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8.66 KB
- 文档页数:7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解决问题(二)》导学案设计教学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时主要教学的是“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两点:1.关注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据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分数乘法为基础,借助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提纲,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出示复习内容。
找出这道题的关键句,确定表示单位“1”的量。
指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2.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如果把题中的改写成25%,解题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呢?1.读题,获取相关信息。
分组讨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在练习本上列式,并交流、订正。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一堆沙子用去200t,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剩下多少吨?二、探究“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1.出示教材90页例4,组织学生交流信息。
2.出示自学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提示: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表示单位“1”的量。
如何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题中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3.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4.引导学生尝试解答,说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5.指导学生观察两种解题方法,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读题,获取数学信息。
2.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表示单位“1”的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运用刚性运算解决问题。
–能够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刚性运算的运用。
•问题综合分析和解答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
•社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刚性运算的运用(40分钟)
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刚性运算的概念。
2.讲解刚性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刚性运算解决问题。
第二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50分钟)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思路。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刚性运算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所不足,需要加强训练和巩固。
下节课将重点围绕刚性运算展开更多练习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刚性运算技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总结,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二)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分类讨论、归纳与演绎、数形结合等方法。
教学内容将围绕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趣味数学题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如分类讨论、归纳与演绎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解题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
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求解。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新授:介绍并讲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应用这些策略。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具体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策略进行解决。
5. 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清晰地展示解题步骤和关键策略。
包括: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常用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示例。
具体例题的解题过程。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包括:基础练习:巩固基本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拓展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评估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特别是针对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6《解决问题(2)》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解决问题(2)》的内容,主要围绕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内容包括复习和应用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的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几何知识和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简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特别是在解决几何和代数结合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黑板、粉笔、教具模型等。
学生准备:练习本、文具、数学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3.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图表、公式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注重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适当提高难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可以包括基本的数学运算题和实际问题解决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 )一. 教材分析《6解决问题(2)》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制作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
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
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3/5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2/5 。
(3)一条路,已修了3/10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11 。
2、口头列式:(1)32的3/8是多少?(2)120页的1/6 是多少?(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1/8,降低了多少分贝?(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7/8,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2(1)使用线段图协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出示课本上的线段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1/8 =80-10=70(分贝)(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1/8)=80× 7/8=70(分贝)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3、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4/5”。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二)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涉及数据整理、图表分析、以及解决策略的选择。
学生将通过具体案例,学习如何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比例、百分比、方程等,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并提取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问题抽象:如何指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数学模型。
2. 策略选择:根据问题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3. 逻辑推理: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连贯地进行数学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及答案小组活动记录表数学模型示例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新知:呈现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并尝试构建数学模型。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应用。
4. 成果展示:每组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问题解决的核心步骤进行设计,包括:问题的识别与定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模型的构建解决策略的选择与应用结果的分析与验证作业设计作业将设计为实际问题的解决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课堂所学。
作业将包括:两个基础问题,巩固基本概念和方法。
一个提高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可能的教学调整。
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2课时》人教版 (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小数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小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对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数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等。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分数的概念和小数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将其分成5份,然后问学生:“如果你吃了其中的3份,你吃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分数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呈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20人参加了篮球比赛,25人参加了足球比赛,参加了两项比赛的有多少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章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二)优秀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例1 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这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思考问题的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但因我们班学生基础偏两级分化,为了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本堂
课中还是着重通过画线段图和讲解线段图帮助学生来理解并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
题的解题过程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2)》(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面积、体积、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面积、体积、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尺子、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面积、体积、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学习。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2)》2. 内容:面积、体积、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一些与面积、体积、表面积相关的计算题。
2. 应用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楚,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
