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李乐华
- 格式:ppt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52
青少年双相障碍治愈案例青少年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情绪波动极大,时而极度兴奋,时而深陷抑郁。
这种疾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青少年双相障碍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青少年双相障碍治愈的案例。
小明,今年17岁,是一个高中生。
他从小就表现出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时而兴奋活跃,时而情绪低落。
在初中时,他曾多次因为情绪失控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
进入高中后,他的情绪问题逐渐恶化,开始影响他的学习和人际关系。
小明的父母意识到他的情绪问题严重,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详细的心理评估,小明被诊断为青少年双相障碍。
医生告诉他们,这种疾病是由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造成的,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来控制和治疗。
医生还提醒他们,这是一种长期的治疗过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理解。
小明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同时也开始接受心理辅导。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他的情绪波动,减轻他的兴奋和抑郁症状。
心理辅导则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更好地应对和管理情绪。
在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的双重帮助下,小明的症状逐渐得到了控制。
他的情绪波动变得越来越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
他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努力追求进步。
他的人际关系也逐渐改善,同学们渐渐接受了他,并且愿意与他交往。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小明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与小明保持沟通,尽量理解和包容他的情绪问题。
他们鼓励他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帮助他建立自信和增强社交能力。
他们也加强了与学校的沟通,与老师共同制定了一份特殊的学业计划,以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经过一年的治疗和支持,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不再经历极度的情绪波动,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的学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最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开始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交活动。
小明的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双相障碍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引言: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的极度波动,包括抑郁期和躁狂期。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个人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情绪波动对个人关系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对其个人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在抑郁期,患者可能感到无助、自卑,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与家人、朋友和伴侣的交流减少。
而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易怒和过度活跃,使得与他人的相处变得困难。
这种情绪波动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甚至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二、双相情感障碍对工作和学业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对工作和学业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在抑郁期,患者可能缺乏动力和专注力,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或学业成绩下滑。
而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和过度自信,导致决策失误和行为不稳定。
这些因素都会对患者的职业生涯和学业发展造成阻碍,增加了工作和学习的困难。
三、双相情感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在抑郁期,患者可能感到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而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过度活跃、睡眠不足、冲动购物等,导致财务困扰和身体健康问题。
这些困扰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增加了日常生活的挑战。
四、应对策略面对双相情感障碍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患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改善状况。
首先,建立稳定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控制情绪波动和减轻症状。
其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锻炼,有助于稳定情绪和提高心理健康。
此外,寻求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可以加入支持小组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获得理解和支持。
最后,学习应对技巧,如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结论:双相情感障碍对个人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情绪波动对个人关系、工作和学业以及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困扰。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处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Manic)到极度低落(Depressive)。
这种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处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可以多样化。
在兴奋期间,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异常的活跃性、多动、冲动行为、言语过多、自信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他们可能会过度参与冒险活动,如赌博、酗酒或不安全的性行为。
而在低落期间,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疲倦、失去兴趣和乐趣,并且可能出现食欲和睡眠的改变。
这些情绪波动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处理,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
如果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家长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评估和诊断来确认是否存在双相情感障碍,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青少年,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谨慎考虑。
心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来调节情绪。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唯一的选择,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管理他们的情绪。
CBT通过帮助青少年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促进积极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
此外,家庭疗法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改善家庭关系,提供支持和理解。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青少年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首先,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可以有助于稳定情绪。
青少年可以尝试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其次,锻炼身体可以释放压力,提升心情。
高风险人群中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Mania(躁狂)两种状态。
在高风险人群中,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和心理因素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家族中有更高的发病率。
遗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尤其是与神经递质的调节有关的基因。
例如,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5-HTT)和苯丙胺氧化酶基因(MAOA)等基因的变异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脑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MRI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也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5-羟色胺、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调节的紊乱,从而引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的应激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密切相关。
