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班倢伃
- 格式:docx
- 大小:17.54 KB
- 文档页数:3
郑振铎经典散文名作欣赏郑振铎的散文,整个地看,不啻是生活和历史的浪声涛声的一盒录音磁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郑振铎经典散文名作,供大家欣赏。
郑振铎经典散文名作欣赏:蝉与纺织娘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一点钟,两点钟的过去,嘴里衔着一支烟,躺在沙发上慢慢的喷着烟云,看它一白圈一白圈的升上,那末在这静境之内,你便可以听到那墙角阶前的鸣虫的奏乐。
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如果你曾听见过曼杜令的低奏,你曾听见过一支洞箫在月下湖上独吹着,你曾听见过红楼的重幔中透漏出的弦管声,你曾听见过流水淙淙的由溪石间流过,或你曾倚在山阁上听着飒飒的松风在足下拂过,那末,你便可以把那如何清幽的鸣虫之叫声想象到一二了。
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有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
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足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
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
秋虫的鸣声最复杂。
但无论纺织娘的咭嘎,蟋蝉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是秋之歌,是暮年之歌,是薤露之曲。
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
你如果是一个孤客,独宿于荒郊逆旅,一盏荧荧的油灯,对着一张板床,一张木桌,一二张硬板凳,再一听见四壁唧唧知知的虫声间作,那你今夜便不用再想稳稳的安睡了,什么愁情,乡思,以及人生之悲感,都会一串串的从根儿勾引起来,在你心上翻来复去,如白老鼠在戏笼中走轮盘一般,一上去便不用想下来憩息。
如果你不是一个客人,你有家庭,你有很好的太太,你并没有什么闹愁胡想,那末,在你太太已睡之后,你想在书房中静静的写些东西时,这唧唧的秋虫之声却也会无端的窜人你的心里,翻掘起你向不曾有过的一种凄感呢。
名家名篇:班倢伃人物评传班倢伃(前48?—前6?)名不详。
楼烦(今山西宁武)人。
西汉女文学家。
班固祖姑。
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不久立为倢伃,故后人称为班倢伃(又作倢伃)。
《隋书·经籍志》著录《成帝班倢伃集》一卷,已佚,今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伤悼宫庭生活之郁郁之情。
文辞哀怨动人。
《怨歌行》亦名《团扇歌》、《怨诗》,是一首五言诗,以用则“出入怀君袖”,不用则“弃捐箧笥中”之合欢扇喻女子之凄惨命运。
凄切感人。
钟嵘《诗品》称其“词旨清捷,怨深文绮”。
《文选》题为班倢伃作,但《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疑其真伪。
传世名篇怨歌行【题解】本诗见于《昭明文选》及《玉台新咏》,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楚调曲》中,题为汉班倢伃作,亦作《团扇诗》。
据《玉台新咏·序》曰,班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幽居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
”一说此诗乃古辞,或曰古辞已失传,此乃后人托名之作。
本诗中作者借物以抒其哀。
【原文】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评析】从字面看,本文似是一首题咏扇子的咏物诗。
然否,虽句句不离扇,却字字不离人,寓情于物,委婉地写出了一位薄命女子的怨情。
开头四句:“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字面简洁,然语气凄切。
其表面赞美团扇的精美,实乃借喻人物的高洁秀丽。
这也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精炼而心酸的回忆。
其本民间女,有如齐纨素一样无瑕。
被选入宫后,仍光彩夺目。
这为其后文作了一铺垫。
“出入君怀补贴,动摇微风发。
”然夏日之无长,其用久将置。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一句点出了作者的恐惧之情。
炎热的夏日不能常驻,其青春美貌也会随时光流逝,她预感自己终将被新宠代替。
“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时,她就象搁置在箱匣中的团扇一样,被人遗弃,幽居冷宫。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草原长调鲍尔吉·原野简介生于1958年,内蒙古赤峰人,蒙古族。
