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与标定中的争论及注意的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53.95 KB
- 文档页数:7
第30卷第4期2007年8月勘探地球物理进展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 eophysicsVol.30,No.4Aug.,2007收稿日期:2007-03-15;改回日期:2007-06-07。
第一作者简介:王立歆(1971—),男,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及叠前成像方法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671-8585(2007)04-0292-05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立歆1,2,孙振涛2,董月昌2(1.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摘要:通过正演模型分析含气砂岩在地震和测井资料中的不同反应特征,以及两者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存在的不匹配现象得出,在地震和测井中求得的反射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直接进行对比,为此,提出了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必须考虑流体(油、气、水)因素,不能只通过对比两者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来判断合成地震记录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合成地震记录;流体;AVO;横波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1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及存在问题合成地震记录是联系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的桥梁,是构造解释、储层分析、波阻抗反演和油藏描述等基于地震资料的多种物探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环节。
关于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精度问题,已有很多研究[1],但大多数方法都是针对叠后地震资料标准层的对比展开的,而针对含不同流体砂岩的研究和分析较少。
本文以含气砂岩为例,分析了含气砂岩的地震响应和测井响应的特殊性,以及两者在合成地震记录中存在的不匹配现象,提出了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必须综合考虑岩性及流体(油、气和水)因素,不能只通过对比两者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来判断合成地震记录的正确性。
合成地震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且都是时间的函数f(t)=S(t)3R(t)(1)从式(1)可知,在计算时只需知道地震子波波形及反射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但实际上制作一个好的合成地震记录非常困难,因为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不容易精确提取[2]。
地震解释中合成记录标定分析与研究作者:王姝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是地震解释工作的基础,唯有提高合成记录标定的精度,才可以提高地震解释的可靠性,从而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本文主要对地震解释中的合成记录标定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分析了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标定的关键环节以及如何改善合成记录标定的结果,希望为广大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子波;地震;石油目前,随着国民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石油资源。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因此,必须重视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提高勘探开发的水平,从而提高石油的产量。
近些年以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开发的目标早已从构造油气藏转为岩性油气藏,需要制作精度更高的合成地震记录,进而满足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要求,提高勘探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1 基本原理合成记录的本质就是层状介质的正演模拟,而合成记录标定就是将地质信息、测井信息和地震信息相互关联起来。
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原理就是地层的反射系数与子波进行褶积运算,计算公式如下:式中:wt为子波,一般为Ricker子波或地震子波;rt为地下储层的反射系数;*为褶积运算符号。
合成记录标定的基本原理是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之后,将其与井旁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对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合理调整,对其进行不断修正,尽可能减小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之间的差异,以便可以通过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的相关对比来确定地震--地质反射层位的对应关系,从而确保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基本对齐[2],如图1所示。
2 标定的关键环节2.1 测井曲线校正测井曲线是进行地震储层反演的基础资料,获得高精度储层反演的前提是测井曲线可以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的实际情况。
・讨论・对地震资料应用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陈广军Ξ张善文(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摘 要陈广军,张善文1对地震资料应用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1):115~121 地震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地震资料的应用过程中,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经常会有相左的观点,不同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对一些地震技术概念和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比如地震分辨率与构造成图精度、综合速度与速度的横向非均质性、波峰(波谷)与砂层的关系以及合成记录的制作和标定等问题,都影响了地震研究的深度和水平。
本文力图用通俗的语言,站在应用的角度,从理论上对一些概念和技术进行探讨和澄清。
