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
- 格式:pdf
- 大小:182.04 KB
- 文档页数:2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赞同或否定,去做无谓的论争,而应该直面事实,接受事实,研究问题。
在深入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弊后,取其精华,处理好其与其他社会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审美日常生活文化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即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审美艺术的审美性相交融,具体表现为: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像的消费与生产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生活化,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得见得、“审美的”日常生活,一种视像与身体快感的精致统一。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因何而起的呢?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造成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首先是社会形态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带动了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大众消费文化,客观上打破了精英文化的一元格局,拉近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其次,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的具体结果和直接对象,视像的生产根本上源自于我们时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涨欲求和热情追逐——生产是作为消费的同一物而出现的,同时高新技术与大众传媒迅速扩张了视像生产。
列斐伏尔_⽂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列斐伏尔:⽂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陆 扬摘 要: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理论可视为20世纪后半叶思想发展的⼀个⾥程碑。
就⽂学和⽇常⽣活的关系⽽⾔,列斐伏尔在归纳出19世纪以降的失败和挫折、⼆元对⽴、奇迹这三⼤⽂学主题后,推崇波德莱尔把⽬光转向当代⽇常⽣活,使奇迹题材见出了勃勃⽣机和原创精神。
超现实主义也讲究奇迹,但它⼀⽅⾯终结了传统艺术对⽇常⽣活不屑⼀顾的傲慢,⼀⽅⾯也继承了19世纪⽂学对⽇常⽣活的攻击。
奇迹的要害在于将⽇常⽣活中的事物、事件陌⽣化,从⽽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酝酿⽇常⽣活的⾰命。
就此⽽⾔,⼈必须⾸先变成“⽇常的⼈”,然后才能变成“完全的⼈”。
要之,后现代时间转换空间的特点、⽇常⽣活审美化的特点,以及⽂学愈益被边缘化的特点,都可望在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中追根溯源。
关键词:列斐伏尔; ⽇常⽣活; ⽂学; 奇迹; 现代性作者简介:陆 扬,复旦⼤学中⽂系教授(上海200433)⼀、⽇常⽣活批判的背景列斐伏尔《⽇常⽣活批判》第⼀卷1947年出版,之后作者感到话犹未尽,于1962年出版第⼆卷,副标题为《⽇常⽣活社会学的基础》;1981年更继⽽推出第三卷,副标题为《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向⽇常⽣活元哲学)》。
这三卷《⽇常⽣活批判》,第⼀卷英译本1991年由⽶歇尔?特瑞⽐奇(M ichel Trebitsh )译出,第⼆卷2002年由约翰?莫尔(John Moore )译出,第三卷2005年由格⾥⾼利?艾略特(Gregory Elli ott )译出,三卷书皆由特瑞⽐奇作序。
特瑞⽐奇在第⼀卷译序中说,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向享有盛名,可是并不被⼈⼗分看好。
⼀个原因在于作者被认为是⼀个业余的⼿艺⼈,只思耕耘,不思收获,没有将他改变⽇常⽣活的划时代构想,转换成切实可⾏的改⾰措施。
同时列斐伏尔的⽂风晦涩含混,跌宕多变,时⽽有似跑马,时⽽有似狂想曲,同哲学话语那种清晰明了、⼀针见⾎的论述风格,适如其反。
日常生活批判
日常生活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很少有人会真正对日常
生活进行批判。
我们习以为常地过着每一天,习惯性地完成着同样的事情,很少会停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忙碌所困扰,整天忙于工作、家务、社交、娱乐等各种事务,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被物质所困扰,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很少有时间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被社会期待所困扰,不断地努力去迎合他人的期待,却很少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日常生活批判并不是要我们对生活抱有悲观的态度,而是要我们停下来思考自
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真正快乐的是什么?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也许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批判也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而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我们可以试着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试着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试着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日常生活批判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发现。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八年 第四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题域。
从20世纪开始,文学艺术及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转向”,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忽视“日常生活”的局面。
从理论层面上看,“日常生活”进入到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的反思批判阶段;从文学艺术层面看,“日常生活”成为审美文化呈现的最为感性和最为基础的经验。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思想文化已经将关注的热点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地平线,“日常生活转向”已经成为当代理论变革和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议题。
对这一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积极拓展文学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与空间,同时,有助于探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转向”的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嬗变意义。
自20世纪以来,当代思想界展开了“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运动,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卢卡契、列斐伏尔等当代著名思想家为代表,“日常生活世界”成为哲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遮蔽或遗忘“日常生活”的理论缺失。
托尼·贝内特在《现代文化事实的发明: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日常这个概念的起源纷繁复杂,包括了一系列从现象学到社会学的批判理论(就其把系统和生活世界相区分而言),再到与我特别关注的自卢卡奇、亨利·列斐伏尔、爱格尼斯·赫勒,到米回归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发展探微宋音希摘 要:从20世纪开始,文学艺术及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转向”,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忽视“日常生活”的局面。