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赤峰广播电台记者,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副编审。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中国新闻奖、东北文学奖、辽宁文学奖等。
作品《脱口而出》《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矮树》《一脸阳光》《掌心化雪》《梦回家园》《每天变傻一点点》《羽毛落水的声音》《草家族的绿袖子》《青草课本》《羊的样子》《唯一的桔子唯一的灯》《寻找原野》《掌上流云》《银说话》《爱自己》《草木精神》《鲍尔吉·原野散文选》等。
在精神的云端拥抱生活○ 孟繁华鲍尔吉·原野是一位专事散文创作的作家,至今已经出版了20余本散文选集。
读了《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之后,我对他散文中表达的那份情怀、趣味和处乱不惊,甚至孤芳自赏的坚忍与决绝,深感惊叹。
原野的散文平凡、貌不惊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在这红尘滚滚的市声中,犹如猛然遭逢了高山流水空谷足音?在我看来,原野书写的虽然是我们身置其间的日常生活,是我们熟知的亲人和朋友,但是,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他发现了闪烁其间的高贵、尊严和不能换取的人间冷暖。
它是现实的,但更是精神的。
因此,原野是在精神的云端拥抱生活。
在原野这里,高贵是一种精神向往、一种纯粹的情谊,是没有计较的大爱,是与自然倾心的交谈或初恋般的迷恋。
只有内心充满阳光、一心向善的人,才会有如此的情怀。
他与怀疑、尔虞我诈的阴谋、阴暗算计的蝇头小利无关。
因此,原野的散文是那些小小忧伤、小女人情调、狂乱煽情或坐而论道的文字不能相比的。
原野散文的独特性与他的修养、阅历、阅读有关,更与他的精神向往、对生活的信任有关。
他在议论、抒情和叙述中,彰显出其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是我们久违的、也是熟悉并期待的文学风貌或风采。
在原野的散文表达中,他是一个没有怨恨只有感念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见到类似布鲁姆所说的“憎恨学派”,他们对一切都深怀不满,憎恨所有的事物。
泰戈尔简介及作品泰戈尔(1861-1941),真名是泰米尔·拉菲尔·萨那赫,印度散文诗人,著名诗人及普利兹克文学奖获得者。
他是印度文学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散文诗人之一,也是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世界之诗”。
一、生平简介泰戈尔出生于比哈尔·帕德尔的大支和锡克的混血家庭,出生于一个被封建等级制度绑架的时代。
尽管生活在宗教、宗派、封建和种族的重压下,但他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是印度的知识分子、文化贵族和精神领袖。
经历了学术研修,读小学后,他到了加尔各答,开始了法律研究生涯。
二、作品(一)代表作《百宝箱》《百宝箱》是泰戈尔著名的长篇散文诗集。
书中有许多作品,涵盖各种领域,比如神话、历史、宗教、社会和文化,总结了西南亚人文主义思想的精华。
(二)《杂项》《杂项》是一部凝聚着大量歌曲、小品、令人为之图景的短篇散文的集结,它的宏大的文字围绕着大自然和小情绪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三)《马拉和他的朋友们》《马拉和他的朋友们》是一部令人喜欢的故事绘本。
它以故事的方式介绍了马拉和他的朋友,并借此展示了泰戈尔洞察人性的智慧。
书中有歌曲、故事、童话、寓言、哲学和游戏,它们收集了泰戈尔勃勃生机的创造力,浅显易懂,富有智慧,总结了泰戈尔的世界观。
三、文学主题泰戈尔的作品通常被认为包含多个主题:印度教文学、古典宗教观念、它独特的个人世界观、诗歌艺术等。
他的作品重视宗教信仰,强调通过人类和自然与神灵的拉扯协调,发展出一种实现完美和谐的新宗教精神。
它高度传达了关系到伦理和社会、到精神和自然的考虑,将文学、道德、宗教和天伦理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坚定的梦想和期望。
善良是一棵矮树(by 鲍尔吉.原野)如果善良与邪恶分别是两棵树的话,好看的是邪恶之树。
邪恶之树茂盛,绿叶如盖,果实鲜艳。
善良之树生长缓慢,不引人注目,有时没有果实。
这就是人们拒绝善良的道理所在。
如果仅仅从生长与结果来判断树的价值,那也只是它的价值之一,而不是价值的全部。
当人们把眼光投入果实时,善良之树在做什么呢?它在地下默默地固沙,在没有人烟之处亮出一片风景,在清新每人吸入的氧气。
然而善良也有果实,那就是人性的纯粹和人性的辉煌。
邪恶之树尽管疯长,但颓衰也过于迅速了。
罂粟花不也是极美丽吗?然而消失得也迅速。
贝多芬说,“没有一颗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这是说善良与美德是密不可分的,但对于不需要美德的人来说,似乎可以不需要善良了。
还有一句格言很精彩,但不是名人说的,而是我的一位朋友田睿口述,“如果善良也是一种武器的话,我在生活中惟一的武器是善良。
”这话令人玩味再三。
生活并不仅仅是“吃亏是福”的问题,敢于善良也不是敢于吃亏。
善良常常是无损失可言。
作为一种天性,善良的人往往能化险为夷。
因而善良之树也是常青之树。
跟穷人一起上路鲍尔吉·原野那一次,我从油麻地去香港岛看维多利亚湾的夜景,途中步行经过一个隧道。
