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井约束速度建模在海安区块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2
JASON软件介绍RockTrace同时AVA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从2000 年秋季推出以来,RockTrace 就对⾏业应⽤和集成PSTM 地震数据的⽅法产⽣了重⼤影响。
它是唯⼀的定量集成测井曲线弹性岩⽯物性和AVA 地震数据的技术,可以⽣成标定的定量岩⽯物性三维数据体。
RockTrace 以InverTrace Plus技术为基础,并将该技术扩展到了AVO 域。
在InverTrace Plus中,应⽤的约束以波阻抗(Z p) 为依据。
在RockTrace 模块中,⽬标是在波阻抗之外求解出横波阻抗(Z s) 和密度,因此,对这三个参数分别地设置约束条件。
在并⾏处理过程中,能够⽣成的弹性参数类型组合为: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纵波时差、横波时差和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和InverTrace Plus⼀样,应⽤全局模式时,⼀个空间控制项被加到⽬标函数上,同时,⼀个相当⼤的地震道数据体被整体转换。
RockTrace反演应⽤多个不同⾓度叠加道集的地震数据体,并且⽣成三个弹性参数数据体。
该算法是InverTrace Plus模块整体多道反演算法的扩展。
它是以⼀个地震数据体作为输⼊信息,并且只⽣成⼀个阻抗数据体(上述数据体之⼀)。
通常,RockTrace 算法可以产⽣三个弹性参数数据体,并且保留了许多其它模块的原理和约束算法。
这是业界⼀项独特的技术,具有以下技术优势: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是岩⽯的真实属性,与储层属性有关。
当采⽤Knott-Zoeppritz ⽅程式选项时,⽆任何物理近似假设。
允许振幅和相位随偏移距变化。
通过对每隔输⼊部分叠加数据体,计算唯⼀的⼦波来实现反演。
在反演过程中,弹性参数可以直接进⾏各⾃约束。
岩⽯物理关系可⽤于约束弹性参数对。
由于所有输⼊数据必须和单⼀的输出模型相⼀致,降低了噪⾳的影响。
最终的弹性参数模型可重构输⼊地震数据,这也是反演优化算法的⼀部分。
钻井完井化 工 设 计 通 讯Drilling Comple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51·第45卷第8期2019年8月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已经进入到精细挖潜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区,如陡倾角和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采用一般的偏移方法,最终的成像效果无法满足精细构造解释的要求[1]。
目前,叠前深度偏移是改善地震资料质量、提高复杂构造和岩性反射成像精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速度模型的准确与否,在叠前深度偏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最终的偏移成像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当前很多复杂的地区,多数都是地下岩性、构造变化剧烈,如有逆掩断裂、岩浆岩隆起区、盐丘等高陡的地区,需要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以力求更好的成像效果。
但是,这些地区采集的地震资料一般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此建立高精度的速度模型难度也较大。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斯伦贝谢公司研发的Petrel 一体化建模软件,以一体化概念引导,把丰富的地质、测井、物探信息融入到深度域速度场建模的过程中,最终创新性地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专业的速度建模流程,为后续的深度偏移奠定了良好的模型基础。
整个的建模过程主要可以分为2个部分:①以地质概念为基础的初始模型;②以地震为基础的速度模型完善[1-2]。
1 构建初始模型为了使速度模型更加可靠、精确,必须减少后期层析反演迭代的次数,确保整个速度模型的准确性。
首先需要建立比较准确的初始速度模型,整个速度模型与地下真实的速度模型差异越小,深度偏移效果就越好。
此次的初始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以地质概念为指导,先建立起精细的层位构造解释,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分布的多口井数据资料,在地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基本的速度格架。
初始模型的建立包括近地表建模、井控垂向建模、层约束的井速度建模等三个基本内容。
