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学生为本位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知识本位与素质本位通熟易懂解释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它们在教育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识本位指的是以知识为中心,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作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培养。
素质本位则是以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为主旨,着力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它要求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并能够在专业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知识本位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然而,知识本位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
在强调知识储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实际经验,容易导致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
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弥补了知识本位教育的不足之处。
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在素质本位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鼓励学生探索世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使其成为具有广泛视野和多元文化认同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素质本位教育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实现。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但又要避免流于肤浅或教育大杂烩,建立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育体系,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
综上所述,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教育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学生受众和社会需求,采取综合措施,将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培养出更加全面、有才华、富足的人才。
育⼈⽅式变⾰的四个体现育⼈⽅式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的⼀个焦点和重点问题。
育⼈⽅式变⾰集中体现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割裂”⾛向学科“统整”、从“坐⽽论道”转向“学科实践”四个⽅⾯的变化上。
育⼈⽅式的本质是“怎么培养⼈”,育⼈⽅式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的⼀个焦点和重点问题。
那么,育⼈⽅式变⾰究竟要从哪⾥变到哪⾥?这是我们⼀线中⼩学教师最关⼼的问题。
从新时代培养时代新⼈的⾼度出发,我认为育⼈⽅式变⾰集中体现或反映在以下四个⽅⾯的变化上。
⼀、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就教学的⽬的和⽅向⽽⾔,我国中⼩学教学改⾰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标”再到“核⼼素养”三个阶段,完成了从知识到学科到⼈的转向。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进⼊了以⼈为本和核⼼素养的新时代。
传统教学以“双基”为导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当成教学的根本⽬的和追求,“双基”教学并不否认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能⼒培养被认定为“双基”教学的“附属品”,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知识是能⼒的绝对的基础和前提,⼆是能⼒培养是在知识教学中“⾃然”和“顺带”完成的。
其暗含的假设是知识学好了,能⼒⾃然就提⾼了。
于是乎,知识的全⾯性、系统性、完整性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核⼼追求。
中国基础教育因此出现和产⽣了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双基教学论”。
“三维⽬标”相⽐“双基”,其进步是显⽽易见的,但这只是学科层⾯的进步,学科的内涵和价值被更深刻、更全⾯地揭⽰出来。
“核⼼素养”才真正回到⼈⾝上来定位教学⽬的,把知识以及三维⽬标都转化为⼈⾝上的东西即“素养”,知识就找到了⾃⼰的归宿。
从教育的⾓度看,这是从“为了知识的教育”⾛向“通过知识的教育”。
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基于知识、通过知识,但不能⽌于知识、为了知识。
知识是原材料、是⾷物,素养是产品;知识是⾷物,素养是营养素;知识是花粉,素养是蜂蜜。
从学科的⾓度看,学科教育不能只是在学科知识上做⽂章,⽽是要⽴⾜于学科的独特育⼈价值,学科的独特育⼈价值来⾃学科的思维⽅法、思想观念和精神⽂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德树⼈根本任务在课堂得到有效的落实。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性化服务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以学生为本位”的服务内涵、必要性以及具体实施路径等方面着手,凸显“以学生为本位”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本质内涵,同时为高校图书馆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以学生为本位一、高校图书馆“以学生为本位”读者服务的内涵大学的本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在此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高校图书馆育人正能量的发挥,与其开展何种服务息息相关。
在“以人为本”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核心理念,开展人性化服务。
所谓“以学生为本位”读者服务,即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的延伸,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心理倾向、服务诉求等方面为指向,开展对读者定向化、人性化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以学生为本位”读者服务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是否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为衡量读者服务工作满意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关怀学生、包容学生的服务宗旨,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平等的服务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乐于学习、和谐温馨的读书环境,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二、高校图书馆“以学生为本位”读者服务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开展“以学生为本位”读者服务之所以必要,主要与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有关。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使人民愈来愈明白自身权利的实现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密切性。
无疑,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还有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过去高校图书馆强调对读者的“管理”而非“服务”,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力本位”的观念在作怪。
然而,在服务型行政、“权利本位”观念实已深入人心的时代境遇下,原本对读者的“管理思维”不仅不能实现图书馆的目标,更容易造成读者的反感,甚至投诉。
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作者:洪韩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07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型”是概括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价值诉求的最恰当的词汇之一。
