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G弦上的咏叹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4.88 KB
- 文档页数:6
g弦上的咏叹调的教案教案标题:《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音乐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学习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的基本技巧和乐谱。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解释作曲家巴赫的作品特点以及该曲目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主体:2. 向学生展示《G弦上的咏叹调》的乐谱,讲解乐谱中的音符、节拍和音高等基本要素。
3. 引导学生学习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的基本技巧,包括正确的手位、指法和弓法等。
4.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
5. 引导学生通过演奏体验,讨论和分析曲目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拓展:6.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演奏风格和表达方式来演绎《G弦上的咏叹调》,并分享自己的演奏体验和感受。
7.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巴赫的其他作品,扩展他们对音乐的知识和兴趣。
总结:8.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和兴趣。
9.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在小组练习和演奏中相互评价和提供反馈,促进他们的合作和进步。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本堂课的学习体验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乐谱:《G弦上的咏叹调》的乐谱。
2. 录音或视频资源:《G弦上的咏叹调》的演奏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曲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并录制自己的演奏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在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方面的成果和进步。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音乐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巴赫和《G弦上的咏叹调》的知识和背景。
G弦上的咏叹调-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巴赫及其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背景知识,理解该作品的基本结构。
2.掌握《G弦上的咏叹调》的曲调和节奏,并能正确演奏乐器。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不同音符的情感表达和强弱变化。
4.激发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案、乐器、音响设备、投影仪等教学用具。
2.巴赫及其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介绍、乐谱等资料。
3.具有一定基础的钢琴老师或乐手。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巴赫及其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图片,介绍该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曲家的生平。
2. 学生演奏(20分钟)请乐器基础较好的学生,按照乐谱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的前几个小节,让其他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 节拍练习(20分钟)让整个班级按照节奏手拍或口哨配合演奏,练习乐曲的基本节奏和节拍感。
4. 乐器学习(25分钟)请钢琴老师或乐手讲解钢琴的正确演奏姿势和基本演奏技巧,并逐步教授学生演奏曲子的各个部分。
5. 情感表达(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感受曲子中不同音符的情感表达和强弱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理解和欣赏能力。
6. 完整演奏(15分钟)请学生按照乐谱,结合乐器演奏和情感表达,完整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钢琴演奏和乐器表演的评估,以及对学生对音乐欣赏和情感表达的观察和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结合本次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的问题,制定下一次教学的改进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独奏曲-冀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基本信息和演奏技巧;2.学会正确使用左手、右手指法,掌握旋律和节奏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增强学生音乐修养;4.培养学生的良好音乐素养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G弦上的咏叹调》的指法、技巧和演奏方法;2.听懂曲目的基本音乐语言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领悟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习惯和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介绍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演奏特点和悠扬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曲目的基本知识(20分钟)1.大致了解作曲家巴赫和该曲目的演奏背景等。
2.熟悉曲目的基本信息、节拍、曲式结构和乐曲意图等。
3.讲解指法、技巧和演奏方法(30分钟)1.讲解左手和右手的对应指法,并进行演奏示范。
2.介绍《G弦上的咏叹调》中的一些技巧和演奏方法。
4.练习和辅导(40分钟)1.让学生单独练习并指导学生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指法和节奏。
2.针对学生的演奏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纠正。
5.演出和评价(15分钟)1.选择学生进行小演出,展示他们的练习成果。
2.其他学生对演出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6.总结(10分钟)总结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坚持练习,并提出课外练习计划。
四、教学要求1.学生需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积极学习;2.学生需尽量减少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3.操作乐器时,需注意安全和细节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学生的演奏比赛等评比活动,评估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2.分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辅导。
六、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爱好音乐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和音乐素质,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本次教学我注重认真讲解和个别辅导,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比较。
虽然学生的表现还不是很理想,但我相信在今后的课程中,他们会越来越进步。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
教学目标:
古典音乐的简单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聆听并熟悉这些作品的主题旋律以及风格特征作品。
教学难点:
合理分配欣赏曲调的欣赏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领略不同乐派,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这些乐器吗?
