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套路●题型一:归纳段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题型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题型七:选择正确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全套一、理解主旨1. 问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 这篇文章让你有何感悟?3.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4. 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策略:1. 在分析文章主旨时,要紧扣文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梳理文章结构,合理归纳。
2.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阅读理解合理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
3. 在归纳时要全面,不遗漏。
二、分析结构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段落大意。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 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4. 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的?5. 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6. 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7. 文中使用了什么顺序?8. 文章为什么先写……后写……。
9. 如何理解文章的过渡段/过渡句?10. 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11. 文中的段落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12. 请从文中横线处(或其他地方)提取一个语意群,包括关键信息并进行解释。
答题策略:1. 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结合文本材料,按照不同的阅读层次和角度进行梳理。
2.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和特点,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认识。
3. 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信息,把握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4.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
5. 在分析时要注意文章的文体特点,如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6. 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
7.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三、把握文意1. 请解释文中某句话的意思。
2. 文章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3. 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现主旨有何帮助?/是否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答题模板(1)诗歌答题模式1. 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 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 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 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 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 感情类: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感情7. 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手法+抒发感情+评价8. 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 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 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人的事,歌颂了(批判了)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 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总结(精选3篇)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总结第1篇语文阅读题快速答题方法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二、答案来源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类解析:概括内容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送“我”、买橘子等)以及文章的情感线索(父子情)。
一般按照“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如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模式来概括。
答案: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先分别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再点明文章通过两者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二、赏析词语类答案:“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攀”字写出了父亲用手抓住高处的吃力,“缩”字表现出父亲两脚往上移动时的小心翼翼,“倾”字体现出父亲身体倾斜的状态,这几个词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努力和对儿子的爱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解析: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低唱”“弹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低唱”形象地写出油蛉叫声的轻柔,“弹琴”生动地表现出蟋蟀叫声的悦耳,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对于这种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修辞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其表达效果。
三、赏析句子类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把水和垂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多情以及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句子描写了水藻的绿,从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拟人),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水的特点和生机,表达情感),再看有没有其他描写手法(如侧面烘托)及其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繁密的特点,气势非凡,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1、内容类一、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这类题型,在大部分考试中比较常见,基本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道小题,分值通常在4分到5分。
虽然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想拿满分,还是要仔细思考,细心构思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哦~(一)出题形式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5、整理一下本文的相关情节。
6.表格式和线索式的概括方法。
(二)答题方法1. 六要素要用好。
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要用词语将六要素串联起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整合之后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啦。
我们可以将这种归结为“六要素法”。
2. 注意关键词、句。
首先要注意观察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有时候标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这就叫做“标题扩充法”;其次要注意文章中的特殊句子,如开头、结尾、过渡句等等,这些句子常常与文章的中心内容相关。
3. 概括内容要准确、精练。
概括要点时切勿丢三落四、将关键点遗漏,更不能啰啰嗦嗦、毫无重点。
纸条君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概括整篇文章内容的答题格式,希望能帮助小纸条们哈~ 答题格式:本文讲述了/叙述了一个...........的故事(其中省略号的部分代表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表达了.........(从而表达的部分基本都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大部分都是作者的内心情感)二、人物形象分析题一般要求我们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份、行为和性格品质。
人物的形象特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一)出题形式1.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文中的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作品中X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答题方法1. 把握特点。
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既要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即身份、职业、外貌等特点,又要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即概括人物身上的主要性格和品质。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文章的某句话换成另一句话好吗?)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某事物)+(效果或特点),换了之后就会变成+(不好的效果)。
①.形容词(动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副词(如: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会变成,这样与事实不符。
2.提问方式:简要分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该词写(用)得好,它生动形象(贴切)地写出了(结合主题分析)。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作用)?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分析)①比喻: 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 之情.②.排比: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某事物)的(对象特点),对点明主旨起了强化作用等(或: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句子的表现力.)③.拟人:赋予了(某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事物)人格化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之情.④.夸张:突出了(某事物)的(某特点),使(某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⑤.反问: 更有力地强调(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⑥.设问: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⑦.对比:通过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⑧.反语:通过运用反语的修辞来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⑨.反复:强调了(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⑩.引用:文章引用了(引用的内容),使文章的语言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4.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三篇篇一: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阅读理解33套万能答题模板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概括文章(记叙文,小说)主要内容的方法(包括句、段):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怎么样。
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答题要点一般有: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二、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1、拟人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
2、排比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行文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3、比喻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表达了作者******情感。
4、反衬答题格式: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大约”“大概”“差不多”表示不确定,或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如果丢掉则不准确。
三、描写的作用1、正面描写: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3、环境描写的六大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②表现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③渲染、营造某种气氛,展示人物性格;④奠定感情基调;⑤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⑥酝酿诗情画意,揭示作品主题。
(答题时应根据上下文内容有选择的进行作答)。
4、心理描写的作用:①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有助于更好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为下文做铺垫。
③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④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心理描写的技法:①独白法。
内心独白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二、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三、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四、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容+效果(或作用)六、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七、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八、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模版一、说明文【考点1】说明语言与其他文体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符合客观实际。
说明事物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无论采用哪种语言,都必须注意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考查,常见题目设问方法:“XXX”能否替换为“YYY”,为什么?“XXX”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肯定不能!)题日做法:1、“XXX”能否替换为“YYY”,为什么?答题公式:不能,“XXX”和“YYY”是什么意思,“XXX”比“YYY”好在哪里,所以不能换,换掉之后会怎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2、“XX”能不能删去,为什么?答题公式:不能,“XX”的意思,“XX”的说明内容特点,如果删去会怎样,所以不能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考点2】说明方法1、举例子即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常用的标志有“比如”“例如”“如”。
选取的例子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作用: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2、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分类时要注意标准要统一。
作用:能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具条理3、列数字即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较有说服力。
一定要对数字进行核实。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表示年月日的数字就不是列数字。
所列数字一定是有效的数字作用:可以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4、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
作用:准确、简明、科学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作诠释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6、作比较是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
常用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常用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语文阅读考试答题模板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七、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拟人:将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题型一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 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答:○
1写出表面意思;○2写出深层意思。
(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内涵意义) (2)对句子的理解
例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
但是泥泞能够使人警醒,给人力量,能够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例《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
(4分)
答:○1“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2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答:○
1从结构和内容入手;○2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使用。
题型三:分析作用(1)词语、句子的作用
(2)内容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3)结构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
(4)修辞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答:○
1写出修辞;○2写出在文中如何使用;○3写出作用。
题型四: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五:选择题的解答常见错误
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也许该信息是对的);忽视条件:某信息是对的,但是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
层意思;
1.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2.以偏概全:○
1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2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3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注重:a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