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之后,我们终于发现:就中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的难点首先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
例如,学生的思想问题、态度问题、习惯问题、心理问题、基础问题等。
因此,教育教学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是育人的问题,育人的工作做好了,学生学习中的毛病和缺点克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中小学教育难点的重新定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重新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中小学教育的关键应当是育人、教书,通过育人来促进教书,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好了,不仅可以使教育教学的质量获得显著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看,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从内部因素看,对中小学教育难点的重新定位,要求教育教学的着力点由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素质的提高。
那么,这种转变具体是什么?对此,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即“实现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结合几十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强烈诉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们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宗旨,以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用“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句话来概括。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它把人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人。
2008.7·基础教育参考·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型”是概括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价值诉求的最恰当的词汇之一。
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之后,我们终于发现:就中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的难点首先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
例如,学生的思想问题、态度问题、习惯问题、心理问题、基础问题等。
因此,教育教学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是育人的问题,育人的工作做好了,学生学习中的毛病和缺点克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中小学教育难点的重新定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重新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中小学教育的关键应当是育人、教书,通过育人来促进教书,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好了,不仅可以使教育教学的质量获得显著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看,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从内部因素看,对中小学教育难点的重新定位,要求教育教学的着力点由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素质的提高。
那么,这种转变具体是什么?对此,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即“实现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结合几十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强烈诉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们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宗旨,以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用“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句话来概括。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它把人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人。
全新教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集锦一、选择题1.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A. 知识传授B. 技能培养C. 行为规范D. 全部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教学原则?()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寓教于乐D. 以考试为中心答案:D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A. 知识本位B. 学生中心C. 应试教育D. 教师中心答案:B4. 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不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A. 小组合作B. 探究研究C. 个性化研究D. 班级授课制答案:D5. 下列哪个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积极构建的过程?()A. 行为主义B. 认知主义C. 建构主义D. 人文主义答案:C二、填空题1. 教学过程是一种()的过程。
答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评价方式。
答案:多元化3. 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
答案:发展学生的智力4.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答案:小组合作研究5. 下列哪个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答案:行为主义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发展,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研究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评价体系;5)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 请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某中学教师在教授《生物》课时,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沈建民,谢利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8期一、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要求本文所谓的“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一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目新月异,知识经济己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时代是“高频信息”的时代。
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则标志着现代学习化社会己悄然而至。
综合当代国际、国内的时代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学习化社会单,我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能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日,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现代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是基础和关键。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要求。