教师播放录音,带上设计好的乐器音色音响片段,逐一提问。
(1)《G弦上的咏叹调》播放录音,熟悉作品,简介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始末。
(巴赫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欧洲“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有声乐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2)讲解咏叹调的含义。
(咏叹调即抒情调。
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它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咏叹调。
咏叹调有许多通用的类型,是为发挥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对比而设计的)。
(3)再次聆听音乐,请学生用语言描绘出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听音乐后的感受。
三、结束下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歌曲简介《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小提琴独奏曲之一,也是其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小提琴曲界的奥德赛,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
二、曲目特点曲目难度较高,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技巧和表现力。
曲调悠扬而动听,有深刻的情感表达。
整个曲子通过G弦的咏叹调,承载了深沉的内心情感,传递了一种静谧、安详、纯粹和内省的情感。
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平和、悠然、沉静而充实的气氛,能够深入内心,激发敏感和思考。
三、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巴赫及其代表作《G弦上的咏叹调》•讲解曲目特点和演奏技巧•能够欣赏并感受曲目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学习小提琴演奏技巧,提升演奏水平2. 教学重难点•阐述巴赫及其代表作《G弦上的咏叹调》的历史和音乐特点•演奏技巧:如何准确、熟练、优美地演奏曲目主题和华丽的变奏•情感表达:如何在演奏过程中将内心情感流露出来,让听众感受到曲目的情感体验3. 教学内容3.1 巴赫及其代表作《G弦上的咏叹调》讲述巴赫的生平以及《G弦上的咏叹调》的创作、演奏历史,并对曲目的音乐特点做详细阐述。
3.2 曲目演奏技巧•主题部分演奏技巧:演奏时要准确把握每个音符和音符之间的距离,避免拉长或缩短节拍;要平稳、自然地演奏弯音和轻柔的抖音,不要太显摆。
•变奏部分演奏技巧:变奏部分要注意突出高音和低音部分的强弱重心,要灵活队伍每种音乐变化(音程、韵律等)的处理;要能够灵活地控制演奏速度和音量,在细节处要注意挖掘和展现情感。
3.3 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要使演奏者深入理解曲目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通过准确、灵活、安静地演奏来流露出这种情感,使听众能够从演奏中感受到曲目的情感体验。
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掌握演奏技能和情感表达。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篇一:《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教案)《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杨丽圆一、知识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堡变奏曲》等等),以及《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等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作品的基本特征、高超的复调手法、深刻的宗教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分析,总结出巴赫作品基本特征。
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号)的作品分析、感受复调魅力,并使学生掌握主、复调音乐的概念及风格差异。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等作品,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重点难点]一、通过多渠道的巴赫音乐作品把握巴赫基本风格特征,进而能辨认巴赫作品。
二、通过《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的赏析,了解他精湛的对位技巧、无限的复调魅力,虔诚的宗教情怀和大胆的人文革新。
[教学策略与手段]一、现代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通过对身边各种形式存在的巴赫作品内容的赏析,缩短学生与宗教音乐的距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通过分析、比较、创作等的方式,启发学生并获取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导入:地铁中奏响的《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思考两个问题:1.关于这个作品,你的直觉感受是什么?2.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吗?一、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一)经典巴赫——无处不在经久不衰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的巴赫作品,初步感受巴赫的基本基本特征1.手机彩铃(《G弦上的咏叹调》)较缓慢的速度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巴赫的作品同样也是如此。
(节拍器)2.街舞(土耳其:”飞翔的巴赫“时尚牵手古典)气息悠长的乐句巴洛克时期乐句大多气息悠长,巴赫的作品大多乐句气息悠长。
初中⾳乐《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3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
教学⽬标:
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了解作曲家巴赫,充分感受这⾸咏叹调的抒情性。
教学重点:
欣赏⾳乐,认识乐器。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教学理解⾳乐。
教学过程:
⼀、导⼊。
⼆、新课教授。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聆听歌曲。
2、思考:
(1)《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赫创作于哪年的管弦乐作品?
(2)整⾸作品的速度是怎样的?⼒度是怎样的?⾳调是怎样的?
(3)这⾸作品抒发的情绪是怎样的?
