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综合题在这个世界上,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就像是一对老朋友,时不时就会碰面聊聊。
大家听到方程可能会皱眉,觉得这东西难得要命。
可是,咱们今天就来轻松聊聊这玩意儿,顺便给大家解解渴,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妙处。
说到一元二次方程,想象一下,你在公园里溜达,突然看到一条曲线,像一座小山丘,爬上去就像一场冒险。
这种方程的标准形式是 ( ax^2 + bx + c = 0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其实没那么复杂。
想想看,( x ) 就是你在寻找的那个神秘数字,而 ( a, b, c ) 就是我们的小伙伴,负责帮助我们找到它。
让我们深入一下这个方程的世界,想象一下你在解方程时的感觉。
哎呀,真是像在寻宝!你会遇到两个解,这就像找到了双份的惊喜,有时候只有一个解,像是找到了一份珍藏版。
方程的解可以用求根公式来找到,公式长得像个“老虎”,但只要你大胆尝试,最终你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可怕。
解出来的 ( x ) 就是这场寻宝的最终大奖。
每次解方程的时候,你都会感到一丝小小的成就感,真是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咱们聊聊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图像就是那种优美的抛物线,真像一条温柔的波浪,波浪上还翻滚着欢乐的气泡。
它的标准形式是 ( y = ax^2 + bx + c ),听起来又是一个复杂的公式,但实际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比如,抛球时的轨迹,飞翔的小鸟,这些都是二次函数在作祟。
你把方程里的 ( x ) 代入,得到的 ( y ) 就是那条曲线上的点,仿佛每个点都是小小的奇迹。
说到图像,大家可别忘了它的顶点,哎,那可是“王者”哦。
顶点就是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简直是这条曲线的明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在画布上勾勒出这条美丽的曲线,每一个点都是你的心血,最后的顶点则是你作品的巅峰,真是让人忍不住想为它喝彩。
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哇,简直太完美了!这就像是一面镜子,把一边的美丽反射到另一边,真是妙不可言。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0分)解题思路一:(1)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为y=ax2+bx+c的图像与y=0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2)方程ax2+bx+c=1的解为y=ax2+bx+c的图像与y=1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3)方程ax2+bx+c=-1的解为y=ax2+bx+c的图像与y=1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4)方程ax2+bx+c=2的解是y=ax2+bx+c的图像与y=2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5)方程ax2+bx+c=3的解是y=ax2+bx+c的图像与y=3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6)方程ax2+bx+c=k的解是,y=ax2+bx+c的图像与y=k动直线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7)方程ax2+bx+c=kx+n的解是,y=ax2+bx+c的图像与y=kx+n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解题思路二:(1)方程ax2+bx+c=0的两个解是y=ax2+bx+c与y=0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2)方程ax2+bx+c=1的解是y=ax2+bx+c与y=1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3)方程ax2+bx+c=-1的解是y=ax2+bx+c与y=1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4)方程ax2+bx+c=2的解是y=ax2+bx+c与y=2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5)方程ax2+bx+c=3的解是y=ax2+bx+c与y=3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6)方程ax2+bx+c=k的解是,y=ax2+bx+c与y=k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7)方程ax2+bx+c=kx+n的解是,y=ax2+bx+c与y=kx+n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解题思路三:注意变形(1)方程ax2+bx+c-1=0的解是y=ax2+bx+c与y=1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2)方程ax2+bx+c+1=0的解是y=ax2+bx+c与y=1组成方程组的解的x的值。
21.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会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方程及不等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生甲:一个.生乙:不对,当直线与x轴平行时,没有交点.生丙:还有一种情况,当直线与x轴重合时,有无数个交点.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到!当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1个交点时,你能求出它与x轴交点的坐标吗?比方一次函数y=2x-3,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多少?学生计算后答复.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你猜测一下,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学生思考.生: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师:对.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二次函数y=x2+3x+2的图象如以下图,根据图象答复以下问题:1.它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2.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3.由此你能求出方程x2+3x+2=0的根吗?4.方程x2+3x+2=0的解与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师:请同学们先画出函数图象,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学生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出示图象:学生观察图象后答复.生:这个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和-1.这时函数值都为0,所以方程x2+3x+2=0的根为-2和-1.方程x2+3x+2=0的解与交点的横坐标是一样的.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你能归纳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他情况吗?交点的个数与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呢?