隧道的名字已忘记了,印象是宽亮如昼。
走着,目光被左壁招贴画吸引。
———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迎面而来,他刚毅精悍,左腿是机械假肢,肩膀有些前斜,吃力地、渴盼地向前疾行。
画面下方的文字说此人为病中的穷孩子募捐,正在旅途中。
画中心有大字———跟穷人一起上路。
这位汉子一定走过了千山万水,不然不会有如此深邃的目光。
他刚毅的表情背后掩饰着隐痛,用这条假肢走,每一步恐怕都要痛。
那么———如图所示———他正徒步穿越新疆的独山子、玛纳斯、一碗泉,甘肃的马莲井、黄羊镇、娘娘坎,然后经陕鄂湘粤到香港。
他是香港人。
一个忍痛的行者用假肢穿越过大西北的旷野,信念像火苗一样越烧越旺:让没钱的孩子治病。
照片用镀铝金属镶框,内置灯光照明,一幅连一幅延伸到前面。
中考热点作家之鲍尔吉·原野长调:蒙古民族灵魂的歌音鲍尔吉.原野头一回听到蒙古长调的人,听到了辽阔悠远,觉得它与生成环境——草原有关。
此说不尽然,我去过很多草原,从新疆到新西兰的草原,南部德国不种庄稼光长草的土地也应该叫草原吧?那里却没有长调。
在长调里面,人们与一个浅显的道理相逢:民族,也就是人所承载的心灵的传统,对音乐的生成意义更大、更坚定。
蒙古长调首先是蒙古的,然后才是草原的音乐样式。
不是所有游牧民族或者叫骑马民族都创造出蒙古长调。
蒙古,这个词的含义超出了它的民族命名学的内涵,这不仅是对一个民族的称谓。
历史上,蒙古意味着强悍、征服者、北方、黄色人种等飙驰欧亚的标签。
性格上,蒙古意味着豪放。
地域上,蒙古涵盖着辽阔。
在音乐方面,蒙古意味着长调。
长调捧拾着无限的柔情——不光长调,蒙古音乐均如此。
马头琴声与长调演唱有着惊人相似的音色。
在其它音乐样式里,柔情在说男女私情,而长调的柔情覆盖广阔——父母、马、天空和山、草场、河水与爱情都是歌声覆盖的对象。
用歌声表达纯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们寻找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它一定很“轻”,像担心雨滴砸坏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声而非公共语言,不可能磅礴奔放。
仔细听长调,一首歌听了十遍之后,觉出它是唱给歌手自己听的。
伟大的蒙古歌王哈扎布一辈子都在给自己唱歌,听自己的歌声是否真实地传达了全部心声,再唱再听,只唱一些古老、简单的民歌。
这个过程,相当于一个人八岁在心里栽上一棵民歌的树,用歌声浇水,让它长大开花。
歌王哈扎布八十岁还在唱歌,他基本上失去了视力,在家里和牧区的小饭馆里歌唱。
他心中这棵八十岁的长调之树,比自己躯体大得多,冠盖华美,鲜花累累,像草原一样丰饶。
长调歌手唱歌心中都有花树,只是哈扎布的花更加茂密。
哈扎布被民间誉为“达尔汗歌王”。
达尔汗是旧时代的封号,凭此封号可以犯九次罪而不被追究,因此达尔汗又意味“享受大自由的人”。
哈扎布一辈子颠沛流离,晚年还在小镇租房住,但享受到了大自由。
班婕妤怨歌行翻译_班婕妤怨歌行赏析班婕妤《怨歌行》又名《团扇歌》,在多部诗集中均有被收录。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班婕妤怨歌行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班婕妤怨歌行翻译班婕妤《怨歌行》的全文翻译:刚刚制作的齐国出产的白细绢从机杼上被扯裂,洁白地像霜和雪。
把它裁下来做成一把团扇,上面附上寓意合欢的图案,一团一团的圆形加上洁白的色调好似天上明亮地月亮。
在适当的时候,进出于君的怀袖中,微风吹过来的感觉真的很好。
经常害怕秋天的到来,逐渐转凉了,赶走了酷热,也带走了主人的宠爱。
团扇就只能被遗弃在竹箱中,跟主人之间的情分也就在半路上断掉了。
班婕妤《怨歌行》又名《团扇歌》,在多部诗集中均有被收录,皆以班婕妤署名,其中《玉台新咏·序》记录了班婕妤在被赵飞燕陷害退居到长信宫时所创作的诗,以表达当时忧伤的心境。
不过《汉书》中并没有记载班婕妤写过这首诗,加上有些人认为这首的古辞,也有人认为此诗并非出自班婕妤之手。
不管怎样,这首诗的意境跟班婕妤的生平经历极为符合,姑且认为是班婕所写的。
班婕妤怨歌行赏析班婕妤《怨歌行》表面上是一首关于团扇的的咏物诗,实则是拿团扇代指女子,每一句都以团扇喻人,将感情寄托在团扇中。
当团扇在炎热时,就被人拿去进出怀袖中,秋天转凉了就被丢弃在竹箱,暗指女子跟团扇一样被男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处境,表达了女子幽怨的心情。
《怨歌行》中的头两句用精致的白细绢比喻女子的出身高贵、心思纯洁、情操高尚,三四两句用团扇精良的做工道出了女子美丽的容貌与优美的姿态,主要指外在美,与前两句的着重描写内在美相对应。
“合欢”一词代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女子希望有圆满的爱情。
“明月”除了了比喻女子魅力四射外,还寄托了与恋人团圆在一起的期望。
五六两句用团扇被受到主人的恩宠寓指妃嫔受到皇帝的宠幸,但也只是他享受惬意生活的一件随时都可抛弃的玩物。
后四句诗中的“秋节”、“凉飙”、“炎热”、“箧笥”一语双关,分别指代年老色衰、新欢、热恋、深宫,暗示了皇帝不专情,有了年轻貌美的新欢就抛弃了色衰的旧爱。
论《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白痴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喧哗与骚动》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而其中的主要人物中班吉(Meursault)更是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形象。