1.1 近地表建模在整个速度建场的过程中,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好坏对后续的偏移结果影响较大,特别是一些断面、层面、内幕反射。
浅析数值模拟技术在某区块中的应用作者:王慧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摘要: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难度不断加深,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储层建模和动态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研究某区块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有利依据。
关键词:数值模拟地质模型历史拟合剩余油分布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076-011 引言随着油田开发井数的逐年增加和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剩余油以高度零散分布为特点,措施挖潜效果逐年变差;储采失衡矛盾突出,资源接替能力不足;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控制产量递减、含水上升的压力不断加大;层间压力差异大的矛盾比较突出构调整难度大。
开发分析需要考虑的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藏数值模拟技术是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在油藏建模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历史拟合,再现从投产到当前的全部生产过程,从而可得到油藏目前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状况,并根据剩余油分布及生产情况,进行开发方案的调整。
2 地质模型的建立应用GptMap相约束建模软件生成属性模型,首先是网格的控制,网格的界限要与天然的非流动边界相符合,包括整个系统的矩形网格应最大可能的重迭在油藏上;应包含所有的井位(包括即将完善的新井、扩边井);网格方向要与流体流动的主要方向(沿主河道方向,即平行渗透率的主轴)和油藏内天然势能梯度吻合;网格的定向尽量减少死接点数目。
网格划分的原则:一是在保持无效网格最少的基础上,先布均匀网格,后局部调整。
二是两口井之间尽量保持3~5个网格,避免两口井在同一个网格内。
三是为了较好地控制河道边界,采用加密平行于河道方向的网格,抽稀垂直于河道方向的网格。
该区块选取步长为35.5m,共划分191×69×72的不均匀网格。
3 历史拟合3.1 地质储量的拟合运用油藏描述手段得到孔、渗、饱、油层厚度等静态参数场,同时结合还空找水及同位素测井资料在Eclipse软件上进行分析运算,从而模拟出该区块的初始模拟地质储量为3071.5万吨。
地震约束储层建模技术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摘要:经过50多年的开发后,大庆油田目前已经进入了深度开发阶段,这对储层预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密井网条件下,建模技术可对井间砂体做出较高精度的预测,但在扩边及稀井网地区,则很难做出有效预测。
而地震资料可提供高分辨率的井间信息,用来约束储层建模可以增加模型井间的确定性信息,降低因数学方法插值和模拟带来的井间不确定性,提高砂体模拟的准确性和预测精度。
关键字:地震约束地质建模砂体预测S区块区域上属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徐家围子向斜东翼斜坡,主要储集层是下白垩统泉三、四段地层的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
油藏中部埋深为-1820m左右,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原试验区东、西两侧至断层地区及原试验南部地区扩边方案开展研究。
本次预测首先应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但得到的波阻抗体并不能将砂泥岩彻底区分。
为了提高预测精度,应用地震约束储层建模技术,将地震和地质信息整合,预测砂体分布。
1.地震反演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技术,其结果的低频、高频信息来源于测井资料,中频段信息取决于地震数据,通过不断对初始地质模型进行修改,使修改后模型的正演合成地震资料能够与原始地震数据最为相似,从而克服了地震分辨率的限制,最佳逼近测井分辨率,同时又保持了地震较好的横向连续性。
基于模型波阻抗反演的原理为:设地震子波为W(t)、反射系数序列为R(t),则地震记录适合层状介质的褶积模型为:通过子波反褶积处理可由地震记录求得反射系数,进而递推计算出地层波阻抗。
据此原理,可进行井资料和地层层位双重约束下的三维波阻抗反演。