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生: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ax2+bx+c=0根的个数一样,所以也有三种情况:令Δ=b2-4ac,当Δ>0时,函数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方程有两个根;当Δ=0时,函数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方程有两个相等的根;当Δ<0时,函数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无解.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所以我们有了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另一种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怎么确定方程的解呢?生: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三、例题讲解【例】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x2+2x-1=0的近似解(精确到0.1).解:画出函数y=x2+2x-1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一个在-3和-2之间,另一个在0和1之间.观察上表可以发现,当x分别取和时,对应的y由正变负,可见在与之间肯定有一个x使y=0,即有方程x2+2x-1=0的一个根.题目只要求精确到0.1,这时取或作为根都符合要求.但当时比y=0.25(x=-2.5)更接近0,应选x=-2.4.同理,可求出方程x2+2x-1=0在0和1之间精确到的另一个根.方程x2+2x-1=0的近似解还可以这样求:分别画出函数y=x2和y=-2x+1的图象,如图,它们的交点A、B的横坐标就是方程x2+2x-1=0的根.如有条件,可以在计算机上用《几何画板》处理.四、练习新知师:我这有几个习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们.1.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分别为(1,0)、(-5,0),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分别是.【答案】x1=1,x2=-52.判断以下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无交点.假设有,求出交点的坐标;假设没有,请说明理由.(1)y=2x2-5x+3;(2)y=x2+3x+5;(3)y=3x2-7x+8; (4)y=x2+x-12.【答案】(1)有交点,交点坐标为(1,0)、(,0);(2)无交点,Δ=b2-4ac=32-4×1×5=-11<0;(3)无交点,Δ=b2-4ac=(-7)2-4×3×8=-47<0;(4)有交点,交点坐标为(4,0)、(-6,0).3.二次函数y=kx2-3x-2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求k的取值范围.【答案】根据题意,得解得k>-且k≠0.五、继续探究,层层推进师:我们前面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上面讨论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下面我们讨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0页的图21~20.学生看图.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次函数y=x2+3x+2的图象被x轴分成三局部:一局部与x轴相交,一局部在x轴上方,一局部在x轴下方.在x轴上方或下方的意义是什么?生1:在x轴上方时,y>0,也就是x2+3x+2>0,所以图象在x轴上方的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x2+3x+2>0的解集.生2:在x轴下方时,y<0,也就是x2+3x+2<0,所以图象在x轴下方的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x2+3x+2<0的解集.师:同学们很聪明!你现在就根据这个来完成课本第33页练习的1、2.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六、课堂小结师: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学生答复.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学习这节内容要充分运用两种思想方法:1.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用变量和函数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函数思想,函数思想是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等知识更高层次的提炼和概括,是在知识和方法反复学习中抽象出的带有观念的指导方法.2.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里,我们不可能把“数〞和“形〞完全孤立地割裂开,也就是说,代数问题可以几何化,几何问题也可以代数化,“数〞和“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在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根底上,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南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在整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更表达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3.乘、除混合运算1.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那么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重点) 2.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运算;(难点)3.能利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1.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加、减、乘、除四那么运算,其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再算________,如果有括号,先算__________里面的.2.观察式子3×(2+1)÷⎝ ⎛⎭⎪⎫5-12,里面有哪几种运算,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来计算?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计算:(1)-2.5÷58×⎝ ⎛⎭⎪⎫-14;(2)⎝ ⎛⎭⎪⎫-47÷⎝ ⎛⎭⎪⎫-314×⎝ ⎛⎭⎪⎫-112.解析:(1)把小数化成分数,同时把除法变成乘法,再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那么进行计算即可.(2)首先把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再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进行计算即可.解:(1)原式=-52×85×⎝ ⎛⎭⎪⎫-14=52×85×14=1;(2)原式=⎝ ⎛⎭⎪⎫-47×⎝ ⎛⎭⎪⎫-143×⎝ ⎛⎭⎪⎫-32=-⎝ ⎛47×⎭⎪⎫143×32=-4.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运算方法,先统一成乘法,再计算.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及乘法的运算律 【类型一】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计算:(1)⎝ ⎛⎭⎪⎫2-13×(-6)-⎝ ⎛⎭⎪⎫1-12÷⎝ ⎛⎭⎪⎫1+13; (2)⎝ ⎛⎭⎪⎫-316-113+114×(-12). 