中班吉的白痴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展开探讨,解析中班吉的白痴形象以及其由此引发的深刻象征意义。
我们来看看中班吉的白痴形象。
在小说中,中班吉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对周围的世界和人生毫不在乎,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冷漠态度。
他对生活中的种种事物都没有太多的热情,对于他人的感受也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漠视。
他并不为母亲的死感到悲伤,也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应该悲伤。
甚至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中班吉杀人后的冷漠态度也让人们大跌眼镜。
这些种种行为都让中班吉成为了一个极端的白痴形象。
那么,中班吉的这种白痴形象又代表了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在某种程度上,中班吉的白痴形象是对自由意志的极致演绎。
他的冷漠态度和对生命的漠视,实则反映了一种对世俗规则和常识的一种解构和颠覆。
他的行为中所展现的无所谓和不在乎,其实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隐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人表现出虚无主义的态度,漠不关心的心态。
这种态度其实也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隐喻和抗议。
中班吉的白痴形象也是对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揭示。
他对生活毫不在乎,其实也反映了当代人内心的一种孤独和失落。
中班吉在小说中的冷漠态度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反映了当下一些人的内心状态。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常常感到迷茫和孤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不满和反感。
中班吉的白痴形象其实也是对当代人内心状态的一种写照和揭示。
中班吉的白痴形象还象征了一种对传统道德和伦理的解构。
在小说中,中班吉的行为和态度都反映出一种对传统道德和伦理的颠覆和否定。
他不愿意去遵循传统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他的行为中充满了一种对传统伦理的不屑和反叛。
这种态度也在当下社会中引起了一些共鸣。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已经产生了怀疑和反感,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把握生活和价值观。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鲍尔吉·原野作者印象鲍尔吉·原野,男,内蒙古赤峰市人。
1958年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已出版《掌心化雪》、《青草课本》、《脱口而出》、《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矮树》等散文集23种。
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东北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奖、辽宁文学奖等。
鲍尔吉·原野的擅长领域是散文。
近年来,他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风格登上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优势媒体。
一位研究散文的著名学者说:“继老舍、萧乾、沈从文之后,鲍尔吉·原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
”梁晓声说:原野笔下的文字比较“忧美”。
方家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
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从容宁静、自领风骚。
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使人回味不已。
”链接中考2005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谦卑的人有福》2007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掌心化雪》品读演练琥珀发卡鲍尔吉·原野一个女人从街道办事处走出来,时间是14点整。
