特征)5.结合城市化的概念与表现,谈谈你对城市化与城市等级变化、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讲解:城市化的过程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展示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观察图像,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形成结论并展示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从现象和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比较和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建立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对新旧知识的辨析与理解小结小结巩固4.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5.城市化的意义1.是什么动力在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除了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看吗?举例说明2.据你所见所闻所感,谈谈你是如何感受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重要影响的?(a.聚落形态的变化b.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c.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材32页图2.17“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查阅资料,参考图像提示,结合自身体验,用鲜活的实例来充实、完善相关的理论,并作出表达教师通过提示,延伸可以从经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有助于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小结4.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拉力:推力:5. 城市化的意义:小结巩固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时间特点:指导学生读图:注意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图2.19,案例4读图2.19,案例4,明确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归纳概括完成34页“活动”填表,抽样展示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通过案例阅读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小结对展示做出点评承转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迅速推进(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城市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的理解,通过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程内容,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2. 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搜集该城市城市化进程的资料,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等,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拥堵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成小组,针对所选城市的城市化与环境问题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4. 绘制地图:绘制所选城市的地理简图,标出主要的污染源和易受影响的生态环境区域。
5. 撰写报告:根据预习、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的结果,撰写一份关于所选城市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报告,包括问题描述、原因分析、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等。
三、作业要求1. 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资料搜集要全面、准确。
2.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发言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3. 地图绘制要准确反映城市地理环境特征和污染源分布。
4. 报告撰写要语言通顺,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内容应包含问题分析、原因剖析和措施建议三个部分。
5.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质量、地图绘制的准确性以及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也重视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成因;3. 分析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4. 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围绕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城市环境问题展开,具体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需仔细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发展阶段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 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国内外典型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交通拥堵等)。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4. 实践调研:学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或网络调查,了解本地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5. 报告撰写:学生需根据上述内容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理论学习总结、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成果以及实践调研结果。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2. 案例分析要具体详实,能够清晰展示城市化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3. 小组讨论要积极互动,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4. 实践调研要结合本地实际,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 报告要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价;2. 评价学生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详实程度;3. 评估小组讨论的互动性和建议的可行性;4. 依据实践调研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情况进行评价;5. 综合报告的条理清晰度、内容完整性和格式规范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 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措施,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可行性和实施方式。
3. 结合学生实践调研的反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收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1.2 城市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城
市化进程。
5、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6、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
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
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自学探究】
一、城市化:
概念:人口向城市聚焦和转变为的过程
(1)人口增多,人口减少
城市化标志(2)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问
题及其原因(1),是城市环境的主要诱因
(2)工业化大量和,极大程度地破
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城市环境问题(3)城市人口密度,缺乏城市,
的成因城市,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引
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4)一些人对舒适的现代生活的过度追求
二、城市环境问题对策:
(1依据,加强城市
治理对策(2)依据,完善
(3)加强,提高
【答案】。
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1.2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标,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衡量指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与城市经济发展③__________。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发展水平⑤______,与经济发展程度⑥____________。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a.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相对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质量的城市化。
c.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城市环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气、土地、生物、园林绿地及水体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工业设施、文化设施、城市垃圾等。
2.城市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问题a.城市环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电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
b.生态失衡。
(2)社会环境问题a.城市交通⑮________。
b.居住条件差。
c.⑯________困难。
d.社会秩序混乱。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1.依据⑲____________,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2.依靠⑳________________,完善城市环境设施。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一、城市化进程的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时间阶段原因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城市化人口向城市中心区聚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郊区城市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加上私家车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开始移居郊区,随之商业服务部门、工厂等移往郊区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逆城市化人们迁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中心城市人口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城市化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市区人口再度增长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18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目前速度趋缓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70%左右30%左右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后果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现象出现许多社会问题与经济发相适应,即同步城市化不相适应,出现“滞后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展的适应程度情况:(1)“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2)“虚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南美洲的部分国家“虚假城市化”状况最为突出。
典例1读“部分大洲和地区的城市、乡村人口当前与未来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的代码,填入对应的地区:西亚地区________,非洲________,北美洲________,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________。
(2)北美洲城市化进程变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洲城市化进程特别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的同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新趋势,即城市________区、________区及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
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1)D A B C(2)已经高度城市化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3)失业人口增多,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剧(4)住宅工业市中心环境恶化,地租高地铁、高速公路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四个地区中北美洲主要是发达国家,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在70%左右,很容易判断出对应图是B;其余三个地区均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水平也不相同,西亚地区石油生产国居多,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应为D图;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整体上比非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也应比非洲高,故C为加勒比海地区,A为非洲。
第(2)题到第(4)题,考查两类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差别及其城市化问题,难度不大。
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特点初级阶段速度慢,常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呈孤岛或点状分布中级阶段进程快,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开始起到动力作用,城市数量增多,开始出现城市带(群)高级阶段速度回落,动力转化为第三产业,城市带(群)不断出现【变式训练1】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二、城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受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自然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出主要表现成因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污染水体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城市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就业难度增加,失业队伍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1.布局在城内或居民区内——基本没有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
2.布局在城市远郊——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或者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①盛行单一风向——下风向;②季风——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③多种风向——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④居住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2)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典例2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d-b-c B.a-c-d-bC.d-b-c-a D.c-d-b-a(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答案(1)B(2)B解析(1)在城市化的初期,城市中心人口稠密,城郊人口稀少。
随着城市发展,功能区逐渐分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逐步显现。
市内居住人口逐渐向外迁移,最终市中心形成商业区,人口较少;向外为居住区,人口稠密;外围为工业区,交通方便且成本低,人口更少。
(2)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市中心地价上升,逐渐形成商业区,人口向外迁移,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尽管市区内常住人口少,但商业发达,交通流量逐渐增大,市中心人口逐渐减少,市郊人口逐渐增多,可体现逆城市化趋势。
【变式训练2】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据此回答(1)~(3)题。
(1)该研究小组对城市洪水发生原因的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2)根据调查实验结果,研究小组提出降低城市洪水频率的建议,合理的有(双选)()A.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完善排水系统B.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减缓城市交通压力C.在老城区大量建设高层建筑,以留有充分的绿化空间D.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加强现有水面的保护治理(3)下列关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正确的是()A.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市区应多建高速公路和铁路B.为方便工人上下班,工厂应多建在居民区及其周围C.为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市中心区应建大型森林公园D.为避免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厂过多,应将大城市部分人口、工厂等向郊区分散图1.21关于城市化的不同见解,据图分析:(1)城市化包括哪两个方面?(2)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提示(1)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
(2)城市化的内涵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而后一个转移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