解析:(1)先计算括号内的,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2)可考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解:(1)⎝ ⎛⎭⎪⎫2-13×(-6)-⎝ ⎛⎭⎪⎫1-12÷⎝ ⎛⎭⎪⎫1+13=53×(-6)-12÷43=(-10)-12×34=-10-38=-1038;(2)⎝ ⎛⎭⎪⎫-316-113+114×(-12)=⎝⎛-3-16⎭⎪⎫-1-13+1+14×(-12)=⎝⎛⎭⎪⎫-3-14×(-12)=-3×(-12)-14×12=3×12-14×12=36-3=33.方法总结: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假设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就先简化运算.【类型二】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计算:(1)⎝ ⎛⎭⎪⎫-56+38×(-24);(2)(-7)×⎝ ⎛⎭⎪⎫-43×514.解析:第(1)题括号外面的因数-24是括号内每个分数的倍数,相乘可以约去分母,使运算简便.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第(2)题-7可以与514的分母约分,因此可利用乘法的交换律把它们先结合运算.解:(1)⎝ ⎛⎭⎪⎫-56+38×(-24)=⎝ ⎛⎭⎪⎫-56×(-24)+38×(-24)=20+(-9)=11; (2)(-7)×⎝ ⎛⎭⎪⎫-43×514=(-7)×514×⎝ ⎛⎭⎪⎫-43=⎝ ⎛⎭⎪⎫-52×⎝ ⎛⎭⎪⎫-43=103.方法总结:当一道题按照常规运算顺序去运算较复杂,而利用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却能使运算变得简单些,这时可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类型三】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m ,气温下降6℃.某人乘热气球旅行,在地面时测得温度是8℃,当热气球升空后,测得高空温度是-1℃,热气球的高度为________m.解析:此类问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时要正确理解题意,列出式子求解,由题意可得[8-(-1)]×(1000÷6)=1500(m),故填1500.方法总结:此题的考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运用运算法那么是解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1.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2.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一、知识要点知识点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二次函数y=ax2+bx+c(a丰0)的函数值y=0时,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当沪0时,就是二次不等式。
知识点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图像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数和形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
研究二次函2 . . 2数y=ax + bx + c图象与x轴交点问题从而就转化为研究一元二次方程ax + bx + c=0的根的变式训练:1、函数y=ax2— bx + c的图象过(一1, 0),贝U b c c a a b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二次函数 y=x2 + mx + m— 2 •求证:无论 m取何实数,抛物线总与 x轴有两个交点.3 .已知二次函数 y=x2— 2kx + k2 + k— 2 •(1)当实数k为何值时,图象经过原点?(2)当实数k在何范围取值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第四象限内?5 .已知抛物线 y=mx2 +( 3 — 2m) x + m — 2 ( m^O)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1 )求m的取值范围;(2)判断点P (1,1)是否在抛物线上;(3)当m=1时,求抛物线的顶点 Q及P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并过P'、Q、P三点,画岀抛物线草图.2例2、(本题满分12分)二次函数y ax bx 6(a 0)的图像交y轴于C点,交x轴于A,B△ =b2— 4ac △ > 0 △ =0△ < 0二次函数y=ax2+bx+c(a > 0)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 0)的根无实数根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 0(a > 0)的解集x < x1或x > x2(% < x2)x为全体实数一元二次不等ax2+bx+c< 0(a > 0)的解集x1<x < x2(x1< x2)无解无解问题,这样图像问题就可以转化成方程问题,应用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求根公式等解题。
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二次函数是形如y=ax²+bx+c(a≠0)的函数。
与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a≠0,而b和c可以为零。
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二次函数的根本形式是y=ax²。
a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a的符号决定开口方向。
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顶点坐标是(0,0),对称轴是y轴。
当x增大时,y随之增大,当x减小时,y随之减小,当x=0时,y有最小值。
当二次函数的形式为y=ax²+c时,顶点坐标是(0,c),对称轴是y轴。
其他性质与y=ax²相同。
当二次函数的形式为y=a(x-h)²时,顶点坐标是(h,0),对称轴是以顶点为中心的垂直于x轴的直线。
当x增大时,y随之增大,当x减小时,y随之减小,当x=h时,y有最小值。
当二次函数的形式为y=a(x-h)²+k时,顶点坐标是(h,k),对称轴是以顶点为中心的垂直于x轴的直线。
其他性质与y=a(x-h)²相同。
平移二次函数的图像,可以将抛物线的顶点平移到(h,k)处。
具体方法是保持抛物线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k)处。
如果k>0,则向上平移|k|个单位;如果k<0,则向下平移|k|个单位。
y=ax^2+k向右移动h个单位(h>0)或向左移动|h|个单位(h0)或向下移动|k|个单位(k<0)。
y=a(x-h)^2向上移动k个单位(k>0)或向下移动|k|个单位(k<0),平移规律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概括为八个字。
另一种方法是对于y=ax^2+bx+c,沿y轴平移m个单位向上(下)为y=ax^2+bx+c+m(或y=ax^2+bx+c-m),沿轴平移m个单位向左(右)为y=a(x+m)^2+b(x+m)+c(或y=a(x-m)^2+b(x-m)+c)。
对于二次函数y=a(x-h)^2+k和y=ax+bx+c,两者是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配方可以得到y=ax^2+bx+c,其中h=-b/2a,k=a(h^2)+b(h)+c。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过程。
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再者,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因而,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
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再次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
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