阳光刺眼,人流如织。
一排穿彩裙的姑娘拍手呼喊,推销一款酸奶。
无腿的乞儿伸出手,说:好人一生平安。
这是四川省青川县城的繁华街市。
女人身边有个男人。
这两个人二十六七岁,他们刚办完离婚手续。
女人看表,14:00。
今天是护士节,她所在的医院有活动,每位护士都有奖品,可能还有红包,她当然也有。
女人向男人伸出手,道别。
也许这是最后的握手或称肢体接触了。
男人摆手道:“你在这儿等一下,我马上回来。
”女人说:“我有事儿。
”男人说:“等10分钟。
前面就是那家店,给你买个琥珀发卡。
”女人说:“不必了。
”男人跑远,一百多米外那家商厦,里面卖高级发卡,每个三五百元,好的上千元。
去年,女人过生日时要一个发卡,男人竟说:“一个发卡两三百元?够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了。
名家鲍尔吉.原野精美散文鲍尔吉·原野,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报告等均多次获奖。
鲍尔吉·原野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名家鲍尔吉.原野精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名家鲍尔吉.原野精美散文:那些大词我们生活在大词的时代,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处于大词的包围中。
就我的同龄人而言,始终有大词陪伴成长。
大词不是粮食,不是水,也不是冬天的棉被,但它从广播、报纸和电视里冲出来,钻进你耳朵里并影响你的心灵。
记录这些大词一点困难都没有,它们是辉煌、激荡、滚滚、壮丽、冲天、突破、昂扬、坚决、壮志、奔、冲、赶、搞。
原本归于自然被借用的大词有黄河、泰山、长江、珠峰、波浪。
新的大词有峰会、宏大、后现代等等。
有人天生跟大词站在一起,包括“大”这个词,好多人喜欢用诸如大突破、大决战这些词,还有大什么,我也记不清了。
有人觉得多说多占一些大词显得自己气势磅礴,即使身板儿单薄也显得有块头,显得勇猛或义无反顾,跟历史、正义和永恒都能沾上边儿。
词和人的关系,与生活习惯与人的关系一样。
比如沾上烟草就不容易跟它说拜拜。
爱说大词的人离开大词手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说点什么好。
人如果自小就被大词包围着,浸润着,终将被大词所驱使。
别小看词语对人心灵的占有,它会影响人的心地或者叫思维方式。
词一定会变成工具或者叫手足与人共生。
那么大词是什么样的工具手足呢?对普通人,特别是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大词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个恐龙般的躯壳,里面并没有血肉。
那些大词,看上去很厉害,然而仔细想一想,什么叫辉煌?除了太阳,还有其它什么东西辉煌?是LED屏吗?太阳也不每天辉煌,从地球看上去太阳像人一样有阴有晴,辉煌只是它一部分功能。
还有,激荡和壮丽是什么意思?想象不出来,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
大词是文人造出来的装饰性的花样,古人称之为“文”,和“纹”同义。
这个文与质无关,是装修上去的,基本上是一个伪词汇。
大这个词,前边和后面常常挨着两个词,一个叫假,一个叫空。
郑振铎的散文集有《郑振铎散文选集》、《欧行日记》、《困学集》、《民族文话》、《蛰居散记》等。
其中《郑振铎散文选集》,包括《蝴蝶的文学》、《海燕》、《回过头去》、《永在的温情》、《暮影笼罩了一切》、《鸭鹅与鱼》、《最后一课》、《秋夜吟》、《悼夏丐尊先生》、《苏州赞歌》、《石湖》等,一共38篇散文。
《欧行日记》,现代日记集。
是部很有特色的日记,也是很优美的散文作品。
1927年5月至1928年10月,郑振铎曾赴法、英游历,进行参观访问和读书写作。
从动身开始,逐日写下了“日记”,并陆续寄回上海,给高君箴阅读,使妻子了解他的游踪。
《民族文话》,收《周民族的史话》、《武王伐纣》、《奄徐与淮夷》、《穆王西征记》、《犬戎的兴起》等15篇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的文章。
《蛰居散记》本集作品皆写作者蛰居于上海时之所见所闻。
以下是一些高二名著的摘抄段落:
1. 《红楼梦》: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隔一幅绣帕,实在不能再忍耐了,便揭开绣帕,走至宝钗身边,悄悄地抢了红玉的手中的扇子,掷向身后,宝玉便弯腰去捡。
可巧袭人刚走到,一见宝玉这个光景,便推他道:“再往下流汗呢!”宝玉的脸越发红了。
探春笑着递过扇子来道:“给你,又撤什么慌呢?”宝玉也不答话,接过扇子,深深地作了一个揖。
袭人见他越发起劲儿了,便飞快地奔了回去。
探春见过了礼,转身要走,宝玉一把拉住,央告道:“好姐姐,原是我的错。
”只说了这句话,就羞得脸也像桃花一般红了。
探春没奈何,只得与他;手倒把些话吓唬他吃,袭人倒慌了。
2. 《百年孤独》:
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房屋破旧不堪,墙垣用泥巴砌成,屋顶盖着不牢靠的油毡。
圆木搭建的此类房屋在布恩迪亚家族定居之初还有三十四栋。
破败的院落中猪和家禽混杂一处。
街道空荡无人,尘土飞扬,唯一的消遣就是死气沉沉的午睡。
从马孔多矗立第一座炼金试验室开始有了变化。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在其短暂一生中斗败所有对手、集所有权势之后仍将无法理解这一神秘现象。
