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盈动机的经营活动真实盈余管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3.51 KB
- 文档页数:3
管理能力论文管理能力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直是会计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中西方学者已有很多针对盈余管理活动的相关研究,但大多数该方面研究的侧重点放在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上,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却比较少。
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管理能力等概念进行了解释;其次,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管理能力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旨在为后边论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能力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奠定基础;再次,结合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以及管理能力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作用;最后,结合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损害经营业绩,而能力高的管理者可以降低这种损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经营业绩,管理能力1.引言1.1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研究和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尚不成熟,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方面的规范还不够完善,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行为比较严重。
因此,虽然到目前为止,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有30年余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学术界研究的问题。
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经营决策构造真实交易而进行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一类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目前,国外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是也把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渐渐地作为一个重点领域进行研究。
一般来说,学术界一致认为管理者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与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及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结构的确定,最终都由管理者做出决定。
然而,从管理层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却是寥寥,现有关于管理层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大多是从管理层激励、管理者权利以及管理者背景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几乎没有从管理能力这一方面来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的文献。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中常见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
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盈余水平的做法。
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企业通过真实经营活动来实现盈余水平的做法。
本文将比较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情况。
首先,应计盈余管理的特点是灵活性高。
因为应计盈余管理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实现的,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政策和估计方法,从而灵活调整盈余水平。
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需要企业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来实现盈余,受制于经营环境和市场情况,其灵活性较低。
其次,应计盈余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应对短期的经营压力。
在企业经营不佳或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时,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可以调整利润和收入的确认时间,从而实现短期的盈余调节。
真实盈余管理则需要企业通过优化经营策略、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增加经营收入,从而实现盈余增长,这需要较长的运营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然而,应计盈余管理的劣势在于可能引发操纵财务信息的风险。
由于应计盈余管理依赖于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管理层有可能通过操纵这些决策来控制盈余水平,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依赖于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和运营能力,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不容易被操纵。
总体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各有优劣势,具体应用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策略。
在竞争环境激烈,经营压力大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可以快速调整盈余水平,缓解短期盈余压力。
而在追求长期稳定增长和强调真实财务信息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更为适用,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在企业治理中都有各自的作用和适用场景。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透明度和披露质量,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构建稳健的经营环境。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
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
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
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
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额,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盈余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1. 实现经营目标盈余管理通常被看作是一种为了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之一。
上市公司通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股东利益的约束,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司管理层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来调整财务报表,以便突出公司的良好财务表现,提高公司价值。
2. 规避税收和监管风险盈余管理也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规避税收和监管风险。
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以减少纳税负担或规避监管机构的审查。
例如,一些公司可能会延迟确认收入或提前确认费用,以减少当期所得税的支付或规避不利的监管要求。
3. 资本市场反应上市公司的盈余水平往往会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公司盈余的增长通常会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并推动股价上涨。
因此,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增加其盈余水平,以提高股价。
此外,一些公司也可能会操纵盈余以掩盖其真正的经营状况,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1. 收入管理收入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调整收入的时间或金额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水平。
常用的手段包括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推迟营业成本、降低销售价格等。
通过这些方式,公司可以调整盈余水平,以便符合市场预期或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2. 费用管理费用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调整开支的时间或金额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水平。
常见的手段包括提前支付费用、延迟支付应付款项、调整折旧和摊销政策等。
通过这些方式,公司可以降低当期的费用支出,从而增加盈余水平。
3. 资产估计和计量资产估计和计量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调整资产价值的估计和计量方法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水平。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评述摘要:本文对真实盈余管理(rm)的定义及方式进行了综述,从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两个方面来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作了较为全面阐述,以期对之后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盈余管理;经营性活动;关联交易出于多种动机,企业会对其报告盈余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扩大盈余或平滑盈余的目的,方式主要包括:应计项目管理和构造真实交易活动。
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上,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所谈甚少。
余管理带来的风险上涨以及其对于会计政策和方法的依赖,逐渐地,更具有隐蔽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获得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青睐。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做一个综合性评述,以对将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schipper最先将“真实活动操控”归纳于盈余管理范围之内:“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也是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schipper,1989)。
按照roychowdury的定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一种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目的是让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已经通过正常经营活动达到了某些特定的财务报告目标(roychowdhury,2006)。
通过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可以分为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及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
2.1操纵销售销售收入以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
通常可采用的销售操纵的方法有:提供价格折扣和放宽信用政策。
要边际利润大于零,随着销量的增加,盈余也在增加。
同时,宽松的信用政策也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但宽松的信用政策必然增大坏账机会,并且减少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
二者都是将随后期间的销售提前实现,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持续收益。
2.2产量控制度增加产量的办法。
出于规模效应,产量的增加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当期的销售成本也随之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价格不变,产品的利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资产减值损失及管理费用,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2.3费用控制费用包括研发支出,广告支出以及日常费用。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方面,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可能对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动机和手段两个方面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
1. 动机企业首先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这种动机一方面源于企业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内在动机主要包括维护企业声誉、管理者的激励以及避免违约等方面。