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子波提取、制作合成记录、初始模型建立、波阻抗反演等几步。
(1)子波的提取和合成记录的制作合成记录和子波的提取是联系地震和测井数据的桥梁,是做好地震-测井联合反演的关键。
在子波提取过程中,估算子波的时窗长度应为子波长度的3倍以上,目的是降低子波的抖动,保持其稳定性,时窗的顶底放在地层相对稳定的地方。
Jason反演软件适用性分析一)Jason软件适用性分析1. 概述波阻抗反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技术之一,其发展也日新月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演计算方法,这些方法由于其基于的数学物理模型的不同,各有优缺点,要求的基础资料和能够达到的反演效果也是不同的。
地质院于1999年首次引进Jason测井约束反演软件(部分模块),版本为5.1;2002年对该软件进行升级并扩充新模块,版本为6.0。
该软件于2002年11月进行了软件安装,并随之举行了为期两周的现场培训。
随后该软件正式投入生产,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Jason软件自引进以来,在济阳坳陷隐蔽油藏勘探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国内应用最普遍的波阻抗反演软件之一。
2. 软件功能和技术特点Jason软件是一个综合性、多方法的平台,它可以实现由递归反演-稀疏脉冲反演-随机模拟、随机反演-地震地质特征反演-弹性反演的处理过程,用户可根据需要由Jason 的模块构建自己的研究流程,完成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
其重要特点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地震信息(测井,测试,地质)的引入,由地震数据推演的油气藏参数模型的分辨率和细节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主要包括Environment Plus、Wavelets、Velmod、Invertrace、Invermod、Rocktrace、Statmod、Largo和Functionmod等9个模块。
1)、vironment PlusEnvironment-Plus 集总了Jason的运行环境、各种分析工具和各种辅助性模块。
实现数据输入、输出(地震Segy格式,测井和层位ASCII格式);各种数据,各种方式的显示(井、层位、地震等的2D/3D显示);合成记录标定、井曲线编辑(方便、灵活);绘图/直方图分析(确定属性间的关系);三维(地质/储集)体自动解释(用门槛值/多边形定义解释标准;解释结果(层顶、底,层厚度,层间属性)可保存;报告解释体的叠置及井钻遇等情况;沿层属性提取(沿层面,层间等提取属性最大/最小/平均值等);层位类数据的各种处理计算(平滑,加/减等);地层异常检测(用属性的梯度异常确定地层/异常体的边界);处理工具包(重采样,滤波,互相关等);等值线(构造、属性等等值线)。
1751 南川区块概况南川区块位于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带,面积约为1604km 2 ,构造改造作用相对较强,整体北东向展布,呈“四隆四凹”构造格局,南部志留系页岩出露,页岩分布面积525km 2,资源量5500×108m 3。
工区内页岩气主要开发构造单元为平桥、东胜、阳春沟构造带。
开发的目的层段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主力气层段(①-⑤小层)厚33~33.7m。
2 地震-地质导向技术地震数据作为覆盖了整个产建区的唯一三维立体数据,蕴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具有钻井、测井、录井这些点、线数据无法比拟的优势[1]。
在钻头钻进过程中,应用少量高精度的点、线信息迭代校正地震解释成果,及时更新地质模型,地震、地质、测井、录井多专业协同工作,能够极大程度的排除各类地质异常对钻井工程的影响,提高靶窗钻遇率[2]。
2.1 速度模型构建为实现工区复杂高陡构造准确成像,减小井震误差,处理-解释一体化合作,交互作业,形成了层控、断控、井控的“三控”特色速度建模技术。
(1)构造层位约束的局部速度模型构建技地震-地质导向技术在盆缘复杂构造带的应用——以南川区为例倪锋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南川页岩气田位于川东南盆缘构造带,目标层系五峰组—龙马溪组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改造,地层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剧烈,水平井的地质导向工作难度大。
为保证水平井顺利入窗,提高靶窗钻遇率,本文以地震-地质一体化导向技术为研究目标。
建立了层控、断控、井控的“三控”特色速度建模技术,得到较为可靠的深度域数据体。
以深度域地震数据为基础,建立工区构造模型、地质模型,立体把控目的层空间展布形态,优化了靶点深度和水平段地层产状的预测方法。
综合分析认为,地震-地质导向技术在水平井精准着窗、靶窗平稳穿行等导向关键环节均呈现了良好的指示意义。