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日常生活转向与回归,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对“日常生活转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积极拓展文学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与空间,同时,有助于深入探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转向”的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嬗变意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李 晨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
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
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异化[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21)01-0096-09收稿日期:2020-07-20*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哲学基本范畴的学与教”(19JDSZK097)作者简介:李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4卷第1期2021年1月深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Vo4. No.1Jan. 2021第1期·97·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生存领域,是每个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从事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中国现代文化的内容及现状文化是综合国力处主导与控制地位的导向因素,相当于电脑中的软件,是综合科技、道德水准、法制水准与经济活动的集中表现,是国家文明进程的标尺,是政治家活动的舞台与道具。
一、中国现代文化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是各自发展的,虽然汉唐以来有所交流和互相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渐渐加大,大到开始改变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面貌,20世纪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是其明显的表现。
西方文化呈现出根本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面貌的压倒优势。
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土崩瓦解,而是顽强抵抗,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日益暴露其不可克服的各种弊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得到了可以永远存在的理由。
就在这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取得了胜利,更加大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反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它在俄罗斯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先进分子,他们联合农民在中国开辟了一条由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经济、政治基础而导致了土崩瓦解,于20世纪50年代初步建立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中国和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纷纷努力通过改革运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苏联和东欧的各国改革都失败,并导致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而中国的改革成功了,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建设实践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现代文化。
二、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只是存在着它们的一些因素,只有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完整形态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有的已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的游离于社会主义文化之外。
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想像摘要:日常生活既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又是启蒙运动的产物。
文学对现代日常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是与现代性话语或顺从或反抗的对话。
无论是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回应,还是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拯救,文学都以一种独特的话语彰显出日常生活的辩证蕴涵。
鲁迅在《端午节》、《幸福的家庭》和《伤逝》中既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平庸及现代知识分子深陷其中的困境,同时又展现了他们试图围绕现代日常生活所作的种种抵抗与超越,即构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辩证形式。
关键词:日常生活;鲁迅;《端午节》;《幸福的家庭》;《伤逝》即使是最为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表达。
——格奥尔格·齐美尔在“五四”文学中,贯穿着一条强大的、作为现代性冲动的启蒙理性线索。
伴随着这种现代性冲动,日常生活作为一个范畴开始出现在“五四”作家的文学书写中。
他们笔下的日常生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而是作为现代性表征之一的“现代日常生活”。
从陈独秀提出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到周作人要求作家以严肃的态度去反映底层社会的“非人生活”,用普通的文体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文学在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时,已经展开了与现代性话语或顺从或反抗的对话。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回应,还是对现代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拯救,文学都以一种独特的话语彰显出日常生活的辩证蕴涵。
因此,从文学形象的角度对“五四”文学与中国现代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是有意义的。
本文以鲁迅的《端午节》(1922)、《幸福的家庭》(1924)和《伤逝》(1925)为例考察文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探讨他在对现代日常生活的书写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立场与态度。
一、深陷囹圄:三个为柴米油盐所困的新知识分子在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中,与围绕《伤逝》讨论的多达上千篇文章的壮观景象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端午节》和《幸福的家庭》这两篇小说却几乎是被忽略、遗忘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层面,有些比较浅显直观,有些比较深入隐晦。
比如,个人美容、家居装饰、城市景观等等,属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显层面;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现、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以及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解释”而不是“事实”构成的,如此等等相对就比较深入,也不容易为人发现甚至接受。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所以成为当今美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原因在于审美化明显僭越了自身的边界。