二、“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探析从本质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刘一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
”因此,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我们先来审视一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宏观特征及其相应的弊端。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宏观特征及其弊端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国外的教学设计理论,并在引入、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使国外的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四有”社会公民——学习研修心得体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要,集中体现在人的培养上。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决定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发展成败的首要问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强调一切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根本目的。
但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和‚技术‛作为终极目的,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把人异化成了工具和手段。
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混淆,使教育背离了人的本性‚成为程序化、机械化地加工和复制人的生产活动‛。
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教育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社会目的,即充当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
其二是具有人本目的,内在价值,即全面促进人的发展。
人本目的应是首要的、根本的目的。
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指出:‚教育是为了人,为了一个个作为生命载体的个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的一切社会功能也都是通过人、为了人实现的。
教育不仅要使人能创造对象世界,改造自然,改变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不断地创造自我本质,即人之再生与重建,这是教育实践更为深层的本质。
‛只有人的目的达成了,才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教育理念演变解析一、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传统教育时期。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视为权威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则被要求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缺少互动和创造性思维。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深化,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兴起。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鼓励教师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
二、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另一个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演变是从强调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过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然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
教师需要发挥更多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在过去,教师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潜能和能力。
然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项目、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四、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传统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
然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提供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探索、实践、体验的机会。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
五、从纯粹学科教学到跨学科教学传统教育强调学科的独立性,教师将课程划分为各个学科进行教学。
然而,现代教育认为,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叉。
跨学科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跨学科教学将学科之间的联系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全局观和系统思维。
六、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是以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然而,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发掘和促进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简述几种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观与学生观是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对于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几种常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一、传统教育观1.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2.知识本位: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传授知识,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观1.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性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能力本位: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种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1.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
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实现能力的人。
2.尊重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1.知识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教育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2.学习的情境性: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强调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结:不同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教育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特别关注学科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姚■伟荣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200】【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颁布,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真正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同时,学科教育的实施重心也将真 正从课堂效率转向课程效益。