主题词 地震 分辨率 同相轴 综合速度 极性 合成地震记录 漂移ABSTRACTChen Guangj un and Zhang Shanwen.Ponder i ng on severa l co mm on proble m ofse is m ic da ta appl ica tion.OGP,2001,36(1):115~121 Seis m ic techno logy is m o re and m o re w idely u sed in p etro leum indu stry.Geo l2 ogist and geop hysicist u sually have conflicting po in t of view in p rocess of seis m icdata app licati on,and som e differen t p etro leum scien tist and techno logist also haveconfu sed ideas of concep ti on and m ethod fo r seis m ic techno logy in varying degrees,such as seis m ic reso lu ti on vs structu ral m app ing p recisi on,com po site velocity vs lat2 eral velocity inhom ogeneity,w ave p eak(w ave trough)vs sand body and syn theticseis m ogram m ak ing and m ark ing etc.A ll these have influence on seis m ic studyingdep th s and levels.T he p ap er discu ssed and clarified theo retically the concep ti onand techno logy trying u sing pop u lar language and standing in angle of app licati on.Subj ect ter m s:seis m o logy,reso lu ti on,even t,com po site velocity,po larity,syn2thetic seis m ogram,sh ift引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们用地震技术来测定敌方的炮位开始,到今天它已有80余年的应用历史。
提高合成地震记录精度方法探究合成地震记录(简称合成记录)是连接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的纽带,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
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
本文将着重从原理上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技术对策。
1、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合成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
F(t) =S(t)×R(t)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
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图1)图1 东部油田某井合成地震记录2、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主要包括计算反射系数、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调整时深关系三个环节,如何对这三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成为决定最终精度的关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依照下列方法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2]。
2.1反射系数由于测井曲线在测量过程中受所使用仪器、施工单位以及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之前应该对密度和声波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精确的测井曲线可以提高反射系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整理测井曲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是为了消除曲线中的一些压制正常的波峰、波谷的奇异值。
首先计算标准井标准层段的测井曲线平均值,然后计算每口井目的层段测井曲线平均值,求出校正差,再从测井曲线中减去校正量,即完成标准化校正(图2)。
图2 标准化曲线流程图反射系数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数据计算得到,反映上、下两层介质的波阻抗差。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原理研究摘要:合成地震记录的一般是由测井资料中的声波时差和密度曲线来计算波阻抗,进而计算反射系数,由地震资料来确定地震子波;再用反射系数和地震子波一一进行褶积(卷积),就可以得到初始的合成地震记录。
在更精确的速度场的基础上,校正初始合成地震记录,并通过沿井的地震轨迹的匹配和调整来获得最终的合成地震记录。
从叠加和线性的角度来看,合成地震记录是在不同时间的地震子波作用在反射系数的结果。
由于时间不同,得到的强振动和弱振动会交叉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合成地震记录中看到的同相轴。
关键词:合成地震记录;地震子波;反射系数1 计算反射系数序列反射系数的求取可以采用均匀采样和非均匀采样两种。
采用非均匀算法比较复杂,但效果较好,这是因为地层的时间厚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因此,应该根据地下地层实际情况来,采用非均匀采样来求取反射系数。
2 地震子波的提取地震子波是地震勘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的定义是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在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这种稳定的地震波就是地震子波。
地震子波起始时间有限、能量有限、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单位。
地震子波的提取直接影响到合成地震记录的质量。
子波可以通过它的振幅谱和相位谱来定义。
相位谱的类型可以是零相位、恒定相位、最小相位、混合相位、最大相位等。
零相位和常数相位子波可以看作是一组不同振幅和频率的正弦波。
在频域中,地震子波确定问题主要是确定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确定相位谱比较困难,并且是合成地震记录中误差的主要来源。
地震子波具有以下特征:(1)每个反射波(每个相位轴)的初始时间(或极限时间)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深度。
但反射层以上的层对波的形状(振幅、频率、相位)有一定的影响,不能直接用于解释目标层的岩性。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消除检波器固有频率中存在的振动,然后对各相轴,从浅到深,逐层求出相应的物理参数。
(2)检波器的输出信号不仅包括地下回波各频率分量叠加的地震波,还包括检波器固有频率中存在的强波。
地震资料解释如何做好合成记录标定?一、地震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工作流程在假设测井曲线已经完成环境校正,资料可靠的情况下,总体思路是通过多次时深调整,保证储层标定的精度。
