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地理教学中的“建模”与灵活“用模”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8
2019年第12期解题技巧巧用思维建模,化解地理综合题难题——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为例●谭明鄂翁成福/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445000)摘要: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学生通过掌握思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建立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模型。
文章以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37题为例,从思维建模内涵与意义、运用思维建模化解综合题难题的方法和教学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建模进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有效应对地理综合题难题。
关键词:思维建模;高考;地理综合题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多倾向于地理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的积累,忽略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是培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一、思维建模的内涵与意义思维建模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自己内在思维过程构建为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
乔纳森(美)教授在《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中,对思维建模进行明确阐释:“通过思维建模工具帮助学习者具化内部的认知概念模型,促使学习者在建模的过程中积极调整与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结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认知呈现,帮助学习者丰富和拓展内部认知概念模型的意义。
”地理思维建模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使用建构工具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进行深加工,建立个人的知识内化过程的模型。
在进行中学地理综合题的分析与解答教学时,通过对情境材料的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活动构建思维模型;然后根据设问将构建的地理模型拆解为基本模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可将基本模型进行系列重新组合,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9年高中地理新课标2019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本质,体现地理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活动目标通过制作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地理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抽象性和复杂性,某些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作地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教育中,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通过制作地理模型来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方法。
一、地理模型的概念和意义地理模型是指通过模拟地理现象和地貌特征的方法,制作出具体的、可触摸的模型。
地理模型可以是三维模型,也可以是二维模型。
通过观察和操作地理模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从而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制作地理模型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地理知识常常是抽象且复杂的,通过观察和操作地理模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减少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地理模型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1. 制作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分区。
通过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并明白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2. 制作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例如,制作山脉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山脉的形成原因和地形特征;制作火山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的喷发过程和地表变化。
3. 制作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特征。
例如,制作城市模型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的规划布局和交通网络;制作农田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农业在地理上的分布和影响。
4. 制作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过程。
例如,制作水循环模型可以让学生观察和模拟水的蒸发、凝聚和降水过程;制作河流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的形成和发展。
三、制作地理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制作地理模型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步骤。
以下是一般的制作地理模型的方法和步骤:1. 确定模型的尺寸和比例。
根据模型的用途和展示要求,确定模型的尺寸和比例,以便更好地展示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
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解读及情境认知策略----以2019年四版教材必修第一册为例◊陆才稳陆才稳,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现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 院教师、校教学督导,主要从事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微课程大赛二等奖。
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LICC模式的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研究”“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模块化建构之实验研究”等,并顺利结题。
[摘要]结构化和情境化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科教学内 容修订的明确要求,2019版教科书即为该要求的物化成果。
文章从“领悟课程理念,理解情境 价值;明晰教材体系,把握情境等级;解读教材册模块,认知情境链群;解读教材章模块,认知 主题情境;解读教材节模块,认知话题情境”等五个层级,提出教科书模块化解读及情境认知 策略,助力领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的概念结构和主题情境,也可将其策略迁移至一标 多本的高中其他课程。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科书;模块化;情境认知;概念模块是组成事物的单元,具有标准性、可替 换性[1]和层级性的特征,模块化重视从事物的结 构来解读不同层级模块的功能。
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2]。
在具体情境中习得知识,在模块认知中 理解知识,利于实现个体知识的建构和迁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出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修订要求:以学科 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 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3]。
以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人教、中图、鲁教和湘教四版本(简称为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和湘教版)必修分册(2019版)第一册为阐述载体,从模块认知的标准性、可替 换性和层级性以及情境理论的个体与环境交互 性层面,给出高中地理教材模块化解读及情境教 学策略。
初中地理模型汇总模型一:地球与月球的运动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方式。
模型包括一个代表地球的球体和一个代表月球的小球体。
学生可以通过旋转地球模型,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轨迹。
然后,可以通过改变月球模型的位置,观察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影响,以及月球的不同阶段。
模型二:水循环模型水循环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过程。
模型包括大气层和地表水。
学生可以通过加热地表水,观察水蒸气从地表上升至大气层的过程。
然后,可以用冷却器将水蒸气凝结成云,并模拟云的降水过程。
模型三:地质构造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化的原理。
模型包括地壳板块和模拟地壳运动的机械装置。
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地壳板块,观察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模拟。
模型四:人口迁移模型人口迁移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模型包括代表不同地区的小人物和模拟人口迁移的轨道。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小人物的位置,观察不同原因下人口迁移的模拟情况,例如经济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等。
模型五:气候变化模型气候变化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模型包括代表大气层和地球表面的元素,例如太阳、云、海洋等。
学生可以通过调整不同元素的位置和数量,模拟不同气候情况下的温度、降水量等变化。
以上是几个可以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