是复杂构造带油气效益勘探开发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值得在同类型区块推广应用。
多段井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摘要多段井模型首先由Holmes 等提出,通过多段井来模拟智能井,该模型首先融合进入了黑油模型中,能够计算通过井筒的流动状态(流量、压力)。
该模型的井身轨迹不受油藏网格限制,有独立节点,井身可以超出油藏网格,穿过油层。
Stones 将多段井模型应用在了热采组分模型中,该模型将油藏渗流模型和井筒热损失压降模型有机结合起来,油藏网格节点和井筒节点相互独立,可以实现从井口到井底的井筒油藏一体化模拟。
图1是一多分支井的多段井模型示意图。
每个井段由一个节点和到上一节点的路径组成,对于多分支井,在主支和分支接点处,两个或者更多的井段连接到同一个节点上。
图1 多段井模型1.多段井模型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多段井模型由Holmes(1998 年)首次提出并用以模拟复杂结构井,模型中的井筒被划分为任意多段,段数越多模拟精度越高。
之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进,如Stone(2001 年)将多段井模型应用于组分模拟器,提出了基于多段井模型的热模拟方法,每段的主要变量包括段压力、总体摩尔流速、各组分摩尔体积和每段体积的内能。
Neylon等(2009年)对多段井模型进行改进,允许一个井段存在任意数量的出口,那么多段井模型中能够形成环形流动路径,进而提出了一种考虑环空内流体流动的井模型。
多段井模型的每一段都包括一个入口节点和一个邻近下游段节点的流动路径,原本多段井模型呈树枝状,为了形成图2中环形流动而需要加根弦。
Neylon采用了“加一根弦段”的方法,加的这一段与原来的井段有占有相同空间的节点,以至于每一段的节点是另一个节点的复制品,每增加一段均需要相应的物质守恒方程和流量方程,但是方程的结构和模拟器的数据采集处理模块没有大的改变.Semenova等(2010 年)考虑复杂结构井和储层内的各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滑移效应造成的流体持液率和摩擦压力损失,提出了能够计算复杂井的压力和温度剖面的多段井模型,该模型优势在于能够应用均质或者滑移流动模型确定井中各相的分布。
井震深度差约束条件下的TTI介质速度建模方法张钋;汪道柳;徐昇;周洪波;刘金俊【摘要】提出了一种TTI介质中井震深度差约束条件下的速度建模方法.针对空间中测井位置分布的稀疏性,通过引入一个所谓的“桥”函数,根据已知的地质构造将井位处地层的井震深度差信息延拓到整个模型区域,并将此拓展信息作为层析成像反演的约束条件.该方法降低了TTI模型反演参数之间的不确定性,改善了反演算子的病态性,提高了层析成像反演的稳健性.SEAM人工模拟数据和墨西哥湾实际广角地震数据测试结果表明,井震深度差约束条件下的TTI介质速度建模方法的反演结果提高了深度偏移后地层定位精度,改善了共成像点道集中同相轴的拉平程度.【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8(057)004【总页数】6页(P570-575)【关键词】速度建模;层析反演;TTI介质;深度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井约束【作者】张钋;汪道柳;徐昇;周洪波;刘金俊【作者单位】Statoil Gulf Service, Houston, 77042;Statoil Gulf Service, Houston, 77042;Statoil Gulf Service, Houston, 77042;Statoil Gulf Service, Houston, 77042;Statoil Gulf Service, Houston, 77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对于复杂地质构造区域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来说,除了选取适当的偏移算法之外,高精度的速度模型是获得良好成像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而如何准确估算地层的各向异性参数则一直是速度建模中的难点及研究重点。
传统的基于层析成像反演的地震速度建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优化过程调整初始速度模型使得实际观测数据与模拟数据之间的差异(即优化过程的目标函数)最小化,进而求出某种数学意义下与实际数据吻合的最佳速度模型。
对于不同的层析成像算法及不同的已知数据,目标函数的选择往往也不尽相同,例如,如果已知数据是拾取的地震波旅行时,则目标函数可定义为拾取的旅行时与正演模拟的旅行时之差;如果数据是叠前深度偏移后输出的共成像点道集,则目标函数可定义为相应成像道集中同相轴的拉平程度。
PETREL操作流程1.前期数据准备地震数据体,断层线FAULT LINS OR 断层棍FAULT STICKS,FAULTPOL YGONS,数字化的等值线。
