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学年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5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和____等,可以____,学习____的方法并获得____。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情境导入】二、自主探究: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阅读】课本P11~13,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下表。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姓名____合作者____________班级____日期____探究活动(或实验)名称探究活动(或实验)目的用品(如仪器、药品等)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探究步骤燃烧时: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1-11实验熄灭时:观察有什么现象?用火柴去点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结论问题和建议【交流与思考】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前预习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 为基础的科学,_________________ 则是实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2.用刀片将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切下一块,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_,石蜡的硬度____________。
3.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
4.冬天对着对着干而冷的玻璃片吹气,玻璃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__ ____。
◆随堂检测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2.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的部分是()A.内焰B.外焰C.焰心D.一样高3.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能较快地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①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空气④氧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B.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碳化变黑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A.干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B.寒冷的冬天,窗户上会出现一层冰花C.夏天的早晨,草上会出现许多露珠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6.下列叙述不属于科学探究步骤的是()A.提出问题B.做出猜想C.进行实验D.拟定题目7.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中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B.空气中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多C.呼出气体中比空气中氧气多D.呼出气体中比空气中水蒸气少◆典例欣赏已知液化石油气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你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共2课时)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预先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2.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实验现象。
3.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小刀、蜡烛、玻璃导管、水、白纸等。
教学流程教师随笔备课资料1.趣味化学资料石蕊试液的发现1645年一天的早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来到书房,放在那里的一篮深紫色的紫罗兰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拿起一束,边闻着花香边向实验室走去。
走进实验室后他顺手把紫罗兰放在了桌子上,开始做实验。
在实验中助手威廉不小心把酸液溅到了花瓣上。
“真可惜〞,波义耳一边说,一边把紫罗兰浸入一只盛满清水的烧杯里,洗去花瓣上的酸液。
过了一会儿,波义耳从烧杯里取花时,发现紫罗兰竟变成了“红罗兰〞!花儿为什么变红了呢?波义耳感到非常奇怪:他又用其他酸做了同样的实验。
结果证实但凡酸都能使紫色的紫罗兰变红。
他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这太妙了,要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酸,只要用紫罗兰试一下就行了!〞波义耳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用酒精和水处理大多数植物的浸出液都有遇酸或碱改变颜色的性质。
其中,最明显的是一种地衣类植物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就是人们使用至今的石蕊试液。
2.思想方法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技巧与方法(1)实验前观察反响物的重要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重点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难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思考: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实验: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其现象。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成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些颜色是添加染料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发现它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
2.燃烧时注意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烛芯周围固体蜡的变化等。
观察记录小结:(1)点燃蜡烛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
蜡烛的火焰可以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焰心较暗淡,底部呈淡蓝色,内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外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
课题2化学是--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展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假设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假设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展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2.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终究有什么不同。
(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信息平台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问题质疑“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测,并设计实验进展验证?活动探究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3~4课)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进行实验探究分原理和方法。
3、通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习方法和策略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变化中的现象,包括①形态:如物质三态的转化,烟、雾、气的产生等。
②外观:如物质颜色的变化、刺激性气味的产生等。
③能量:如变化中发生的声、光、电、热等。
并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要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1)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
例如,在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通过鼻闻,可了解产生的气味的气味;用手摸集气瓶壁,可感觉到反应有热量放出。
这些都是用眼所观察不到的。
(2)有些化学实验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没有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就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极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描述这类实验现象。
(3)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二氧化碳产生”。
3、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燃烧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一光、二热、三生成。
三、学习要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烛芯组成的,有的蜡烛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蜡烛被点燃时,火焰分为三层(_____焰、_____焰、焰_____)。
_________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______,_________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________的高,_________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______,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_________部分首先变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 内容 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探究点二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交流讨论 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1.学习化学实验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取一根火柴梗,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课堂讨论1. 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 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点燃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和____等,可以____,学习____的方法并获得____.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
【情境导入】
问题和建议
【交流与思考】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____层,____最亮,____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____部分被烧得最焦,说明火焰____温度最高,____温度最低.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片刻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到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由此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和______.
4.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中考直通车】
6.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
(1)制造蜡烛的原料是石蜡,石蜡属于 (填序号).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家用石油液化气与石蜡属于同类别物质,欲使其燃烧不产生“灯花”现象的条件是 .
(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汽.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
烟”成分.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 .
7.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儿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
【拓展延伸】
8.实验探究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假设】①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②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整齐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假设_____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作业布置】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研究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得出结论.
2.初步学会使用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前预习】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 ,白色浑浊越多,说明____________ .
2.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是利用了该气体_________或_________的性质.
3.怎样收集一瓶空气?怎样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气体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4.在家中找一些替代品(如吸管、瓶子、盆子等),多习几次收集呼出的气体,直到操作熟练为止.你在练习过程中观察到当瓶中集满气体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5.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生物课上所学的知识猜测一下,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P14~16.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方法和步骤.
3.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并完成下表.
4.实验反思:(1)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什么?
(2)比较含水蒸气多少的实验是否合理,你还有其它的实验设计吗?
【展示提升】
1.以上三组实验在设计方法上有哪些类似之处?
2.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能概括出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环节吗?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
1.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试验方法是()
A、模仿
B、对比
C、推理
D、假设
2.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①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④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3.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4.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①空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④氧气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中考直通车】
5.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7.某化工厂周围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我们要对周围的空气进行检测时.
首先就要取用空气样品.请你想一想,你有哪些简单的取样的方法?
8.用右图所示装置,能否探究得出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如果能,瓶内应该装何种化学试剂?试剂装进后,又该怎样操作呢?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