按照经典哲学的划分,审美化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比如说认识论领域和伦理学领域无关。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审美超越艺术领域的界限而进入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两年来引起文艺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甚至一度以“新的美学原则”出现。
而围绕这一极具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消费文化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随之产生并呈现蔓延之势,这将使加速中国文化的进化和现代化;二是认为中国仍然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主导,消费文化形态是极其边缘化的,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须以艺术人生或艺术生活的形态出现,不能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局部的消费文化特性无限扩大化而淆乱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三是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此问题,既要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消费特性并支持消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肯定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无法平衡上述两种观点而采取的妥协。
411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周 宪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带有压抑性和同质性,因此,如何超越现代日常生活便成为当代思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从列费伏尔和赫勒所提供的两种不同思路切入日常生活批判,进而比较了这两种路径的异同,从而审视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感性 理性 乌托邦 审美现代性自上个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H.Lefebvre)首创日常生活批判以来,①提倡生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哲学、美学、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关键词。
②虽然日常生活古已有之,但需要强调的是,前现代日常生活和现代日常生活有诸多差异。
我们需要讨论的现代日常生活问题,是现代性的表征。
“游戏城”的节日狂欢 到底何为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列费伏尔的界定是:“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关系密切,它涵盖了有差异和冲突的一切活动;它是这些活动会聚的场所,是其关联和共同基础。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才存在着塑造人类———亦即人的整个关系———它是一个使其构型的整体。
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影响现实总体性的关系才得以表现和得以实现,尽管总是以部分的和不完全的方式,诸如友谊、同志之谊、爱情、交往的需求、游戏等等。
”③在列费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启蒙运动的产物。
由于启蒙运动,知识和哲学思考被突出地强调出来,人类活动根据古典的区分,被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部分。
理性代表了人类的高级机能或能力,它属于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
而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是不值得关注的,它与人的感性等低级机能有关,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列费伏尔对日常生活的讨论首先集中在前现代与现代非区分上。
在他看来,前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与其他今天看来属于特殊的活动(比如艺术、科学或哲学等)并未分离,韦伯则把这种前现代整合描述为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支配。
人与人、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劳动与闲暇,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化。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是指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文化的思考和思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被认为是一种静态、传承的文化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动态、变革的文化思考方式。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具有以下特点:
1. 多元性:当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移民的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为频繁,文化思辨也更多元化。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且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2. 批判性: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娱乐文化和商业文化,人们对这些文化的消费和接受态度变得更加批判和警惕。
文化思辨的过程中,人们会思考这些文化的真实性和背后的意义,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反思性:在当代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逐渐浮现出来,文化思辨成为人们反思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
通过思考文化,人们提出问题、形成观点和寻找解决方案,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创新性: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鼓励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
人们通过思考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寻找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文化发展路径。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中涌现的文化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㊀2024年第1期No.1㊀202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250期Sum No.250ɦ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ɦ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张一兵摘㊀要:在列斐伏尔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具体化,这种观点也会进一步延伸到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中㊂并且,这种异化批判要从马克思的总体人的观念中获得㊂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前置的价值悬设 理想化劳动不同,列斐伏尔是捕捉到马克思展望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后的 总体人 自由发展状态,并将其作为未来目标式的后置目的论牵引㊂并且他认为,这种总体人的观念恰恰是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是完全同向的㊂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异化;总体人中图分类号:B565.