维护企业声誉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过分的盈余波动可能会让投资者对企业产生质疑,降低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此外,管理者通常会根据他们的报酬与绩效相关,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激励目标。
另外,企业通过盈余管理也可以避免违约风险,从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外在动机主要包括税务筹划和合规性要求等方面。
税务筹划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常见动机。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合理调整利润分配,以减少税务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合规性要求也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各国和地区的会计准则以及监管机构的规定,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
2. 手段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企业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
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包括盈余操纵、渗透盈余管理和税务筹划等方面。
盈余操纵是指企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估计方法以及报表披露等手段,来人为地影响盈余水平,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盈余操纵通常包括收入操纵和费用操纵两个方面。
收入操纵主要通过延迟或加速收入确认,改变销售合同条件等手段来实现;费用操纵则是通过减少费用确认,提前计提准备金或者改变折旧计算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渗透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业务操作来影响盈余水平,既不违反会计准则,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渗透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业务模式设计、合同安排、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业务模式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方式来影响盈余水平,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
《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篇一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的现代化与多元化,业绩型股权激励逐渐成为企业激励员工、提升企业整体业绩的重要手段。
这种股权激励制度不仅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还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然而,随着这一制度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关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问题。
二、业绩型股权激励的概述业绩型股权激励是指以企业业绩为标准,将员工的薪酬与公司业绩、部门业绩或个人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方式。
这种激励制度旨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整体业绩。
通过设定合理的业绩目标,企业能够引导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业绩达标动机分析在业绩型股权激励下,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得以紧密相连。
员工为了实现个人业绩目标,往往会积极投入工作,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实现更好的业绩。
同时,当企业的整体业绩达到预定目标时,员工也将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
这种激励制度使得员工在追求个人职业发展、提升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真实盈余管理的探讨虽然业绩型股权激励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企业业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注。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或满足某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等方式来改变财务报告的盈余。
在业绩型股权激励下,为了实现更好的业绩目标,部分企业可能会采取一些激进的盈余管理手段,如调整成本、操纵收入等。
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提高了企业的财务表现,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为了解决真实盈余管理问题,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内部审计等方式,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风险。
《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篇一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的现代化与多元化,业绩型股权激励已成为激励公司高管和员工的重要手段。
其基本理念是:以公司的业绩为基础,对符合条件的员工或管理层给予股份的激励。
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
然而,股权激励背后也存在企业为实现股权激励的业绩要求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业绩达标动机及真实盈余管理问题。
二、业绩型股权激励与业绩达标动机业绩型股权激励旨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当员工或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长远发展挂钩时,他们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达成或超越业绩目标。
具体而言,企业的业绩目标主要包括收入、利润、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
为了实现这些业绩目标,企业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优化生产流程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达成业绩目标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支持,如投资者的信心和合作伙伴的信任等。
三、真实盈余管理然而,在追求业绩目标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可能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来改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的业绩表现,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调整产品价格、改变信用政策、削减研发支出等。
这些手段短期内可以提升企业的业绩指标,但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
例如,削减研发支出可能导致企业丧失技术优势;改变信用政策可能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客户关系。
因此,真实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帮助企业达成业绩目标,但并非长久之计。
四、真实盈余管理的风险与对策真实盈余管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过度依赖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其次,短期内的财务数据优化可能掩盖了企业运营中的深层次问题;最后,过度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和调查,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篇一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股权激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其中业绩型股权激励更是被广泛应用。
该机制旨在通过将企业业绩与个人利益相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然而,在这一机制下,企业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的问题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业绩型股权激励的背景及作用业绩型股权激励是一种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企业业绩达到预定目标时,员工可以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
这一机制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
同时,通过股权激励,企业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业绩达标动机分析在业绩型股权激励下,员工的业绩达标动机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驱动,即员工希望通过达成业绩目标来获取更多的股权收益;二是企业整体利益驱动,即员工认识到达成业绩目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工作中。
这两种动机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
然而,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可能导致员工在业绩达标过程中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如虚增业绩、操纵财务报表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利益,还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在实施业绩型股权激励时,需要关注员工的业绩达标动机,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真实盈余管理探讨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来改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
在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真实盈余管理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为了达成业绩目标,部分企业可能会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操纵财务报表等手段来提高盈余信息。
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但长期来看却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浅谈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动机【摘要】动机是行为的源泉,只有从根源上分析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原因,才能有效的监管企业真实操纵行为。
通常,管理者既可正向调整盈余额,也可负向调整盈余额实现盈余平滑,不同动机下企业运用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包括:销售操纵、费用操纵、成本操纵)实行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对企业后期业绩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政策建议一、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背景会计盈余作为财务报告的重要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客观评价,盈余信息的可靠性是实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指出,盈余管理按在调整利润时是否影响企业现金流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获取私人利益或迫于盈余预期压力,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改变盈余额在不同时期的分布,以达到当期盈余目标的行为,通常它不改变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也不影响现金流,换言之,本期应计盈余的操纵会在后期会计期间调整回来。
虽然真实盈余管理不涉及对会计准则的灵活运用,但他跟应计盈余管理目的很相似,都是通过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且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现金流,其行为通常会偏离企业最佳经营方案,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实际经济成本。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目前很多学者们认为具有短期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会过度操纵盈余额,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将给企业未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真实盈余管理反而有利于企业未来业绩的提高。
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前,通常管理者会综合权衡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与收益,在适度范围内进行操纵,这种偶发性行为并不会损害企业长期业绩。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1)保盈动机。
中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会被特殊处理(ST、*ST),连续三年亏损会面临暂停上市或退市的局面。
李增福研究发现,在短期扭亏无望的前提下,企业会趋于利用现有会计政策调整盈余额,所以上市公司存在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调增盈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