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
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
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它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
上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本地情况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此外,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动。
高三地理教师如何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教学地理模型是地理学习中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过程转化为具体可视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本文将从地理模型的定义和作用、地理模型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有效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模型的定义和作用地理模型是一种将地理概念和过程以物质形式表达的工具。
它可以通过模拟地理现象、重建地理过程等方式,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知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模型具有生动形象、实例可观、易于理解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地理模型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 示范性演示地理模型可以用于教师的示范性演示,通过构建地理模型来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地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球体和一个小灯泡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理解白昼黑夜交替的原因。
2. 学生亲自制作除了教师的演示外,地理模型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模材料和制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来制作地理模型,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理板块运动的过程时,学生可以利用软质泥土和制作工具来展示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来加深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3. 课堂互动地理模型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媒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运用地理模型来解决,并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城市发展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地理模型来模拟城市的空间扩展和规模变化,通过课堂互动来探讨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如何有效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教学1. 理性选择地理模型教师在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理性选择适合的地理模型。
地理模型可以包括实物模型、图示模型、电子模型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
地理建模第一章1.地理建模的步骤:问题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问题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资料来源是什么,是否真实,并确定问题的类型,是确定型还是随机型,是需要建模还是模拟?模型假设:列举并分析模型可能相关的许多因素,并通过假设把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明确模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在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变量或参数的形式表达这些模型。
建立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技巧来描述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模型求解与分析: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求解,对模型中的参数得出估计值,并对此进行分析,以得到最优决策或控制。
模型检验:把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如果与实际相合或基本一致,则说明是符合实际问题的,反之则返回到建模时的假设,检查地理要素的选择是否准确合理,再给出修正,重复过程。
模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地理建模方法:地理建模方法主要有两个过程,分别为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综合。
地理系统分析是地理系统综合的基础和前提,是简化、分解、建立简化数学模型的过程,而地理系统综合是把经过地理系统分析的客观系统,按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级系统连接的规律,彼此逐级连接起来,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地理系统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地理建模的过程。
地理系统综合的过程就是地理系统模拟和建模的过程,两者往往是同义的。
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这两种地理系统研究和建模方法,通过地理系统的各个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分析而相互连接起来。
第二章:一、地理数据的种类: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标准去衡量地理要素而取得的地理信息,不同的测度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它们分别反映地理要素的不同特征。
地理数据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类。
定量地理数据包括间隔尺度数据、比例尺度数据;定性地理数据则包括有序数据、二元数据、名义尺度数据。
间隔尺度数据是一种定量地理数据(可以用数量表示),它以连续的量来表示地理要素,并根据地理要素不同的性质采用不同度量单位作为标准。
地理过程建模地理过程建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模拟,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地球上的各种变化和演化。
本文将从地理过程建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过程建模的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建模是指将地理现象和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的过程。
在进行地理过程建模时,需要确定研究对象、建立观测指标、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和参数,以及进行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地理过程建模的目的是通过模型的构建和模拟,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为地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过程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统计建模、物理模拟、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细胞自动机等。
统计建模是通过对历史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
物理模拟是通过模拟实际地理过程的物理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来模拟地理现象的演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建模是通过对地理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动态建模,揭示地理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和反馈机制。
细胞自动机是一种基于简单局部规则的模型,通过模拟个体行为和空间相互作用,模拟复杂的地理过程。
三、地理过程建模的应用地理过程建模在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地理过程建模可用于模拟气候变化、地貌演变、水文循环等自然过程的演化和预测。
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地理过程建模可用于模拟城市扩展、交通网络、人口迁移等人文过程的变化和影响。
此外,地理过程建模还可以应用于环境评价、资源管理、规划决策等实际应用中,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过程建模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将地理现象和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揭示地理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地理过程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统计建模、物理模拟、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细胞自动机等。
地理过程建模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用于模拟和预测各种地理过程的变化和影响。
通过地理过程建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这正如“教无定法,教学有法”。
为了真正使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探索、归纳总结出符合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提供的几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静态的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模式,其间完善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
教师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模式,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最终总结出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切合本校实际,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多元互动”探究式“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