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0766(2024)01-0005-13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㊀210023)①㊀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㊂1919年在索邦大学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㊂192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58年被开除出党)㊂1948年加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从事研究工作㊂1954年获博士学位㊂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1961 1965,1962年成为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社会学教授)㊁巴黎大学楠特尔分校(1965 1971)㊁巴黎高等研究专科学校(1971 1973)等任教㊂代表作有:‘辩证唯物主义“(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 ,1939);‘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导论“(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47);‘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问题“(Problèmes actuels du marxisme ,1958);‘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日常性的社会学基础“(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 ,Fondements d ̓une sociologie de la quotidienneté,1962);‘元哲学“(Métaphilosophie ,1965);‘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1968);‘都市革命“(La révolution urbaine ,1970);‘空间与政治(城市权利第二卷)“(Henri Lefebvre,Le droit àla ville ,vol .2:Espaceet politique ,1973);‘资本主义的幸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 ,1973);‘空间的生产“(La production de l ̓espace ,1974);‘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走向日常的元哲学)“[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I.De la modernitéau modernisme (Pour une mé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 ),1981]等㊂②㊀此书出版于1947年㊂Henri 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Paris:L ̓Arche,1947.列斐伏尔①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一位传奇式的人物㊂他一生写下了近七十部论著和大量文章,他早期原创性地提出的 日常生活批判 ,实现了异化理论批判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中,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线索向空间生产逻辑的转换㊂1945年,列斐伏尔写下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一卷,②开启了自己对资产阶级统治神秘性异化世界的独特探索㊂与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关注抽象的类本质和资产阶级雇佣制度中劳动关系的异化不同,也与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关注经济异化关系不同,列斐伏尔开始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人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㊂这就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批判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转折:从宏大政治经济关系异化批判向日常生活微观异化现象批判的转折㊂同时这也意味着,一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新人本主义逻辑构式被确立起来㊂一㊁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复构在1956 1957年写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二版长篇序言中,列斐伏尔回溯了这一日常生活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意义㊂列斐伏尔说,在这本书中,他并没有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集中 重新解释(interprétation nouvelle)马克思主义 ,而 完全是围绕异化(aliénation )而建立起来的,而列宁曾经搁置或忽略了异化 ㊂①我觉得,列斐伏尔的这一表述是说不通的㊂首先,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第一次发表于1932年,列宁根本不会知道青年马克思曾经持有过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史观,他也不可能发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零星出现的异化概念,因此指责列宁忽略异化理论的看法是站不住的㊂其次,我们从列斐伏尔的‘辩证唯物主义“知道,他充分了解马克思后来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着眼于资产阶级商品-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中客观矛盾和异化的发展㊂此时,马克思的‘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大纲“)已经发表,而他这里用异化概念来重构马克思的全部观念,已经是一种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重新解释㊂当然,也因为在列斐伏尔这里异化概念已经不再是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那个理想化的人类本质异化,而是具体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 小事情 异化,所以他的人本主义话语已经直接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用个人本位的新人本主义重新解读马克思的阵营㊂此时,弗罗姆㊁布洛赫和萨特都是他的同路人㊂但与这些哲学家不同,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异化理论的思考,已经达及一个很深的构境㊂在列斐伏尔看来,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考可以有三个不同的问题构境层面:一是历史性(Historiquement )的问题,这主要是弄清楚异化理论在 马克思主义赋型 (formation du marxisme)中的思想史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㊁方向调整和作用㊂这是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没有具体分析的问题㊂二是理论性(Théoriquement )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说明, 在马克思科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中,什么成为异化的哲学概念,我们必须认识,有关拜物教的经济理论实际上是有关异化的哲学理论在客观的(科学)层面上的延伸 ㊂②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㊂列斐伏尔还专门用注释标示,自己是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出版两年后,于1947年出版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中两次重申了这一观点㊂③而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历史现象学构境中的劳动异化批判与事物化关系颠倒一起,构成经济拜物教的内在本质㊂三是哲学性(Philosophiquement )的问题,即异化理论的认识论升华以及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㊂这里的认识论升华,当然就是指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宏观社会关系异化批判进一步延伸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来,捕捉到资本关系在生活细节中对我们的支配和奴役㊂而此处所说的教条化则是特指将马克思主义视作已经完成的形态,并将‘1844年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指认为青年马克思不成熟的早期作品㊂这里,他先讨论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史线索和作为哲学认识论升华前提的总体人的原则㊂首先,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思想史线索㊂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和改造了异化理论:对于马克思来讲,人是一个处于自我超越(dépassement )过程中的自然存在,一个与自然抗争以便支配(dominer )自然的自然存在,人源于自然,但是,人以这样一种方式源于自然,在从自然中生长起来和支配自然的过程,人的根源更深地扎入自然之中㊂④在列斐伏尔这里,人的本质(l ̓essence de l ̓homme)就是人源于自然与支配自然关系中的矛盾关系㊂从自然存在的意义上说,这已经是一种异化关系㊂这当然已经是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改造过的黑格尔异化话语,因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念主体性沉沦于自然,扬弃异化超越自然的思辨把戏,已经成了人依存与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㊂这是其一㊂其二,当人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时,却又在盲目性的(aveuglément)状态中回到他性存在(L ̓être autre )中, 在人对自然日益增加的控制中,自然仍然控制着人㊂人的产品和人的劳动的功能就像自然的存在一样㊂人必须对象他自己,社会对象变成了6①②③④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叶齐茂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2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2页㊂Henri Lefebvre,Pour comprendre la pensée de Marx ,Paris:Bordas éditeur,1947.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6页㊂张一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2024年第1期出场他的东西,顶礼膜拜的东西 ㊂①其实这里出现了两种自然,第一个是作为人改造对象的天然的自然界,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东西,它反过来 像自然存在一样 支配人,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这当然也是一种新的异化㊂其实,列斐伏尔这里是用黑格尔的 第二自然 (Die zweite Natur)的社会异化论来诠释马克思㊂列斐伏尔说, 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把异化定义为:一个对象化和外在化的㊁实现的和现实感消失的双重运动 ㊂②人通过劳动活动外化于自然,对象化为一种实现自身且瞬即消逝的异己性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奴役人,即我所指认的我-它自反性异化关系㊂进一步,列斐伏尔直接从‘1844年手稿“中概括了青年马克思原创性的劳动异化理论:1.作为一个对象(objet )的劳动者的异化(把劳动者变成一个对象的异在力量,puissanceétrangère );2.生产活动的异化,换句话说,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划分了劳动,分裂了劳动);3.人作为一个特殊存在的异化(l ̓aliénation de l ̓homme en tant qu ̓être spécifique ),人的类属(membre de l ̓espèce humaine ),共同的人的特殊需要(qu ̓ensemble de besoins spécifiques humanisés );4.作为自然存在(qu ̓être de la nature )的人的异化,作为共同自然需要(qu ̓ensemble de besoins naturels )㊂③显然,列斐伏尔这里的理论复构并没有严格依循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的原初思考,即劳动产品异化㊁劳动异化㊁类本质异化和劳动关系异化四个层面,而是重构了自己对劳动异化的理解㊂他似乎更加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自然存在的异化,这里的besoins naturels (自然需要)有可能链接于下面即将出场的日常生活异化㊂依他的看法,马克思的 这些文本(textes )不仅让异化(l ̓aliénation)随处可见㊁无所不在的特征非常清晰[生产力㊁社会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更深地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他自己的本性(sa propre nature )的关系]㊂异化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现实与社会科学相联系的哲学理论 ㊂④显然,这是列斐伏尔对他眼中的马克思异化观的复构,似乎在‘1844年手稿“的 异化劳动 (Die entfremdete Arbeit )一节中,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异化关系,它不仅仅涉及到社会生活层面中的生产力㊁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异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㊁人对自身的深刻异化关系㊂其实,这里已经揉进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物役性批判和意识形态问题,因为在列斐伏尔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具体化㊂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判断㊂这种观点也会进一步延伸到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中㊂列斐伏尔的这种观点已经出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之中㊂其次,马克思扬弃异化的总体人的概念㊂这当然也来自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㊂这个 总体人 的概念,是列斐伏尔在‘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中确立的人本主义逻辑原则㊂列斐伏尔认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劳动异化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与人的异化存在相异质的总体的人(l ̓homme total )的概念: 总体的人的定义的本质方面是人与他自己的统一,尤其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L ̓unitéde l ̓homme avec lui-même ,с̓est-à-dire notamment l ̓unitéde l ̓individuel et du social ,est un aspect essentiel de la définition de l ̓homme total )㊂ ⑤这当然是列斐伏尔自己的理解构境㊂因为在‘1844年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是作为价值悬设的理想化劳动,而作为复归于人对自己类本质全面占有的 总7①②③④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7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7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58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Henri 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Paris:L ̓Arche,1958,p.71.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59页㊂译者对原文做了较大的任意变更,这里笔者恢复了译文的结构,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p.71-72.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9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47,p.8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体的人 ,只是这种扬弃劳动异化的结果㊂具体说,在列斐伏尔看来,总体人既是人应该居有的本真性状态,也将是人扬弃自身异化,消除个体与社会对立的人的解放㊂总体人 全面发展,全面战胜了异化 ㊂①不过,这一次列斐伏尔明确指认,homme total (总体人)的概念并不是他自己的发明, 总体人的概念来自马克思的一个简短评论, 作为一个总体人(homme total ),人以全面的方式拥有他的完整本质(L ̓homme s ̓approprie son essence universelle (allseitiges )d ̓une manière universelle ) ㊂②在原文中,列斐伏尔用斜体字标识出这段文字,并用德文allseitiges (全面的)对应了法文中的universelle (全面的)㊂在列斐伏尔看来,总体人的概念是一个人本主义(humanisme)的逻辑引导:人的发展和进步只能从总体人的观念(notion de l ̓homme total )那里获得它们的意义(换句话说,它们发展的意义和它们的方向)㊂每一个历史瞬间(moment de l ̓histoire ),贯穿于历史的走过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构成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每一个部分活动,已经部分实现的每一种力量,同样也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瞬间(moment )还包含着每一个瞬间的人的现实的部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人的现实的部分日益显露出来㊂③这就是典型的人本主义构式㊂因为社会历史现实发展的意义和方向要从总体人的观念中获得,这当然是从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㊂与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前置的价值悬设 理想化劳动不同,列斐伏尔是捕捉到马克思展望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后的 总体人 自由发展状态,并将其作为未来目标式的后置目的论牵引㊂并且他认为,这种总体人的观念恰恰是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完全同向的㊂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列斐伏尔开始突显moment (瞬间)这种在社会生活中当下突现和消逝的场境活动本质㊂之后,这个场境活动的瞬间概念在证伪物性实在假象和理解空间关系生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㊂二㊁人本主义话语下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绝不像教条主义解释框架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并没有在自己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抛弃异化理论, 马克思是通过把异化落脚到经济对象中,从而把异化的哲学概念具体化了 ㊂④这是一个十分含糊不清的判断㊂我认为,列斐伏尔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他无法辨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前提,所以,他会无意识地掩盖‘1844年手稿“中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与后来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科学的异化理论之间的根本异质性㊂马克思后来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重新确立的科学异化批判理论,并不是他早期人本主义哲学异化话语在经济学中的 具体化 ,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实分析中,马克思通过历史地捕捉到商品交换关系的事物化颠倒和现实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极端表现后,重新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构境中再次确立的㊂在写作‘辩证唯物主义“(1938)时,列斐伏尔还没有看到‘大纲“,此时,他已经在直接谈论‘大纲“中的异化问题了㊂列斐伏尔认为,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Introduction àla critique de l ̓économie politique ) ⑤中, 对于马克思来讲,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的社会劳动(travail social)范畴成了异化的劳动(travail aliéné)的范畴;需要显示为异化的需要(besoin aliéné);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商8①②③④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1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1页㊂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的原话为: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allseitige Art),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totaler Mensch),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4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77.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2页㊂本书的中译者将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文本误译成 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 ㊂张一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2024年第1期品和货币的物神特征(caractère fétiche )批判性的反映才建立了异化的劳动和异化的需要的范畴,达到了客观性上的更高的和决定性的阶段 ㊂①显然,此时已经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写作时期,列斐伏尔不再是从‘资本论“中猜测异化批判话语的可能存在,而是直接讨论了‘大纲“中客观存在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异化问题㊂这无疑使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达及了一个新的水平㊂因为,这为他在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和‘资本论“的异化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逻辑支点㊂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在‘大纲“中的异化批判,在于将古典经济学正面肯定的社会劳动和需要概念,翻转为否定性的异化劳动和异化需要,并在对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物神特征中找到了理解异化关系的钥匙㊂这是对的㊂这也证明上面我对列斐伏尔的批评:马克思不是在经济学研究中具体化哲学的异化概念,而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现实的事物化颠倒和异化中重新启用异化批判话语㊂我以为,在1956年,这已经是一种十分了不起的重要看法了㊂固然,列斐伏尔此处从travail social (社会劳动)出发去解释‘大纲“中的经济关系异化问题是不准确的,在‘大纲“中,马克思是通过交换价值关系客观抽象且事物化颠倒为货币开始剖解经济物相化空间中的异化问题的㊂这样,列斐伏尔就指认在马克思那里, 异化理论和异化概念构成了经济科学的基础和哲学意义(le fondement et la signification philosophique),异化理论被改造成了拜物教理论(商品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fétichisme de la marchandise,de l ̓argent,du capital) ㊂②我认为,列斐伏尔提出这一思想史关系是重要的,但他的这一观点仍然是粗糙的㊂因为他根本无法界划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观与后来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异化概念,也不能正确说明马克思经济拜物教背后经济物相化关系异化和事物化-物化理论的复杂内涵㊂③由此,列斐伏尔明确得出 结论 (Conclusion):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核心关键词的 异化理论和 总体人 理论依然是日常生活批判背后的推动力㊂异化理论和 总体人 理论让我们把社会发展看作一个整体(l ̓ensemble),决定社会向何处去 ㊂④当然,列斐伏尔也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非为可以简单套用的现成结论, 马克思的工作是一个范例㊁一个指南㊁一个灯塔 ,所以,我们必须 继续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㊂⑤然而与马克思那个时代不同,今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灯塔照耀下,我们不仅仅只是像马克思那样,只是关注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政治统治中发生压迫和奴役无产阶级的宏观异化问题,而且在更加微观地 考虑劳动者的全部生活(la vie du travailleur dans son ensemble)㊂我们可能会看到,他的工作和他的工作态度都与作为整体的社会实践(toute la pratique sociale)有联系,与他作为整体的经历有联系,与他的闲暇活动㊁他的家庭生活㊁他的文化和政治目标有联系,与阶级斗争有联系㊂另外,一定要从特定国家和民族的背景,从特定的文明和社会发展时期,包括一定的整体需要(certain ensemble de besoins),来看待 整体 (tout )㊂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日常生活批判(la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㊂⑥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会批判理论转向的那个重要的断裂点:从马克思关注的宏大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异化批判,转向个人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㊂这一点被列斐伏尔直接指认为对马克思异化批判话语的 发展 ㊂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看,这里的意思也是明确的,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就要将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劳动者看作一个与整体社会实践相关的人,要思考la vie du 9①②③④⑤⑥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70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84.