所以依托语文学科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课程开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 养”)正式颁布后,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 体系将会对具体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在国家厘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定位好我们的学 科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我的体 会是,随着核心素养的颁布,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将 真正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同时,学科教育的实 施重心也将真正从课堂效率转向课程效益。
所以依 托语文学科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 师的必然选择。
一、厘清理念:将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 分野的一个框架。
它本身是对十八大精神中“立德树 人”要求的贯彻落实,而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又是对核 心素养的落实、落细、落小。
基于学科素养,又可以制 定出可操作、具体化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我们一 线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开展自己 的学科教学。
教育部已经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 中课标的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当中将会特别增加 学科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学业质量标 准。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过去多少年 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 性,但是学科育人的实然效果与应然目标还是存在 着差距。
正因为如此,这次对核心素养的提炼和践行,必 须要让一线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育 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
这个思考是理念澄清的过程,也是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的过程。
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含知识技能,更加强调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最新版)目录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2.简答题的自考本正文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三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知识本位。
这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不同方面,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社会本位:该价值取向认为课程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
(2)学生本位:这一价值取向强调课程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生本位认为教育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知识本位:这一价值取向主张课程目标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知识本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严谨、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探究精神。
2.简答题的自考本简答题是自考本中的一种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避免跑题。
(2)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分条陈述,使答案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3)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时要尽量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语言简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罗嗦和重复。
(5)注意答题技巧:在回答简答题时,可以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答题效率。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会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改变。
课堂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传统的课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新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呢?一、变压抑为张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着,教师教,学生学,天经地义。
因此,有些教师便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曾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生命的活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时刻做好学生的导航者、引路人、好朋友,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心里自由”。
这样,他们就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放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愿意和大家交流、讨论,从而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变传授为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筑”。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在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浅谈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摘要:新课程是对传统课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呈现出与传统课程不同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贯穿于其中,从三维目标结构的制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把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精髓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导整个教学有序和谐的发展。
关键字:新课程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所不同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是在对传统教学不断进行反思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学生的发展及教育的进步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中,对教育的具体目标做了修正,学生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尤其是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及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维结构上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贯穿着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被动关系。
学生的情感的获得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消化过程,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也是授之学生以“鱼”,而不是“渔”;很多具体知识的学习没有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等。
