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借助说明疏导文意,累积文言词汇。
2.经过频频朗诵培育文语言感,领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一样。
3.领会《论语》倡议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1.增补知识卡片。
1.文学知识填空。
孔子 (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
他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是家学派首创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率领弟子漫游列国14 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达成的。
此刻通行的《论语》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诵停留,再自己朗诵。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3)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此中矣。
”3.联合课文说明及工具书疏导文意,解说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③.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此中矣。
”....二维码《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诵”⑤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依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不舍日夜。
”(3)子曰:“,匹夫不行夺志也。
”(4)子夏曰:“,,仁在此中矣。
”合作研究一、翻译语句,领会文言文的特色(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自主学习】1.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2.自主读文,扫清文字障碍3.划好语句节奏【设问导读】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当堂检测】1.《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拓展延伸】1.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1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不亦W() 学而不思则囹( 曲肱而枕人不知而不幌( 思而不学则帛( 博)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逸乎说:⑶与朋友交而不值乎,信:—【合作探究】1. 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10 《论语》十二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â)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第10课《论语十二章》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3. 情感目标: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大意学法指导: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十二章语录,牢记语录中的精辟句子或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根据实际生活思考十二则语录中的哲理,理解十二则语录中的智慧。
三、预习交流(一)自主学习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2、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自主测评】一、检查预习积累重点词语愠罔殆谓哉焉诲2、文学常识①孔子,末期家、家、家,家学派创始人。
名,字。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
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②《论语》,是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书。
《论语》和《》《》《》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
《论语》共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
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4、学生汇报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前五则。
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2、本文前五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第四则:第五则:(二)重点研读1、指出句中通假字:①由,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
(三)中心把握1、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 )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身:为.( )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 )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 )为师矣。
10《论语》十二章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一)、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二)、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1 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难点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课型预习展示测评1课时步骤:一、自学导航(一)教学导入(二)明确目标(三)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
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知识超市】1、走近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