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74页㊂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 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和劳动异化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3㊁14㊁17章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72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86.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62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82页㊂中译文有改动,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98.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0期travailleur dans son ensemble (劳动者的全部生活),这不仅要关注马克思聚焦的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还要更微观地观察他的家庭生活和闲暇活动,要分析资本关系下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异化,这就自然来到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入口㊂由此,列斐伏尔断言,在今天, 异化的观念注定会成为哲学(看作生活批判和具体的人性论基础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成为文学(看作生活思潮表达)的中心观念 ㊂①这种异化观念的当代形态就是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㊂也由此,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列斐伏尔明确提出要 恢复(retrouver)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l ̓humanisme marxiste), 从而重建为一个整体(Ainsi se restitue dans son intégralité):一种哲学㊁一种方法㊁一种人本主义㊁一种经济科学㊁政治科学(science économique,science politique)的马克思主义 ㊂②这是列斐伏尔公开打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旗号㊂在后来的‘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1967)一书中,列斐伏尔自己评价‘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说,当时这本书既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也与当时的特定追问方式相关,它既挑战着哲学主义(le philosophisme),也挑战着经济主义(l ̓économisme),拒绝将 马克思的遗产 贬低为哲学的体系(systéme philosophique)或还原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㊂③在这一点上,他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就是要 重新发现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些主要观念:有关异化的观念㊁有关拜物教的观念㊁有关神秘的观念(la notion d ̓aliénation ,celle de fétichisme et celle de mystification ) ㊂④这是列斐伏尔过去一些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是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理论道路㊂他还在注释中专门介绍了自己在过去已经完成的几本书中的努力㊂⑤这也就是说,列斐伏尔明确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但并不是简单否定作为经济科学出场的马克思的批判话语,而恰恰是要充分肯定在经济学语境中出现的异化和经济拜物教批判㊂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确 落脚在经济学与哲学的交集(l ̓articulation)上 :财富㊁货币㊁商品㊁资本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劳动的 个人 和质之间,entre travaux humainsindividuels et qualitatifs )㊂然而,这些社会关系以外在于人的事物(choses )作为它们的表象和形式㊂表象反倒成了现实(L ̓apparence devient réalité);这些 物神 (cesfétiches )仿佛真的存在于他们之外,真的就像客观事物(choses objectives )一样发生作用㊂⑥说实话,我十分吃惊于列斐伏尔在1945年写下的这段文字,因为这是对马克思经济拜物教理论非常精准的理解和阐释㊂并且,这里列斐伏尔依据的马克思的文本,并非‘1844年手稿“,而是‘大纲“,因为列斐伏尔在这里很深地将经济拜物教批判与‘大纲“中提出的事物化关系颠倒问题内在地联系了起来㊂列斐伏尔显然没有捕捉到马克思使用的Versachlichung (事物化)和Verdinglichung (物化)概念㊂虽然,列斐伏尔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具体地说明了商品交换价值在交换活动中被客观抽象出来,并以不是自身的价值形式反向对象化为货币,由此使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颠倒地成为商品物㊁金钱和资本物的外部事物之间关系,当人们将这种事物化颠倒的客观形式本身当作财富去疯狂追01①②③④⑤⑥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54页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64页㊂中译文有改动㊂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185.Henri Lefebvre,La vie quotidienne dans le monde moderne ,Paris:Gallimard,1968,p.62.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64页㊂在注释中,列斐伏尔仔细介绍了这些早期论著中的贡献:在1934年的‘马克思著作精选“(Morceauxchoisis )的导读中,重新发现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经济拜物教(le fétichisme économique )观念,并且开始确立辩证法的重要地位;在1836年‘被神秘化的意识“中,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神秘化(mystification)观念和异化(aliénation)观念;在1939年的‘辩证唯物主义“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总体人(homme total)观念,并将其与异化与经济拜物教问题内在关联起来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叶齐茂等译,第164页㊂注释1㊂译者将这里重要的homme total (总体人)译作 完人 是不准确的㊂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18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165页㊂中译文有改动㊂参见Lefebvre,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1958,p.186.。
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发展走向报告文学发轫至今,已有百年。
百年来,它直面现实人生,犁进生活沃土,紧扣社会主弦,追踪时代激流,真实而艺术地报道了全球几乎所有的重大变革和历史性事件,以其独特而诱人的文体风范健步文坛。
事实已经十分明朗,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的既定程式已不适于规范发展演进中的报告文学的生命质态。