工区内各井的坐标,顶深,海拔,底深(完钻井深),东西偏移,方位角,倾角,砂岩分层数据,砂层等厚图,测井曲线(公制单位),单井相,各层沉积相图,砂岩顶面构造图,单井岩性划分,测井解释成果表,含油面积图。
(在编辑数据的过程中,命名文件时最好数据文件名都和井名一致)2.数据加载①加载井口数据(WELL HEADERS)WELL_NAME X Y KB TOP BOTTOM SYMBOL井名X坐标Y坐标海拔顶深底深(完钻)井的类型②加载井斜数据(WELL PATH)第一种数据格式MD TVD DX DY AZIM INCL斜深垂深东西偏移南北偏移方位角倾角第二种数据格式MD INCL AZIM第三种数据格式TVD DX DY(单井用WELL LOGS,多井加井斜可用PRODUCTION LOGS)③加载分层数据(WELL TOPS)(包括断点数据)MD WELLPOINT 层名WELL NAME-1500 HORIZON Nm31 NP1-1600 FAULT Nm32 NP1以WELL TOPS加载之后删除系统的缺省项,新建4项,对应输入数据的列,名称进行编辑,Sub-sea Z values must be negative!(低于海平面的Z值都为负),该选项在编辑时不要选中④加载测井曲线(WELL LOGS)LAS格式文件MD RESIS AC SP GR曲线采用0.125m的点数据(1m8个点数据),注意有的曲线单位要由英制转换为公制,如:AC 英制单位μs/in要换成工制单位μs/m,再用转换程序转换为LAS格式文件进行输入,以提高数据的加载速度。
如果有孔渗饱数据,按相同格式依次排列即可。
在/INPUT DATA中设置数据的排列顺序,曲线内容较多,系统缺省项只有MD,所以要用SPECIFY TO BE LOADED定义新的曲线,对应加载数据的列数,名称和属性进行编辑。
海上低效井侧钻多底井设计及应用
龚明;吴占民;王宇昕;杨旭才;于长广
【期刊名称】《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年(卷),期】2024()5
【摘要】为解决海上生产平台槽口数量不足和油田增产稳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低效水平井A1H井治理为例,介绍了利用低效井侧钻多底井设计与实施。
为满足油藏后期新井眼与老井眼轮采的要求,设计采用四级完井方式,主井眼下入临时封堵管柱,下入可回收式斜向器进行开窗作业,采用壁挂式悬挂系统,配合分支井眼导向器,为分支井眼建立通道的同时,预留主井眼重入通道。
主井眼导向工具可实现后期分支井眼的封闭及主井眼的重入,实现主井眼与分支井眼的轮采。
现场作业过程顺利,表明设计合理,配套工具可靠,为后续类似低效井的治理提供了经验。
【总页数】3页(P185-187)
【作者】龚明;吴占民;王宇昕;杨旭才;于长广
【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
【相关文献】
1.海上高效侧钻小井眼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研究及应用
2.海上油田低效井侧钻设计思路探索
3.海上油气田低效井侧钻技术研究
4.海上油田低效井侧钻评价井方案优化设计
5.海上油田低产低效井侧钻治理模式及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etrel是Schlumberger公司研发的以三维地质模型为中心的一体化油藏工作平台。
Petrel 一体化油藏工作平台实现了以地质模型为中心的,从地震综合解释到油藏数值模拟的工作流程。
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挑战,Petrel创造了一个允许地质、地震、测井、油藏、钻井、数据管理多专业共享知识和成果的开放环境,Petrel也成为国际油公司解决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难题的首选。
Petrel平台使用了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断裂系统自动提取、复杂构造建模、多点相建模、裂缝系统分析、全三维可视化显示和解释、不确定性分析、模型自动更新工作流等功能。
Petrel以其友好的界面、强大的显示功能、无缝的数据整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多用户、多学科协同工作环境。
使各学科研究人员更好地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的准确性。
Petrel作为受到业界广泛应用和认可的软件平台,其一体化的工作理念、开放的研发环境和先进的技术功能已经引领软件发展的潮流。
Petrel平台分地学核心系统、地球物理系统、地质建模系统、油藏工程系统等共20多个功能模块,在地学核心系统和高级核心系统的支持下,系统中的每个模块均可独立运行,用户可以根据工作需求合理组合所需功能模块。
2.1核心模块Geoscience Core地学核心系统,是运行Petrel和其它模块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包括基本系统和三维网格建立。
应用它进行三维断层建模、生成层面图以及加载井数据和井的分层数据。
它能用于生成/编辑多边形,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方便宜的查询工具。