2.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学生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4.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通过讲解面积、体积、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通过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 )一. 教材分析《6解决问题(2)》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包括:理解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结构,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理解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运用一些简单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但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清晰的思考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因此,在教学本章内容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问题解决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线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3.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2.重点:培养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准备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具体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的结构,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
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 5、《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内容:P38 页例 5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 个数“的实际问题。
2.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线段图表示。
、3、感受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复习分数乘法问题。
2 妈妈的体重是 50 千克,小红的体重比妈妈轻 ,小红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集体交流,思考的步骤。
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15 15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
8 条件:小明的体重是 35 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问题:爸爸的体重是多少?3.分析与解答。
(1)独立思考,理清关系。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在两个人的体重中“谁”是单位“1”?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并在线段图8 上标明爸爸的体重比小明的体重轻的 ,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师:在画图的时候,我们要先怎样画 ?先画那个数量?为什么?生:要先画表示爸爸的线段,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
把爸爸的体重分成 15 段,画小明的线段的时候,比表示爸爸的体重的短,短的线段相当于这样的 8 段。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准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式。
本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15 15 7 15 7 通过画图弄清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正确列出方程作好铺垫。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4~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2.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重点难点掌握分析方法,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练习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二教学实施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老师可以启发。
(3)问题是求谁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婴儿)3.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老师:观察线段图,你能想到解决的方法吗?学生1:我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然后加上青少年心跳的次数即为所求。
学生2:我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然后乘青少年心跳的次数即为所求。
老师: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板书解答过程。
=135(次)答:婴儿每分钟心跳135次。
4.小组合作,总结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汇报:(1)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2)单位“1”的量×(1+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5.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4~7题。
1.三课堂作业新设计2.根据题意,把相对应的数量用线连起来。
2.分析数量关系。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练习三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1)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2)单位“1”的量×(1+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当多个单位“1”出现时,一定要找准所给分率以哪个量为单位“1”,做到正确对应。
5、《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P3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线段图表示。
、
3、感受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分数乘法问题。
妈妈的体重是50千克,小红的体重比妈妈轻25
,小红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集体交流,思考的步骤。
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
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
(二)探索交流
1.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
条件: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8
15问题:爸爸的体重是多少?
3.分析与解答。
(1)独立思考,理清关系。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在两个人的体重中“谁”是单位“1”?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并在线段图
上标明爸爸的体重比小明的体重轻的8
15
,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师:在画图的时候,我们要先怎样画?先画那个数量?为什么?
生:要先画表示爸爸的线段,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
把爸爸的体重分成15段,画小明的线段的时候,比表示爸爸的体重的短,短的线段相当于这样的8段。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准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式。
本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
通过画图弄清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正确列出方程作好铺垫。
)
(2)集体交流,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列式计算,求出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能有列方程解答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生1: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解:设小明爸爸体重是x kg 。
爸爸的体重×(1-815
)=小明的体重 x ×(1-815
)=35 715
x=35 X=35×157
X=75
生2:我是这样列数量关系式的
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x- 815
x=35 715
x=35 X=35×157
X=75
生3、用算术方法解答: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关系式为:小
明的体重÷(1-8
15)=爸爸的体重 35÷(1-
8
15
)=75(kg)
(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
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
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三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一步进行推理计算。
第一、二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4.回顾与反思。
(1)反思1:验证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8
15
,也可引导学生思
考“比75kg轻8
15
是多少千克?学会用乘法验证。
(2)反思2:课前的题和例5有什么不同?
生1:区别是课前的题是知道单位“l”的量,求比单位“l”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
今天学的是知道比单位“1”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反思1”是通过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反思2”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找到共同的数量关系,学会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知识。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和第8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针对例题的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完成练习八第9题。
要求平均每车运走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就是把27
平均分成4份,求其中的1份,用除法计算:要求剩下的大米还要几车才能运完,应先求出剩下的大米占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它除以平均每车运走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即可。
27 ÷4=27 ×14 =114 (1-27 )÷114 =57
×14=10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习了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单位“l ”未知的实际问题。
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反思用方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作铺垫。
)
教学反思: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
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
因此,紧扣已掌握的分数乘法应用来组织教学显得比较重要。
此外,由于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同的仅是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教材强化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样做就能利用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统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已下几点: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因此在探索新知之前,精心设计复习练习。
一是找单位“1”和写数量关系式练习;二是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为学生更好地从旧知迁移到新知做准备,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重视思路教学。
思路,是学生确定解题方法的分析、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有条有理的,有要有据的。
本课分析、具体地设计了使学生形成思路的过程:首先,分步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完整地复述思考过程;最后,通过个别、集体训练,使学生形成完整思路。
三、重视训练学生讲题。
应用题教学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只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会进一步进行思考。
若在学生不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则思无源,想无据。
所以,讲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分析的基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重视列方程解答。
本节课没有设计算术思路,因为用列方程解答分数应用题是有限的,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但达不到熟练的程度,发现不了解答规律。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
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