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2
- 格式:ppt
- 大小:817.00 KB
- 文档页数:20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品20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选修三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它既包含着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又具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地理知识可以分为天文地理、大地系统、社会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选修三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高一地理选修三的必背知识点。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首先要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体(主要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地球表面辐射而使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的环境。
第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的力造成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造成威胁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
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是指地球地壳的震动和摆动。
我们应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地震的方法,并在地震来临时采取相应的避灾措施。
第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化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
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城市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特别重要,它旨在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中,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共同为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2. 不同时间尺度的的气候变化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原因4.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控制。
通过技术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2)增加.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3)气候变化。
如培养新的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4)加强立法和管理,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科学预测,积极应对未来气候变化。
【要点名师透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应对的措施1.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感悟高考真题】【例1】、(2010·安徽文综·T23、24)《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例2】(2010·江苏地理·T2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双选)()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增多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例3】(2009·山东文综·T5、6·8分)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考点模拟演练】一、选择题(2011·海淀模拟)读下图,回答1~3题。
《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规律是(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D.海平面下降解析:第1题,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生长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越快,该树木年轮由里到外,依次是“疏—密—疏”,说明该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的交替过程。
第2题,M时期树木年轮变密,反映该阶段气温变低,故引起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答案:1.A 2.D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 A.丹麦B.日本C.巴拿马D.加拿大4.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解析:第3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经济收入将减少。
第4题,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度扩展,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答案:3.C 4.B5.(2012·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我国科学家发现长江源冰川30年来退缩了约1000米。
其主要原因是( )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气候严寒答案:B6.(2012·山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高一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而气候则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
了解世界气候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上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世界气候知识点展开阐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
一、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气候和气象是大家经常会混淆的两个概念。
气象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的天气状况,如晴、雨、雪等。
而气候是指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是对某个地区的天气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气候通常是根据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所得出的结果,并以年、季、月及时段为单位进行划分。
二、气候要素了解气候必须要了解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是指构成气候的各种要素,包括温度、降水、风、湿度、辐射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某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1. 温度:温度是气候要素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要素之一。
它取决于地球的辐射接收和释放的平衡。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是决定地区水资源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3. 风: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平运动。
它的强度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条件。
4.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是气候要素中的重要指标。
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舒适度和植物的生长。
5. 辐射: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
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地球表面的反射与吸收决定了气温的分布情况。
三、世界气候带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可以根据其纬度和地形特征进行分类。
世界气候带划分了地球表面的不同气候类型,并对不同气候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1. 寒冷地区气候带:包括北极气候、亚寒带气候等。
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2. 中纬度地区气候带: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这些地区冬季温和,夏季温暖。
3. 热带地区气候带: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这些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
四、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高中地理外研版《全球气候变化》教案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入1. 利用多媒体资料播放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像素材,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2. 提出问题:“你知道全球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吗?有什么影响?”二、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分析主要的气候变化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3. 引导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4.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三、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 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 引导学生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3.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影响。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组织和相关政策;2. 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倡议;3. 探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应对措施,如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加强环境教育等;4.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环保行动,如植树活动或参观可再生能源设施。
五、总结和评价1. 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的全球气候变化知识和影响;2. 开展小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展示对全球气候变化主题的认识和观点;3. 给予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与讨论: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实例和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3. 实地观察与参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活动,如植树活动或参观可再生能源设施,培养环保意识。
4. 学生展示与评价:通过小组或个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态度,互相交流和评价。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1.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
2.解释气候变化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预习1.请学生观看有关气候变化的视频或PPT,了解有关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
2.请学生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网上文章,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3.请学生做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调查和研究,在小组或班级中展开讨论。
第二节课堂探究1.教师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作简要介绍,讲述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和机制。
2.教师通过讲解PPT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掌握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3.教师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后果和解决之道,如全球减排和环保、能源转型和科技创新等。