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一、基本程序“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
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资料,呈现的形式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引入角色环节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
学科综合XueKeZongHe教师·TEACHER1032019年3月Mar.2019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的依据,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材料。
它是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编制而成,反映该学科特点的专业教学用书,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其编制过程中能够合理处理好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性。
当然教材内的资源是有局限性的,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具体学情和实际学习的需要,同时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对抽象难懂,缺乏趣味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重新整合、优化,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尤其是挖掘乡土地理资源,使其符合学生学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文将以湘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为例,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整合、优化教材,以期使教学素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一、定位目标,重构顺序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关于聚落的要求是“用图片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其制定是面向全国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又是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是为实现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材的重新整合、优化等都是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编排的内容及顺序是:①聚落的形态;②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③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意义。
本节教材的内容编排是让学生先了解聚落的形式以及不同形式聚落的景观差异,并且通过活动题,使学生认识聚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区传统民居景观不同,产生其是否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疑问等,最后引导学生探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教材的编排模块清晰,内容简明扼要,但是模块之间缺乏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容易脱离实际,泛泛而谈。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制作与运用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制作地理模型是地理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理知识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地理模型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地理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地理模型的制作原则(1)科学性原则:在制作地理模型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模型所展示的内容必须符合地理科学,正确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
(2)典型性原则:初中地理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的知识点,找出主要的地理事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模型,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理解地理知识。
(3)实用性原则: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模型可以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直接使用市场上的成品。
2.地理模型的制作方法(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模型材料,如泡沫、纸板、塑料板、布料、木片等。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模型,根据需要拼接或裁剪材料,制作成相应的模型。
(3)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修改,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利用一些小饰品或者颜色鲜艳的彩笔对制作的模型进行美化,使模型更加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案例分析以初中地理“地形图”的绘制为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模型材料进行裁剪、拼接、绘制等步骤,绘制出相应地区的地形图。
这一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过程。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的地形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运用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
而地理模型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地理模型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直观,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观察地理模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模型制作与展示地理模型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制作和展示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下面将介绍地理模型制作与展示的方法和效果。
一、地理模型制作的方法地理模型的制作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地理概念或地理现象:首先确定需要制作地理模型的地理内容,例如江河流域、山脉、草原等。
2. 收集材料和工具:根据地理内容的特点,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如泥土、木棍、纸板、石头等。
3. 设计模型结构:根据地理内容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地理模型的结构,考虑比例、平面形状和立体高度等因素。
4. 制作地理模型: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使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制作地理模型,可以使用剪刀、胶水、模具等。
5. 完善细节和装饰: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装饰和细节,如河流的水流、山脉的雪峰等。
二、地理模型展示的效果地理模型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地理模型展示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观性:地理模型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具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和理解。
2. 互动性:学生可以参与地理模型的制作过程,增加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3. 比较性:通过对比不同地理模型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4. 记忆性:地理模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5. 创造性:制作地理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地理模型制作与展示的案例以下是一个地理模型制作与展示的案例:学生们在学习江河流域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们分组制作了一组江河流域地理模型。
学生们首先收集了有关江河流域的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设计了模型的结构和比例。
接着,学生们使用泥土模拟江河流域的地形,使用蓝色的纸板模拟江河的流动,并为江河两岸的土地添加了绿植和小房屋的装饰。
在地理课上,老师将这些地理模型展示在教室中央,每个组的模型都有一个小标语解释江河流域的特点和重要性。
67美眉 2023.09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融合研究——以语文内容的融入为例侯海波[1] 李娟[2](郴州市九中[1],郴州市九中岭南分校[2],湖南 郴州 423000[1] 4230992[2])摘 要: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改善传统地理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
地理科目涉及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与文学和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
分开学科进行教育虽然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但影响了学生的教学理解和综合发展,而学科的多元化知识则人为地割裂开了。
对此,本文探究了初中地理教学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原则,并提出了学科融合的相关路径和主体实施方式。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地理教学;语文教学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区域性的、生动的和实用的全面科目,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科目,生活中必不可少,一切生活都属语文。