当此之时,重新审视报告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揭橥其在全球化趋势中可能和必然的发展走向,便显得分外重要而紧迫。
你从哪里来:报告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勿庸置疑,报告文学是名副其实的批判性文学样态,它的现代文化身份也当由此而来。
这主要基于三种参照,即存在范畴的社会生活参照,精神系统的意识形态参照,艺术本体的文学背景参照。
一、社会生活参照: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与存在方式的社会生活相比照,任何观念形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主体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报告文学也不例外。
报告文学萌生之际,高尔基便热情欢呼:“特写作家的工作‘激流’,好像要从我们现实的皮肤上,把过去的污垢和灰尘冲洗掉,同时使过去的最可耻的怪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语言艺术还从来没有如此真挚和成功地为认识生活的事业服务过。
”【1】批判意识是报告文学的天性。
日本学者川口浩认为,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近代散文,“在它产生的当初,已经带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的色彩。
”【2】我国学者周钢鸣也说:“更深入事实的核心,更具体地用形象来描写事实,更迅速地执行事实的报道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的任务,这就是所谓报告文学。
”【3】无论是早期经典报告文学,还是二战期间进步的反法西斯报告文学,抑或是现代深层掘进、多元发展的报告文学,都显示了对压迫、剥削、黑暗、腐败、苦难、战争等等的激烈批判,表现出对社会进步、光明、廉洁、幸福、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渴求。
茅盾在谈及早期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时说,作品“从中国的每一角落,发出了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腾的热情,醉生梦死者的呓语,宗教徒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这是现中国一日的然而也不仅限于此一日的奇瑰的交响乐”。
现代批评的概念现代批评是一种在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中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是对传统批评方法的一种革新和发展。
在现代批评中,作品不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产物。
现代批评倡导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和语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批评的概念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的学派和理论流派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分析框架,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这些理论视角不仅丰富了批评的内容和深度,也为批评提供了多样的思考视角和方法论。
一方面,现代批评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它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运用、风格特点等因素,以揭示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手法。
例如,结构主义批评将作品视为符号系统,关注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符号的意义;后现代批评强调作品的断裂性和游戏性,拒绝统一的解释和中心性。
另一方面,现代批评关注作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它认为作品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因此,现代批评试图揭示作品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反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阶级、意识形态等因素;女性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的话语权。
除了对单一作品的批评,现代批评也注重对作家、流派、文化现象等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分析。
它将作品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学、艺术或文化的背景下,以揭示作品对整个文化场景的意义。
例如,后现代批评关注文化现象的碎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文化研究批评关注作品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作用。
现代批评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文学和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促进了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现代批评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同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对社会和人类经验的反思和认识。
现代评论派名词解释现代评论派是指在现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以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为基础,对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进行评论和评价的一种理论和学术方法。
该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相关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力图揭示其中的深层逻辑、隐含意义和社会影响,从而为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思考与观点。
现代评论派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包括科技进步、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
这些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和议题。
现代评论派致力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现代评论派的核心特点之一是批判性思维。
该派强调对传统观念、权威主义和权力关系的批评,以及对所谓普遍真理和意识形态的怀疑。
他们通过剖析权力结构和社会机制,揭示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和根源,进而提出社会变革的方案和思路。
另一个核心特点是深度分析。
现代评论派强调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和逻辑进行彻底剖析和理解。
他们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借助多种学科的工具和思维范式,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解读。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现代评论派试图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现代评论派也注重对文本和符号的解读。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问题常常通过语言、符号、文化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因此对这些表达形式的解读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评论派使用文本分析、符号学、语境分析等方法,通过解读和解构文本,揭示其中隐含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评论派是一种以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为基础的评论和评价方法。
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为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思考与观点。
现代评论派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为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