那块冰他日难忘的奥秘所在。
他曾以各种名目、各种计谋、恳求、欺骗甚至强取豪夺而梦寐以求的东西,正是那个被何塞·阿尔卡诺·布恩迪亚视为神秘发明的东西。
希望这些摘抄段落可以为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第40卷第2期2019年2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40No.2Feb.2019天使的堕落《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分析刘冰(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自问世以来就广受关注,其第一位叙述者白痴班吉因非凡的叙述成为一位意义深刻的文学作品人物.论文通过分析白痴班吉的行为透视这一白痴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他的嚎叫故事为读者揭开了一个美国南方贵族小姐由天使走向堕落的悲剧.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班吉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威廉•福克纳(1876-1962)的小说开启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讲述了天使凯蒂堕落的故事,展现出一个衰败的美国南方。
但是,作者没有让凯蒂亲自叙述故事的发生过程,因为他相信最高明的叙述方法是去表现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
本文第一位叙述者是白痴班吉,他的叙述充斥着嚎叫,诉说了姐姐凯蒂的堕落故事,读者得以从中看到一幅美国南方贵族家庭传统价值观念沦丧覆亡之后的悲剧。
《喧哗与骚动》的题目岀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麦克白的内心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这段独白表达了生命的虚无、易逝。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里,康普生家族是20世纪初美国南方经济衰退和精神没落的代表,曾经的辉煌最终走向了没落,就像一个行走的影子,在喧哗与骚动中找不到任何生命的意义。
白痴班吉就是一个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了。
他的白痴身份照应了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人生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本故事从班吉嚎叫的情感世界开始,由此带岀旧南方没落贵族家庭失职父母和他们天使般女儿的堕落世界。
专题07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朱自清)一、作家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等。
作为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
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除了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教育论著,他还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
这种观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经典常谈》的创作。
二、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正文计有“《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与“文第十三”等十三篇,平均每篇数干言。
朱自清以高度洗练而娴熟的笔法对于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感。
三、章节梗概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自悼赋》《自伤赋》-班婕妤访问次数: 18461 |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
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为后庭。
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圣明。
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
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
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
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
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