随着历次课程的改革,教育部颁布的所有课程标准中都有“建立互补框架”的说法,所以学科融合是必然实施的。
因此,初中教学中地理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际意义。
本文以语文教学的融入为例,探究地理学科的学科融合。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学科融合是在承认科目之间差异性的背景下,不断跨越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科交叉实践。
学科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取得教学创新结果的关键手段。
学科融合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更深入、更系统的教学。
学科融合不是对不同学科资源的点缀,更重要的是展现各学科的优势和效率。
虽然学科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已被学术界和实践者广泛认同,也有很多关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建议和呼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各学科的教学,学科融合的实施效果不佳。
新课标下实施学科融合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扩大知识面。
学科融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使学生可以从整体和多层次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学科。
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科目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组成和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制作与运用一、引言地理模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制作与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制作与运用方法,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地理模型的制作1.确定模型主题在制作地理模型之前,教师需要确定模型的主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具。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制作地球仪模型;在讲解地形地貌时,可以制作地形模型。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是制作地理模型的关键。
常用的材料包括纸、塑料、木材、泥土等;常用的工具包括剪刀、刀具、胶水、尺子等。
在选择材料和工具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塑性和耐用性,以及工具的精度和安全性。
3.制作过程根据确定的模型主题和选择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开始制作过程。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例如,在制作地形模型时,要考虑到地形的起伏、坡度、颜色等因素;在制作地球仪模型时,要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规律。
三、地理模型的运用1.课堂演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利用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讲解地形地貌时,可以利用地形模型演示地形的形成过程。
2.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探究,例如,探究气候对地形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3.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教学和探究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将地理模型运用到课外拓展中。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地理模型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模型;或者组织一些与地理模型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地理模型比赛、地理模型展览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模型制作一、地理模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地理模型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演变过程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模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较为复杂,如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仅凭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而通过地理模型,可以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实体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
2.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初中地理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大多具有空间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地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而地理模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工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地理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地理模型包括地形模型、地质模型、气候模型、水文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制作方法因材料和用途而异,但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确定模型制作的目的和材料在制作地理模型之前,需要先确定模型制作的目的和用途,以及所需的材料。
例如,制作地形模型需要用到粘土、石膏等材料,制作地质模型则需要用到地质图、矿物标本等材料。
2.设计模型的结构和形态根据目的和用途,设计模型的结构和形态。
在制作地形模型时,需要考虑地形的起伏、坡度等特征;在制作地质模型时,需要考虑地层的年代、厚度、结构等特征。
3.准备制作工具和材料根据需要准备相应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如锯子、刀子、砂纸等工具和粘土、石膏等材料。
同时,还需要根据模型的结构和形态,制定相应的制作方案和步骤。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理区域建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掌握区域地理建模的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构建地理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区域建模的基本概念2. 地理区域建模的方法3. 地理区域建模的步骤4. 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区域建模的定义和意义。
2.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构建一个地理区域模型?(二)讲授新课1. 地理区域建模的基本概念- 解释地理区域建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区域建模在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地理区域建模的方法-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理区域建模中的应用。
- 讲解地理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等基本方法。
3. 地理区域建模的步骤- 数据收集与整理- 地理空间分析- 地理统计分析- 模型构建与验证- 模型应用与优化4.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如某城市、某流域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该地理区域的模型。
- 分析模型的应用价值,讨论模型优化的可能性。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理区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模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区域建模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建模成果,总结建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地理区域建模的方法和步骤,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地理区域建模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建模能力。
3. 课堂练习: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2. 地理数据资源3. 地理教学案例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地理教学中的“建模”与灵活“用模”
----以区位分析中的“政策” 因素为例
一、“建模”重要,灵活“用模”更重要
区位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模块2教学及高三复习阶段的重中之重。
大部分的教师在高中地理模块2教学和高三第一轮复习时都是先对工业、农业、交通、城市、港口等区位因素逐个进行详细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再把区位作为一个专题系统复习,找出上述几种区位因素的异同点,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建立答题模式,完成“建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记忆和掌握。
但有的地理教师却机械的把这些共同的区位因素归纳成排比句的模式,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科技发达”等,让学生死记硬背,答题时简单套用。
若应考时学生只会这样简单、机械的套用答题模式,而没有根据试题的具体情景作答,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分数。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试题的图文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灵活应用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答题的针对性,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理想的考试成绩。