因此,在教学改革后,针对传统教学的缺陷,进一步提出了“三维结构目标”,它贯穿着整个教学环节,对每一具体科目的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具体表现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
其中,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特殊发展;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是人的一般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过程性目标。
针对具体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在具体教学中是否体现“感悟”、“体验”的教学目标,正是让学生领悟文本情感、体验其中蕴含思想的要求。
从一些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上看,虽然部分列出三维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缺少对这三个目标的具体整合。
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不仅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都寓于经历、体验或探索的活动过程之中。
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以人为本临沂市河东区九曲中学 276034 王丽平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这就对数学课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有一种固定答案,一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心智、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孤立的学习个体,失去了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活力.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做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比较重要:1 课堂上要时刻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文化感染,产生共鸣,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课堂的重要一环.它要从以下几点来体现:首先加强学科融合.高度抽象的数学只有走进了学科融合才会显得生动、具体、富有形象,学生才会乐学、爱学,从中找到乐趣和信心.举例来说:在讲方程解应用题时,可找一古代算题:“今有牛五羊二,值金十两,牛二羊五值金八两,牛羊各值金几何?”请你搞懂题意给与解答.又如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原本枯燥的数学便增加了人文的灵性.其次从课堂上发现数学美.例如,学生通过动手作图,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中线、三条内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感觉真是美妙!人人爱美,学生更如此.其次进行数学实验与游戏.传统的数学教学常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因而排斥实验,然而许多数学发现都源于实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验,对学生品味数学、体验思维过程及数学思想,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生动力十分有用.2 老师和学生是课堂上的合作者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教学过程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是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师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往平等与互助是生生平等,更是师生平等;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互动交往即合作,它包括①互相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以丰富或完成各自的知识.②互相影响,交往双方同时在人格上彼此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发生变化.③互相鼓励,通过彼此间激发鼓励获得持续不断的学习,实现各自的超越.④共同分享,彼此心灵沟通精神交融,不仅分享知识,也分享思想感情;不仅分享获得成功的结果也分享战胜困难的成就感.数学课堂要想活起来,体现以人为本,就更需要这种合作精神.3 课堂不需要整齐划一数学是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应使数学课堂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让孩子完全放松的地方.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传统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双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便称之为“纪律好”,这不是以人为本的课堂,这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与新课标指出的个性化学习相悖.人性化的课堂上,可以有激烈的讨论声,还会有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沮丧的动作或声音.学生甚至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们讨论,这才是真正的学生需要的课堂.这一点山东茌平县渡朗口中学已给我们作出了成功的范例.他们的数学课堂上,孩子们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讲解声,有讨论声.但有一步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在参与,在思考,在学习,体现了“我的课堂,我主宰”,完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堂以人为本的新理念.4 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数学课堂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手段少,而数学概念又抽象,课堂上学生表现得被动、沉闷、困惑,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得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此外还可对几何图形进行收、缩、移、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枯燥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终生学习出发;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学生自己争取成功,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Z H ONGXU ESH U X U EZ H A Z H I 中学数学杂志 2008年第4期..:.41。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
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
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学生为本位作者:陈玲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2期(选材时,偶然遇见她……)在四月份的县教研活动中,我接了一个任务,上一堂公开课,要求是六年级的。
我欣然接受了。
当我翻开教材认真选课时,我傻眼了,要不就是上过了,要不就是歌曲不是合我和学生的胃口,看来看去,只好选择了《校园里的小白杨》。
因为相比之下,我想,这首歌更容易在一节课里上出彩。
当我哼唱了几遍,我发现就是找不到感觉。
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肯定要换的。
怎么办呢?我陷入了僵局。
顺便打开电脑听听别的歌吧。
很顺手的就在搜索栏中打进“小白杨”等字样,很快页面上弹出好多的“小白杨”哦,看的我眼花缭乱,随机一点,进入耳膜的是一段优美如歌的前奏,不错不错,听上去还能掳获我那颗麻木的心灵,旋律优美,清新可人,不同于以前的版本,这不就是我想找的吗?,看了一眼题目,叫《可爱的小白杨》,就是她了。
因为要求里有说必须是合唱教学,于是又花了点心血为她加了些许“枝叶”,为她配上了二声部。
(初体验,我有些茫然……)(片段一):一练习A部分1.请生模仿老师师:3 — |2 — |生:2.反过来请师模仿生生:3 — |2 — |师:3.再进行变化生:3 — |2 — |师:033 3|022 2 |4.师生反过来练习师:生:5.请生找找哪里可以接进来师:5 .4 |3 — |4 .3 |2 — |生:比较容易找到在两拍出接进来,形成两声部。
6.师生合作(反思:从易到难的模唱,学生很容易接受刚刚借班上课的老师,在进行模唱的同时,又进行了发声练习,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节约了很多了时间。
这一环节,我很得意。