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
岂妾人之殃咎兮, 将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
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
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
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
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
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
广室阴兮帏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
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
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
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
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
《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译文班婕妤,名不详,生卒年亦不详。
西汉楼烦人(金山西朔州人)。
班固的祖姑,汉成帝初年,以才貌入宫。
后来,赵飞燕入宫得宠,以谗言诋毁许皇后及班婕妤。
许皇后后来因此被废,班婕妤得以幸免。
遂入长信宫服侍皇太后作《自悼赋》以述其事。
相传她的作品还有《持素赋》、《怨歌赋》等,都是抒发自己的宫中苦闷之情。
我承奉先祖和父辈的美德啊!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修养。
我这贱薄的身份有幸被选入皇宫,补充在后宫嫔妃的阵容中。
承蒙了圣皇的厚恩啊!沐浴了日月灿烂的昌盛修明。
显扬了班氏的祖先,家族也获得隆盛荣耀。
在增城承受了皇上的宠爱,得到的待遇已是非分之想,这就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时期。
我常常睡梦里都叹息不已,手拈着佩巾默默沉思。
对着宫里陈列的美女画像,拿着镜子左顾右看。
名家名篇:班倢伃
人物评传
班倢伃(前48?—前6?)名不详。
楼烦(今山西宁武)人。
西汉女文学家。
班固祖姑。
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不久立为倢伃,故后人称为班倢伃(又作倢伃)。
《隋书·经籍志》著录《成帝班倢伃集》一卷,已佚,今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伤悼宫庭生活之郁郁之情。
文辞哀怨动人。
《怨歌行》亦名《团扇歌》、《怨诗》,是一首五言诗,以用则“出入怀君袖”,不用则“弃捐箧笥中”之合欢扇喻女子之凄惨命运。
凄切感人。
钟嵘《诗品》称其“词旨清捷,怨深文绮”。
《文选》题为班倢伃作,但《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疑其真伪。
传世名篇
怨歌行
【题解】
本诗见于《昭明文选》及《玉台新咏》,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楚调曲》中,题为汉班倢伃作,亦作《团扇诗》。
据《玉台新咏·序》曰,班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幽居于长信宫,“乃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
”一说此诗乃古辞,或曰古辞已失传,此乃后人托名之作。
本诗中作者借物以抒其哀。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评析】
从字面看,本文似是一首题咏扇子的咏物诗。
然否,虽句句不离扇,却字字不离人,寓情于物,委婉地写出了一位薄命女子的怨情。
开头四句:“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字面简洁,然语气凄切。
其表面赞美团扇的精美,实乃借喻人物的高洁秀丽。
这也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精炼而心酸的回忆。
其本民间女,有如齐纨素一样无瑕。
被选入宫后,仍光彩夺目。
这为其后文作了一铺垫。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出入君怀补贴,动摇微风发。
”然夏日之无长,其用久将置。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一句点出了作者的恐惧之情。
炎热的夏日不能常驻,其青春美貌也会随时光流逝,她预感自己终将被新宠代替。
“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时,她就象搁置在箱匣中的团扇一样,被人遗弃,幽居冷宫。
全诗突出一“哀”字。
虽语言清丽,不尚新巧,读来平平淡淡,但其哀怨之情却充斥于字里行间,具有深远幽长的艺境。
正如有评曰:“不尚奇巧,平直感人”。
此评甚佳。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