三、作品介绍。
《G弦上的咏叹调》是创作于1729-1731年的管弦乐作品。
后经⼩提琴家威廉⽶改编,主旋律完全在⼩提琴G弦上演奏,因此得名。
四、作曲家介绍。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提琴、⼤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蒂齐名。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他的创作使⽤了丰富的德国的⾳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
他的⾳乐集成了巴洛克⾳乐风格的精华。
并被尊称为西⽅“现代⾳乐”之⽗,也是西⽅⽂化史上最重要的⼈物之⼀。
五、再次聆听并欣赏歌曲。
六、总结下课。
《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引言
《g弦上的咏叹调》是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佛西尼于1720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被公认为古典音乐巨匠之作。
它以其优雅、激昂的旋律及精巧的构架,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协奏曲的赏析,探究其独特之处。
1.演奏风格
《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宛如唱诗一般的旋律,往往给人一种优雅、深情的感受。
明快的速度与舒缓的弦乐和谐统一,使得演奏者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平衡两者之间的转换。
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需要有精湛的技巧和出色的表现力,以准确地表达乐曲中的情感。
2.旋律和结构
《g弦上的咏叹调》的旋律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的主题,通过回旋和变奏的手法,使乐曲中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此外,整个曲子结构清晰,旋律线索明晰可辨。
正文分为了三个部分,中央部分旋律的变化更加激昂,展现了更加深入的感情。
3.艺术表达
《g弦上的咏叹调》通过音符、速度和音色来表达情感。
音符飞快的速度在弦乐中穿梭,表现了充满激情的情感。
演奏时,演奏者应注重每个音符的细腻处理,使其更好地展示曲子的感染力。
此外,曲子中出现的轻柔、压抑、高亢等不同的音色,都需要演奏者能够捕捉到,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结论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传世之作,以其优雅的旋律和独特的结构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手法,曲子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对于演奏者来说,要想将它演绎得淋漓尽致,需要技巧的娴熟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这首乐曲令人陶醉,也赋予了许多演奏者无尽的创作灵感。
G弦上的咏叹调【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体验这首时隔几个世纪依然常演不衰的经典作品所表现出的动人情感和强烈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遇琴——听琴——画琴的教学思路,让大家能逐步关注器乐作品,培养学生听音乐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乐曲学习与欣赏,让大家初步认识小提琴,认识音乐家巴赫,明确他在音乐界的地位。
【教材分析】《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米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近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乐曲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体验、感受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灵感和情感;熟悉小提琴以及提琴家族。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理解音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二胡、小提琴、卡纸、彩笔【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G弦上的咏叹调》1.PPT出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古典油画、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G弦上的咏叹调》,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中。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古典音乐的历史长河里,美妙的乐章不胜枚举,有的曲子愈久愈甘醇,雅俗共赏,今天我们介绍一首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乐曲的典故。
活动2【讲授】《G弦上的咏叹调》欣赏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1.初听乐曲,带着问题欣赏全曲:(1)乐曲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全曲的基本情绪、氛围如何?(2)演奏形式是什么?用什么乐器演奏,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介绍小提琴的音色特点、演奏特点,教师作补充。
G弦上的咏叹调-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掌握乐曲基本结构及旋律特点。
2.通过听、说、唱、做四种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理解、欣赏并表达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掌握音乐元素的基本概念。
2.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理解旋律的特点,掌握乐曲的节奏、速度、音高等基本元素。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小夜曲》一课所学乐曲的特点,并询问学生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了解。
3.2 学习和表达学习阶段分为听、说、唱、做四个部分进行:3.2.1 听老师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的录音,让学生放松身心,静心聆听。
3.2.2 说老师询问学生对听到的乐曲的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老师在听取学生的表达后,介绍作曲家巴赫和《G弦上的咏叹调》的创作背景。
3.2.3 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G弦上的咏叹调》的歌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旋律的美妙。
3.2.4 做老师让学生根据乐曲的特点,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模拟出旋律的节奏、速度、音高等元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3 巩固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听一遍《G弦上的咏叹调》的录音,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和互动。
3.4 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听、说、唱、做表达情况和对巴洛克音乐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听、说、唱、做表达情况,评估学生对巴洛克音乐的理解程度和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感受。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感受,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听、说、唱、做四种教学法,让学生全面感受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和《G弦上的咏叹调》的旋律美妙。
但由于时间原因,本节课只是对乐曲的表面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未能深入到乐曲的音乐形式、和声等方面进行解读。
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渐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阐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这首名曲。
《G弦上的咏叹调》教材分析《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了解作曲家巴赫,充分感受这首咏叹调的抒情性。
2、通过直观教学,认识小提琴。
3、通过师生演奏促进对作品理解,使学生对乐器小提琴感兴趣。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认识乐器。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教学理解音乐。
教学准备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典音乐的历史长河里,美妙的乐章不胜枚举,有的曲子愈久愈甘醇,雅俗共赏,今天我们介绍一首乐曲——巴赫创作的《G弦上的咏叹调》。