例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冲突等不良生活事件可能触发或加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此外,药物滥用、失眠、不规律的作息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增加患者发病的风险。
四、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在情感调节、应对压力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困难。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调节上存在认知偏差,容易将中性刺激解读为负性刺激,从而引发情绪波动。
此外,应对压力的方式也可能影响患者的发病风险。
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问题或过度使用药物等,可能加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综上所述,高风险人群中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宣教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你曾听说过“双相情感障碍”这个词汇,但对于它的真正含义和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如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宣教。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精神疾病。
患者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极度的低落和极度的兴奋之间来回波动。
在抑郁发作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而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又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精力充沛、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甚至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这种情绪的大幅波动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呢?目前,医学上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其他人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神经生物学方面,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也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此外,生活中的重大应激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破裂等,以及长期的不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成为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导火索。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双相情感障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表现、病程、家族史等因素,并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和身体检查来确定。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减少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改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等,在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时也可能会被采用。
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格类型与心理特征在我们探讨精神健康领域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主题。
它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情感和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患者的情绪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时而极度兴奋、充满活力,时而极度低落、消沉绝望。
这种情绪的起伏并非简单的心情变化,而是严重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从人格类型的角度来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没有特定的单一人格类型。
然而,一些常见的特点可能会在他们身上有所体现。
有些患者可能在性格上较为敏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
他们可能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思维有时也会让他们陷入过度思考和焦虑之中。
在兴奋期,患者可能表现出极度自信、充满活力的一面。
他们思维敏捷,想法丰富,常常有很多新的计划和创意。
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看起来非常乐观、积极,社交活动频繁,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这种过度的兴奋往往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可能导致冲动的行为和决策。
相反,在抑郁期,患者会陷入极度的悲伤和绝望之中。
他们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感到疲惫不堪,自我评价极低。
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
从心理特征方面来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变化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在兴奋期,虽然表面上充满活力,但内心可能也存在着不安和恐惧,担心这种状态的突然结束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在抑郁期,他们不仅要承受痛苦的情绪,还要与内心深处的自责和绝望作斗争。
情绪调节能力的缺失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他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情绪容易失控。
这种失控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
认知方面,患者可能存在一些扭曲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抑郁期,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事物的消极面,放大自己的失败和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成功。
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成年人,也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特点,并讨论相应的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特点1. 情绪波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会在极端的高潮和低谷之间快速转换。
在躁狂期,他们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冲动和亢奋的行为,如睡眠减少、言语增多、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在抑郁期,他们会感到极度沮丧、缺乏动力和兴趣,可能出现睡眠过多、食欲减退等症状。
2. 心理发育受损: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他们可能在学业、社交和家庭关系方面遇到困难,导致自尊心受损和情感问题的加重。
3. 自杀风险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低谷期可能出现自杀倾向,这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这一人群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
然而,儿童和青少年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年患者不同,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关键组成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掌握情绪调节技巧。
家庭治疗也能够帮助改善家庭关系,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3. 教育和支持:对患者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至关重要。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和家人更好地应对疾病。
支持组织和社区资源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总结双相情感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特点与成人相似,但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和治疗需求。
及早识别和干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痛苦与心理幸福感引言: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极度的波动,从极度的兴奋和欣快,到深度的抑郁和绝望。
这种情感的极端变化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痛苦,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心理痛苦和心理幸福感方面的体验。
一、心理痛苦的体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心理痛苦方面经历了许多困扰。
首先,他们经常陷入深度的抑郁状态,感到无助、绝望和孤独。
这种情绪的沉重压力使他们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的念头。