例如,浏览管理、质量检查以及查询PETREL TM工区等,所有信息的在线帮助系统也是这个模块功能的一部分。
2.2地球物理(1) SEISMIC INTERPRETATION地震解释Seismic Interpretation模块提供了主要的地震解释功能。
包括地震数据体二、三维显示和浏览,使解释人员快速浏览地震数据体,优选研究目标区;断层手工解释和自动解释(Automatic Fault Picking功能);层位的二、三维手工解释和自动解释追踪功能;构造模型与地震数据体的同时显示,提高对地下地层和构造的了解。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资料解释、处理的重要参数。
本次实例应用海安工区断裂发育,岩性横向变化大,地层非均质性强,速度空间变化大,常规的速度建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地质研究要求的成像精度和品质,采用DepthTeam Express及Hampson Russell两种方式建立速度模型,并用井测速度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标定与校正,逐步向合理的速度模型趋近,最终获得的速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构造变化特征,高精度速度模型为储层预测和反演工作奠定基础。
1 工区概况
海安凹陷隶属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海安凹陷是一个长期发育的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是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中部的一个次级凹陷,区内发育了五千余米的新生代地层,由多个次凹和断隆组成。
曲塘次凹发育有古近系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新近系盐城组,纵向上呈现为一个“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古近系底界的最大埋深达5300m。
地震及钻井资料证实海安凹陷是一个上第三系极其发育,下第三系沉积较薄,阜宁组地层受吴堡运动的强烈抬升而遭受剥蚀的多中心凹陷。
凹陷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极其发育,构造复杂,对工区内共计选取29口井,工区面积约为926km2。
2 地震层位的精细解释
2.1 地质层位的精确标定
对选取井进行合成记录制作,完成地震层位标定。
在各井完成时深转换基础上,以标准层(T20、T30、T32、T40)为基础,对所有井时深关系进行分析和连井地震剖面对比检查。
对不合理的进行调整,最终建立全区各井合理的深时关系。
2.2 地震层位的精细解释
对工区主要地震层位进行层位闭合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进行多相位及波组对比,综合判断确定同一界面。
抽取多方向过多条任意线及过井线,用于层位的确定与解释结果的质控。
在低点、高点加密解释网格,以确保解释层位、断层准确。
3 用叠加速度谱建立高精度的速度场
3.1 DepthTeam Express建立本工区速度模型流程
结合本区断裂发育,岩性横向变化大,速度空间变化大实际情况,运用时深表(T/D)、地质分层(well top)、地震时间层位(Time Horizons)、地震速度(DMO)、分析函数等快速建立速度模型。
它最大优点是建立速度模型时能够根据构造层位进行插值,而且可以逐级标定,直到地质分层相匹配。
主要检查各层是否有串层现象,这项对后续速度场建立尤为重要。
如果使用串层层位来约束速度反而会起反作用。
把数据库中经过标定校正后的各井时深关系,加载立体显示,多方位检查各井之间协调性,检查时深关系,剔除异常值或野值,以此确保约束条件合理性。
在Velocity cube Manager模块中,运用Dix公式将均方根速度转换成层速度。
检查速度是否含异常值。
建模过程中3D可视化实时监控,随时发现异常,分析原因,及时修正。
3.2 DepthTeam Express结果分析
从声波测井曲线上可看出,地层速度随深度变化剧烈,尽管利用层状介质模型,地震层位的划分也相对较粗。
虽然速度模型结果与井点处分层数据相吻合较好,通过测井数据反映,张家垛深层断层附近部分井1400~1600ms时间范围内出现速度倒转情况,但在速度模型中无法高精度体现,因而,进一步采用Hampson Russell 提高速度模型精度。
4 Hampson Russell建立高精度的速度场
4.1 Hampson Russell速度模型建立主要模块介绍
Hampson Russell中主要运用EMERGE和STRATA两个模块。
EMERGE在井的位置处利用多线性递归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
将找到的关系应用到整个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中。
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新的数据体,数据体中的每一道就是测井曲线。
测井和地震数据间的关系不受预先假定的地质模型的影响。