5.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想法和看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第三节课后拓展1.请学生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和新闻,在班级或学校内成立环保小组,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2.请学生写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演讲稿,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请学生进行气候变化的实地调查或科研项目,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地理教育的一部分,气候变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晋江一中2021级高一地理导学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班级:座位号:姓名:授课教师:【课前准备】:一、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能结合一些气候资料等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危害及对策。
3、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造成气体排放、全球变暖是全球关注焦点,也是命题热点。
三、重点难点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和防范措施【课堂探究】:一、问题设计一、问题设计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探究材料右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探究点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探究材料全球各国都相继发生了自然灾害,非同寻常天气造成多人死亡。
30多年来珠穆朗玛峰降低米、亚马孙原始森林生长变快,科学家称这一窜窜的自然“怪象〞都跟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数十年内,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而美国国防部报告那么称:南部地区在2021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2021年以后,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结合课文材料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探究点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探究材料甘肃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观测说明,从1961年—2000年,甘肃省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
气候变暖造成我省近年干旱、沙尘暴频繁发生。
因此,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课本电子版鲁教版
介绍气候资源(Climate Resources)
气候资源,又称为气象资源,它是对地表的一种重要影响,它包括天气气候、水文气象、生态气象等等(Weather, hydrology and ecological climate)。
气候资源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气候资源为:所有对气象、水文和生态的气象学影响的综合性指标。
气候资源对于资源开发和气候监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科学家正确了解气候,开展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此外,气候资源也可以用来识别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气体积累的相关性。
使用气候资源也可以有效地进行气候预测,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准确估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有了气候资源,可以保证有效的气候变化处理,并实施有效的政策。
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气候利用计划,从而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它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可以更好地改善我们生活的质量。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1.近年,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西萨摩亚和图瓦卢等低地岛国面临着被淹没的威胁。
回答下列小题。
【1】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臭氧层空洞C.环境污染D.酸雨危害严重【答案】A【解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地低被淹。
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酸雨危害严重都不会导致海平面升高。
【2】下列选项中,有效地控制海平面上升的是A.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居C.降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D.城市有序扩张和人口迁移【答案】A【解析】海平面升高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因此要有效的控制海平面上升主要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考点】该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
2.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B.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C.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变化趋势判断,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A、C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B对。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D错。
【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反射太阳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答案】D【解析】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起保温的效应,D对。
温室气候直接吸收、反射的太阳辐射较少,A、B错。
对地面辐射大量吸收,不是反射,C错。
【考点】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温室气体与大气保温效应。
3.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小C.珠穆朗玛峰永久性冰川将往下移D.冬小麦种植区域将南移【答案】B【解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北,A错。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使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海平面上升时对环境影响: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加剧;海水入侵形成咸潮,淹没土地;洪涝灾害加剧等。
)2.影响农业:(1)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2)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两个方面:1.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①控制排放②增加吸收 2.适应气候变化具体措施:跟踪训练“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回答1~2题。
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D.全球变暖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解析:“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走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过滤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
答案:1.D 2.B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板书设计】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概念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的影响
1、气候资源条件本身的变化
2、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加剧
3、原有生态系统改变
4、对生产领域如农、林、牧、渔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三、气候变化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教学反思】。
1、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认识全球变暖的成因以及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终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读课本上图以及老师提供的大量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3. 通过学习大气污染——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适应对策和防范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气候是不断变化的;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知识要点梳理】气候变化的概念:不断变化中按时间尺度分为 、 。
近现代气候变化 : 特点:。
原因: 。
海平面 。
危害: 。
影响 生产。
具体: 。
影响 过程。
导致 。
适应对策: 、 、等。
【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北半球冬至日,航行中的海轮上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74°,物体影子朝北,从收音机里听到北京时间是8:20,回答1-2题。
1、此时该船位于( )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 2、上述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岛国内环境变迁将被迫举国移民,这里所讲的“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全球气候变化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发C、酸雨侵蚀D、臭氧层空洞3、我国C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4、二氧化碳被称为保温气体,是因为()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5、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④加强国际间合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据估计,由于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有()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冬小麦种植区域将南移C、珠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将往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7、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气候变化的原因——高一地理教案中的冷热不均。
冷热不均的原因之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偏北向和偏南向的气流和水流,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气候带。
例如,在赤道附近,地球较为平坦,收到的阳光辐射最多,因此赤道附近的气温较高。
而在两极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稳定,导致极地附近的气温比较低,这就造成了极地气候与赤道气候的冷热不均性。
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发展也是造成冷热不均的重要原因。
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等。
这些温室气体会在大气层中留存并形成一个保温层,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上升。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城市建设中所使用的混凝土、水泥、玻璃等材料和大量的车辆尾气喷发也是造成冷热不均的重要原因。
人类长期过度开采地下矿产和大量伐木与砍伐森林、草原等造成了地球环境的恶化。
世界各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
同时,人类采取过度开采的方式获得大量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引起了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
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冷热不均的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引发了诸如洪水、干旱、热浪、冰雪融化等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量人类死亡,同时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这些自然灾害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导致冷热不均的原因很复杂,存在众多的因素,包括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等。
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各国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 1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 2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