二、地震合成记录质量监控勘探风暴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中但凡涉及标定、反演等等都反复强调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可以说在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出一切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始终不能缺位,否则任何结论都不敢保证。
这里是保证储层预测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非常仔细,因此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中的操作细节(诸如曲线校正、基准面、单位等)不过多赘述,在勘探风暴的其他文章中好多是做过专门的论述和讲解,大家可以自行翻阅。
不仅仅是Syntool,任何软件的合成记录模块都要如此,和软件无关。
三、地震合成记录标定的六个步骤基本上出去测井曲线校正等环节,合成记录的标定主要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次标定:地震数据主频调查通过Poststack的地震数据主频调查(jason等的操作见公众号其他文章),了解目的层段的地震波主频,保证合成记录的主频与地震资料的主频一致。
往往这一步先用雷克子波做一个初步的标定,看看合成记录与地震资料在目的层的的对应情况。
第二次标定:波组匹配这一步需要对本区的地质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构造、沉积发育特征和岩性组合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且要了解特殊地质现象造成的特征波,比如大的不整合面,煤层或者是砂岩、泥岩集中发育段,或者是基底等等,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可以尝试简单的做个模型正演。
在合成记录标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特征波,以标志层为依据,不断修正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匹配关系,保证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最佳匹配。
第三次标定:合成地震与地震数据的互相关要注意打开并查看合成记录与地震数据的互相关,在不违反大的地质规律的情况下按照圈中提示的信息进行调整(不能完全相信),相关系数60%以上就已经是极好的匹配度了!第四次标定:从井旁道提取地震子波井旁道提取地震子波要注意可以先用零相位子波先做一次标定,再考虑混合相位子波,一般不建议提取时变子波进行标定。
简述声波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方法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声波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方法流程地震记录标定是地震勘探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地震数据的质量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立歆;孙振涛;董月昌
【期刊名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年(卷),期】2007(030)004
【摘要】通过正演模型分析含气砂岩在地震和测井资料中的不同反应特征,以及两者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存在的不匹配现象得出,在地震和测井中求得的反射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直接进行对比,为此,提出了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必须考虑流体(油、气、水)因素,不能只通过对比两者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来判断合成地震记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总页数】5页(P292-296)
【作者】王立歆;孙振涛;董月昌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浅谈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 [J], 周永波;秦向红;袁燕;蔡兰花;刘平
2.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吴奎;周东红;吴俊刚;于茜;魏天罡;王伟
3.准中地区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J], 张学东;李子锋;黄伟传;石好果;由伟丰;张建忠
4.VSP测井资料在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J], 张建华
5.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J], 宋建国;李辉;刘垒;刘励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成记录在层位标定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杨海长;周玉
【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1)004
【摘要】在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过程中,子波、极性、时深关系是三个十分重要同时又常被解释人员简单化的问题.常用的子波包括Ricker子波、统计性子波和确定性子波,通常先用统计性子波确定子波主频,再用该主频的Ricker子波做初始标定,最后在初始标定的基础上提取确定性子波并用之进行精细标定.对于长井段和大位移斜井还需分段用时变子波标定.准确识别地震剖面极性对层位标定和地震解释意义重大,合成记录法、地震反射特征法、地震子波法常被用来判断剖面极性.VSP时深数据和声波曲线积分得到的时深数据是标定中常用的时深关系,使用过程中要注意AVO效应、测井环境影响以及色散现象带来的问题.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杨海长;周玉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阿派斯油藏技术有限公司,北
京,10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记录在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J], 郭强;张晓英
2.合成地震记录在煤炭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J], 赵丽
3.合成记录在层位标定中的应用 [J], 李海亮;张丽萍;黄云峰;陈迎宾
4.离散合成记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J], 张建华