其次,患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极度的兴奋,这种情绪的失控使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冲动行为和破坏性行为,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心理痛苦。
最后,由于情感的不稳定性,患者经常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困扰,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友谊可能因为情感的波动而受到破坏,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痛苦。
二、心理幸福感的挑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心理幸福感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他们的情感波动使他们难以体验到稳定和持久的幸福感。
在情感的高峰期,他们可能感到极度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情感的低谷所取代。
这种情感的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真正享受生活中的幸福时刻。
其次,患者可能因为疾病的特点而感到自卑和无助,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和健康的关系,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心理幸福感。
最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这些治疗过程可能带来一定的负担和痛苦,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幸福感。
三、心理痛苦与心理幸福感的平衡尽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心理痛苦和心理幸福感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们仍然有可能找到一种平衡。
首先,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痛苦,并提高心理幸福感。
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情感的波动,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的变化。
同时,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有冲动攻击行为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前额叶及海马的磁共振波谱研究有冲动攻击行为的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前额叶及海马的磁共振波谱研究引言:双相情感障碍(BP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情感波动、冲动行为、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
尽管已有一些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BPD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异常,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研究旨在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探索BPD患者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代谢特征,以期为BPD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30例BPD患者和25名健康对照者。
所有参与者均接受了1.5T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
通过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代谢物浓度分析,评估了BPD患者与对照组的代谢差异。
此外,我们还利用相关分析确定了代谢物浓度与BPD严重程度的关联。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PD患者在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代谢物浓度存在明显改变。
在前额叶区域,BPD患者的氨基酸谱中天冬酰胺(Threonine)的浓度显著升高,丙氨酯(Proline)的浓度显著降低。
在海马区域,BPD患者的钵胱氨酸(Cysteine)浓度显著升高,丘脑素(Choline)浓度显著降低。
此外,前额叶和海马区域中的代谢物浓度与BP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BPD患者的前额叶和海马区域代谢特征存在明显异常。
前额叶在情感调节和冲动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海马则参与了记忆和情感调节。
因此,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代谢异常可能与BP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关。
前额叶区域中Threonine和Proline的浓度变化可能与神经递质信号传导的改变有关,而海马区域中Cysteine和Choline的浓度变化可能与抗氧化剂和磷酸酰胺代谢异常有关。
结论:本研究通过磁共振波谱研究揭示了BPD患者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代谢异常,为理解BPD病理机制和寻找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差别较大,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探索。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1.02.071--临床研究--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效果与安全性陈昌文,陈龙涛,李芳(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三科,广东江门529000)摘要: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分为两组,观察组(n=78)接受喹硫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治疗,对照组(n=72)单独使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狂躁量表评分(BRMS)、抑郁评分(HAM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效果与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喹硫平;丙戊酸镁缓释片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同时具有抑郁和狂躁状态的精神疾病,患者以2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为主,首发表现多为抑郁,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狂躁表现,以至两种症状交替出现[1]。
研究资料显示,25%~50%的双相情感障碍有过自虐及自杀倾向,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造成巨大破坏,其潜在的攻击性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2-3]。
本研究为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预后,以本院收治的15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喹硫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17~59岁,平均(39.9±12.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9±0.9)年。
对照组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19~60岁,平均(41.1±13.0)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2.7±1.1)年。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19-07-21睡眠与神经肽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苑杰;李建明;⾸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较研究胡茂荣;陈晋东;李乐华;国效峰;欧建军;王娟;赵靖平;医学⽣问题解决评价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郑敏婕;陈洁;陈冲;刘铁桥;综合⼲预对学习困难学⽣的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林国珍;徐旭东;任致群;⾦武官;沈翔慧;史以珏;双相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苏亮;施慎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风险及防治进展陆晓姿;陈晋东;胡茂荣;精神分裂症听感觉门控P50与α-7尼古丁⼄酰胆碱受体的相关性陈品红;蒙华庆;谭书平;张向阳;精神分裂症与少突胶质细胞相关研究进展汪云;肖岚;强迫障碍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罗佳;郭志华;李占江;抗精神病药物与糖代谢异常徐晓津;王⾼华;⾮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杨绪娜;朱峰;李乐华;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药物治疗房茂胜;赵靖平;陈红辉;叶萌;⼴泛性焦虑症的发⽣和治疗原理张⼼保;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徐莲莲;⾼志勤;张理义;旅途性精神病的研究进展杨春;赵汉清;⾼志勤;光疗对抑郁症的治疗进展程明;张宏耕;⽣活技能训练及其相关应⽤研究进展朱峰;杨绪娜;王⼩平;MMPI-2的相关研究及其在伪装诈病鉴定中的应⽤蒋令朋;朱少毅;赵虎;⼉童青少年拒绝上学⾏为现况分析王晓雪;王旭梅;更年期⼥性⼼理健康研究进展侯敏;唐茂芹;中国部分地区精神科医⽣对精神障碍者及其处置政策态度的调查王⼩平;刘铁桥;郝伟;李凌江;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肠梗阻的临床放射学分析党连荣;崔李玮;李刚;混合性抑郁症的识别与处理侯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精神分裂症临床综合征与表型杨建明;兰光华;五羟⾊胺转运体启动⼦区CpG岛甲基化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董燕;⽩燕;许秀峰;五羟⾊胺能系统影响丘脑门控致精神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乔娟;尹艳茹;分裂症患者⾃杀研究进展张丽;李泽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监测闻芳;刘建勋;⼼理社会因素在酒依赖共病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作⽤朱颀峰;王学义;姚绍敏;孤独症诊断的⾦标准之⼀《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介绍汤宜朗;郭延庆;CatherineE.Rice;王⽟凤;JosephF.Cubells;⼉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李素⽔;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肝损害效应洪伟;⽹络成瘾与社会问题医学化杨桂伏;寻知元;精神分裂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使⽤齐拉西酮的经验⼀例报道秦虹云;瞿正万;本刊稿约⾮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成为新型⼼境稳定剂吗?