下面笔者以区位分析中的“政策”因素作为案例,对答题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在平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答题训练。
二、灵活“用模”典型案例分析
“政策”因素是影响区位的重要因素,答题时通常学生只是机械的回答为“政策支持”、“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
但是学生如此答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试题,有的时候甚至一分未得。
1、需要从试题素材中所隐含的国家大政方针分析其政策因素
案例一:2019年高考文综福建卷第37题第2小题
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2小题“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本小题针对“政策” 因素设计的参考答案是;“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
该得分点要求学生必须从图中读出R河中上游位于内陆山区以及流域内有多个“国家公园”图例符号信息的获取,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往往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区域开发要注意“度”的把握。
本小题答案的设计体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所谓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
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
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制定全国国土空间布局新格局。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思想分析,本小题中R河流域工业较不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本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水资
源不丰富,加之山地、峡谷等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较脆弱,属于“限制开发”地区,本地区开发应该以保护水源地为重点,控制工业发展规模。
因此学生通过图中“国家公园”图例信息的提取,得出该区域是甲国中西部重要的水源保护地,进而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本小题能较好的体现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如果学生只是应用模式套用“政策支持”、“政策扶持”进行答题,是不可能得分的。
本小题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性,一方面引导教师和学生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加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并组织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灵活作答,而不是
简单、机械的套用答题模式。
2、需要从试题中给出的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关系的素材分析其政策因素
案例二:2019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卷第37题第4小题
材料“图12中甲国面积19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12亿,国内生产总值1.04万亿美元;乙国面积937万平方千米,人口3.087亿,国内生产总值14.5万亿美元。
甲乙两国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后,乙国的汽车产业加快向甲国转移,使甲国成为最有活力的汽车出口国之一”。
读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4小题“分析乙国汽车产业加快转移至甲国的原因”。
本小题针对“政策” 因素设计的参考答案是:“甲乙两国相邻,且不受关税壁垒影响,便于甲国生产的汽车运往乙国”。
要想答到这个答案,学生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材料中给出的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信息判断出乙国经济发达,汽车消费市场大;而甲国经济欠发达,汽车消费市场有限的信息。
其次,通过读图得知甲乙两国是陆上邻国,距离近,运输成本较低。
至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提供的信息进行一个逻辑推理:乙国看重的是甲国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租金等区位优势,将汽车产业转移到甲国,以此降低生产成本;然后把在甲国生产的汽车再运回乙国销售,汽车的消费市场依然是在乙国。
乙国为了避开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汽车生产成本并充分利用两国近邻的区位优势,便与甲国签定相关的政策,那就是试题材料中给出的“甲乙两国
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议”。
如果学生只是按照机械的答题模式,看到试题材料中“甲乙两国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后就直接套用模式,回答“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进一步分析关税、运输费用对汽车生产成本的影响或者错误的回答为“甲国是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这样最多也只能得低分,甚至不得分。
通过本小题的答案设计,给学生在答题时的启示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见到试题中只要一出现看似与设问有相关联的信息就直接套用答题模式。
答题时只有不被其他信息所迷惑,并真正抓住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得到高分;同时也体现出与简单套用答题模式同学的不同,使答案更上一个层次。
3、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素材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凝练其政策因素
案例三:2019年宁德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卷第37题第4小题
材料“郑州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现在是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中国三大邮政枢纽之一”。
第4小题“简述郑州建设现代物流枢纽城市的有利区位条件”。
本小题针对“政策” 因素设计的参考答案是:“作为全国商贸改革试点的城市,具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回答该小题,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套用模式回答“政策支
持”、“政策扶持”,最多只能得到部分的分数。
而类似于本小题的大部分试题,都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后,必须根据设问对其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整理,并经过相应的分析,灵活组织答案,才能取得高的分数。
通过对上述区位因素中“政策” 因素案例的典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复习区位因素时,教师在学生对各个区位因素已经有比较清晰和牢固认识及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灵活应用,才能不断提高答题能力,避免机械的套用答题模式。
根据试题情景和设问要求的不同,答题一般有三种类型。
即第一类型:简单套用答题模式或简单把试题材料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全照搬到答题卷上即可(这种试题一般出现在平时的练习或小的考试中,像高考等大规模高利害的考试很少见)。
第二类型;从试题材料中提取、归纳、整理有用信息,并凝练答案,但无需做深层次的分析(如案例三)。
第三类型:从试题材料中提取出隐含的有用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试题进行深度分析后作答。
这类试题往往不能一眼就从试题所给出的材料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学生必须通过对试题所给出的材料经过分析,需要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筛选,找出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知识;对于干扰内容必须能够很快的辨认并加以排除,甚至有的时候还需要运用
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作答。
这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十分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和准确的判别能力,通过对试题的深度分析,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和考查目的与方向,进而有针对性的作答(如案例一和案例二)。
三、地理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建模”与灵活“用模”的关系
通过“建模”,使用答题模式,在学生建立答题套路,寻找答题方向的初始阶段是十分有用和必要的。
学生只有知道区位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哪些因素是优势或限制(或劣势)因素后,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并作答。
然而在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能够正确的归类,判断出该往哪个方向答题后,就必须加强
对学生综合分析、灵活“用模”答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试题提供的具体情景材料,灵活运用平时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模式和所学知识,有侧重点地进行分析和答题,而不是依然停留在根据答题的模式,机械的将所有内
容搬到答题卷上。
只有将答题建立在充分理解和分析试题设问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简单的试题不失分,中等的试题
少丢分,难的试题多拿分。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知识学习
过程中先完善“建模”,然后逐渐通过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不断提高灵活“用模”的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 2019年3月
2、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9年6月
3、2019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9年3月
4、2019年宁德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