三、新课教学1、播放音乐,直接从聆听入手,请同学在听的过程中静静思考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什么乐器?2、提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看幻灯片介绍乐曲作者巴赫的成就和成长故事。
4、教师表演该曲,提问音色特点。
5、教师演奏的时候只用了G弦,顺便简介小提琴这件乐器。
6、讨论听乐曲感受到的画面、场景、情绪。
(静静的、夜晚、悲伤、悲凉等)7、教师分段赏析讲解该曲,启发学生画出每段的旋律线。
(学生画出旋律线,并回答出旋律起伏较大特点)8、通过分析力度变化,音色特点,得出乐曲所表达情绪特点。
(抒情性强)9、根据对乐曲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样的抒情性乐曲的用途。
四、小结歌德曾这样评价此曲:“《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
《G弦上的咏叹调》微教案“微课”的类型: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授课班级:八4班授课地点:教室教学目的:通过对巴赫生平的了解,主要作品的欣赏,及对作品的略要了解,点燃学生对巴赫的敬重之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目的。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制造的教学课件、钢琴、音响。
教学难点: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领略巴赫的音乐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聆听音乐进入课室。
二、复习:月光奏鸣曲、g小调交响乐、小步舞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清晨、梦幻曲。
(经典的音乐作品百听不厌,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音乐家,让新课自然而然的导入。
)提问:1、你喜欢哪位作曲家?(让学生自由表白自己的观点)2、这些音乐家都敬重哪位音乐家?(让学生思索。
)导出新课内容音乐之父——巴赫。
(学生对巴赫的了解不多,不明白为何它能被尊称为音乐之父,然而让学生聆听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家的作品,拉近学生与音乐之父的距离)3、巴赫是谁?竟让众多的伟大音乐家向他折腰?(学生思索,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导入新课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歌德堡变奏曲主题》音乐的烘托下介绍,在空气中凝造出一份高雅的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1、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1685年3月21日生于音乐世家。
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
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象巴赫家族这样的音乐家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是一个难解的谜。
巴赫在只有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但是他非常勤奋学习,成为巴洛克音乐巨匠,古典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赋格大师中的珠穆朗玛峰,被后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贝多芬说他像“大海”,歌德评价他的音乐是“仿佛听到创世之初上帝和自己的对话”。
2、音乐家和科学家都一致认同巴赫的音乐是人类最复杂,最有智慧的音乐,所以,1977年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飞船带着巴赫的音乐向太阳系外飞行,以期接触外星文明。
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背景介绍《G弦上的咏叹调》是由意大利作曲家贝多芬所作的小提琴独奏曲,是小提琴家们非常喜欢演奏的曲目之一。
这首曲子由于其旋律优美、动听,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引入这首曲子,既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了解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历史及演奏特点。
•学习和掌握《G弦上的咏叹调》的基本节奏、音符、和弦和演奏技巧。
•能够熟练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
教学内容1. 了解《G弦上的咏叹调》的历史和演奏特点将学生分为小组,由每个小组分别介绍《G弦上的咏叹调》的历史背景和演奏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浏览相关视频来进行研究,并向全班进行介绍。
2. 学习和掌握《G弦上的咏叹调》的基本节奏、音符和和弦•学生可以先听一遍《G弦上的咏叹调》的原曲,并注意旋律的流畅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手抄谱子和弹奏练习来学习该曲子的基本节奏、音符和和弦。
•老师给予学生实时指导,纠正学生演奏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加强练习。
3. 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强化每个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能力。
•组织小提琴独奏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让学生互相倾听和评价彼此的演奏,并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组织合唱、合奏、独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表演、测试、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鼓励他们总结和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总结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曲子,学习和掌握这个曲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因此,我们要将这个曲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注重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掌握它,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
他的作品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在此,就以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为例,浅谈我对巴赫以及这首名曲的赏析与体会。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旋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
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
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
从第一段开始速度级缓,由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带出,意境悠远抒情,旋律庄重悠长,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感情起伏较大,不断向上推,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旋律逐层上推至高音,乐曲进入高潮,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
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G弦上的咏叹调》由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
一、乐曲背后的故事
这部作品充满诗意的旋律美,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他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就是《G弦上的咏叹调》也称为《G弦之歌》。
二、乐曲解析
1.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标记,在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2.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3.这部作品以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和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
初中音乐巴赫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巴赫及其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G弦上的咏叹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巴赫及其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2. 古典音乐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曲式结构。
2. 古典音乐的术语和符号。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钢琴。