童建明;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管副作⽤刘政疆;陈仁花;扎来普隆的安全性徐捷;家庭暴⼒分型研究进展何影;张亚林;CLOCK基因的结构、变异及其表达胡义秋;谢光荣;神经损伤后移植再⽣的相关蛋⽩分⼦的研究进展曾勇;李燕;冯忠堂;万静;丙酸睾酮治疗分裂样障碍疗效观察1例⽅⼦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例⼥性复发病例陈远岭;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沈婷;黄继忠;神经肽Y系统在⼼境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径;潘集阳;腺苷及其受体在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效应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赵颖琳;许崇涛;成纤维细胞⽣长因⼦系统与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赵彬;王焕林;⾼志勤;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物学标志物郁俊昌;唐牟尼;进⾷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周朝昀;陈珏;家庭与⼉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症状的关系研究进展王继堃;赵旭东;青少年依恋与躯体形式障碍刘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果;王旭梅;杨德森精神医学奖励基⾦通知不同精神疾病社会功能量表的⽐较研究周朝当;杨桂兰;王开明;杨茹英;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灰质形态影像学研究进展杨富增;⽢景梨;精神分裂症⾃我异常的神经⼼理学研究进展朱虹;贾竑晓;韩世辉;精神分裂症2009年部分研究进展欧建君;赵靖平;量⼦共振检测(QRS)国内应⽤状况岳晓斌;师建国;颜虹;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军⼈⾃杀的预防赵汉清;施建安;汪卫华;⾃杀现象与⼲预措施的研究娄元菊;宋西俊;薛志敏;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肖少北;袁晓琳;HttP://预先指⽰在精神科的应⽤寻知元;杨桂伏;《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第37卷(2010)主题索引农药中毒与⾃杀研究进展肖春玲;张艳萍;阿⽴派唑与利培酮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杨如良;张守卫;度洛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年抑郁症对照研究王刚平;颉瑞;精神分裂症的发⽣机制在microRNA⽔平的研究进展向熙;陈晓岗;磁共振波谱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研究现状段炼;李凌江;COM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舒;谢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BDNF)——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靶标丁兆⽣;张晓斌;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七届年会征⽂通知抑郁障碍的事件相关脑电位研究新进展朱宏亮;陈兴时;⼉童期受虐与⾃杀⽜威;赵汉清;癌症患者伴发抑郁的诊断与评定的研究进展王树宁;仇剑崟;深部脑刺激技术在精神外科中的应⽤张秋建;魏祥品;齐拉西酮治疗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例报告1例刘善明;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本刊稿约青少年错颌正畸与⼼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李⼀云;王菲菲;季建林;奥沙西泮的研究进展罗涛;郝伟;精神药物与细胞⾊素P4503A4酶徐捷;奥氮平伴发胸痛1例杜霞;张建新;尚兰;⾃我概念在应激性⽣活事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陈冲;刘铁桥;陈洁;郑敏婕;医学⽣情绪管理能⼒与⾃我效能感关系肖艳双;徐⼤真;数学学习障碍⼉童的矫治⽅法张明亮;朱晓⽂;魏祥迁;潘光花;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双相障碍与免疫
柳绪珍;孙静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21)1
【摘要】本综述介绍了细胞因子在双相障碍发病中作用及相关研究.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柳绪珍;孙静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双相障碍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J], 张丽;蒙华庆
2.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洪武;方贻儒
3.《2018版加拿大抑郁和焦虑治疗网络/国际双相障碍学会双相障碍管理指南》的更新重点解读 [J], 陈俊;方贻儒;徐一峰
4.双相障碍与免疫性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 [J], 陈梦伊;刘铁榜
5.双相障碍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J], 杨凯;李乐华;邱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障碍
陈晓岗;李乐华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年(卷),期】1999(026)002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陈晓岗;李乐华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3
【相关文献】
1.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康敏敏; 李婷; 黄正元; 熊鹏
2.基于BDNF/TrKB/CREB信号通路探讨温胆汤干预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 [J], 田真真;徐义勇;朱金华;高源;万红娇
3.温胆汤通过CASPR3改善精神分裂症大鼠的认知障碍 [J], 郭育君;周旭辉;易新宇;杨俊;张雪花;侯超
4.精神分裂症病人杀人肇祸行为特征分析及侦防对策
——以河南省精神分裂症病人杀人案件为视角 [J], 赵萌
5.精神分裂症患者海马结构与面孔情绪认知障碍的关联研究 [J], 金珠玛;雷家熙;陈从新;张馨月;赵晓鑫;吕一丁;姚晶晶;隋毓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接受喹硫平+文拉法辛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心境障碍,患者会经历情绪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包括情绪高涨的Mania期和情绪低落的抑郁期。
喹硫平和文拉法辛是目前常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其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证实。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我们对一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方法我们选取了一组20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0-45岁之间。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分别进行了临床评估和症状评定,确定了他们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前的症状表现。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接受了喹硫平和文拉法辛的联合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
在治疗开始前、治疗中和治疗结束后,我们对患者的情绪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估和观察。
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我们观察到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治疗前,患者普遍表现出情绪低落、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
而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的抑郁和Mania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在12周的治疗期间,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稳定控制,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耐药现象。
讨论喹硫平和文拉法辛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两种药物在各自的作用机制上相互补充,能够更全面地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和症状表现。
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这种联合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和Mania症状,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表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喹硫平和文拉法辛的联合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
由于样本量较小且研究设计为观察性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尚需在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验证。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