STRATA建模模块。
它将迭后的地震道转换成波阻抗地震道。
然后可利用标准的关系计算初伪速度和空隙度道。
4.2 Hampson Russell建立速度模型方法
整理加载相关井、震资料,运用Hampson Russell软件进行井标定。
运用时深表(T/D)、地质分层(well top)、地震时间层位(Time Horizons)、地震速度(DMO)基础数据,Emerge多属性分析得到初步速度模型与残差曲线。
在地质格架约束下,用STRATA模块对残差曲线建模得到残差阻抗模型。
通过拟合声波与阻抗线性关系,运用公式在TraceMath中计算推导得到残差速度模型,将初步速度模型与残差速度模型融合完成速度建模与校正。
(图1、图2)
多井约束速度建模在海安区块应用
姜 岸
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07
摘要:海安工区断裂发育,岩性横向变化大,地层非均质性强,速度空间变化大,地震波场复杂,常规的速度建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地质研究要求的成像精度和品质。
结合本工区实际地质情况和井资料情况采用DepthTeam Express及Hampson Russell两种速度建模方法,将测井资料中的声波时差、井分层等信息引入到速度建模中,应用井控构造约束实体建模建立高精度的速度模型。
关键词:合成记录 速度建模 残差曲线
317
318
图1 STRATA-残差模型
图2 TraceMath-拟合声波与阻抗关系
4.3 Hampson Russell结果分析
与最初速度模型对比,通过Hampson Russell速度建模与校正,得到结果与井匹配相对较好,对于小层速度变化刻画吻合度较好的速度模型,进一步提高速度模型精度。
其速度与速度模型对比示意见图3。
通过与抽盲井G1井未参与运算,与速度模型对比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此方法得到速度模型的可靠性,见图4。
图3 J11井速度与速度模型对比
图4 验证井G1井速度与速度模型对比
5 结束语
通过综合运用叠加速度信息、钻井资料信息、地震层位等多种信息建立速度模型。
本文讨论利用方法,该方法能客观地反映复杂地区速度结构,从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出发,对实例区的速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在速度模型建立中,需要注意:
1)地震层位的解释追踪,需要使层位和井震标定后的地质分层相吻合,为了更好反映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约束层位至少要包含标志层、不整合面,以及能控制不同年代构造特点的反射层,但要注意各层间关系,防止串层起到反效果。
2)联合建模方法需要多井进行控制,当邻井比较少时,该方法构建模型会和实际速度有一定出入;同时,因受测井数据深度限制,该方法对深层地层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潘宏勋.方伍宝.地震速度分析方法综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5(5):305-311
[2]胡英.张研.陈立康,等.速度建模的影响因素与技术对策[J].石油物探,2006:45(5):503-507
[3]王西文.刘全新.苏明军,等.速度建模的方法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3):263-267
作者简介
姜岸,女,1988年8月生,助理工程师,从事地震勘探研究。
ᗇࡠ↻ᐞ䙏ᓖ⁑රˈሶࡍ↕䙏ᓖ⁑රо↻ᐞ䙏ᓖ⁑
മ
H
㔃
ਈ
↕
⁑රⲴਟ䶐ᙗDŽ˄മ4
˅
域,并且碳当量大于0.49%,此时钢材处于难焊区。
2.3.2 焊后热处理
对于高危压力容器来说,焊接后应当实施消除应力热
处理。
消除应力热处理的过程中,材料在于400℃进入炉
中,逐渐升温到620℃左右,再讲材料逐渐冷却[2],从而
保证焊接残余应力被有效消除,保证了容器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对于高度危害压力容器来说,发生焊接变形以及应力
集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焊接过程中的不均匀加热和冷
却。
因此,要想有效控制应力,首先必须对设计实施优
化,其次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并实施严格的焊前、焊后
检查,以抑制应力的产生和集中。
此外,焊后热处理能够
很好的消除残余应力。
消除残余应力对于保证高度危害压
力容器的安全至关重要,在容器制造过程中应当予以高度
重视。
参考文献
[1]曹良裕,魏战江.钢的碳当量公式及其在焊接中的
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9,01(14):184—187.
[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恋处理学会,热处理手册(第4
版)[M].2008.
(上接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