3. 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巴赫及其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
2. 引导学生关注《G弦上的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25分钟)1. 讲解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曲式结构,分析其音乐特点。
(1)讲解乐曲的组成部分,如前奏、主题、变奏等。
(2)分析乐曲的调性、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
(3)讲解乐曲的表现手法,如和声、对位等。
2. 欣赏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引导学生掌握古典音乐的鉴赏方法。
(1)聆听乐曲,感受其音乐氛围。
(2)分析乐曲的结构,了解其音乐发展过程。
(3)关注乐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线条、和声效果等。
3. 解析古典音乐的术语和符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1)讲解乐曲中的术语,如速度、力度等。
(2)解释乐曲中的符号,如反复记号、跳音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3. 学生上台演示《G弦上的咏叹调》,教师进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其他巴赫的作品,提高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3. 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或音乐比赛,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以及古典音乐的鉴赏方法,使学生对巴赫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G弦上的咏叹调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了解作曲家巴赫,充分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特点。
2、通过聆听、分析乐曲、学画旋律线等,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体验乐曲,并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等方面分析乐曲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古典音乐欣赏特别少,因此对器乐欣赏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欣赏方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认知出发,以学定教,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音乐,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解音乐。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G弦上的咏叹调》1、PPT出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古典油画、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G弦上的咏叹调》,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中。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古典音乐的历史长河里,美妙的乐章不胜枚举,有的曲子愈久愈甘醇,雅俗共赏,今天我们介绍一首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乐曲的典故。
活动2【讲授】《G弦上的咏叹调》欣赏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1.初听乐曲,带着问题欣赏全曲:(1)乐曲是中国乐曲还是外国乐曲?全曲的基本情绪、氛围如何?(2)演奏形式是什么?用什么乐器演奏,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介绍小提琴的音色特点、演奏特点,教师作补充。
2、PPT播放幻灯片介绍乐曲作者巴赫的成就和成长故事。
3、复听乐曲,分析乐曲(1)再次播放乐曲,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注意这些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悠长紧密的节奏、抒情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G弦浑厚丰满的音色、较慢的速度)(2)分段播放乐曲,让学生感受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引导从音乐要素等方面分析各段特点。
活动3【活动】《G弦上的咏叹调》听一听、动一动(1)教师组织学生随音乐用手在空中划旋律线,了解乐曲的走向特点,体验旋律悠长、起伏的特点。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杨丽圆一、知识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堡变奏曲》等等),以及《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等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作品的基本特征、高超的复调手法、深刻的宗教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分析,总结出巴赫作品基本特征。
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号)的作品分析、感受复调魅力,并使学生掌握主、复调音乐的概念及风格差异。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等作品,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重点难点]一、通过多渠道的巴赫音乐作品把握巴赫基本风格特征,进而能辨认巴赫作品。
二、通过《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的赏析,了解他精湛的对位技巧、无限的复调魅力,虔诚的宗教情怀和大胆的人文革新。
[教学策略与手段]一、现代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
二、通过对身边各种形式存在的巴赫作品内容的赏析,缩短学生与宗教音乐的距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通过分析、比较、创作等的方式,启发学生并获取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导入:地铁中奏响的《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思考两个问题:1.关于这个作品,你的直觉感受是什么?2.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吗?一、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一)经典巴赫——无处不在经久不衰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的巴赫作品,初步感受巴赫的基本基本特征1.手机彩铃(《G弦上的咏叹调》)较缓慢的速度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巴赫的作品同样也是如此。
(节拍器)2.街舞(土耳其:”飞翔的巴赫“时尚牵手古典)气息悠长的乐句巴洛克时期乐句大多气息悠长,巴赫的作品大多乐句气息悠长。
《G弦上的咏叹调》
教学课型:欣赏综合课
教学年级:初中二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模式:十五中“五环节”教学模式为主
教具:竖笛、音乐课件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巴赫的代表作品及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竖笛的演奏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哼唱歌曲旋律感受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作品你的风格特点,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及情绪。
教学流程:
一、感悟导入:
多媒体出示小提琴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认识这件乐器吗?(介绍小提琴相关知识)
二、合作探究:(一)
引出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介绍作品以及作者巴赫
作品介绍:
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
《G弦上的咏叹调》即是这部组曲中第二首《咏叹调》的改编曲。
乐曲旋律优美动人、纯朴典雅。
再加上小提琴G弦那浑厚、丰满的音色,使这首乐曲达到了迷人的境地。
作者介绍:
德国作曲家,欧洲“巴罗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欧洲近现代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有声乐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三、合作探究:(二)
1、分段欣赏:聆听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a、请同学们根据乐谱画出前两小节的旋律线,看看这两小节的旋律线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图形表现了什么呢?