5.钻孔合成记录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J], 王少辉;周小雨;郎伟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6卷 第1期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Vol.16 No.1 2006年3月J I A NGHAN PET ROLEUM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Mar.2006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与层位标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卢圣祥李铭华(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 介绍了合成记录的制作与层位标定的过程,讨论了制作与标定过程中的几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地震记录一样,子波同样是有极性的,为了确定子波的极性,必须先了解地震记录的极性,并使其二者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制作的合成记录,才能得出正确的层位标定结果;第二,注意深时转换速度的正确应用与合理调整;第三,仔细分析地层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变化,分析制作与标定结果;第四,井斜较大时一定要用井斜资料。
主题词 地震记录合成地震记录地层层序子波时-深转换 在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资料极性鉴定与层位标定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储层预测研究的前提条件,是高精度勘探系统工程的上游工程。
看似简单的一项技术,但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存在一些研究误区和一些被忽视了的关键问题,本文将对合成记录这一常用的层位标定方法进行探讨。
合成记录的原理很简单:子波与反射系数的时域褶积结果就是合成记录。
合成记录的两大要素之一的反射系数由测井资料计算得到,而子波则可人为给定(如雷克等解析子波)或由井旁地震道中提取。
得到合成记录之后便可与井旁地震道对比,以确定地质层位和井中所钻遇储层位置,以及了解其响应特征。
合成记录程序有很多,Jas on储层预测软件中的合成记录程序我认为是其中比较好的一个,本文就以它作为研究的范本。
1 在制作合成记录之前必须了解地震记录的极性合成记录道与井旁地震道的对比必须在相同极性的基础上进行。
子波同样是有极性的,子波主瓣向右跳动为正极性,向左跳动为负极性,合成记录的极性由子波的极性确定,观察子波主瓣方向可以确定子波的极性。
第一节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地震反射波的极性是正还是负,它直接影响到反演波阻抗后,速度变高还是变低,因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但是这个很简单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争论清楚。
按理说,问题是再简单不过的,即:SEG格式规定,初至波起跳向下,记录数值是负的,此称“正常记录”。
那末,这种记录作波阻抗时,应该把极性反过来。
但在实际中,往往不反过来,反而能在解释中与地层对得更好。
奇哉!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复杂。
仔细思考起来,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1)地震子波是混合相位的,包括可控震源的子波,也因为大地的吸收作用,回到地面的子波已变成混合相位。
它的第一个向下跳的波谷很小,而跟着来的波峰及波谷很大。
请读者参看图72。
注意该图72的子波起跳是朝上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对问题的分析。
脉冲反褶积及预测反褶积都假设子波是最小相位,而当子波是混合相位时,反褶积后子波的波形向前压缩得不够好。
因而随着原始子波形态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白噪系数的不同,反褶积后的子波有时波峰最大,有时波谷最大,见图72中我已用+-符号标出。
并且最大值并不在起跳的位置上,而有不同程度的延迟,见图72(注意该图子波的起跳朝上)。
以SEG规定的正常极性记录为例(起跳朝下),如果反褶积作得效果较好,那么第一个起跳波谷可能还是小于后面的第一波峰。
这时候,整个记录看起来似乎是“正极性”的。
如果反褶积用了较大的自噪系数,或者子波的相位谱离开零相位较远,那末,反褶积后可能以第二波谷为最强,剖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负极性”的。
(2)如果叠后加作预测反褶积或谱白化,则频谱成分又起了变化,波形又明显变瘦,视周期变小。
加上最后还要采用时变滤波,滤波门的不同又会造成子波波形的进一步变化。
因此,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子波波形,有时两个相位可变成三个相位。
剖面形态也可以各不相同,“视极性”也就各异。
这样一说,是否天下大乱了呢?是的!的确有些乱套。
有一个搞解释的人拿着两张不同流程的剖面给我看:一条剖面上T g波是两个相位,中间波谷最强。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然而,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地震数据的采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地震数据采集需要使用地震仪等专业设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震仪的精度和稳定性等因素,采集到的数据常常存在噪声和干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采用滤波技术来去除噪声和干扰,以获取更准确的地震数据。
其次,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考虑到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地壳结构、地球物理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地震数据处理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校正和修正。
例如,科学家们通常会使用地震速度模型来模拟地震波传播路径,以便更准确地分析地震数据。
此外,地震数据处理中还面临着数据量庞大和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
地震数据通常是以时间序列形式呈现的,每秒钟可能产生数千个数据点。
对于这么大规模的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采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等技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地震数据处理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地震数据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进行数据校验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科学家们还会将地震数据公开共享,以便其他研究人员进行验证和复现。
最后,地震数据处理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视化和解释。
地震数据通常呈现为数值和图形形式,但这些数据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往往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常会使用可视化技术,将地震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动画,以便更好地传达地震信息和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地震数据处理中存在着许多挑战,但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已经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