后面的换由我来模仿学生时,这班的学生还好,没让我出洋相,万一,他们叫出别的音或别的怪声让我模仿呢?这在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现在想想好险。
)(片段二):练习B部分1.出示二声部旋律,请学生找找哪里不同?55 64 |3 2 |1 — |55 67 |1 7 |1 — |2.学生找出4和7的音高不同,及后面一小节中的对位音。
3.我请学生听辨两句的不同,学生听的很认真,很快就听出了两句在音响上的区别。
4.我把学生分长两组,分别担任不同的声部,一开始,合不起来5.于是,我把两组分别跟琴练了几遍,后来,很扎实地合成了。
但是声音缺乏美感。
6.为了能取得有美感的声音,我又学生竖起口腔,含着一口水去唱,果然,声音统一多了。
(反思:当时,教学的效果是不错,声音确实很统一,但还是少了美感,后来想想,脱离了情感的声音能有润泽度吗?我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练习技能技巧,再好的技术没有的情感的铺垫,没了主体角色的内心需要,出来的声音算是好的吗?我想不是的。
)(峰回路转,柳岸花明……)下课时,我有些茫然,两声部的教学有条不紊,学生也能合唱双声部的演唱,但是我总觉得干巴巴,整节课没有润泽度。
到底原因在哪里?我思索再思索,决定从学生身上找突破口。
终于,有一次,我在学生的网络日志里看到以下几段话:“生活了6年的母校,十分留恋,点点滴滴回荡在脑海里,多想奋笔疾书把一切美好收藏,听着动听的歌曲《小白杨》,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回想起了以前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回想起了和老师一起上课的情景,回想起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从48到47,再从47到45.我们的集体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底肯定都珍藏着那份不舍,我们一定会对你们的留恋留在心底。
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会永远记住你们。
就要离开母校了,心中固然有些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离开了,离开了,心不舍,心不舍,就让我们把那份美好的回忆写入小白杨树的叶子里,珍藏在属于自己的日记本里,永远,永远……”刹那间,我的心一阵热,好感动,为他们的深厚友谊,为他们的细腻情感,学生的内心触角是那样的丰富,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灵魂。
在我们的课中,曾几何时,我们挖好一个个事先设置好的温柔“陷阱”等着他们跳,美其名曰:设置环节?学生被一个个教学环节所束缚,被一个个知识点所框死,学得很被动,少了一层自我的光辉,我的课堂《小白杨》不就是那样吗?学的被动,被我牵着到处乱逛,对情感的体验,审美的体验简直是蜻蜓点水!于是,我回去又细细品味我的《小白杨》,上网查找资料,到处请教老师、同行,重新备课,两星期后,在601班又上了一次。
(蓦然回首,只在灯火阑珊处……)这一次,我发现学生的声音明显好了很多,几个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都很忘情地投入演唱。
相比上次的课,今天的学生情感更为饱满,今天的歌唱声音更为润泽,今天的双声部演唱效果更为和谐统一,今天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入,下课了,学生都不忍离开音乐教室,主动要求再来一次。
这是我受宠若惊的。
我思考着,思索着,我觉得在这次的课中很有感触。
《新课标》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把传统的知识本位转换到以学生为本位的高度。
如何去关注?如何去把握呢?一、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是以学生为本位的前提。
1.制定时要备学生、学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擅长具体形象记忆,高年级时抽象记忆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他们的想象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丰富。
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如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情绪表现形式也日渐从外显转向内隐。
只有充分把握他们的这一心理趋向,才能在备课时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尤其是毕业班,在临近毕业,学业的压力肯定很大,他们又要面临着短暂的同学离别,其中的复杂心情可见一斑。
如果是借班上课,更要下一番心思去了解一下学生了。
哪些学生喜欢唱歌,平时都喜欢唱怎样的歌;听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哪些是问题生,问题在哪?造成问题的原来,有必要,还可以去家访一下……2.制订得越具体越好第一次我的目标是这样的: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带着即将毕业离开母校的美好感情来唱好这首歌。
技能目标:两声部的和谐切分节奏的唱好。
教学难点:美好的声音唱好两声部的和谐。
(反思:目标定得不够细致,如何启发学生带着美好感情唱好这首歌?具体有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要如何去落实,其中的小目标又是怎样去达到。
这些都可以再详细具体。
)第二次我重新修改。
我对教材这样分析:老教材有一首《校园里的小白杨》,是由杨春华老师词,樊祖荫老师曲。
这首歌曲速度稍快,曲调轻快活泼,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曲调还有另外一首,那就是《可爱的小白杨》,这首歌描绘了一群即将毕业的少先队员看到入队时亲手栽下的小白杨而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他们对少先队的热爱和对母校的留恋之情。
由杨春华词,王莘老师曲,歌曲单二部曲式,节奏舒缓,曲调清新,旋律优美,速度稍慢,饱含深情,以弱起拍引入,好像向你娓娓述说离别之情。
从35|1 到51 |3,层层推进,仿佛心中涌动的情愫,第三乐句33 |1 转入平缓,欲走还留的矛盾情结再现;第四乐句51 |3 呼应开头,结构归整的四句旋律清新优美,犹如美好校园时光点点再现。
第二乐段从八度大跳开始,节奏拉宽,旋律舒展,与第一乐段成强烈对比,直抒胸臆,表达对小白杨的无限赞美,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无比眷恋之情。
我的目标是这样定的:情感目标:1.在欣赏歌曲时,能仔细聆听,用心聆听,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
2.打开学生心门,以离别情绪为切入点,能在演唱时抒发离别惆怅心情。
3.根据歌曲两段不同情绪的起伏变化,歌唱时做到情绪有起伏,能感动自己。
4.联系学生马上要毕业分别的生活实际,带领学生想象未来的生活,带着无限深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小白杨的无限赞美,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无比眷恋之情。
技能目标:1.模仿时注重字正腔圆,为良好的声音铺垫基石。
2.借助小白杨的树叶,唱准小字组的6音到小字一组的4 以及6到7的音准。
3.利用树叶的长势高低,引导学生唱准两声部的对位合唱部分,做到音准到位,情绪到位。
4.通过让学生自己找难点,找出切分节奏。
5.利用小组合作关系,解决切分节奏的填词问题。
重点难点目标:情感和声音的良好渗透。
二、审美趣味的有效培养是以以学生为本位的保障。
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美学家、艺术批评家、批判现实主义者桑塔耶纳指出,基于审美经验,人在意识中会逐渐形成审美偏好,偏好和判断组成了审美偏见、统觉习惯以及种种个性化的、秘密的美的标准,这就是审美趣味。
音乐的审美趣味,正象桑塔耶纳所说,是逐渐形成于大量音乐反应的积累之上的。
学生如果平时听多了合唱作品,他的偏好可能就回倾向于合唱歌曲。
同样地,如果每一节音乐都带给了无限的美好愉悦体验,那么他会对每一节音乐课都充满了期待。
学生都准备好了,课上就会有更多的本色体验了。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支点。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情绪的生活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第二次的课中,一开始我就用小白杨的树叶作为契机,让学生有了一个初体验;在音乐声聆听《小白杨》,学生有了音响上的二次体验;在第一部分的合唱练习中,根据树叶的长势错落有秩,进行有效的双声部练习,学得有情趣,学的很轻松,听学生的声音就知道他们当时的心情有多爽;在整首歌曲学好后,在音乐声中,学生奋笔疾书,把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的诠释,全都倾注在手中的小小pen之中,这难道不能说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以上是我在两次的课中学习到的。
这次的《小白杨》上好了,但我的研究脚步没有停下来。
也许,《小白杨》我会再上再改,我也相信,在我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的火花蹦出来,我们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音乐课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能做小孩的先生。
”我想,我们只有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我们的课堂才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