B、请聆听音乐,主题音乐重复了吗?
2、分段欣赏:聆听第二段并回答问题:
a、请同学们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发生什么变化?它的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
b、聆听音乐,主题音乐重复了几次?是完全重复吗?
四、评价测试:请同学们总结乐曲的结构,并填写以下“乐曲说明”。
《G弦上的咏叹调》是欧洲“____________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的管弦乐作品。
整首作品速度____________,力度
____________ ,旋律庄严悠长,典雅纯朴,开头两小节旋律线形成一个“问号”形状的图案,似在表现作曲家的思索。
这首作品抒发了____________情绪,感人至深。
五、竖笛演奏:《小步舞曲》
1、聆听巴赫钢琴曲《小步舞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这首作品的节拍是什么?表现了什么音乐情绪?
这首作品的演奏速度、力度是什么?
2、请同学们观看演奏视频,注意指法。
3、请同学们用竖笛吹奏以下练习,注意#4的指法
4、请同学们用竖笛慢速吹奏第一声部,注意音准和指法。
5、请同学们用竖笛慢速吹奏第二声部,注意音准和指法,以及长音处的气息支持。
巩固训练: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合作慢速完整演奏乐曲。
评价测试:将同学们分成两组,用欢快的速度随伴奏演奏乐曲。
六、总结
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之大成的最伟大
的作曲家,巴赫的作品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作品内容深刻且具有哲理性,而他的哲理性把抒情写景都结合起来的,使人觉得更加亲切和动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经过一年多的音乐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系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效果分析
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学生在兴趣上表现的并不是太理想,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以及备学生上下足功夫,本课中我利用乐曲的音乐旋律线条来指导学生对于与理解,知道旋律与音乐情感的联系,比如第一
乐段中的第一部分六小节,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旋律如歌、一气呵成,这是我引导学生用手划旋律线条,边划边感受乐曲的情绪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另外还应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我在课堂中采用竖笛的吹奏巴赫《小步舞曲》引导学生亲身演奏,可以使学生更真实的体验巴洛克音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赫的作品,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最为杰出。
19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米将这部组曲中的第二首《咏叹调》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
威廉米将原谱的第一小提琴所担任的主旋律声部改写成独奏小提琴声部。
将其他弦乐声部改为伴奏声部,并将原D大调改成C大调,这样,主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的G 弦上演奏,因而起名为《G线上的咏叹调》。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动人、淳朴典雅,再加上小提琴G弦那浑厚、丰满的音色,是这首乐曲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评测练习
1、《G弦上的咏叹调》是欧洲“____________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的管弦乐作品。
整首作品速度____________,力度____________ ,旋律庄严悠长,典雅纯朴,开头两小节旋律线形成一个“问号”形状的图案,似在表现作曲家的思索。
这首作品抒发了____________情绪,
感人至深。
2、个别、分组以及整体进行竖笛演奏《小步舞曲》。
课后反思
本课所涉及的音乐属于西方巴洛克时期,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地区上的区别,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的知识并不一定会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就运用小提琴的图片,并且配合音响,介绍小提琴的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为了不让学生长时间聆听音乐产生单调感,我把音乐切分成两段来进行欣赏,之后在进行完整的聆听,并且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力度、音乐情绪的表现,体会巴洛克音乐的结构规整、风格庄重的特点,以及音乐的旋律美。
最后我利用竖笛这件乐器引导学生吹奏巴洛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曲《小步舞曲》,有效的促进了本课的学习。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强调民族音乐的同时还要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G弦上的咏叹调》选自八年下册第三单元《西乐撷英》,对于培养学生树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